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人

2021-02-25 明教育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就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其主要訓練在於獲得細節知識的人來,他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在紀念的日子裡,通常需要回顧一下過去,尤其是要懷念一下那些由於發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榮譽的人們。這種對於我們先輩的紀念儀式確實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因為這種對過去最美好事物的紀念,必定會鼓勵今天善良的人們去勇敢奮鬥。但這種懷念應當由從小生長在這個國家並熟悉它的過去的人來做,而不應當把這種任務交給一個像吉卜賽人那樣到處流浪並且從各式各樣的國家裡收集了他的經驗的人。

這樣,剩下來我能講的就只能是超乎空間和時間條件的、但同教育事業的過去和將來都始終有關的一些問題。進行這一嘗試時,我不能以權威自居,特別是因為各時代的有才智的善良的人們都已討論過教育這一問題,並且無疑已清楚地反覆講明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見解。在教育學領域中,我是個半外行,除了個人經驗和個人信念以外,我的意見就沒有別的基礎。那麼我究竟是憑著什麼而有膽量來發表這些意見呢?如果這真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人們也許就因為這樣一些考慮而不想講話了。

但是對於能動的人類的事務而言,情況就不同了,在這裡,單靠真理的知識是不夠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這種知識,就必須以不斷的努力來使它經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隨時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險。為了使它永遠照耀在陽光之下,必須不斷地勤加拂拭和維護。我就願意為這工作而努力。

學校向來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一代的最重要機構。同過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這樣。由於現代經濟生活的發展,家庭作為傳統和教育的承擔者,已經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來,人類社會的延續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學校。

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作一種工具,靠它來把最大量的知識傳授給成長中的一代。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它應當在青年人中發展那些有益於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應當消滅個性,使個人變成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像一隻蜜蜂或螞蟻那樣。因為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願的統一規格的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相反,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這些人把為社會服務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問題。就我所能作判斷的範圍來說,英國學校制度最接近於這種理想的實現。但是人們應當怎樣來努力達到這種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講道理來實現這個目標呢?完全不是。言辭永遠是空的,而且通向毀滅的道路總是和多談理想聯繫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絕不是靠所聽到的和所說出來的言語而是靠勞動和行動來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初入學的兒童第一次學寫字便是如此,大學畢業寫博士論文也是如此,簡單地默記一首詩,寫一篇作文,解釋和翻譯一段課文,解一道數學題目,或在體育運動的實踐中,也都是如此。但在每項成績背後都有一種推動力,它是成績的基礎,而反過來,計劃的實現也使它增長和加強。這裡有極大的差別,對學校的教育價值關係極大。同樣工作的動力,可以是恐怖和強制,追求威信榮譽的好勝心,也可以是對於對象的誠摯興趣,和追求真理與理解的願望,因而也可以是每個健康兒童都具有的天賦和好奇心,只是這種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對於學生教育影響可以有很大差別,這要看推動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對苦痛的恐懼,是自私的欲望,還是快樂和滿足的追求。沒有人會認為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態度對塑造學生的心理基礎沒有影響。


我以為對學校來說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來進行工作。這種做法傷害了學生的健康的感情、誠實的自信;它製造出的是順從的人。這樣的學校在德國和俄國成為常例;在瑞士,以及差不多在一切民主管理的國家也都如此。要使學校不受到這種一切禍害中最壞的禍害的侵襲,那是比較簡單的。只允許教師使用儘可能少的強制手段,這樣教師的德和才就將成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項動機是好勝心,或者說得婉轉些,是期望得到表揚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沒有這種精神刺激,人類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個人希望得到他同類讚許的願望,肯定是社會對他的最大約束力之一。但在這種複雜感情中,建設性同破壞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織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揚和讚許的願望,本來是一種健康的動機;但如果要求別人承認自己比同學、夥伴們更高明、更強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產生極端自私的心理狀態,而這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害。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注意防止為了引導學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種會造成個人好勝心的簡單化的方法。

