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承魯: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2020-12-05 搜狐網

生物化學家鄒承魯院士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探求真理、捍衛真理的一生

  11月23日5時22分,83歲的鄒承魯院士停止了呼吸。北京海澱區民族大學南路「李四光紀念館」的二層小樓,從此告別了它最後一位院士主人,將李家「夫婿三院士」的故事永遠封存於此。

  因患淋巴癌化療後引發肺部感染,一周前,醫院向鄒承魯徵詢意見,是否在最後時刻切開氣管、接入呼吸機以維持生命。鄒承魯答:「我不要苟延殘喘。」

  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避免追求新聞價值」的鄒承魯,卻無法不成為新聞的焦點

  「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是鄒承魯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然而無論他怎樣低調,也無法不「成為新聞焦點」。在後輩心目中,他是科學鬥士與真理衛士的完美結合。

  從上世紀60年代參與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的輝煌,到65歲至70歲「青春再現」的第二個學術高峰,鄒承魯始終站在中國生物化學研究的前沿。及至晚年,他更因疾呼堅守科學準則而成為中國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第一次接觸鄒承魯,是在1997年的「兩會」上。政協小組討論,他坦言對科技界的現狀「有點悲觀」,「九十年代以前,海峽兩岸公認學術水平『北大第一』,而如今已是『臺大第一』。我們一方面錢少,一方面沒有用在刀刃上。」

  此時的鄒承魯,已經意識到科技管理體制的弊端,引發了學術道德滑坡。他兩次聯合其他院士,在報紙上倡議討論「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籲儘早出臺科學道德規範。此後,針對科學家為核酸營養品做商業廣告、留學歸國人員誇大學術成果、企業虛誇「5年克隆全部人體器官」、院士涉嫌論文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鄒承魯不顧年邁體弱,一次次披掛上陣,為淨化學術空氣擂鼓吶喊。

  作為中國科技界良知的代表,鄒承魯以自己的言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和尊重。今年1月,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看望鄒承魯時動情地說:「鄒老,您不斷講科學道德、不斷講重視基礎研究……儘管有人聽了不高興,不去理他,還是要講。」

  鄒承魯坦言:「或許很多旁觀者認為,我對科技界的現狀一定很失望。實際上,我還是充滿了希望的。」

  新中國生物化學發展的奠基人

  五十餘年的科學生涯中,他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

  「鄒先生是新中國生物化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共事多年的王志珍院士這樣評價鄒承魯。

  1965年9月17日,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在與美國、德國、瑞士的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轟動了世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有很多條道路,為什麼最後能選定正確的路?」王志珍院士說,「就是因為鄒承魯告訴大家說,胰島素的A、B兩條鏈可以合成起來,成為有活性的天然胰島素。這是他做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

  一年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組長梯塞留斯訪華,目睹中國同行在薄弱基礎上的創新成就,他不禁感嘆:「人們可以從教科書中知道怎麼造原子彈,但絕不可能從教科書中學會人工合成胰島素。」

  195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鄒承魯告別新婚的妻子,追隨嶽父李四光的足跡回到祖國。在五十餘年的科學生涯中,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建立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理論體系,開闢酶與分子伴侶關係的新課題,提出酶活性部位柔性學說,「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被收入教科書……他培養的學生,如今不少已是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其中包括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5年,鄒承魯和王應睞同赴國際生物學會大會,在這次大會上確立了中國大陸科學家加入國際學術組織的模式。「像這樣的事情,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去做的。只有王先生、鄒先生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擔此重任,因為他們在國際上說話有足夠的分量。」一位院士評論說。

  「像這些得罪人的事情,還是由我來做」

  他那清越的聲音,將永在科學的殿堂中迴響

  年過八旬的鄒承魯仍在考慮開創新的研究領域。「只要頭腦還清醒,他就願意多做事。」在鄒承魯身邊做秘書已經有13個年頭的劉江紅說,這些年來,鄒承魯始終堅持到研究所全時上班,即使是發現患淋巴癌後,只要走得動,他還是會堅持去半天、一天。

  「鄒先生是很堅強的人。」劉江紅說,9次化療對鄒承魯的損傷很大,中間還摔過兩次,大小手術很頻繁。「等再能坐起來的時候,他的腿上已打了5個鋼釘。就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堅持拄著拐杖行走,而且沒叫過一聲疼。這讓醫生都非常驚訝。」

  今年4月,我們因為報導的事向鄒先生請教,電話打過去,他在那頭說:「我剛從醫院回家,這回看來是真病了。」可是從語氣中,很難聽出說話的是一個病重的老人。直到今年11月2日,他還在網上發表了《必須嚴肅處理學術腐敗事件》,文中提到:「幾個月以前,當某一位院士的問題開始在媒體上曝光的時候,我曾通過學部給中國科學院學部道德建設委員會主席寫過一封私人信件,我認為,科學院有責任處理院士的問題,要求科學院學部道德建設委員會就此事進行調查,如果屬實,應予以嚴肅處理。幾個月以來我一直在等待,但迄今為止,沒有看到這件事的任何處理結果。」鄒承魯告訴學生,「像這些得罪人的事情,你們可能不大花時間去管,還是由我來做。」

  耄耋之年的鄒承魯還能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詩。「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他那清越的聲音,如同霜天中高亢的鶴鳴,將永在科學的殿堂中迴響。

