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2020-12-06 搜狐網
 
親人取下鄒承魯的遺像。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本報訊(記者夏命群柳志卿)昨天上午10時,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鄒承魯的家屬、白髮蒼蒼的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0人前來送別。

  靈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髮蒼蒼的老人擠滿了廣場,他們中包括鄒承魯的同事、學生、親人。哀樂響起時,幾名情緒激動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突然用手捂住嘴失聲痛哭。10時整,弔唁隊伍開始4人一排進入靈堂,向鄒承魯遺體三鞠躬。年近八十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兩次進入靈堂三鞠躬。10時40分,鄒宗平夫婦手捧父親遺像走出靈堂,鄒承魯的靈柩也被抬了出來。

  鄒承魯院士於11月23日逝世,享年83歲。

  學生追憶

  學生論文不輕易署名

  趙康源老人今年70歲,是鄒承魯的學生。據他介紹,鄒承魯對於沒仔細研究過的學生論文從不署名。他回憶說,有一次鄒老給他定了一個選題去操作,並給過一些建議,「但在發表前,鄒老卻提醒我千萬不要署他的名字,因為署了他的名字會對審稿人有影響」。

  本報記者 夏命群 柳志卿

  鄒承魯簡介

  一家三院士締造傳奇

  1923年,鄒承魯生於山東,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就讀於化學系,後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並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鄒承魯在英國讀書時和李林喜結連理。李林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女兒,後來也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四光、李林和鄒承魯締造了一家三院士的傳奇,在中國科學界傳為佳話。

  曾被楊振寧提名候選諾獎

  鄒承魯是公認的中國生化界的泰鬥級人物。上世紀50年代後期,鄒承魯參加了中國胰島素人工合成工作,為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作出了重要貢獻。「從學術成就上說,鄒先生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說,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曾經提名鄒承魯候選諾貝爾獎,可惜最終未能成功。

  被譽為「科技界反腐鬥士」

  鄒承魯還一直在科技界從事打假,抨擊學術腐敗,被譽為「科技界反腐鬥士」。何祚庥院士說,鄒承魯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打假,只不過那時知道的人很少。近年來,他一次次地站出來揭穿「核酸風波」、「基因皇后」、「人體器官克隆」等一系列廣為人知的騙局。

