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承魯:一個敢說真話的老人走了 - 浙江日報

2020-12-05 浙江日報

  鄒承魯先生是在11月23日早上5時22分,因為淋巴癌手術後白血球過低,引發肺部感染而逝世的,享年83歲。下午,在鄒承魯先生家,飯廳改成了靈堂,鄒先生的照片上掛著黑紗。楊福愉院士和梁棟材院士來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楊星科、中科院物理所趙柏儒研究員等人送來了花圈。

  鄒承魯先生的女兒鄒宗平9月份剛剛從美國回來,她說:「本來準備這段時間在家好好陪陪父親,沒想到他走得這麼快。」

  女兒的話

  父親一直都敢於接受挑戰

  她說,父親這幾年身體頻頻遭遇挫折,2003年,查出了淋巴癌;2004年,在辦公室裡從電腦椅上摔到地上;去年在家裡不小心摔斷了腿,躺了4個月。這一次,由於淋巴癌壓迫心臟的主動脈和主靜脈,醫生建議手術治療。在女兒的印象中,父親一直是個勇敢的人,敢於接受挑戰的人,在治療中他一直很堅強,醫生和護士都非常佩服他。手術雖然很成功,只是最終還是沒有扛過去。2002年,鄒承魯夫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林院士逝世後,骨灰埋在了她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院子裡的一棵樹下。父親曾說:「以後我也這樣辦,把我的骨灰,一半埋在生物化學所,一半埋在生物物理所。」因為他在兩個所都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有關方面已商量好,決定遵照他的願望,在明年5月17日他生日那天,舉行個簡樸的儀式。

  就是在這樣不斷與傷病鬥爭的過程中,鄒承魯先生一直在思考科學界如何才能更健康發展。他寫了不少文章,提出了許多中肯建議。劉江紅在鄒承魯先生身邊工作已經有十多年。她說:「國慶節之前,先生都還在上班,每天到單位兩三個小時;他的學生很多,今年國慶節時,大家一起趕到先生這裡聚會了一次,拍了一張『學術全家福』。鄒先生有個小錄音機,有什麼想法,他就錄到裡面,然後我再幫他錄寫成文,然後他再修改,最後覺得沒什麼可再修改的了,才投交出去。今年6月份在一家科學類媒體上刊發的長文《我國科學在自主創新方面為何舉步維艱》就是這樣寫出來的。我知道他心中一直還在琢磨著想寫一篇關於科技體制改革方面的文章,可惜先生受著淋巴癌晚期的折磨,沒能寫成就走了。對他的走我們有心理準備,但是真的發生了,還是覺得難以接受。」

  鄒承魯座右銘

  你要是老想著在科學上出名,那就永遠做不成一個好科學家

  鄒承魯是1951年回國的。他說,我回來,是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科學做點事,使中國科學能夠早點站起來。

  1965年9月17日,在上海生化所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頂樓上,伴著科技人員一陣陣的歡呼聲,人工合成胰島素宣告成功,這一項目與「兩彈一星」一起,成為20世紀中國人最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鄒承魯先生是親身參與這項著名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員。為此,有人認為,中國在上個世紀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而未果的幾名科學家中就有鄒承魯。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製成功,當時在國際上的影響絲毫不亞於中國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從而成為人工改造生命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這項課題是1958年上馬的,按當時的國情,條件相當差,不過這個工作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在經費上各個方面都給予保證。當時的新聞報導是這樣說的,人工合成胰島素重要的價值,就是在於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打破了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是由實驗室代替了生命體。

  那麼當時在實驗室裡,他們做了多少次實驗?鄒承魯表示,因為一開始就走對了路,我們是很仔細地查閱了文獻,查閱人家做過的實驗,看人家是怎麼失敗的,我們想失敗原因會在哪兒,因此找對了路。做實驗的次數並不是很多,有些地方報告什麼600次、800次,我記得沒這回事,第一次成功了不是像後來做得那麼好,但是畢竟路是走通了,以後就是怎麼樣改進,走得更順利一點,得到的產量更高一點罷了。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工作完成,當時就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在國內廣大公眾對此一無所知。近年來,許多媒體重提舊事,紛紛指出這一成果當年就差點兒獲得諾貝爾獎,而鄒承魯作為主要當事人,更被媒體稱為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人。

