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承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 科學檔案

2020-12-09 財新

  撰文 | 饒毅

  責編 | 莫尼、陳娉瑩

  常有人希望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但其實大千世界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評的人怎麼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則的人? 

  其實,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倡: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生化學家鄒承魯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在生物化學專業上,鄒承魯有出色的成就。 

  抗戰後,鄒承魯考取留英庚款(註:在中國「庚子賠款」後,美、英、法、荷、比等國相繼與中國訂立協定,退還超過實際損失的賠款。退還款項除了償付債務外,其餘悉數用在教育上,中國每年向上述國家輸送相應的留學生,庚款留學生由此產生。),選擇生物化學為一生追求的科學領域。 

  鄒承魯留學劍橋時期就開始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回國後,他成為了中國酶學高水平研究的奠基人。鄒承魯對發展中國的生物化學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胰島素合成過程中的工作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胰島素是兩條鏈組成的多肽,A鏈、B鏈中間通過二硫鍵連接起來。當時有多個合成方案。其中一個是先分別合成兩條鏈後,再將它們合起來,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否可行。 

  於是,鄒承魯等人先把天然的胰島素拆開,然後看能不能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拆合工作」。如果天然胰島素可以拆合,那麼人工合成的也就可以,這樣就可以走兩條鏈分別合成、繼而連接的途徑。他們拆合成功,對胰島素合成的課題來說,就是馬上排除了其它途徑,而確定了先分別合成再合起來的總途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當時,合成胰島素的工作分成三部分,除了拆合以外,還有合成B鏈,和合成A鏈兩部分。三部分工作都是必需的,所以自然科學一等獎是授予三部分的人。 

  其中,中國獨立完成的拆合工作最具原創性。不過,由於正處於大躍進年代,中國沒有發表論文,而被產量和效率相對較低的外國人搶先了。

  拆合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合成步驟,還具有理論意義。拆合成功等於證明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諾貝爾獎後來給美國NIH的安芬森,他用尿素使天然核酸酶A變形,並復性,證明了「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這個概念。如果當時把他的工作與中國的拆合工作結合起來得獎,也是合理的:一個工作是天然蛋白質變性復性、一個是人工合成的雙鏈可以合起來,兩個工作相輔相成,證明同樣的概念。 

  除此之外,鄒承魯是著名科學家中少數的敢對大是大非問題公開發言的人之一。 

  他不怕捲入是非紛爭,不怕降低身份,不怕各種報復,不怕流言蜚語。幾十年如一日,實屬難能可貴。 

  2004年,我和魯白、鄒承魯合寫了一篇有關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文章,在《自然》增刊發表的。這篇文章部分內容是建議科技政策管理和經費管理分家,將科技部升格為政策管理的總理科技辦公室,而將科學經費管理交個自然科學基金。有些人認為這篇文章得罪了科技部。我和鄒聯繫的時候並不知道,當時他正是科技部主持評審的國家最高科學獎進入最後一輪的少數幾個候選人之一。(他曾兩度進入最後一輪,我也是事後才從其他人那裡知道。)只有他,明明知道這時做這種文章的作者對他個人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可是他根本沒有猶豫,沒有提過自己有什麼不方便,馬上同意做作者。他不為個人得失而迴避張揚社會責任。能做到這樣不計個人榮辱的人,在現代華人世界,還很缺乏。 

  基因皇后事件,最早是方舟子網站發起。我聽說後籤了名,然後聯繫鄒承魯,我們共同寫了一個短聲明,給來採訪的記者。鄒承魯的公開表態,對當時扭轉中國媒體的報導傾向,起了重要作用。這是成功地擊敗浮誇的一個例子。 

  核酸營養事件,雖然沒有成功地使詐騙公司關門,但是事後,中國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界的科學家不再有人公開為騙人的公司做廣告。其中鄒承魯的作用明顯。在他提議下中國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學會正式立了「家規」,任何人不得以學會名義為公司作廣告。 

  早年的劉亞光事件、張穎清事件,近年的徐榮祥事件,都是上不得科學界臺面的事情。嚴格地說,都不是科學界的事情,都是因為中國媒體科學素質較低,或因為有時有不懂行的官僚(有時僅僅是很小的官僚),或因為文化界本身混了一些基本學識太差、而嘴巴又太大的人,很差勁的事情,也在全國媒體上很熱鬧,興師動眾。鄒承魯不得不出面批評。他如果不發言,對方就更猖狂。他能不避身份,堅持發言,對低劣的噪音,有抑制作用。 

  在中國文化環境欠清靜的情況下,鄒承魯光明正大的表示意見,曾經有時被有些人在暗中放箭、被流言蜚語所害。爭論,要以理服人。不是說鄒承魯公開批評了人,其他人就可以不擇手段地攻擊他。他用的是正當方式,反對他,不能用桌下手段。 

  鄒承魯堅持為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道德而仗義執言,無論具體例子當時看上去是成功、還是失敗,他的言行,為淨化中國學術和文化界的空氣,做出了貢獻。 

