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2020-07-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鄒承魯 一個說真話的人
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鄒承魯的聲名開始從學術領域擴展到公眾空間。他將嚴厲的目光投向科學界的學術腐敗,以院士之高位自揭學界家醜,批判不良學風。這種改變卻引來微弱非議——研究上做不出什麼名堂,只好靠學術打假出名。女兒鄒章平說,說這話的人顯然並不了解我爸爸,他這一生還需要名嗎?
-
鄒承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 科學檔案
生化學家鄒承魯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在生物化學專業上,鄒承魯有出色的成就。 抗戰後,鄒承魯考取留英庚款(註:在中國「庚子賠款」後,美、英、法、荷、比等國相繼與中國訂立協定,退還超過實際損失的賠款。退還款項除了償付債務外,其餘悉數用在教育上,中國每年向上述國家輸送相應的留學生,庚款留學生由此產生。),選擇生物化學為一生追求的科學領域。
-
鄒承魯: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因患淋巴癌化療後引發肺部感染,一周前,醫院向鄒承魯徵詢意見,是否在最後時刻切開氣管、接入呼吸機以維持生命。鄒承魯答:「我不要苟延殘喘。」 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避免追求新聞價值」的鄒承魯,卻無法不成為新聞的焦點 「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是鄒承魯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
鄒承魯:一生做真人(組圖)
這個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家,包容了多個領域的科學。李四光是地質學家,李林研究物理,鄒承魯則主攻生命科學,夫妻兩人從事不同的專業,正好符合了長輩李四光的意思。「夫妻本來就好多事情要吵架的,還要為工作上的事吵架可不值得」,鄒承魯的女兒鄒宗平回憶著外公的意思,「我們從外公開始,都學不同的東西。」她自己則重走了外公的路子,研究地質。
-
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本報訊(記者夏命群柳志卿)昨天上午10時,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鄒承魯的家屬、白髮蒼蒼的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0人前來送別。 靈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髮蒼蒼的老人擠滿了廣場,他們中包括鄒承魯的同事、學生、親人。
-
鄒承魯:一個敢說真話的老人走了 - 浙江日報
鄒承魯表示,因為一開始就走對了路,我們是很仔細地查閱了文獻,查閱人家做過的實驗,看人家是怎麼失敗的,我們想失敗原因會在哪兒,因此找對了路。做實驗的次數並不是很多,有些地方報告什麼600次、800次,我記得沒這回事,第一次成功了不是像後來做得那麼好,但是畢竟路是走通了,以後就是怎麼樣改進,走得更順利一點,得到的產量更高一點罷了。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伯明罕大學化學系無疑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 教授由於在糖化學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我的興趣已經是生物化學,當時生物化學的熱點是酶的研究,出國前,由王應睞教授介紹去劍橋大學師從Keilin 教授,我去劍橋大學面試之後被錄取入學。我做這個選擇可以說完全是慕名。當時在生物化學領域,劍橋大學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入學之後,劍橋大學沒有研究生必修課程,研究生直接進入課題研究。
-
鄒承魯何以越到晚年越絢爛
鄒承魯是個科學家,他的專業領域是生物化學,他曾說,自己一生做學問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效應。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間,他的聲音不斷在媒體上出現,他的名字常常成為新聞報導的對象。他直言,人治和腐敗已成為中國科技的兩大致命傷。
-
南開大學牽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9月25日,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南開大學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 儀式上,許瑞明和南開大學教務處負責人代表雙方共同籤署「鄒承魯菁英班」協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捐贈鄒承魯先生文集。 根據協議內容,「鄒承魯菁英班」試行「2.5+1.5」培養模式,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學習,第6-8學期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展科研實踐訓練和課程學習。
-