  研製工作完成一年後,諾貝爾獎化學委員會化學組組長Tiselius來華訪問,當時他說過一句話:你們可以從教科書中知道怎麼造原子彈,但是你們絕不可能從教科書中學會人工合成胰島素。當時人們很自然把他來訪與物色諾貝爾獎候選人聯繫在一起。那麼當時鄒承魯是否也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呢?

  鄒承魯說,做的時候沒有想過,假使一個人做科學研究工作,他做工作就老想得諾貝爾獎,我想他永遠得不到。搞科學是第一位的,得獎是第二位的。一個科學家應該是真正熱愛科學的,真正熱愛科學才能夠把科學搞好,為了名利去搞科學是搞不好的。假使你是為了熱愛科學,是為了探索真理去研究科學,也許有一天你就真能得上諾貝爾獎。

  在文革後期,楊振寧教授向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推薦了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研究成果。中國申報了四個人,但是按照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規定,單項科學獎最多不能超過3個人。因為知道楊振寧會推薦,所以聶榮臻就在北京開了一個會,討論推薦什麼人,因為已經申報的四人也是經過各單位提名、最後平衡得到的結果,所以沒法更改。結果四人未能獲獎,中國的科學家再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鄒承魯說,你要是老想著在科學上出名,那就永遠做不成一個好科學家。這是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第一篇文章時,導師對他的教導,也是他科學人生的座右銘。鄒承魯的學生在寫完第一篇文章之後,署上了老師的名字,而鄒承魯則毫不猶豫地刪掉了,他說,當年在英國念書的時候,他的導師就是這樣做的。

  他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他強調,科學上的評價要講究可靠而不是快速,成功不能一蹴而就。

  鄒承魯

  「一直到我死為止,還要說」

  作為科學界泰鬥級人物,近些年來,鄒承魯勇敢地站出來抨擊很多科學界不良現象,呼籲科學道德和責任心。人們稱他是「一位敢於說真話的知識分子」、「學術上的反腐先鋒」。生活中的鄒承魯其實待人溫和寬容。鄒承魯性格中的那份尖銳和鋒芒,只有在面對科學上不講道德不負責任的行為時才展現出來。他不怕得罪人,只希望中國的科學能夠更健康地發展。

  從1957年提出「對有海外關係的人不應予以歧視,應允許研究生和導師相互選擇」開始,近50年來,他不知說過多少類似這樣的真話,他受到的不公正對待、打擊報復、埋怨辱罵也不在少數,但是他不在乎,他憋不住。他說:「我就是看到我覺得不對的東西就憋不住,這個現象不得到根本糾正,我就一天不會放棄,一直到我死為止,還要說。」

  他最終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去世前20天,他發表了最後一篇文章《必須嚴肅處理學術腐敗事件》。

  他一輩子都在說真話,不僅對同行說,不僅在報告裡說,他對中央領導說,他在大眾媒體上說,他對最普通的人說。他讓千千萬萬的人知道了什麼是「科學的精神」,什麼是「科學的良心」。

  鄒先生不留情面,不諱直言。他的夫人、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女兒李林院士曾開玩笑地說:「鄒先生沒有出息,做事不給自己留後路。」

  在評選院士的時候,有候選人來找他,他不客氣地說:「院士選舉條例有規定,如果個人搞公關,就取消資格。你最好別再找我了,這次我就不給你公開,下次再這樣我就公開了,這樣你的資格就會被取消。」

  鄒先生走了,但他說的真話留了下來,他堅持的科學精神留了下來,他堅守的科學道德留了下來。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消息)

