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要麼娛樂至上,成宿成宿通宵看電視劇,估計這一類人以中老年婦女為主;要麼遊戲至上,通宵通關打怪,這一類以未婚男同胞為多;要麼晚上睡不著,刷抖音來休閒,只要是打算休閒的都愛刷。
不過,這裡我說的不是以上人群,而是那些努力的人們;雖然同樣在刷,刷文章,刷視頻,刷學習,可是刷來的更多的是焦慮,為何會如此呢?
源自於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了負面效應和消極情緒;我們做一件小事情都希望面面俱到,要麼是完美主義者要麼是焦慮人群,導致我們有了一種強迫症。
來自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興趣、價值觀對知識進行過濾,有助於思考的整理。
一、為何會過度思考不好呢?
1、一條路走到黑,容易鑽N角尖
老師經常會說你在一些小問題上太較真了,你自己鑽進N角尖裡了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形容鑽牛角尖的;而我們過度的思考,如同走進了一個S胡同,容易南轅北轍鑽N角尖。
2、過度的思考更多成為了一種體力勞動
什麼是思考?思考就是對信息的思謀和考量,進行的二次加工。
過度的思考,往往會忽視思考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加工;過度的思考,信息早已不需要加工;而更多走的是徒勞的信息累加,更多的是體力勞動。
3、過度思考放大了思考的重要性
有個說法叫做一路走到底,追求完美到極致,然而未必能獲得豐碩的成果。
我們總是想的比做的多;經常會提出很多想法、點子和計劃,在想的事情上花費很多時間。
我們愛通過現象來尋找隱藏的信息;通過別人的言行來判斷對方的對錯;很多對方的細微細節被過度的放大;我們經常感到不安;以及在社交的過程中過分的去思考對方下一步的的行動方向來提前做好規劃等等行為。
我們過度的思考,導致了我們更加焦慮以致於遲遲不敢開始行動起來。
二、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呢?
1、專注一點並非是理想選擇
我們往往在專注的同時鑽了N角尖,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本書中作者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主題只設定一個的話就太多了,希望你們至少帶著兩個或者三個主題出發的忠告。」
開始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做事不是應該專注,只做一個選題嗎?
其實當我們選擇兩條與這條道路不同的道路一起前進,我們才能發現這條道路是遠還是近,是能達到彼岸還是是死胡同。
如果我們只選一個主題來做,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思考專注的時候更加高效?
一個主題從手帳到筆記本是一個移栽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的筆記本是一個主題一個頁面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再做一個遞進筆記本,即一個主題兩個頁面;一個頁面就是筆記的要點歸納等,另一個頁面就是自己的靈感、想法等。
好的思考是建立在頭腦充分整理、運轉平穩的正常情況下的。
人吃多了便秘,消化不良;人吃的單調了會營養不良;同樣我們學習吸收的知識太多太亂了會;學習的知識太單調了,則限制了自己的想像,限制了自己的知識面。
跨學科研究,就是在知識領域通過嫁接結出累累碩果,我們必須明白相通事物之間很難互相互的影響。
2、提煉思考碎片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知識碎片是屬於第2手信息或者第3手信息的。
第1手信息就是自然本來的面目,很多新聞就是第1手信息;
第2手信息就是對第1手信息的摘要和整理;
第3手信息就是對第2手信息的抽象化的處理, 更是思考的升華。
如何高度提煉思考碎片?
就需要我們跳下抽象的梯子將第2手信息,第3手信息,還原到第1手信息。將那些最重要的東西留下來,去掉不重要的。
對於第3手信息的整理是很耗費時間的,不僅僅要量化歸納,還有立體結合,特別是質的統合。
在知識碎片收集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是第一步的;我們可以做成知識卡片,有兩點是必須的,一點是出處,一點就是卡片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梳理整理卡片的時候,內容重複的為共識,其中不同的是沒有形成固定體系的,是具有獨特性的。
3、正確的思考源於催化劑的催化
牛頓曾說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是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步是各種知識素材的收集整理;第二步是將各種知識進行一次有意思的排列組合呈現出來。
思考的催化劑就如同這個鉑一樣。如果只有氧氣和亞硫酸氣體混合到一起,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一旦投入鉑這個金屬就會產生化學反應。
用一個公式展現就是:
素材+想法====催化劑:酵母素(靈感)====真正的思考
詩詞為何聽起來很優美,在於其特殊的排列組合在於其加入了靈感這個催化劑;而我們的思考就是一次有意思的排列組合。
而這個有意思必須是具有你個人獨創性的,必須是新思想新發現;而要想具有自己獨創的思考離不開靈感的迸發這個催化劑。
而只有靈感催化劑融入才能將素材和想法真正融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思考。
推薦一個不錯的思考方法:知識卡片素材+各種想法+融入各種靈感====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考體系。
4、遺忘才是思考整理最好的篩選機
前面我提到過一個峰終定律,大概意思是一部電影結束後,能夠還被我們津津樂道的除了劇中出彩的地方,剩下的只有結尾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收穫。
一個在峰值最高點,一個在結尾的時候;這也是很多我們看過電影後最後能留下的記錄。
要想讓我們的腦袋變成極為高效的工廠,就需要不斷的遺忘。
學習是學習;同時學會忘遺忘也是一種學習。
我們吃多了會跑肚子,需要上廁所;上完廁所後就會好很多;而思考的整理也需要這麼一個過程,那就是通過遺忘來對那些不重要的進行篩選。
我們做了很多筆記,感覺記到筆記本上以後我們會感到安心,結果往往是忘得一乾二淨,而只有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所以,通過時間分化的考驗,通過遺忘,篩選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
寫在最後
這本書對於大腦的思考有其獨到的地方,比如靈感迸發最好的三個地方就是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那靈感迸發最好的三種狀態: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想了解更多關於思考方面的內容,歡迎入手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
精華閱讀:
讀書沒意義,知識無法內化,三步教你建立立體讀書系統實現質變
教育是在提高你的思考,而反常識的是可怕的洗腦,在泯滅你的思考
書讀百遍已過失,費曼學習法和復盤法向內求索,快速升級讀書系統
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早日打造結網系統,知識內化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