有了素材和想法就是思考了嗎?你錯的很離譜,沒有它,談不上思考

2021-01-09 一書一法一工具

現在的人們要麼娛樂至上,成宿成宿通宵看電視劇,估計這一類人以中老年婦女為主;要麼遊戲至上,通宵通關打怪,這一類以未婚男同胞為多;要麼晚上睡不著,刷抖音來休閒,只要是打算休閒的都愛刷。

不過,這裡我說的不是以上人群,而是那些努力的人們;雖然同樣在刷,刷文章,刷視頻,刷學習,可是刷來的更多的是焦慮,為何會如此呢?

源自於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了負面效應和消極情緒;我們做一件小事情都希望面面俱到,要麼是完美主義者要麼是焦慮人群,導致我們有了一種強迫症。

來自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興趣、價值觀對知識進行過濾,有助於思考的整理。

一、為何會過度思考不好呢?

1、一條路走到黑,容易鑽N角尖

老師經常會說你在一些小問題上太較真了,你自己鑽進N角尖裡了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形容鑽牛角尖的;而我們過度的思考,如同走進了一個S胡同,容易南轅北轍鑽N角尖。

2、過度的思考更多成為了一種體力勞動

什麼是思考?思考就是對信息的思謀和考量,進行的二次加工。

過度的思考,往往會忽視思考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加工;過度的思考,信息早已不需要加工;而更多走的是徒勞的信息累加,更多的是體力勞動。

3、過度思考放大了思考的重要性

有個說法叫做一路走到底,追求完美到極致,然而未必能獲得豐碩的成果。

我們總是想的比做的多;經常會提出很多想法、點子和計劃,在想的事情上花費很多時間。

我們愛通過現象來尋找隱藏的信息;通過別人的言行來判斷對方的對錯;很多對方的細微細節被過度的放大;我們經常感到不安;以及在社交的過程中過分的去思考對方下一步的的行動方向來提前做好規劃等等行為。

我們過度的思考,導致了我們更加焦慮以致於遲遲不敢開始行動起來。

二、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呢?

1、專注一點並非是理想選擇

我們往往在專注的同時鑽了N角尖,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本書中作者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主題只設定一個的話就太多了,希望你們至少帶著兩個或者三個主題出發的忠告。」

開始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做事不是應該專注,只做一個選題嗎?

其實當我們選擇兩條與這條道路不同的道路一起前進,我們才能發現這條道路是遠還是近,是能達到彼岸還是是死胡同。

如果我們只選一個主題來做,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思考專注的時候更加高效?

一個主題從手帳到筆記本是一個移栽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的筆記本是一個主題一個頁面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再做一個遞進筆記本,即一個主題兩個頁面;一個頁面就是筆記的要點歸納等,另一個頁面就是自己的靈感、想法等。

好的思考是建立在頭腦充分整理、運轉平穩的正常情況下的。

人吃多了便秘,消化不良;人吃的單調了會營養不良;同樣我們學習吸收的知識太多太亂了會;學習的知識太單調了,則限制了自己的想像,限制了自己的知識面。

跨學科研究,就是在知識領域通過嫁接結出累累碩果,我們必須明白相通事物之間很難互相互的影響。

2、提煉思考碎片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知識碎片是屬於第2手信息或者第3手信息的。

第1手信息就是自然本來的面目,很多新聞就是第1手信息;

第2手信息就是對第1手信息的摘要和整理;

第3手信息就是對第2手信息的抽象化的處理, 更是思考的升華。

如何高度提煉思考碎片?

就需要我們跳下抽象的梯子將第2手信息,第3手信息,還原到第1手信息。將那些最重要的東西留下來,去掉不重要的。

對於第3手信息的整理是很耗費時間的,不僅僅要量化歸納,還有立體結合,特別是質的統合。

在知識碎片收集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是第一步的;我們可以做成知識卡片,有兩點是必須的,一點是出處,一點就是卡片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梳理整理卡片的時候,內容重複的為共識,其中不同的是沒有形成固定體系的,是具有獨特性的。

3、正確的思考源於催化劑的催化

牛頓曾說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是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步是各種知識素材的收集整理;第二步是將各種知識進行一次有意思的排列組合呈現出來。

思考的催化劑就如同這個鉑一樣。如果只有氧氣和亞硫酸氣體混合到一起,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一旦投入鉑這個金屬就會產生化學反應。

用一個公式展現就是:

素材+想法====催化劑:酵母素(靈感)====真正的思考

詩詞為何聽起來很優美,在於其特殊的排列組合在於其加入了靈感這個催化劑;而我們的思考就是一次有意思的排列組合。

而這個有意思必須是具有你個人獨創性的,必須是新思想新發現;而要想具有自己獨創的思考離不開靈感的迸發這個催化劑。

而只有靈感催化劑融入才能將素材和想法真正融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思考。

推薦一個不錯的思考方法:知識卡片素材+各種想法+融入各種靈感====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考體系。