  本報記者 夏命群 柳志卿

相關焦點

  • 鄒承魯 一個說真話的人
    中科院訃告說,鄒承魯一生淡泊名利,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在其生平介紹中,更是罕見地評價他是「剛直不阿的鬥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翟中和說:「他的品質是我們的楷模。」  鄒承魯幾次提出想吃冰激凌都被女兒拒絕了,因為他有糖尿病。最終還是給他買來了。吃完這杯甜美的冰激凌後,83歲的鄒承魯心滿意足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
  • 鄒承魯: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在後輩心目中,他是科學鬥士與真理衛士的完美結合。  從上世紀60年代參與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的輝煌,到65歲至70歲「青春再現」的第二個學術高峰,鄒承魯始終站在中國生物化學研究的前沿。及至晚年,他更因疾呼堅守科學準則而成為中國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第一次接觸鄒承魯,是在1997年的「兩會」上。
  • 鄒承魯:一生做真人(組圖)
    但是,在最近幾年,鄒承魯更為所知的是他在浮躁的中國科學界,勇敢地站出來,和科學作假鬥爭,倡導科學道德的行為。  他曾40餘次撰文在報刊和雜誌上發表關於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等問題的意見。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生化叢書《綜合生物化學》中,作為中國入圍的唯一一名生物化學家,鄒承魯在書中的自傳中寫道:「由於我國科學界長時期以來與國際科學界隔絕,很多人對國際上一些習慣做法並不了解,因此充分重視有關科學道德問題上國際上的一些習慣做法,對我國科學走向世界是絕對必要的。在這些問題上以身作則,並經常教導學生,是有經驗的科學家的不可推諉的責任。」
  • 鄒承魯何以越到晚年越絢爛
    鄒承魯是個科學家,他的專業領域是生物化學,他曾說,自己一生做學問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效應。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間,他的聲音不斷在媒體上出現,他的名字常常成為新聞報導的對象。他直言,人治和腐敗已成為中國科技的兩大致命傷。
  • 鄒承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 科學檔案
    生化學家鄒承魯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在生物化學專業上,鄒承魯有出色的成就。   抗戰後,鄒承魯考取留英庚款(註:在中國「庚子賠款」後,美、英、法、荷、比等國相繼與中國訂立協定,退還超過實際損失的賠款。退還款項除了償付債務外,其餘悉數用在教育上,中國每年向上述國家輸送相應的留學生,庚款留學生由此產生。),選擇生物化學為一生追求的科學領域。
  •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2020-07-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鄒承魯:我仍然會選擇科學研究
    如果我能夠再活一次,我仍然會選擇科學研究作為我終身的職業。——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  人物百科  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祖籍江蘇無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2006年11月23日凌晨5時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鄒承魯:一個敢說真話的老人走了 - 浙江日報
    在女兒的印象中,父親一直是個勇敢的人,敢於接受挑戰的人,在治療中他一直很堅強,醫生和護士都非常佩服他。手術雖然很成功,只是最終還是沒有扛過去。2002年,鄒承魯夫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林院士逝世後,骨灰埋在了她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院子裡的一棵樹下。父親曾說:「以後我也這樣辦,把我的骨灰,一半埋在生物化學所,一半埋在生物物理所。」因為他在兩個所都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
  • 南開大學與中科院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日前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鄒承魯菁英班」旨在將南開生科院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與生物物理所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和國家級科研平臺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模式。
  • 南開大學牽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儀式上,許瑞明和南開大學教務處負責人代表雙方共同籤署「鄒承魯菁英班」協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捐贈鄒承魯先生文集。  根據協議內容,「鄒承魯菁英班」試行「2.5+1.5」培養模式,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學習,第6-8學期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展科研實踐訓練和課程學習。
  • 鄒承魯:生命科學是當代最活躍的領先學科
    在美歐等科學先進國家,「生命科學」與包括物理、化學、地學等在內的「物質科學」並列為自然科學的兩大分支。國際上生物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可以從以下事實看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SCI)中登錄了全世界的八千餘種科學期刊,在影響最大即引用率最高的最重要的前10種刊物中,除多科綜合性刊物英國的《自然》(Nature)和美國的《科學》(Science)外,全部都是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刊物。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作者: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出處:節選自《生理科學進展》2001年32卷第三期。我在研究生期間發表的論文中三篇是導師給的題目,其餘是自己提出的設想,除其中一篇與人合作外,其餘都是獨立完成,單獨署名發表的。但是在這些單獨署名的論文中,也同樣浸透了導師的心血。除研究工作外,更為重要的是從Keilin教授學到對待科學研究工作的態度。勤奮工作和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作風。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本報訊(記者劉歡 實習生熊蕙)昨日上午9時,我國兩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王大珩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包括數十名院士在內的近千名社會各界人士從四面八方趕來,送別老科學家。昨天清晨,突降大雨。儘管如此,不到8時,通往八寶山殯儀館公墓禮堂的迴廊裡,就已站滿了王老生前的友人、同事,人們胸戴白花,依次肅立。大風卷著雨水淋溼了衣衫,卻始終沒人撐傘。
  • 一個可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學說,卻被人為列入偽科學,真相使人心酸
    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而非官方學者一方認為,中醫中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真科學」一定要傳承下去,並且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主流學者一方則認為,中醫中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90%是糟粕應該予以剔除,而且是「偽科學」的表現必須取締。第二個焦點,則是八卦專家劉子華推演第10大行星。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很多人好奇樸樹哭泣的原因是什麼。  李叔同在杭州創作的《春遊》曲譜圖,這是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開創了中國多聲部歌曲寫作先河。杭州高級中學供圖  在杭州任教時的李叔同杭州高級中學供圖  唱到動情處樸樹泣不成聲 圖片為網絡視頻截圖  視頻背景是在一個錄音棚裡,樂隊與和聲團隊都已就位,像是錄音或排練場景。
  • 安息吧,和平與自由的鬥士(組圖)
    安息吧,和平與自由的鬥士(組圖)聯合國降半旗致哀阿翁妻女在葬禮上  從巴黎到開羅,再到拉姆安拉,阿拉法特,這位和平與自由的鬥士終於又回到了他曾經為之奮鬥終生的土地  安息官邸  巴人傾城迎阿翁  1994年7月,結束27年流亡生活的阿拉法特在返回加沙時受到了巴勒斯坦民眾的夾道歡迎。這一次,巴勒斯坦民眾再次以空前隆重的儀式迎接這位巴勒斯坦領導人,但這一次阿翁卻是靜靜地躺在靈柩中,再也無法向支持愛戴他的民眾揮手致意,頻頻飛吻。
  • 不可思議的科技史:《科學美國人》記錄的400個精彩瞬間
    匯集近百幅珍貴歷史照片,收錄二十餘位諾貝爾得主文章。科技發展的三段傳奇時代,四百餘個精彩瞬間,勾勒一幅壯闊的科技發展畫卷。榮獲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獎!精選自熱銷全球170年的《科學美國人》,收錄二十餘位諾獎得主文章,匯集近百幅珍貴歷史照片,一覽愛迪生、萊特兄弟、居裡夫人、克裡克等發明家科學家的智慧與靈感!《不可思議的科技史》帶領我們回顧科學發展的三個傳奇時代,開啟一段有趣的探尋之旅。通過節選50、100、150年前《科學美國人》的珍貴文章,見證那時人們的智慧與靈感。
  • 今天,送別張莉娜
    張俐娜是我們在2020年送別的第30位兩院院士。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學報》等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