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的本能和直覺常常錯得離譜,正是我們的這些思考模式,常常把我們帶到溝裡去。所以,想學獨立思考,我們要先練習「反直覺思考」。
文:李小墨,原載於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前段時間,王思聰和網絡作家花千芳在微博打嘴仗的事,鬧得沸沸揚揚。
花千芳在微博發表了「英語是廢物技能」的言論,王思聰看到了這條微博之後,直接開懟:「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
他的本意只是為了嘲諷「英語無用論」的愚蠢,卻誤傷了十二億中國人。
根據2016年底,公安部給的數據,中國居民持有護照的只有1.29億本,不到人口的10%。就算所有持有護照的人都出過國,依然有超過九成的中國人沒有出過國。按2010年人口普查,中國約13.4億人口,那就是有差不多12億人沒有出過國。
沒出過國的人,比王思聰想像的要多得多。
王思聰是著名的富二代,花千芳初中畢業後就休學,靠養雞種玉米為生,是典型的窮二代。
在看瑞典學者漢斯·羅斯林所著的《事實》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普通的吃瓜群眾,最多感慨感慨:「富二代真傲慢,窮二代真無知」,然後冷眼看著網友們吵翻天。看到這本書之後,我才開始思考這些言論背後的形成邏輯。
以王思聰為例,《事實》這本書的作者漢斯把「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X?」這樣的判斷,稱為「情緒化的世界觀」,根據權威數據得出「超過九成的中國人沒有出過國」這樣的判斷,稱為「實事求是的世界觀」。
「情緒化的世界觀」,充斥偏見、依賴直覺、受限於個人視野、偏離事實而不自知,獨立思考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建立後一種「實事求是的世界觀」。
以前我總覺得獨立思考就是和別人想的不一樣,漢斯幫助我意識到:
我們學習獨立思考,不是為了炫耀我們的觀點和別人不一樣,也不是為了彰顯我們的看法更高明,更不是為了發表出位言論譁眾取寵,我們獨立思考是為了讓自己的判斷更接近真相。
因為權威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網紅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品牌廣告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 ,媒體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我們所在的圈子流行的觀點不一定是真的,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我們不得不穿梭在充滿各種謬誤的「觀點市場」,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撥亂反正、明辨是非。
為什麼接近真相這麼重要?因為只有更接近真相的認知,才能幫助我們不受誤導以及他人的情緒挑撥和有意操縱,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輸出更有質量的思考。
那麼如何才能保持獨立思考,穿過重重迷霧,建立「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呢?整本《事實》都在回答這個問題。作者漢斯指出 10個很常見卻很隱蔽的思維陷阱,並教我們如何幹掉它們。篇幅優秀,我只挑幾個典型的,講給大家聽。
01
王思聰的「規模錯覺」
我們也經常有
類似王思聰這樣的錯誤,《事實》這本書總結為「規模錯覺」。它特點是:注意局部,忽略整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種思考方式,是我們的本能之一。
王思聰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富二代,出國對他來說,就像我們去樓下便利店買一桶泡麵一樣簡單,他的圈子沒有沒出過國的人正常。但他只是屬於一個小小的局部,他錯把自己當主流了。沒出國的人,比他想像得要多得多。
羅振宇2018年跨年演講說了一個觀點,其實也是在努力規避「規模錯覺」:「我經常提醒我們公司的同事,你們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主流,要對自己的趣味保持一種警惕和謙卑,不要動不動就以己度人。」
他舉了一個例子很典型,我們每個人身邊都好多大學生,但其實大學生佔我們這個國家人口的總和,也就5%,換句話說,中國有將近13億的人沒有大學文憑,比沒有護照的人還多。
這個案例讓我感觸很深。
我剛考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親戚在我家大放厥詞:「讀大學沒什麼用,現在大學生太多了,滿大街都是,一抓一大把。還有的找不到工作,去端盤子呢。」
再加上大學擴招,每年媒體都會報導今年又有幾百萬大學生畢業,比如2019年的畢業生達860萬。