  鄒承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發展中國家(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委員,八屆常務委員。1923年5月17日生於山東青島,祖籍江蘇無錫。上世紀40年代西南聯大化學系畢業後到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他為我國率先實現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創立了「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理論體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學說。

相關焦點

  • 鄒承魯 一個說真話的人
    11月23日凌晨5點22分,著名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鄒承魯在北大醫院安詳離世。  生化界泰鬥  一生淡泊名利  鄒承魯被譽為中國生化界的泰鬥,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主要貢獻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為中國生化科學界的權威。  中科院訃告說,鄒承魯一生淡泊名利,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
  • 鄒承魯何以越到晚年越絢爛
    2005年,82歲高齡的他還發表《院士選舉應接受科學界更廣泛監督》,對院士選舉不夠透明等缺陷坦陳自己的意見。而且他希望老百姓不要迷信院士,不要相信院士萬能。對於行政主導的科學規劃,他提出必須同時鼓勵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學上設立禁區,等等。他因此被譽為「科學打假鬥士」、「學術道德的捍衛者」。對學術腐敗、科學失範的痛心,對民族命運的憂慮,使他頻頻露面,這與他一貫追求的低調似乎構成了矛盾。
  • 鄒承魯:一生做真人(組圖)
    再往裡走進一個古樸的英式客廳,裡面擺著鄒承魯先生的靈堂。不久前,這位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在83歲享年時離開了人世,曾住著三個院士的大屋也失去了最後一個主人,鄒承魯、他妻子李林和嶽父李四光之間,幾十年來所有的風雨往事也都化為了牆上照片中人物的微笑。
  • 鄒承魯:一個敢說真話的老人走了 - 浙江日報
    2002年,鄒承魯夫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林院士逝世後,骨灰埋在了她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院子裡的一棵樹下。父親曾說:「以後我也這樣辦,把我的骨灰,一半埋在生物化學所,一半埋在生物物理所。」因為他在兩個所都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有關方面已商量好,決定遵照他的願望,在明年5月17日他生日那天,舉行個簡樸的儀式。  就是在這樣不斷與傷病鬥爭的過程中,鄒承魯先生一直在思考科學界如何才能更健康發展。
  • 鄒承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 科學檔案
    生化學家鄒承魯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在生物化學專業上,鄒承魯有出色的成就。   抗戰後,鄒承魯考取留英庚款(註:在中國「庚子賠款」後,美、英、法、荷、比等國相繼與中國訂立協定,退還超過實際損失的賠款。退還款項除了償付債務外,其餘悉數用在教育上,中國每年向上述國家輸送相應的留學生,庚款留學生由此產生。),選擇生物化學為一生追求的科學領域。
  • 南開大學牽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9月25日,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南開大學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  儀式上,許瑞明和南開大學教務處負責人代表雙方共同籤署「鄒承魯菁英班」協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捐贈鄒承魯先生文集。  根據協議內容,「鄒承魯菁英班」試行「2.5+1.5」培養模式,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學習,第6-8學期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展科研實踐訓練和課程學習。
  •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2020-07-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本報訊(記者夏命群柳志卿)昨天上午10時,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鄒承魯的家屬、白髮蒼蒼的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0人前來送別。  靈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髮蒼蒼的老人擠滿了廣場,他們中包括鄒承魯的同事、學生、親人。
  • 南開大學與中科院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日前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鄒承魯菁英班」旨在將南開生科院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與生物物理所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和國家級科研平臺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模式。
  • 鄒承魯:我仍然會選擇科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  人物百科  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祖籍江蘇無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2006年11月23日凌晨5時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對蒼天和道德律的敬畏,要求我們進行嚴格的道德自律,真正做到「俯仰不愧於天地」,於「幽隱細微」處嚴格要求自己,「不欺暗室,不愧屋漏」。有人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如果它的意思是指,我們要徵服宇宙,探索未知,我們要遠航大海,走向深藍,這無疑會為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 哲學|從仰望星空開始
    什麼是道德?怎樣對待他人和自己?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面對生與死?我們每個人都曾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如果你仔細看歐洲地圖,有一塊像是雨點打在車窗上,支離卻又想團抱在一起的土地,那裡是希臘。那裡海島縱橫,公元前2000年,那裡商業和貿易極為活躍。擁有著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們紛紛來到這裡,為的是生存與發展。
  •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這世上有兩種東西 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 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 這就是我心中的道德定律和頭頂上的星空
  • 學習道德模範先進事跡,汲取榜樣力量!
    學習道德模範先進事跡,汲取榜樣力量!,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杆,一種價值導向。這些模範人物都有著感人肺腑的事跡,他們生動詮釋了榜樣的力量,激勵著人們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他們凝聚了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 安陽縣開展學習道德模範,爭做出彩安陽人道德模範巡講進基層活動
    為深入宣傳道德模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充分發揮道德模範的榜樣作用,大力營造崇尚道德模範、學習道德模範、爭當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用道德模範的典型事跡引領社會道德風尚,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7月28日,安陽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主辦的「學習道德模範,爭做出彩安陽人」道德模範巡講進基層活動先後在高莊鎮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仰望星空(局部) 宣紙設色 丁融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 仰望星空(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