達爾文的生存競爭以及同它有關的選擇理論,被很多人引證來作為鼓勵競爭精神的根據。有些人還以這樣的辦法試圖偽科學地證明個人之間的這種破壞性經濟競爭的必然性。

但這是錯誤的,因為人在生存競爭中的力量全在於他是一個過著社會生活的動物。正像一個蟻垤裡螞蟻之間的交戰說不上什麼是為生存競爭所必需的,人類社會中成員之間的情況也是這樣。

因此,人們必須防止把習慣意義上的成功作為人生目標向青年人宣傳。因為一個獲得成功的人從他人那裡所取得的,總是無可比擬地超過他對他們的貢獻。然而看一個人的價值應當是從他的貢獻來看,而不應當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學校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結果中的樂趣,以及對這些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啟發並且加強青年人的這些心理力量,我看這該是學校的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引導出一種愉快的願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財富——知識和藝術技能。

要啟發這種創造性的心理才能,當然不像使用強力或者喚起個人好勝心那樣容易,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更有價值。關鍵在發展於孩子們對遊戲的天真愛好和獲得他人讚許的天真願望,引導他們為了社會的需要參與到重要的領域中去。這種教育的主要基礎是這樣一種願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動能力和人們的謝意。如果學校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勝利完成了任務,它就會受到成長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學校規定的課業就會被他們當作禮物來領受。我知道有些兒童就對在學時間比對假期還要喜愛。

這樣一種學校要求教師在他的本行成為一個藝術家。為了能在學校中養成這種精神,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對於這一點,正像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使一個人永遠健康一樣,萬應靈丹是不存在的。但是還有某些必要的條件是可以滿足的。首先,教師應當在這樣的學校成長起來。其次,在選擇教材和教學方法上,應當給教師很大的自由。因為強制和外界壓力無疑也會扼殺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時所感到的樂趣。

如果你們一直在專心聽我的想法,那麼有件事或許你們會覺得奇怪。我詳細講到的是,我認為應當以什麼精神教導青少年。但我既未講到課程設置,也未講到教學方法。譬如說究竟應當以語文為主,還是以科學的專業教育為主?

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照我看來,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過體操和遠足活動訓練了肌肉和體力的耐勞性,以後他就會適合任何體力勞動。腦力上的訓練,以及智力和手藝方面技能的鍛鍊也類似這樣。因此,那個詼諧的人確實講得很對,他這樣來定義教育:「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麼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就是這個原因,我對於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著重自然科學教育的人之間的爭論,一點也不急於想偏袒哪一方。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對把學校看作應當直接傳授專門知識和在以後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種觀點。生活的要求太多種多樣了,不大可能允許學校採用這樣專門的訓練。

除開這一點,我還認為應當反對把個人作為死的工具。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使青年人在離開它時具有一個和諧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為一個專家。照我的見解,這在某種意義上,即使對技術學校也是正確的,儘管它的學生所要從事的是完全確定的專業。學校始終應當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取得專門知識放在首位。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就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其主要訓練在於獲得細節知識的人來,他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最後,我要再一次強調一下,這裡所講的,雖然多少帶有點絕對肯定的口氣,其實,我並沒有想要求它比個人的意見具有更多的意義。而提出這些意見的人,除了在他做學生和教師時積累起來的個人的經驗以外,再沒有別的什麼東西來做他的根據。

本文是愛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稿


微信ID:hantopedu長按二維碼關注,歡迎轉發分享

投稿:符合[中國教育研究]風格,獨家首發,有啟發性、有明確觀點,有可讀性和可傳播性;