因此我整個大學生涯都為就業感到焦慮,這就是「情緒化的世界觀」帶給我們的潛在傷害。如果我知道有十幾億人沒有大學文憑,我可能不會那麼恐慌,我可能會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一點。
《事實》的作者提醒我們:我們總是會注意一個單一的數字而誤判它的重要性,克服「規模錯覺」,保持獨立思考的方法很簡單:進行對比,找到有意義的比例。
大的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單一數字容易誤導我們,比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總數,很容易讓我們焦慮,但這不是事實的全部,與大學生佔總人口的比例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看到全局。
02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世界是灰色的
《事實》指出的第二個情緒化本能是:總是喜歡把事物一分為二為兩個類別,兩個類別又是互相對立、互相矛盾的,並且兩個類別之間存在這巨大的鴻溝。
比如好人壞人,窮人富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拿窮國富國來說,作者漢斯認為,當人們說「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他們通常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貧窮的國家」和「富裕的國家」。
但這已經是嚴重過時的世界觀,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貧富兩極分化的世界早已不在,當今世界75%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
世界已經不能被清晰地分為窮國和富國。我們仍然在沿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說法,但是懂得獨立思考的人,已經不再這樣一分為二的看世界。
再拿窮人富人來說,我們向下看是窮人,向上看是富人,這種一分為二的分類是非常粗糙的。這種粗糙的分類會帶來什麼問題呢?
電視劇《男人幫》裡有個情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姚笛飾演的大學生小雪,遇到了孫紅雷飾演的劇作家顧小白,覺得自己在傍大款,顧小白知道這個想法之後特別吃驚:我一個窮碼字的怎麼成大款了?
我們向上看,收入比我們高很多的都是富人,可是年入五十萬的有錢人,年入五百萬的有錢人、年入五千萬的有錢人、年入五個億的有錢人,他們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根本不是一種人。
我們經常說的富人思維,也是一分為二的思維,實際上不同等級的富人,擁有不同量級的財富,他們的思維方式當然也是不同的。
同樣的,我們向下看,收入比我們低很多的都是窮人,可是不同收入等級的窮人也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一概而論,容易讓我們失去同理心和同情心。
我們那裡,農村老人滿60歲,每個月可以得到100塊錢的補貼,我曾經不太理解,這個年代一個月100塊錢能頂什麼用?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人,並不是蓬頭垢面的流浪漢,她站在垃圾桶旁邊,把別人剛丟掉沒吃完的外賣撿起來吃。
不要覺得一百塊錢的補貼不頂用,也不要覺得幾百塊錢的低保杯水車薪,對於這些人意義重大。
同樣的,每個月收入幾十塊錢的窮人,每個月收入幾百塊錢的窮人,每個月收入一兩千的窮人,我剛畢業的時候每個月賺三四千,我也覺得自己是窮人,但不同等級的窮人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們使用「窮人」這個詞的時候,很少在描述一種絕對貧困,更多的是在談論一種相對貧窮。
另外,同樣是窮人思維,貧困農民的窮人思維,和低收入小商販、和低薪白領,這幾類人的窮人思維會一樣嗎?
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像灰色,介於黑色和白色之間有不同程度的灰色。
簡陋的分類,帶來簡陋的認知。
如何克服一分為二的思考本能呢?
《事實》的作者漢斯建議:
「當你聽到一分為二的說法時,你就要迅速認識到這種說法描述的是一種量級分化的圖畫,而兩級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這道鴻溝往往並不存在,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中間狀態,永遠要堅持去找絕大多數。」
03
第三個思維陷阱
作為一個女生,我們經常被號稱純天然的護膚品廣告包圍?可是真的存在純天然的護膚品嗎?
切片黃瓜、切片蘆薈,敷在臉上,那才叫純天然,可是如果這樣真有奇效的話,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買神仙水、買各種貴死人不償命的護膚品?
