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閱讀《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時學到一個新詞——自我表達力。人與外界接觸,往往是使用自我表達力的過程:你參加公司會議,在會議上發表的意見;你寫的文章,文章中透露出你的觀點與思考等等。
人真的是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不在表達。
現有的表達方式大概有4種:文字表達,語言表達,思維導圖與PPT表達。但這些表達方式於我們各有各的不便之處。
文字表達:它有三不便。
一用文字表達是撰寫成文稿,論文,故事等,每種篇幅都是短長篇,約幾千-幾萬字。這沒有一定寫作基礎,是寫不好的,不然寫作表達出來的東西於內於外都不好。二寫作基礎是能培養,但要花時間花精力。三沒有耐心的人是不會去仔細閱讀,甚至一看篇幅長馬上就點小叉叉了。
語言表達:說話,演講,講課,如果有沒邏輯,思維混亂,緊張害怕等因素,導致的後果於自己有不好的影響。
思維導圖與PPT表達:使用這2個新時代工具來表達是很好。但它製作過程耗時長,有點複雜,要些操作技術,對那些接觸新事物慢的人、上年紀的人有一定的難度。
而現在《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作者久恆啟一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圖解。
它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比思維導圖更簡單的圖形思維工具,能讓你思考更有想法!表達更出色!
它也沒有上面幾種表達方式的諸多不便,它簡單,易製作,益思考,好表達。
在正式介紹圖解前,奉上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簡述。
《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全書內容分為三個大章節,每一大章節作者都啟用在教室講課教育學生的方式用例子向我們讀者介紹什麼是圖解,圖解是怎樣用關鍵詞、圓圈、箭頭等簡單圖形去思考,去表達,去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圖解,第一次知道原來還有這一種製作簡單的表達思考方式。只要有關鍵詞,圖形,箭頭組成的圖解就能自我表達。
可是這本書也是有些瑕疵的,就是太囉嗦了。全書有三大章節,可是作者愣是能在每一章節上不停說圖解能幫助思考、幫助表達。還有分類也有點混亂,在分類圖解製作技巧上他也是在每章節都有提到。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一種看法,不代表作者書裡用的結構,用的分類就是錯的。
好了,介紹完本書後,要開始了解了解學習圖解了。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它簡單,易製作,益思考,好表達的魔力吧!
一、圖解是什麼。
圖解,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以圖思考,以圖表達」的工具。它,簡單不複雜,易製作,只需一張白紙,一支筆,就能輕鬆幫助自己完成思考,與自我表達。至於圖解是什麼,在這裡沒有比用例子來幫助我們認識圖解更好的方式了。
書中例子:
圖解前要準備的東西除了筆,白紙,還要有素材。素材可以是文章、書籍內容、論文、關於一切文字的材料都可以。
要圖解的素材:
圖解成品圖:
二、為什麼使用圖解
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很多好處。
好處1 能培養人獨立思考。
現在的我們真的是很少讀書,很少獨立思考,也習慣了照著前人、前輩的經驗做事、生活,沒有一點主張。而圖解,由自己獨立製作,自己思考是什麼樣的,圖解表達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
好處2 能幫人思考,幫人深度思考,讓人更有想法。
會獨立思考了,不代表你的思考就好,就有深度。製作圖解,能讓你的思維發散,看問題想到的角度從少到多,從淺到深。讓你更有想法。
好處3 能鍛鍊人的構思力。
鍛鍊構思力,即是在製作圖解時,在空白紙上的慢慢製作出圖解成品的這期間的思維活動。
好處4 能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工作上,有圖解幫忙的地方。在公司會議上發表意見,一張圖解就能讓你輕鬆表達出你的意見,不用再專門撰寫意見書。
好處5 利於表達(溝通)。
就如以上參加公司會議,表達或溝通,輕鬆極了,出色極了。
知道圖解好處,動手做圖解,感受圖解表達,圖解思考,圖解溝通的力量。
三、圖解怎麼製作與應用
在應用圖解前,要先知道並學會它的製作流程與技巧。
圖解製作流程:
在製作圖解前要做點準備工作:素材、筆、白紙素材:可以是文章、書籍內容、論文,關於一切文字的材料都可以。
筆:一支原子筆,一支螢光筆。
白紙:A4紙、B4紙都可以,但B4紙更好些,因為B4紙規格寬鬆,內容多就不用分開連畫幾張紙。