  鄒承魯的言行,也向青年人和後代立下了一面明鏡:一個關心社會公德的人,不能凡事都只顧對自己個人利益;不能因為有點專業成就,就理所應當地以保全自身既得利益為行為準則。 

  鄒承魯對人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要求人有才能。才能有限的人,而得到不適當的聲譽、職位,他會提意見。

  鄒承魯對成就要求比較高,不算是成就的,或者差勁的東西,碰到他,難免要指出。 

  鄒承魯要求嚴格尊重事實。對自己這樣,所以不貪功。我曾經搞錯過一次,以為79年他發《自然》論文是國內學者第一次在《自然》發表論文。他馬上向我澄清,使文章得以及時改正。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相關焦點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孟子與荀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在〈告子上〉裡對「人性本善」的看法有很多闡述,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如水向下流,人性沒有不善的,正如水沒有不往下流一樣。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都是同一教理。第八十一章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二段:聖人不積,既以為(wèi)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此章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經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鄒承魯:一生做真人(組圖)
    :一生做真人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2-4 11:09:30 · 來源: 新京報  中國科學界的良心、著名生化科學家鄒承魯逝世  我在參加追悼會的路上一直想著北島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2020-07-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鄒承魯 一個說真話的人
    11月23日凌晨5點22分,著名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鄒承魯在北大醫院安詳離世。  生化界泰鬥  一生淡泊名利  鄒承魯被譽為中國生化界的泰鬥,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主要貢獻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為中國生化科學界的權威。  中科院訃告說,鄒承魯一生淡泊名利,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注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惡,不美,即醜。
  • 南開大學與中科院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日前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鄒承魯菁英班」旨在將南開生科院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與生物物理所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和國家級科研平臺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模式。
  • 鄒承魯:我仍然會選擇科學研究
    如果我能夠再活一次,我仍然會選擇科學研究作為我終身的職業。——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  人物百科  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祖籍江蘇無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2006年11月23日凌晨5時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鄒承魯何以越到晚年越絢爛
    鄒承魯是個科學家,他的專業領域是生物化學,他曾說,自己一生做學問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效應。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間,他的聲音不斷在媒體上出現,他的名字常常成為新聞報導的對象。他直言,人治和腐敗已成為中國科技的兩大致命傷。
  • 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本報訊(記者夏命群柳志卿)昨天上午10時,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鄒承魯的家屬、白髮蒼蒼的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0人前來送別。  靈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髮蒼蒼的老人擠滿了廣場,他們中包括鄒承魯的同事、學生、親人。
  • 鄒承魯: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因患淋巴癌化療後引發肺部感染,一周前,醫院向鄒承魯徵詢意見,是否在最後時刻切開氣管、接入呼吸機以維持生命。鄒承魯答:「我不要苟延殘喘。」  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避免追求新聞價值」的鄒承魯,卻無法不成為新聞的焦點  「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是鄒承魯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 中國文化中的因果學說,儒道釋三家的說法合集,好人終究有好報
    無外乎看不到摸不著,不科學是封建,好人在受苦,惡人在逍遙。殊不知因果學說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儒道釋三家都給予高度的肯定,因果律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律。如果要談科學,因果定律就如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天熱扇扇子,天冷穿棉襖,科學的就是這麼智慧而純粹。【民間樸素的因果論】中國自古民間對於因果的認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 南開大學牽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儀式上,許瑞明和南開大學教務處負責人代表雙方共同籤署「鄒承魯菁英班」協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捐贈鄒承魯先生文集。  根據協議內容,「鄒承魯菁英班」試行「2.5+1.5」培養模式,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學習,第6-8學期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展科研實踐訓練和課程學習。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鄒承魯:一個敢說真話的老人走了 - 浙江日報
    2002年,鄒承魯夫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林院士逝世後,骨灰埋在了她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院子裡的一棵樹下。父親曾說:「以後我也這樣辦,把我的骨灰,一半埋在生物化學所,一半埋在生物物理所。」因為他在兩個所都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有關方面已商量好,決定遵照他的願望,在明年5月17日他生日那天,舉行個簡樸的儀式。  就是在這樣不斷與傷病鬥爭的過程中,鄒承魯先生一直在思考科學界如何才能更健康發展。
  • 殘忍之為首惡——讀《平常的惡》| 好奇心日報年度圖書推薦
    二除了方法,《平常的惡》的主題也具有獨特性。「惡」是一個道德概念。今天,政治科學的常識是,善惡問題,或道德問題,早已被正當地逐出了政治科學領地。非道德——說實話,就是不道德——被看作是政治的屬性。用我們老祖宗的話來說,是:「竊鉤者盜,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馬基雅維利與霍布斯的差別在於:對前者,國家是人格化的君主;對後者,君主是非人格化的國家。
  • 什麼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古代有個人很擅長畫竹,並且已經很出名了。可他的老師看了他的作品後,卻對他道:「你尚未入門,你只是知道了畫竹的技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