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春
拜讀了王德華老師的博文《年輕人應早點學術獨立》和趙斌老師的博文《是在大樹下乘涼,還是去遠處爭奪陽光?》,被兩位期待年輕學者快速成長、儘早獨立的拳拳之心所感動。讀後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年輕學者的所謂學術獨立究竟指的是什麼?是分家抑或分枝?是另起爐灶抑或另立山頭?是我行我素抑或單打獨鬥?也許,要真正理解何謂學術獨立才能更好地追求學術獨立。
我嘗試理解的學術獨立是,學者應該要具有屬於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行為,而且這種思想和行為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幹擾和控制,包括人的因素,如導師、團隊負責人、領導、學術權威等,以及非人的因素,如體制、意識形態等。
在這種界定下,我認為年輕學者從剛涉足學術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把追求學術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這一點與具備獨立科研工作能力的研究生培養目標也是一致的。
學術獨立首先要有獨立的學術思想,其次要能夠在自己的職責和能力範圍內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起實現學術思想的研究條件和研究隊伍。影響這兩個過程的任何因素都是對學者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幹預,因此,學術獨立不應簡單地理解為離開誰或人人都要吹哨子的問題,要謹防擺脫了一個(些)因素的桎梏又落入了另一個(些)因素的陷阱。
本質上說,學術獨立與當家與否無關,一個學者的學術威信和學術積累也與其是單打獨鬥還是融入團隊、是「主角」還是「配角」沒有必然的聯繫。縱觀科學研究方面的傑出人才,從大團隊中冒出來的反而更多一些。當然,年輕學者離開導師另立山頭事業發展快的例子也不乏其數,主要理由正如王德華老師所說:充分自由、有緊迫感、有成就感。但也應該看到,這三點理由基本上是「廢除生產隊、實行分田到戶」後自己吹自己哨子的好處,而科學研究本質上需要有人吹哨有人聽哨的生產隊體制。「分田到戶」的「個體戶」體制除了能充分調動個體積極性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對抗大問題,不利於重大科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當今的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大團隊、大合作,年輕人作為聽哨的「配角」融入這種大團隊中,對鍛鍊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學術境界、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並為日後成長為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吹哨「主角」,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而且,做任何事情,即使是「配角」,也不妨礙其有獨立的學術思想,而且也需要其有創造性的學術思想。因此,年輕學者既要有在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上當家作主的崇高理想,又要有甘願寄人籬下投身科研團隊的臥薪嘗膽,長遠看,形式上的當家作主未必比暫時寄人籬下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學術獨立目標。
的確,大樹底下不長草,大樹底下好乘涼,伴著大樹終究不會有出息,要麼在源頭被扼殺,要麼在溫水中被煮死。因此,應當鼓勵年輕人成為一棵獨立的參天大樹。但不一定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同時要注意在追求學術獨立的過程中也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就博士生畢業後是否一定要離開導師而言,完全尊重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查閱近百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員名單,不難發現,有師徒關係的比例高達40%以上,而美國居然在60%左右。這就說明導師並不都是「黃世仁」,名導師反而是自己成功的墊腳石和階梯。不排除有很多導師或「大牛」對年輕人有很強的控制欲,對這樣的導師或「大牛」,年輕人還是儘早離開為妙,哪怕是討米要飯也要義無反顧。
當今中國,影響年輕學者學術獨立的最大障礙其實不是人,而是體制和機制。如果是人的因素,可以選擇離開或獨立。最近流傳一個說法:科研人員跳槽是重組隊伍的一個有效方式,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而面對體制和機制,除了適應,別無它法。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中國科學報》 (2012-02-01 A3 網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