相關焦點

  • 鄒承魯 一個說真話的人
    科學界鬥士  剛直不阿敢說話  2004年在北大醫院接受治療的鄒承魯曾對記者說——我已經老了,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怕挨整。無非是以後不給我這獎那獎的,我這一輩子得的獎已經夠多了,真的不需要了。  說此番話時,他剛剛和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饒毅、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實驗室主任魯白聯名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嚴詞抨擊人治下的中國科技體制。
  • 鄒承魯:科學界仰望的道德標杆
    作為中國科技界良知的代表,鄒承魯以自己的言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和尊重。今年1月,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看望鄒承魯時動情地說:「鄒老,您不斷講科學道德、不斷講重視基礎研究……儘管有人聽了不高興,不去理他,還是要講。」  鄒承魯坦言:「或許很多旁觀者認為,我對科技界的現狀一定很失望。實際上,我還是充滿了希望的。」
  • 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本報訊(記者夏命群柳志卿)昨天上午10時,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鄒承魯的家屬、白髮蒼蒼的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0人前來送別。  靈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髮蒼蒼的老人擠滿了廣場,他們中包括鄒承魯的同事、學生、親人。
  • 鄒承魯:一生做真人(組圖)
    當然,從此她就知道她一輩子都不可能再走她父親的那條路了,「就是沒有這個細胞」,她說。  曾為一個臉盆吵架  提到年輕時代的鄒承魯,女兒會用「英俊瀟灑」來形容,鄒承魯和李林有時也會透露給女兒他們兩人相識的往事。  「他們當時在劍橋戀愛的時候,有一件事差點讓兩人吹了。」
  • 鄒承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 | 科學檔案
    鄒承魯留學劍橋時期就開始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回國後,他成為了中國酶學高水平研究的奠基人。鄒承魯對發展中國的生物化學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胰島素合成過程中的工作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胰島素是兩條鏈組成的多肽,A鏈、B鏈中間通過二硫鍵連接起來。當時有多個合成方案。其中一個是先分別合成兩條鏈後,再將它們合起來,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否可行。
  • 鄒承魯何以越到晚年越絢爛
    鄒承魯是個科學家,他的專業領域是生物化學,他曾說,自己一生做學問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效應。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間,他的聲音不斷在媒體上出現,他的名字常常成為新聞報導的對象。他直言,人治和腐敗已成為中國科技的兩大致命傷。
  • 浙江老人遊故宮迷路 靠太陽辨別方向走6天到天津
    圖片來自溫州都市報  浙江瑞安73歲餘老伯參與北京6日遊,結果遭遇「人在囧途」。在北京故宮跟丟了旅行團後,餘老伯打算徒步走回家去,花了6天5夜,他到達天津。幸運的是,餘老伯的親屬找到了餘老伯。  「我再不敢出去旅行了!」餘老伯心有餘悸。這段「京囧」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 為什麼說真話和聽真話越來越難?
    人類在不斷進步,文明在不斷發展,人類似乎也從未放棄對真、善、美的追求,但是令我們感到奇怪和困惑的是,為什麼說真話和聽真話越來越難。當冷靜審視這次讓整個人類都措手不及的新冠疫情的時候,如果都能說真話和聽真話
  • 饒毅說:「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人能像梁漱溟、馬寅初那樣有脊梁」
    這就是饒毅的風格,剛正猛烈敢說真話,絕不敷衍趨時。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這樣評價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要影響。饒毅被譽為是科學界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特立獨行,多次撰文抨擊中國科研體制和科研文化,被稱為「溫和的改革派」、「批評性的建設者」。
  • 浙江一老人遊北京故宮迷路,靠太陽辨別方向走了6天到天津
    圖片來自溫州都市報浙江瑞安73歲餘老伯參與北京6日遊,結果遭遇「人在囧途」。在北京故宮跟丟了旅行團後,餘老伯打算徒步走回家去,花了6天5夜,他到達天津。幸運的是,餘老伯的親屬找到了餘老伯。「我再不敢出去旅行了!」餘老伯心有餘悸。這段「京囧」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 陳建斌談《一個勺子》:荒誕,說真話的孩子