圖解組成部分:關鍵詞、圓圈、箭頭1、把素材先閱讀一遍,從中找出核心論點、重要的地方、有趣的表達等等你覺得有用的都標記出來。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內容,也用另一種顏色筆做好標記。
2、把有標記的內容再重讀一遍,判斷內容裡的關鍵詞,並用圓圈將其圈起來。有些內容關鍵詞深奧難懂,可以自行翻譯成讓人容易理解的詞語來代替。
3、圖解中表達符號有圓圈、箭頭。
圖解中,儘量做到一張圖解用2種表達符號就行了。是不是覺得圖解只用這2種表達符號有點太少太單調了,但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作者久恆啟一覺得:圖越簡單,越能發揮圖解傳遞信息、表達的功能。對圖解來說真正必要的不是圖,而是思考與表達。思考與表達自己的想法;思考圖解中各要素之間存在的關係、各要素的權重有多大……要表達彼此間關係與權重,只要靠圓圈和箭頭就足夠了。
不過我覺得還是可以用一些除了圓圈箭頭之外的簡單圖形。比如:爆炸型圈圈、方框、三角形。這些圖形會更有衝擊,更吸引人,更形象些。
4、把前幾步做好標記的內容抄寫到一張白紙上。作者稱之為圖解素材。抄寫好後,要進行思考,分類。
要像書中給出的思路那樣認真思考,分類全部圖解素材。
思考素材間互有關係的是哪些?又有哪些是大的概念?……找找圖解要素間是否有特質/相似的內容。有,就分類,分別放進不同圓圈中。用新白紙,在上面畫幾個大圓圈,把各要素放進去。如些一來,就有了架構,有了類別。再思考各個類別的大小,對重要性高的類別/大概念,就改畫一個更大的圓圈。
5、把全部圖解素材分類之後,用圓圈進行適當配置,再用箭頭相互聯結,後再檢查圖解整體結構,圖解就初初完成了。
6、圖解完成後要修改完善。
修改完善請遵循下面6個原則。當然這幾個原則不是書裡的全部原則,只是找出其中重要的原則來介紹。
原則1 看清整體,作者在書裡提出,以鳥飛在空中,俯視整個地面的方式去看清圖解整體結構,著眼在大架構,大膽刪掉多餘的東西。
原則2 加關鍵詞。這是在素材中找到圖解素材分類時,要為沒有的圖解素材加上適合的關鍵詞。當然原文有關鍵詞的不用換新關鍵詞。
原則3 凸顯核心主題。核心主題是透過圖解來表達傳遞的信息。所以要放在圖解中心位置。
原則4 留意組節。各圖解素材間的關係,圓圈用哪種,用多大,用多少個,什麼箭頭代表了什麼……這些細節都要留意,小心處理。
原則5 有標題有結論。一張圖解圖要有標題,標題要引人注目,有衝擊力。結論,30 字左右即可。
原則6 站在讀者觀點上。即看圖解的讀者想看到什麼答案,就要製作出就答案去製作圖解的圖解。
介紹到這裡,關於圖解的基本流程基本是走完了。現在來介紹一下圖解中的表達符號。
對於圓圈與箭頭這兩種表達符號,作者久恆啟一專門在書裡列舉了6種圓圈,7種箭頭。
6種圓圈,在圖解中表達著關係、位置、結構。
包含:即是大圓圈裡含有小圓圈的圓圈結構。
這個結構就是第一種東西裡有著另一種東西,另一種東西裡再含有另外一種東西,但幾種東西都能歸類在第一種東西裡面。
例如:會計裡的「資產」,資產裡有固定資產,固定資產裡有樓房有汽車。
鄰接:表達各要素間有接觸點、彼此鄰接的結構,就像分類。
重疊:2個、3個、4個圓圈相互重疊的結構。
這個結構就是幾個圓圈裡都有同樣的東西,相互交叉,所以用重疊結構來表達。
分離:圓圈與圓圈之間各自分開的結構,表示各自獨立的關係時使用。
並列:2個圓圈並列在一起,用來比較兩件事物。
群立:大圓圈與小圓圈成群聚在一起的結構。
就如銀行,有總行與各分行。這總行與各分行就有群立關係、結構。
7種箭頭,表達了移動、順序、方向、關係。
移動:用箭頭表達如從1-5的連續順序。要分清時間、因果連續關係。時間連續關係,是像前天-昨天-明天-後天這樣子。因果連續關係,是原因-結果的因果關係。
展開:用這種箭頭結構來表達情況的展開。展開是思考的展開,行動的展開。箭頭能分出兩個到好幾個的方向。
順序:這裡的順序就像是寫作的流程,一步一步寫下去的樣子——思考→大綱→寫初稿→修改→發布。
對立:表達彼此對立的兩個因素時,用兩端都帶有箭頭的雙箭頭。如上圖中的對立。
互動:表達雙向關係,用兩個方向相反的單箭頭。
擴散:表達用向外擴展的意象。這意象我理解為從某樣東西,想到和達到多種自己想要的發展或情況。如圖。
因果:表達諸多個情況造成某個情況。這諸多個情況是原因,結果是造成某個情況。
各種結構樣式不同的箭頭,表達著各種各樣的關聯性。
關於圖解的各方面都了解清楚了,現在來看看圖解的應用吧。
圖解應用:
這個應用部分,是書的第三章節,整個章節全是教授怎麼製作圖解,去分析文字材料的。比如圖解論文、文章、廣告、新聞,也用圖解來分析、討論、解決工作問題。
為什麼作者提倡應用圖解表達方法來用圖解思考,表達,解決溝通與工作問題呢?
因為用圖解方式畫出的圖解圖,能讓人在圖上一目了然、輕易看出很多東西;能讓人能思考到各種各樣新想法;能讓製作者輕易用作表達展示自己想法觀點的思考表達工具。
在這我就不一一舉例子了。不懂的,大家可以往上劃重新看看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列舉的例子圖片,一看就會大致懂的。有人感興趣的話,也可自行購買電子版紙質版的《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來閱讀,詳細了解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