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中小學被廣泛使用,並且新加坡、英國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的「思維導圖(Mind Map)」是怎麼訓練幼兒園和小學孩子思維能力提高孩子學習成績?
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就利用圖像和實物教學,給孩子提供一種可視化的理解方式。
比如在幼兒園裡面,對班級工作的分工,老師會把每個孩子的名字寫在小棍子上,然後在牆上做很多不同工作的小口袋,孩子自己選擇什麼工作,就把小棍子放入對應的口袋中,這樣孩子對班級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以及自己要做的事情就非常清楚了。
再如孩子學習100這個數字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學習100是多少個1、多少個10之類的抽象概念,而是每個人拿100個東西到學校,然後掛在一個平面上,從而給孩子最直觀的感受。
孩子看著這數量都是100,但又是完全不同的物品,就會對其共性以及個性產生深刻印象。
老師們通過這種可視化的教育,不但可以讓孩子記憶深刻,還能讓孩子建立一個整體結構,建立全局觀,參與細節執行,同時促使孩子自發地從多角度去了解同一事物。
而這些和思維導圖的思路不謀而合,思維導圖就是利用可視化的呈現,通過線條、圖像、關鍵詞、顏色,經過發散-聚合-發散這樣一個流程,幫助孩子整理思維的一種工具。
它能有效地通過圖像、顏色激發右腦學習,關鍵詞、線頭激發左腦,這樣就能讓左右腦協同作用。
思維導圖畫起來非常簡單,簡單四步就可以:定主題、畫分支、寫關鍵詞、插美圖。採用中心向四周發散的方式,只要一個主題。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隨時隨地畫出導圖。
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玩,就能畫出兩套非常好的思維導圖。
第一步:潛移默化,確定中心主題
不要直接對孩子說:「我們來畫思維導圖吧。」那樣孩子會興趣索然,要適當去引導,告訴孩子,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個動物園。
這樣主題就確定了:動物園
第二步:發散思維,抓住主線
問孩子都看到什麼,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再從這些答案中確定主線,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有飼養員、機械等。
第三步:沿著主線,深入發散
從歸納的動物、植物、日常維護、機械設備這幾個方面,讓孩子繼續深入發散,從而把思維導圖補充完整。
這樣一個思維導圖就出來了,孩子們會驚訝發現,一個動物園居然有這麼多的東西,這時家長還可以針對這些動物、植物或者是動物園維護進行一些知識講解,這樣又能激發孩子比較的一種興趣,如老虎、長頸鹿、斑馬、豹子有什麼特點、習性,自己對它有什麼感覺。這樣就可以畫出另外一幅思維導圖。
通過這些操作,孩子對動物園以及某些動物就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畫的過程中,要遵循先發散,再集中,再發散的過程。也就是開始不管邏輯,隨便想;然後找出幾條主線;最後根據主線再進行無限發散。
但每個分支之間又要遵循相互獨立、完全包容的原則。
當然思維導圖不單只是用在遊玩上,還可以用在學習上,有研究表明,掌握思維導圖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在學業上更有優勢,因為他們總是會習慣性地把知識或信息和思考的結果與視覺聯繫起來,能更有效地記憶,提出創意,節省時間,也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
家長可以讓孩子系統性學習下這個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