只要是護膚品,必然要經過化學生產過程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廣告樂此不疲地鼓吹純天然呢?我們為什麼又會輕易地上當呢?
因為商家利用了我們的「化學恐懼症」。
我們被化學品汙染嚇壞了,對有害化學物質的恐懼,導致人們害怕所有的化學製品,形成了「化學恐懼症」,開始聞「化學」色變。
「恐怖本能」是《事實》指出的第三個思維陷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注意力過濾系統,引發恐懼,是最容易獲取我們注意力的方法。
恐懼本能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因為這種思維模式曾經幫助我們的祖先遇到危險的時候,撒腿就跑,從而幫助我們的祖先倖存下來。
可是我們的腦袋被恐懼填滿,我們就沒有時間思考了。
比如,很多時候高樓著火,人不是被火燒死的,而是嚇得跳樓,然後摔死的。
再比如,2003年非典的時候,人們非常驚慌和恐懼,開始流行一種謠言:用醋炒菜可以殺死病菌。人們開始哄搶食用醋,商家趁機抬高價格。
我爸花了三十塊錢才搶到一瓶醋,平時醋一瓶才幾塊錢。現在我們回想起來覺得很傻,很不可思議,可是當時就是這樣,被恐懼支配的時候,人們很難保持獨立思考。
日常生活中,這種恐懼本能,最經常被媒體利用,成為媒體收割我們注意力的工具,刻意挑嚇人的信息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這麼說我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是個媒體人,從前做傳統媒體,現在做自媒體,我一直在向優秀同行學習如何利用好讀者的這種恐懼本能。
不同讀者群的恐懼是不一樣的,中老年人對健康敏感:《這種常見的食品竟然致癌,趕緊告訴家人!》,年輕人對收入敏感:《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
那麼如何克服「恐懼本能」呢?作者漢斯認為,我們需要計算真實的風險。這才是獨立思考者的做法。
比如健康類話題,離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04
比恐懼本能更難克服的是直線思維
我們學習數學中指數型增長的時候,都讀過一個故事:
印度神話中有一個名叫奎師那的人向國王要了一些米,要多少米呢?很簡單,在64格的國際棋盤中放米:第一格一粒,第二個兩粒,第三格四粒,不斷翻倍,直到64格全部裝滿。
國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可是他不知道,這麼多米,足夠把整個印度用一層1m厚的米蓋住,他傾家蕩產也支付不起。
國王為什麼那麼輕易答應奎師那的要求?為什麼這個故事的結局無論我們聽多少遍都覺得震驚?
因為我們都有一種直線思維的本能,這種本能使我們假設,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直線的規律來發展的,而指數增長是違反我們直線思維本能的。
《事實》的作者漢斯提醒我們:事物的演變有多種規律,不一定是按照直線發展的,不要做直線假設。
比如世界人口在增長,有的人擔心會一直增長下去,直到地球裝不下。
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根據聯合國人口專家的預測,人口增長到一定階段會達到一個平衡,進入一個緩慢增長的平原期。某些發達國家的人口甚至負增長,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受教育程度變高等原因,生育意願是降低的。
人口增長是s型的曲線。
直線思維造成災難性後果,是在股市。
直線思維的本能,讓人看到漲就以為會一直漲,看到跌就以為會一直跌,然後追漲殺跌,虧得一塌糊塗。
除了我講到的規模錯覺、一分為二、恐懼本能、直線思維這四種需要我們去克服的思維模式,《事實》這本書還幫我們指出:負面思維、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單一視角、歸咎他人、情急生亂等本能化、直覺化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總是充滿各種認知謬誤和認知偏差的,我們沒辦法去怪這個世界。穿越謬誤,唯一能傍身的,就是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的本能和直覺常常錯得離譜,正是我們的這些思考模式,常常把我們帶到溝裡去。所以,想學獨立思考,我們要先練習「反直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