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自「中國教育研究(微信ID:hantopedu)」

回復關鍵字:投稿 / 轉載 / 合作 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人類兩大「軟實力」,如何從小培養?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沒有良好的獨立和批判思考習慣的人,將會失去生活的最大樂趣。這就是典型的跟風現象 4.物質欲望刺激 愛因斯坦也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有創造能力的人
  • 看看愛因斯坦、比爾·蓋茨談如何獨立思考!讓家長孩子受益終生!
    這些網絡用語,一些是網絡人的自我調侃,一些是抽象吐槽代碼,總之這是與現實世界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流行文化」。作為家長,我們很擔心孩子被這些流行文化帶壞。其實,從根本上說,我們是擔心孩子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在盲從和跟風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 《天道》:強勢文化的人,都有「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有強勢文化屬性的人,像《天道》劇的丁元英、芮小丹、肖亞文都是有愛「獨立思考」的習慣。丁元英他經常獨自在房間思考,從布局的王廟村扶貧的事,特別是和韓楚風在去寺廟路上的那段談話中(詳見《遙遠的救世主》書232頁),就可以看出了他與大眾思維不一樣,NT思維是他主要的思維方式,在這就不詳說了。
  • 朋友圈「立掃帚」刷屏背後,你更需要的是獨立思考能力
    今天,我就來和你聊聊關於獨立思考這個話題。 一、為什麼人會選擇無腦跟風?你需要這3個步驟 在《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一書中,提出了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3個步驟:第一,養成提問的習慣,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的理解程度第二,多角度看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件事第三,建立自我意見,把自己的看法完整地說出來
  • 保持獨立思考 何懼假「哈佛校訓」
    保持獨立思考 何懼假「哈佛校訓」 (12月31日 《環球時報》)  流傳甚久的二十條「哈佛校訓」居然是編造的,這似乎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可能有些人早將其奉為圭臬,在得知真相之後,可能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但在我看來,這實在沒有必要大動肝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對於所謂的「哈佛校訓」本該保持獨立思考,也早應該經過自己的大腦思考之後才接受。
  • 啟真新論|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
    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發表的《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同學們,你們出生、成長在21世紀,肩負著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即將走進大學,開啟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旅程。在此,我要對你們表示祝賀!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士張維加:留英需學會獨立思考
    張維加:我以前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最近北大在黨代表大會和招生的時候,把我過去在北大所做的成績總結了一下。我去年來牛津之後加入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一開始是member,今年牛津兩位老師提名我成為fellow,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通過,這個消息就和北大對我工作的總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引起了中國媒體的廣泛興趣和報導。  記者:你對這些報導有何看法?
  • 9大獨立思考類別,白手起家富人每天必做的頭腦風暴課
    託馬斯·愛迪生也曾說:「5%的人獨立思考,10%的人覺得自己在思考,其他85%的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過去,巴菲特、查理芒格在伯克希爾大會上,提的最多的應該就是這四個字:獨立思考!而褚時健在晚年種褚橙後,有記者採訪他時,他也說:做人做事,隨時隨地都要檢查,做這件事我朋友虧了沒有?
  • 疫情反思,我要教育12歲孩子「獨立思考」了
    01 學會「獨立思考」,別跟著別人創造的情緒走 在這個社交時代,很多人在炮製情緒假消息,更多人願意傳播這樣的內容。 一部分人相信這些內容是因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看到「北美留學生XX」「掌上歐洲XX」這樣的號,以為對方在記錄這個城市,渾然不知這個號可能是身在中國城鄉結合部的摳腳大漢。
  • 科學網—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培養有自主獨立精神的國民
    57萬校友成為各領域領軍人物 深圳特區報:請問早稻田大學的使命和特點是什麼? 鐮田薰:早稻田大學的辦學理念包含三個關鍵詞:學術的獨立、學術的活用、造就模範公民。這些理念強調的正是培養全球領導人的觀點:超越眼前利益,在廣闊世界有大作為,為社會作貢獻。
