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饒毅
責編 | 莫尼、陳娉瑩
常有人希望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但其實大千世界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評的人怎麼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則的人?
其實,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倡: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生化學家鄒承魯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在生物化學專業上,鄒承魯有出色的成就。
抗戰後,鄒承魯考取留英庚款(註:在中國「庚子賠款」後,美、英、法、荷、比等國相繼與中國訂立協定,退還超過實際損失的賠款。退還款項除了償付債務外,其餘悉數用在教育上,中國每年向上述國家輸送相應的留學生,庚款留學生由此產生。),選擇生物化學為一生追求的科學領域。
鄒承魯留學劍橋時期就開始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回國後,他成為了中國酶學高水平研究的奠基人。鄒承魯對發展中國的生物化學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胰島素合成過程中的工作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胰島素是兩條鏈組成的多肽,A鏈、B鏈中間通過二硫鍵連接起來。當時有多個合成方案。其中一個是先分別合成兩條鏈後,再將它們合起來,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否可行。
於是,鄒承魯等人先把天然的胰島素拆開,然後看能不能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拆合工作」。如果天然胰島素可以拆合,那麼人工合成的也就可以,這樣就可以走兩條鏈分別合成、繼而連接的途徑。他們拆合成功,對胰島素合成的課題來說,就是馬上排除了其它途徑,而確定了先分別合成再合起來的總途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當時,合成胰島素的工作分成三部分,除了拆合以外,還有合成B鏈,和合成A鏈兩部分。三部分工作都是必需的,所以自然科學一等獎是授予三部分的人。
其中,中國獨立完成的拆合工作最具原創性。不過,由於正處於大躍進年代,中國沒有發表論文,而被產量和效率相對較低的外國人搶先了。
拆合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合成步驟,還具有理論意義。拆合成功等於證明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諾貝爾獎後來給美國NIH的安芬森,他用尿素使天然核酸酶A變形,並復性,證明了「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這個概念。如果當時把他的工作與中國的拆合工作結合起來得獎,也是合理的:一個工作是天然蛋白質變性復性、一個是人工合成的雙鏈可以合起來,兩個工作相輔相成,證明同樣的概念。
除此之外,鄒承魯是著名科學家中少數的敢對大是大非問題公開發言的人之一。
他不怕捲入是非紛爭,不怕降低身份,不怕各種報復,不怕流言蜚語。幾十年如一日,實屬難能可貴。
2004年,我和魯白、鄒承魯合寫了一篇有關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文章,在《自然》增刊發表的。這篇文章部分內容是建議科技政策管理和經費管理分家,將科技部升格為政策管理的總理科技辦公室,而將科學經費管理交個自然科學基金。有些人認為這篇文章得罪了科技部。我和鄒聯繫的時候並不知道,當時他正是科技部主持評審的國家最高科學獎進入最後一輪的少數幾個候選人之一。(他曾兩度進入最後一輪,我也是事後才從其他人那裡知道。)只有他,明明知道這時做這種文章的作者對他個人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可是他根本沒有猶豫,沒有提過自己有什麼不方便,馬上同意做作者。他不為個人得失而迴避張揚社會責任。能做到這樣不計個人榮辱的人,在現代華人世界,還很缺乏。
基因皇后事件,最早是方舟子網站發起。我聽說後籤了名,然後聯繫鄒承魯,我們共同寫了一個短聲明,給來採訪的記者。鄒承魯的公開表態,對當時扭轉中國媒體的報導傾向,起了重要作用。這是成功地擊敗浮誇的一個例子。
核酸營養事件,雖然沒有成功地使詐騙公司關門,但是事後,中國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界的科學家不再有人公開為騙人的公司做廣告。其中鄒承魯的作用明顯。在他提議下中國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學會正式立了「家規」,任何人不得以學會名義為公司作廣告。
早年的劉亞光事件、張穎清事件,近年的徐榮祥事件,都是上不得科學界臺面的事情。嚴格地說,都不是科學界的事情,都是因為中國媒體科學素質較低,或因為有時有不懂行的官僚(有時僅僅是很小的官僚),或因為文化界本身混了一些基本學識太差、而嘴巴又太大的人,很差勁的事情,也在全國媒體上很熱鬧,興師動眾。鄒承魯不得不出面批評。他如果不發言,對方就更猖狂。他能不避身份,堅持發言,對低劣的噪音,有抑制作用。
在中國文化環境欠清靜的情況下,鄒承魯光明正大的表示意見,曾經有時被有些人在暗中放箭、被流言蜚語所害。爭論,要以理服人。不是說鄒承魯公開批評了人,其他人就可以不擇手段地攻擊他。他用的是正當方式,反對他,不能用桌下手段。
鄒承魯堅持為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道德而仗義執言,無論具體例子當時看上去是成功、還是失敗,他的言行,為淨化中國學術和文化界的空氣,做出了貢獻。
鄒承魯的言行,也向青年人和後代立下了一面明鏡:一個關心社會公德的人,不能凡事都只顧對自己個人利益;不能因為有點專業成就,就理所應當地以保全自身既得利益為行為準則。
鄒承魯對人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要求人有才能。才能有限的人,而得到不適當的聲譽、職位,他會提意見。
鄒承魯對成就要求比較高,不算是成就的,或者差勁的東西,碰到他,難免要指出。
鄒承魯要求嚴格尊重事實。對自己這樣,所以不貪功。我曾經搞錯過一次,以為79年他發《自然》論文是國內學者第一次在《自然》發表論文。他馬上向我澄清,使文章得以及時改正。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