4、遺忘才是思考整理最好的篩選機

前面我提到過一個峰終定律,大概意思是一部電影結束後,能夠還被我們津津樂道的除了劇中出彩的地方,剩下的只有結尾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收穫。

一個在峰值最高點,一個在結尾的時候;這也是很多我們看過電影後最後能留下的記錄。

要想讓我們的腦袋變成極為高效的工廠,就需要不斷的遺忘。

學習是學習;同時學會忘遺忘也是一種學習。

我們吃多了會跑肚子,需要上廁所;上完廁所後就會好很多;而思考的整理也需要這麼一個過程,那就是通過遺忘來對那些不重要的進行篩選。

我們做了很多筆記,感覺記到筆記本上以後我們會感到安心,結果往往是忘得一乾二淨,而只有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所以,通過時間分化的考驗,通過遺忘,篩選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

寫在最後

這本書對於大腦的思考有其獨到的地方,比如靈感迸發最好的三個地方就是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那靈感迸發最好的三種狀態: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想了解更多關於思考方面的內容,歡迎入手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

精華閱讀:

讀書沒意義,知識無法內化,三步教你建立立體讀書系統實現質變

教育是在提高你的思考,而反常識的是可怕的洗腦,在泯滅你的思考

書讀百遍已過失,費曼學習法和復盤法向內求索,快速升級讀書系統

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早日打造結網系統,知識內化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比思維導圖更簡單的圖形思維工具,讓你思考更有想法,表達更出色
    它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比思維導圖更簡單的圖形思維工具,能讓你思考更有想法!表達更出色!它也沒有上面幾種表達方式的諸多不便,它簡單,易製作,益思考,好表達。在正式介紹圖解前,奉上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簡述。
  • 《多維度思考》:學會這100條極簡思考方法,讓你的人生發光發亮
    文/吳呱呱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和愛人,總會在同一個問題上爭吵不斷,而且每一次都是不歡而散。可下一次,又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又會大吵一架。而且吵架的原因很簡單。就像書中所說的:「你實際上切斷了自己接觸不同世界的途徑,你和你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認定其他人的想法錯得離譜。」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鄰居。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
    麻省理工大學認知科學系助理教授Michael Halassa表示,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說,一個想法是腦細胞之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水平上發生。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思維類型,比如我們輾轉反側時突然冒出的小心思,理論上是可以被暫停的。Halassa說,這大概就是冥想的意義所在。
  • 墨菲定律:若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顯示沒有一個人是在認真地思考
    趕著去參加重要會議時,卻發現計程車不是有客就是不搭理你; 而平常不需要出粗車時,大街上又到處都跑著空車。一個月前不小心打碎了浴室的鏡子,仔細檢查和衝刷後也不敢光著腳走路,等過了一段時間確定沒有危險了,不幸的事還是照樣發生,你還是被碎玻璃扎了腳。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他的答案是:「沒有收穫」。所以他自己也很困惑:「不都說量的積累必然引起質的飛躍嗎?為什麼我讀了這麼多書卻沒有收穫呢?」我笑著回答:「你好像對這句話有誤解吧。想要達到飛躍的狀態,質應該是量的前提。也就也就是說想一定要有質量的大量輸入,才能真正的獲得提升。」現在是知識焦慮的時代,很多成功人士都會提倡年輕人多讀書。白巖松還在視頻中說:「讀書是最低成本卻收益最大事情」。
  • 我們可以徹底停止思考嗎?取決於如何定義「思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的大腦總是處於思考狀態中,似乎永遠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那個人真搞笑……明天得去洗車了……我剛才關爐子了嗎……這人說話怎麼這麼大聲……」,這些思緒總是在腦海中徘徊不去。
  • 你的孩子真的會思考嗎?會思考的孩子的三個特點,你家孩子有嗎
    儘管思維對一個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我們仍然不斷的在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不假思索的隨波逐流。 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出一個人沒有判斷力,沒有主見呢?當流言四起的時候,最能夠看出誰是比較有自我,具備一定的思考力。
  •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你大腦裡會憑空冒出來一個概念叫做「紙袋」嗎?不會。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知識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識也就越多,理解速度會越快,這就是我們看書會越看越快的原因。如果知識沒有用,就沒有用,其實說起來,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因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關鍵是,我們為什麼會不用?這不是很奇怪嘛!如果將來不會用,我們幹嘛要學習?我們辛辛苦苦學知識,是為了顯得自己很有學問嗎?還是顯得自己很努力?很愛學習?