  • 科學網—學術獨立指的是什麼
    ,被兩位期待年輕學者快速成長、儘早獨立的拳拳之心所感動。讀後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年輕學者的所謂學術獨立究竟指的是什麼?是分家抑或分枝?是另起爐灶抑或另立山頭?是我行我素抑或單打獨鬥?也許,要真正理解何謂學術獨立才能更好地追求學術獨立。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餘敏明寄語學子:獨立思考、尊重科學、篤行致遠
    因此,在學生正式開啟這段嶄新旅程之前,作為校長和師友,餘敏明向新生們分享了三個觀點:學會獨立思考;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篤行致遠。他希望同學們能傳承「成於大氣,信達天下」的校訓精神,審慎科學,直面困難和挑戰,練就過硬的本領,扛起肩上的責任,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度過充實而愉快的大學時光。
  • 「小故事」獨立思考、獨樹一幟的人需要理解和寬容
    讀者感悟:張揚個性,特立獨行,保持每個人的人格魅力,是社會繁榮和歷史進步的標誌,文明的社會應該給能夠獨立思考、獨樹一幟的人以充分的理解和寬容。眾口一詞,千人一面,有可能會導致某種嚴重的危機。能夠永恆的只有大海從前,有兩匹拉貨車的馬。它們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但經常發生爭執,不是抱怨對方出力太少,就是嘮叨對方走得太快或者太慢了。
  • 比爾蓋茨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想要獨立思考,先練反直覺
    編者按:我們的本能和直覺常常錯得離譜,正是我們的這些思考模式,常常把我們帶到溝裡去。所以,想學獨立思考,我們要先練習「反直覺思考」。文:李小墨,原載於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前段時間,王思聰和網絡作家花千芳在微博打嘴仗的事,鬧得沸沸揚揚。
  • 疫中雜記之二:我們亟需建構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還亟待建構。 官員們需要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做出決策。這其實就是我黨從延安時期就奉行的實事求是的作風。但顯然,我們的很多官員至今還沒有理解和力行。
  • 強人工智慧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生命體,人類不該創造和玩弄「生命」
    此後,人們不得不直面和思考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會不會有一種自主思考和行動的機器呢?1956年的夏季,麥卡塞、明斯基、羅切斯特等人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概念,隨著一些科幻題材作品的推波助瀾、以及計算機相關領域的突飛猛進,「人工智慧」(以及「智慧機器人」)成了萬眾矚目的科技前沿和炙手可熱的研發領域。
  • 商業閉環設計:一個系統性商業思維獨立思考的閉環設計能力
    大部分人很難去分析和理解透徹這些讓我們困惑的事情背後的本質原因,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養成系統性的商業思維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這種獨立思考能力幫助我們合理評估個人和團隊能力以及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預期,進而幫助我們進行科學合理地判斷和和決策。
  • 人的左右大腦能獨立工作嗎?
    但檢查表明,他的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卻完好無損。當患者的屍體被解剖時,布羅卡發現,患者左額葉組織有嚴重病變,他為此寫出了轟動科學界的論文——《人是用左腦說話 》。對失語症的研究使人類終於認識到了左腦和右腦,這就是著名的布羅卡分腦區實驗。真正確立左右腦分工的新觀念,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技術研究院的教授、著名生物學家斯佩裡。
  • 莊子和愛因斯坦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教育應該培養人讓其靈活變通並放寬視野,激發想像力,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敢於尋找新出路,而不是狹獈地思考問題,或者只是沿著前人的道路思考問題。中國教育對於這方面的還不夠重視。愛因斯坦曾說。知識,是孩子通過自己對外界的認識而產生好奇,進一步發揮想像,並最終通過自己的理解得到的答案,而這正需要一定的想像力和好奇心的參與,所以培養想像力和好奇心也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曾提到,教育對孩子們來說,應當是一種寶貴的禮物,而不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學校的職責,是把人培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獨立發展的個體,而非一個專家。
  • 兩兩獨立為什麼推不出相互獨立
    在三事件中,有兩個關鍵概念——兩兩獨立和相互獨立。不少同學對這兩個概念不求甚解、缺乏深度的思考,即記住了相關的充要條件,但不會用、不會巧用、不會靈活用。本文從三個和尚寓言的角度和拋擲硬幣試驗的角度闡明為什麼兩兩獨立推不出相互獨立。兩兩獨立與相互獨立的充要條件請看下面這張描述了兩兩獨立與相互獨立關係示意圖。兩兩獨立和相互獨立之間的差別僅在於P(ABC)=P(A)P(B)P(C)是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