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供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因多次揭露中國科研人員涉嫌「學術不端和造假」,而在國內聲名鵲起。
Bik:
這似乎與中國醫院的一個非常具體的要求有關,即讓年輕醫生發表科學論文,但卻沒有給他們真正做研究的時間和資源。所以這些醫生處於絕望的境地,他們希望通過晉升來養家餬口,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從論文工廠買一篇論文。
我對這些醫生表示同情。如果能取消這個「不可能的要求」會是好事。要麼,給那些想成為研究人員的醫生時間和實驗室,讓他們去搞研究;要麼,對那些只想幫助病人的醫生,取消發表論文的要求。
Bik:
作者身份不是榮譽或禮物(筆者註:送文章現象屢見不鮮),而是要對文章內容和數據可信度承擔責任。
科學作者有嚴格的界定,頂尖科學家即便身處管理崗,但只要仍參與經費申請,每周與學生和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見面,幫助他們合作、產生新想法、修改論文,那麼參與論文署名就是可接受的。否則,就是違規。
Bik:
維護學術誠信很困難。大多數科學家需要定期發表論文,以保住他們的工作、獲得晉升,或者得到下一份工作。我們都感到做實驗或呆在實驗室的壓力,甚至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情。
對於如何預防學術不端,我沒有明確的答案。欺詐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有,或許人們永遠無法完全阻止它。
Bik:
我們需要更好地獎勵同行審稿人(筆者註:絕大部分的學術論文評審是無償的),讓他們和編輯更好地篩選稿件;
需要更好的導師和教授,在實驗室裡創造良好的氛圍,允許實驗失敗,消極的結果也可被視作發現;
需要少強調在某些具有特定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論文,讓期刊能夠接收失敗的結果;
需要能夠調查不端行為的獨立組織,還需要在發現不端行為後產生適當的結果——例如禁止科學家獲得資助或發表文章;
我們需要政客們傾聽科學家的意見,而不是讓科學家受到政客的壓力。要改變這一點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時間。
聲明:摘自科學網公眾號博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