  • 陷入某種思考無法自拔,讓人非常痛苦,有4個停止過度思考的方法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很想從某一個思考中抽離出來,卻無法自拔,身不由己的去思考一個問題,讓人痛苦不堪。我們所有人,或許都有過度思考的經歷,包括我自己在內。不過,如果過度思考過於頻繁,會讓人疲憊不堪,甚至出現精神障礙。
  • 心理創傷需要用換位思考和共情去溫暖
    孤獨感和社交孤立會削弱我們社交結位思考的功能,讓我們更容易在社交方面犯錯,或者做出不適當的舉動,表現得過於急切或過於茫然。修正這一功能的最快方法是確保換位思考,如有失誤儘快糾正。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下面的三個重要失誤,因為他們代表我們最常見的疏漏,一需要換位思考的時候沒有換位思考。有時候我們未能理解別人的原因是,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成事者大都擅長多維度思考
    接收與學習父母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是兒童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自己的老師擁有和父母略有不同的法則,而在學校裡結交的朋友可能擁有另一套價值觀和觀念。於是你開始修正自己的早期觀點,將從同學和朋友那裡接收到的、與父母不一樣的觀點都整合與消化。小時候,你可能會非常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
  • 你過度思考了嗎?5個方法讓你獲得「簡單的智慧」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陷入了「如果自己知道春天村子裡也會有野獸就好了」這樣的過度思考裡,並因此而不斷地懊悔和痛苦。不過,什麼是過度思考呢?雖然過度思考很常見,但過度思考的危害卻不容忽視,《重塑你焦慮的大腦:如何利用恐懼的神經科學來結束焦慮、恐慌和擔憂》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凱薩琳·皮特曼教授曾表示:「有些人過度思考到了病態的程度。」讓我們來看一下,過度思考都有哪些危害呢?
  • 《空間》系列-對空間的思考 | 劉曉俊
    我們習慣身邊的物體以我們看到的樣子存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但你是否想過它們為什麼能夠存在於這個世界。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來到一個從沒到過的地方,你也不認識這裡的任何人,突然有一霎那你感知到你好像來過這裡,甚至當有人跟你講話時, 你能預測到他下一句所說的話,如同在夢裡經歷了這一切瞬間,但它卻不是夢,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現象呢?你是否曾思考和懷疑這個宇宙中存在另一個空間的你?
  • 如果你不思考自己的人生,別人會替你思考,然後把它安排好。
    試想一下,百分之八十的人一旦感受到不爽,今天你遊行、明天我示威,沒事大家都商量著打土豪分田地,那百分之二十的人還過不過了?所以就有了「奶頭樂」這個概念。布列辛斯基提出,要使這百分之八十的人安分守己,就得採取色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分散他們的精力,讓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 最近,關於自我提升的8個思考
    最近在工作學習的過程中,腦子裡蹦出不少關於自我提升的一些思考,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相當於為自己做了一次筆記、加深了一次記憶。我強烈建議大家不要停止思考,無論你覺得你的思考有多麼離譜,也請記得把這些思考記錄下來——網際網路的出現離譜嗎?離譜,但現在不還是成為人人離不開的東西。1、「勤奮」的人是可怕的,「偽勤奮」的人更可怕。
  • 細思極恐,你知道你不僅只有大腦在思考嗎?
    因此,難道不應該把身體視為我們決策器官的一部分嗎?正如把靈魂概念掃進歷史垃圾堆的生物學還原論者所說,思維不等於大腦。它不是在大腦邏輯處理單元上運行的軟體。從各個方面來看,它更大、更豐富、更全面。它有關節,有肌肉。純淨的理性思維也會流汗,也會大便。這個身體,這一堆終將腐朽的血肉,是真正的你。這就是具身認知。而延展認知則更加怪異。
  • 比爾蓋茨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想要獨立思考,先練反直覺
    編者按:我們的本能和直覺常常錯得離譜,正是我們的這些思考模式,常常把我們帶到溝裡去。所以,想學獨立思考,我們要先練習「反直覺思考」。文:李小墨,原載於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前段時間,王思聰和網絡作家花千芳在微博打嘴仗的事,鬧得沸沸揚揚。
  • 有天,當我們生而徹底停止思考
    北京時間9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的大腦總是處於思考狀態中,似乎永遠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那個人真搞笑……明天得去洗車了……我剛才關爐子了嗎……這人說話怎麼這麼大聲……」,這些思緒總是在腦海中徘徊不去。有時我們也會告訴自己「別想這些了」,但大腦似乎並不聽你的指揮。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看科學家怎麼理解無盡的思想循環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晚上大腦不由自主的想很多事情,身體很累很想睡覺但是就是睡不著,越想睡越睡不著,我們試圖告訴大腦停止思考來阻止這種無休止的思想循環。但是我們真的能停止思考嗎?麻省理工學院大腦和認知科學系教授麥可·哈拉薩說,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認為,思考其實是腦細胞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發生在意識和無意識層面。
  • 18思維模型:六頂思考帽一激發創造力的系統思考法
    強調的是「能夠成為什麼」,而非 「本身是什麼」,是尋求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造性。    藍色思考帽:負責控制和調節思維過程,並負責做出結論。    白色思考帽:中立而客觀,關注客觀的事實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