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學術獨立指的是什麼

2020-12-01 科學網

 

■文雙春

 

拜讀了王德華老師的博文《年輕人應早點學術獨立》和趙斌老師的博文《是在大樹下乘涼,還是去遠處爭奪陽光?》,被兩位期待年輕學者快速成長、儘早獨立的拳拳之心所感動。讀後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年輕學者的所謂學術獨立究竟指的是什麼?是分家抑或分枝?是另起爐灶抑或另立山頭?是我行我素抑或單打獨鬥?也許,要真正理解何謂學術獨立才能更好地追求學術獨立。

 

我嘗試理解的學術獨立是,學者應該要具有屬於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行為,而且這種思想和行為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幹擾和控制,包括人的因素,如導師、團隊負責人、領導、學術權威等,以及非人的因素,如體制、意識形態等。

 

在這種界定下,我認為年輕學者從剛涉足學術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把追求學術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這一點與具備獨立科研工作能力的研究生培養目標也是一致的。

 

學術獨立首先要有獨立的學術思想,其次要能夠在自己的職責和能力範圍內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起實現學術思想的研究條件和研究隊伍。影響這兩個過程的任何因素都是對學者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幹預,因此,學術獨立不應簡單地理解為離開誰或人人都要吹哨子的問題,要謹防擺脫了一個(些)因素的桎梏又落入了另一個(些)因素的陷阱。

 

本質上說,學術獨立與當家與否無關,一個學者的學術威信和學術積累也與其是單打獨鬥還是融入團隊、是「主角」還是「配角」沒有必然的聯繫。縱觀科學研究方面的傑出人才,從大團隊中冒出來的反而更多一些。當然,年輕學者離開導師另立山頭事業發展快的例子也不乏其數,主要理由正如王德華老師所說:充分自由、有緊迫感、有成就感。但也應該看到,這三點理由基本上是「廢除生產隊、實行分田到戶」後自己吹自己哨子的好處,而科學研究本質上需要有人吹哨有人聽哨的生產隊體制。「分田到戶」的「個體戶」體制除了能充分調動個體積極性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對抗大問題,不利於重大科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當今的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大團隊、大合作,年輕人作為聽哨的「配角」融入這種大團隊中,對鍛鍊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學術境界、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並為日後成長為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吹哨「主角」,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而且,做任何事情,即使是「配角」,也不妨礙其有獨立的學術思想,而且也需要其有創造性的學術思想。因此,年輕學者既要有在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上當家作主的崇高理想,又要有甘願寄人籬下投身科研團隊的臥薪嘗膽,長遠看,形式上的當家作主未必比暫時寄人籬下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學術獨立目標。

 

的確,大樹底下不長草,大樹底下好乘涼,伴著大樹終究不會有出息,要麼在源頭被扼殺,要麼在溫水中被煮死。因此,應當鼓勵年輕人成為一棵獨立的參天大樹。但不一定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同時要注意在追求學術獨立的過程中也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就博士生畢業後是否一定要離開導師而言,完全尊重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查閱近百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員名單,不難發現,有師徒關係的比例高達40%以上,而美國居然在60%左右。這就說明導師並不都是「黃世仁」,名導師反而是自己成功的墊腳石和階梯。不排除有很多導師或「大牛」對年輕人有很強的控制欲,對這樣的導師或「大牛」,年輕人還是儘早離開為妙,哪怕是討米要飯也要義無反顧。

 

當今中國,影響年輕學者學術獨立的最大障礙其實不是人,而是體制和機制。如果是人的因素,可以選擇離開或獨立。最近流傳一個說法:科研人員跳槽是重組隊伍的一個有效方式,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而面對體制和機制,除了適應,別無它法。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中國科學報》 (2012-02-01 A3 網談)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至9月3日,以「合成創造美麗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召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科學網的風格是鼓勵自由探討學術相關問題,從不加幹涉,這個在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熱愛科研,肯發聲、肯交流,大家都努力做科研,都努力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網是我的最愛,只要還辦下去,我不在別的地方寫博文。
  • 國家衛健委法醫學重點實驗室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法醫學重點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2020年度學術研討會
  • 愛思唯爾與南開的學術之緣—新聞—科學網
    2018年,愛思唯爾出版論文47萬篇,大約佔全球學術論文出版總量的18%,而這些論文獲得的引用量則超過全球總引用量的2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助力中國科研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在愛思唯爾的學術版圖中,中國的地位日益重要。
  • 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1月7日至9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2020年度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科學網—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培養有自主獨立精神的國民
    57萬校友成為各領域領軍人物 深圳特區報:請問早稻田大學的使命和特點是什麼? 鐮田薰:早稻田大學的辦學理念包含三個關鍵詞:學術的獨立、學術的活用、造就模範公民。這些理念強調的正是培養全球領導人的觀點:超越眼前利益,在廣闊世界有大作為,為社會作貢獻。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首屆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IFARM-2020)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致辭(王棒攝) 11月12日-13日,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第17屆學術年會在深圳召開年會以「迎接航天新時代,開創深空新紀元」為主題,以特邀大會報告和專題學術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來自全國60多家從事深空探測及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斬獲4項重量級國際大獎;今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自主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現場 曾曉峰/供圖 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於 9月18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吸引了超過450位國內外顯示領域著名專家、學者、青年才俊參加。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這標誌著經過近7年精心培育,華東理工大學自主創辦的本土學刊終於獲得了學術界和出版界的認可,從此邁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BIOB英文學刊由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辦,中文譯名為《生物資源與生物加工》,國際出版物編號為ISSN2197-4365。
  • 學術打假鬥士Bik對科研亂象的批判
    曾供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因多次揭露中國科研人員涉嫌「學術不端和造假Bik:維護學術誠信很困難。大多數科學家需要定期發表論文,以保住他們的工作、獲得晉升,或者得到下一份工作。我們都感到做實驗或呆在實驗室的壓力,甚至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情。對於如何預防學術不端,我沒有明確的答案。欺詐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有,或許人們永遠無法完全阻止它。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 「我國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表示。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陳潤生院士等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
  • 科學網—只投稿不用出席的國際學術會議算什麼
    博主認為:通過學術會議進行交流與通過學術期刊進行交流各有各的用途,並無高下之分。因此,我們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技論文統計工作從一開始就既統計SCI論文,也統計ISTP(現在是CPCI-S)論文,一直堅持到今天沒有變過。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委員會日前宣布,調查發現該校醫院婦科門診主任Christof Sohn存在「嚴重且大規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外,該研究還有剽竊前同事、中國學者楊蓉西科研成果的嫌疑。   該醫院幾周以來深陷此次醜聞,目前已經進入刑事訴訟環節。
  • 學術不端大討論:自我抄襲算不算剽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