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培養人讓其靈活變通並放寬視野,激發想像力,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敢於尋找新出路,而不是狹獈地思考問題,或者只是沿著前人的道路思考問題。中國教育對於這方面的還不夠重視。
以大葫之種中的慧子為例,他雖然知道葫蘆能用作桶或勺子來裝液體,但這都只是沿著前人的道路而已,這種做法是大多數人都會並有所耳聞的,但對於這種大葫蘆這兩種使用方法都是行不通的,然後他就束手無策了,而莊子敢於突破前人的道路,敢於靈活變通,把大葫蘆當作船用,而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而這本質上正是好奇心和想像力的作用。從這點來看,這個故事就相當引人深思了。
「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愛因斯坦曾說。知識,是孩子通過自己對外界的認識而產生好奇,進一步發揮想像,並最終通過自己的理解得到的答案,而這正需要一定的想像力和好奇心的參與,所以培養想像力和好奇心也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曾提到,教育對孩子們來說,應當是一種寶貴的禮物,而不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學校的職責,是把人培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獨立發展的個體,而非一個專家。專業知識,只能讓人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而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就像視頻中的慧子一樣,他雖然知道大葫蘆能用作桶或勺子來裝液體,這是他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但他並沒有多少對事物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所以他只會重複前人做過的事,以致無法像莊子一樣發現大葫蘆的用作船的使用方法。這著實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人類邁向文明社會最開始的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就在於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指引,他們敢於做以往都沒做過的事,如使用石器等工具工作和生活,敢於想像自然界所沒有之物,如小茅屋和各種工藝品。在本質上正因為好奇心和想像力,而不是因為知識,人類文明才一直不斷發展進步成今天的樣子。
愛因斯坦曾在其教育學著作中寫到, 「知識不是力量,探求知識的好奇才是力量」,愛因斯坦這種教育理念,得到了德國教育界的認可和推崇,而德國創新型人才在質量上長期高於中國,這和他們長久以來的這種教育理念是有一定關聯的。幾千年前的莊子也早就已經一定程度上感悟到了這個道理。或許這對中國現今的教育體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發意義。
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是出了名的「應試教育」,對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培養的重要性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置於專注於給學生灌輸知識的考試之後,以至於產生「錢學森之問」,中國教育發展這麼多年創新型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方面一直不如歐美國家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許缺乏對好奇心和想像力就是原因之一吧,好在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教育方面存在某些問題,並有在改革,就讓我們滿懷希望,拭目以待並盡我們的努力去建設我們的未來吧。
義進探索與研究者
探索真理,研究奧秘,這都是為了改善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