    原標題:荒誕,說真話的孩子——與導演陳建斌談《一個勺子》   《一個勺子》是演員陳建斌的導演夢,也是他為今天的中國人講述的一則「寓言」。陳建斌說,時下火熱的電影產業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拍出自己心目中的好電影」。於是,這部電影裡藏了許多中年陳建斌的影子,埋了許多演員陳建斌無法說出的話。他讓荒誕成了童話故事裡說出真話的孩子,讓人心的迷失成為種種荒誕的註腳。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陳建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網紅校長」鄭強,敢說真話惹爭議?看看其成就,有高調的資本!
    鄭強,他首先是一個學者,如果說他一直是一個學者,那麼我們很難記住他,但是他又不是普通的學者。「在中國以外,除了院士之外,我就是頂級教授,我在浙大,在全國都可以說這個話。作為一名學者,中國不缺少教授,更不缺少大學校長,但是缺少個性鮮明、敢說敢幹、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的大學教授。「我首先是個高分子學領域的教授,其次才是一個大學的校長,如果我從政工出生,可能我說話根本沒有聽。」他提倡每個人要有安身立命的過硬本領,不然就很難立得住。
  • 著名作家李輝:紙媒是一生的事業 巴金教會我說真話
    這時候有一個小老頭坐在桌子旁邊,問『你要幹嗎?』我們說『借巴金的書。』他說,你們要做什麼?我們說要做研究用,要借6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綠色封面的13卷文集。他說,你不要先看這個,『你要看民國時出版的巴金的書,研究一個作者首先要看他最初的版本。』」後來,在他的引導下,李輝開始研究巴金,開始講很多民國的故事,開始發現了更大的世界。
  • 南開大學與中科院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日前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鄒承魯菁英班」旨在將南開生科院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與生物物理所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和國家級科研平臺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模式。
  • 老闆好不好,看員工敢不敢懟他
    員工敢不敢懟老闆,敢不敢講真話,是檢驗老闆的最好標準。敢於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有這樣認知的老闆,格局也差不到哪去。網上有個馬雲演講的視頻,說到阿里員工和自己討論方案,有時候討論討論著,關鍵時刻員工就拍起桌子說:「就這樣啦!」
  • 怒批郭敬明、得罪陳凱歌,李誠儒退出《演員請就位》,敢說真話的人...
    但當你去看看李誠儒這個人的經歷,再看看現在的演藝圈生態,你就會明白,李誠儒為什麼說,為什麼敢說,為什麼堅持狠狠說?文戲咱們找文替,武戲咱們找武替,要露身子的,咱們就找一個好萊塢的「果替」。 實在需要自己說詞,不管什麼戲都跟對手說:1234567。 我們成功投資人的口號就是:不求其好,但求流量! 諷刺到不得了,問題他說的是真相。
  • 南開大學牽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共建「鄒承魯菁英班」
    9月25日,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南開大學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共建「鄒承魯菁英班」,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  儀式上,許瑞明和南開大學教務處負責人代表雙方共同籤署「鄒承魯菁英班」協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捐贈鄒承魯先生文集。  根據協議內容,「鄒承魯菁英班」試行「2.5+1.5」培養模式,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學習,第6-8學期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展科研實踐訓練和課程學習。
  • 鄒承魯:我仍然會選擇科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  人物百科  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祖籍江蘇無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2006年11月23日凌晨5時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球迷第二次發聲,這回說了真話
    球迷第二次發聲,這回說了真話。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切爾西缺一個出球點。呂迪格和藤森不會出球,若日尼奧只會傳十五米以內的球,按理說哈弗茨應該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在勒沃庫森他也有一腳出球能力,但換上去之後發現這哥們踢球躲著人踢,最後甚至讓坎特去出球。其實前場進攻還不錯,上半場進球前那波進攻打得有聲有色,但是前場球員拿不到球再會進攻也沒用,或許真的只能等賴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