南開大學與中科院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日前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鄒承魯菁英班」旨在將南開生科院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與生物物理所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和國家級科研平臺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模式。
-
鄒承魯:生命科學是當代最活躍的領先學科
生命科學的基礎和核心是生物學 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基礎和核心。生物學是研究所有生命形式及其活動的基本規律、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一門科學。它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形式的起源演化,生長發育,繁殖,遺傳變異和消亡等生命現象的規律和本質,以及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最近半個世紀,興起了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現代生命科學。
-
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李林不僅在生活中乖巧可愛,更是繼承他的科學家身份,為中國高溫超導事業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李四光時常欣慰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 ,對自己的女婿也是十分肯定!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
我的科研選題三原則
我自從1949年研究生時期在英國Nature上發表第一篇論文後,在導師指導下進行選題開始,迄今已近半個世紀。在半個世紀的研究工作中,共在國內外科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對如何選擇研究課題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將我選擇研究課題的一些體會簡述如下,以供青年同志們進行研究工作時參考。
-
施一公談為何選擇回國?培養人才難,但我仍然會堅持初心
而他們在畢業後沒有選擇報效祖國,而是紛紛選擇在國外紮根。有的人還選擇在美國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僱員,拿著中產階級的薪水,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但是當時的祖國還在一片建設當中,如果當時選擇回祖國發展,他們如今肯定也都成為了自己所處領域的佼佼者。
-
李四光女兒李林,27歲劍橋博士畢業,為國家核事業選擇不再要孩子
後來留學英倫,陰差陽錯搞起了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父親李四光的影響,李林自五十年代取得劍橋博士學位歸國後,為了替國家造原子彈,不惜與丈夫、女兒分居十二載,忘我地投入到危險的熱核實驗研究中。每天與核反應堆打交道,寧可失去再度生育的能力。
-
《我仍然相信》影評:選擇面對與相信的背後意義
選擇面對與相信的背後意義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音樂是一種能賦予電影完全不同面貌,並且傳達人物情感的最好媒介,無論什麼類型的電影只要搭配動聽的歌曲或適當配樂,就非常容易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我能夠理解爛番茄上影評與觀眾評價會如此懸殊的原因,除了人物情感鋪陳的缺陷之外,過度強調基督教的重要也《我仍然相信》變得有點像是在「傳教」,但不可否認,傑爾米·坎普他作為一位當代福音歌手,電影花許多篇幅講述宗教信仰對他人生與創作的影響,尤其是在梅麗莎病情變得嚴重、逐漸失去生存的希望,隨時都必須面對死亡,禱告自然成為信仰基督教的兩人最大支持的這個時期,《我仍然相信
-
【解放日報】「我是科技工作者,也是妻子和母親」
我記得當時家裡人常拿著報紙說三姨媽又得了什麼什麼科學獎,我就覺得,她真了不起啊! 後來我才知道,她不僅獲得了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更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毅然選擇回國,成為西南聯大為數不多的女教授。她的確是就在我身邊的「偶像」。 解放周末:她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激勵了您,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交往中的細節讓您印象深刻?
-
科學發展至今,仍然無法解釋的10件生活常見的事情
它使科學家感到困惑,以至於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名言:「我死之前,我希望有人能為我闡明量子物理學。我死後,我希望上帝能向我解釋動蕩。」由於在任何需要研究湍流的地方(例如在噴氣推進中)都會發生化學反應,同時在高壓和極端條件下會發生化學反應,這使研究人員很難研究產生湍流所需的確切條件,這一事實使問題更加嚴重。如果能以某種方式弄清楚,它可以應用於多種用途,因為自然界到處都有湍流。
-
趣味科學:仍然是個謎!鴨嘴獸皮毛能發光
原標題:趣味科學:仍然是個謎!鴨嘴獸皮毛能發光參考消息網11月9日報導美媒稱,可感應電流的喙、有毒的跟骨骨刺以及通過生蛋繁衍後代,鴨嘴獸可謂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動物之一。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一澳大利亞「怪物」還有另外一個出人意料的特徵:其皮毛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