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是由「英國記憶之父」託尼·巴贊發明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是學習者對特定知識結構的一種視覺化表徵。它運用大腦皮層的所有智能,包括詞彙、圖像、數字、邏輯、韻律、顏色和空間感知等,以更清晰的思維,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學習。
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還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如此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思維導圖,就是這种放射性思考的具體化。
將思維導圖應用到英語教學中,不僅會使枯燥雜亂的知識變得生動、有序,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並有助於開發大腦,提高記憶力。
詞彙、語法、閱讀、寫作,均可採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
那麼該如何製作思維導圖呢?首先介紹幾種方法。
1.圖畫法。根據所講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繫,用連環畫、簡筆畫,並配以簡單的文字提示,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比如講animal,我們不僅可以畫出各種animals,而且可以將其生活的場地也勾勒出,還可表達出各動物間的聯繫,如鳥兒在天上,魚兒在水中,貓吃老鼠,老虎為林中王,等等。
2.圖表法。把知識整合、分類,然後列出圖表,抓要點,有助於記憶。如講授詞彙,我們可以分詞性、釋義、近義詞、反義詞、同類詞、固定搭配、造句七個項目,列表歸納,那麼這一類詞的相關知識都一目了然了。
3.樹枝法。在繁雜的知識中找出主題,作為樹的主幹,然後分出枝幹,每個枝幹再分出枝,以此類推,知識間的聯繫體現出來了。
4.關鍵詞法。也許有些知識本身不夠具體形象,那麼就用關鍵詞好了。畫個圓圈,將關鍵詞寫進圓圈,然後將這些圓圈按邏輯順序連起來,儘量將關係緊密的圓圈畫得近一些。
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下面簡單談一下思維導圖的繪製步驟。
首先找到一張合適的紙,注意,一定要用沒有任何字跡的列印紙或白紙,不要印有任何橫格線條。如果我們用有線條的紙,就會發現原本向外拓展的曲線不自覺地會受到暗示而畫成了直線。用儘可能大的紙,A3大小的紙能為我們提供足夠的空間來記錄各種細節。
步驟1:寫下中心主題——從圖開始。從白紙的中心開始繪製,畫一個獨特且與所要表達的主題有關的圖形。並儘可能多地使用色彩,至少用三種顏色來畫,讓圖形更具吸引力,重點突出,也更易記住。因為顏色和圖像一樣能讓我們的大腦興奮,越是獨特的圖形越容易被大腦記住。
步驟2:擴展層次——延伸分支。思維導圖的分支通常是放射式層級的。越重要的內容越靠近中心,由內向外逐漸擴展。畫分支時通常從時鐘鐘面2點鐘的位置開始,順時針畫。
步驟3:專注關鍵詞——採摘智慧的果實。詞彙寫在線條的上面,每條線上使用一個單詞或詞語,這樣可以觸發更多的想像和聯繫。字體字形都可以根據需要多一些變化,這有助於我們按照一定的視覺節奏進行閱讀,同時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記憶。
步驟4:連線——記憶與聯想的橋梁。保證每條連線都與前一條連線的末端銜接起來,並從中心向外擴散。如果連線之間不銜接,那麼在回憶的時候,思維也會跟著「斷掉」。連線從中心到邊緣逐漸由粗變細,就像一棵樹,樹幹比較粗,樹枝比較細。從中心延伸出來的主幹最好不要超過7個(大腦的短時記憶一次能記住7±2個信息片斷)。連線用較自然的波浪狀分支,這樣能向外引導我們的視線進行閱讀。同時,使用曲線也能更有效地利用紙上的空間,可以讓我們的眼睛感受線條或內容的視覺節奏,而不易造成大腦的視覺疲勞。每一個主幹及下面的分支用一種顏色,這樣在回憶時就非常容易。
步驟5:增加顏色——增加視覺節奏。與其用白紙黑筆寫一些單調的文字,不如用最好的紙張、水彩筆或彩色鉛筆來創作。去文具店找些不同的筆——油性筆、螢光筆、香水筆……用它們來標註我們的關鍵詞,畫不同的線條。不要小瞧這些小小的改變,不同類型的筆也能觸發我們的記憶。
步驟6:使用箭頭和符號。普通和優秀、成功與失敗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是否知道知識與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當同一個詞彙出現在兩個或更多的分支上時,說明這個詞彙是一個新的主題貫穿在我們的筆記中。如果利用傳統的線性筆記方式,就不容易發現。當我們發現一個單詞出現在不同的分支上時,用一個箭頭連接它們,這樣我們的記憶也隨之連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