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古人的智慧誠不欺我,並且被現代科學和教育心理學一步步驗證。古往今來,凡是在社會上成就大業的成功者,無不是從小就擁有過人的天賦和獨特的個性。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天才愛因斯坦的童年生活,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
愛因斯坦出生於1879年3月14日,在一個幸福、富裕的中產家庭。他的父母都有良好的家庭條件和教育背景,因此他的童年生活在溫馨、開放,享受知識樂趣的家庭氛圍之中,這對於他的成長起了良性的催化作用。
愛因斯坦一生下來,後腦就異常的大,而且還有突出的稜角,讓人看了有些擔心。尤其是他比一般孩子晚很久,直到3歲多才會說話,這讓他的母親深深的憂慮。因為擔心孩子智力遲鈍,他的父母還找醫生諮詢過。
愛因斯坦和妹妹
但是據晚年的愛因斯坦自己回憶說,之所以自己學會說話很晚,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有想要說一句完整的話的雄心。常常是自己先輕聲自語般的練習一整句話,直到確信自己說得不錯的時候他才肯大聲的說出來。可見他從小就有一種追求完美的習慣,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也許是他與其他孩子的大不相同的地方。
這個情節也許會讓年輕的父母感到寬心。雖然孩子的成長有一個常規的生長指標,但是只要不是病理性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長節奏。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都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要大方向是健康的,早一些和晚一些達到指標,並不會決定孩子的人生。父母只要有足夠的愛和耐心,用平和的心態去陪伴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愛因斯坦進入小學以前,他的父母曾經請過一位幼兒家庭教師。不過,這位家庭女教師和愛因斯坦的關係並不好。愛因斯坦從小習慣孤獨,喜歡一個人獨自玩耍,尤其喜歡沉浸到各種各樣的「迷」中。他不喜歡聽別人指揮,也不喜歡與別的孩子一起玩任何費力的運動,他總是和同齡的小孩保持距離,顯得有些孤獨、古怪和不合群。女家庭教師覺得很難幫助他,甚至給他起了個外號「煩人精」。愛因斯坦曾經向他的女教師扔椅子,把她嚇得再也不願意教他。
蒙特梭利在《人的成長》中指出:
兒童並不是「服從某個教訓他們和糾正他們的老師,」而是找到了自然規律的引導,即恢復正常的運作,並能夠向外界展現那種心靈的生理性,它同身體的生理性一樣來自內部,源於靈魂的複雜迷宮。
所以,對於早期教育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為孩子創造出安全的且適合他們自主探索的環境,給予陪伴和引導。而不是通過自以為是的教育慣性,填鴨式的給孩子灌輸知識,壓抑孩子自主探究的天性。
愛因斯坦從小就喜歡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學習,他最厭惡的就是別人強迫他去學習,不想受人驅使和駕馭,因此他從小就養成了很強的自學習慣。比如他6歲開始練習小提琴,但是他不喜歡機械的練習方式,並不感興趣。直到13歲,在他真正愛上莫扎特奏鳴曲之後,他自己主動改進了演奏技巧,全情投入的一遍又一遍的練習,直到重現了奏鳴曲的獨特美感,因此他說:」愛好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
在小學裡,愛因斯坦是班裡唯一一個猶太人。但是他依然喜歡獨自思考和探索,與同學的交往仍然不多。這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並不是老師和學生對猶太人有什麼歧視。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比較內向,不喜歡人群而是喜歡安靜的思考,只要沒有嚴重的社交障礙,也許並不是一件讓人擔心的事情。很有可能是這個孩子內心世界比較豐富,對於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關注和理解力。
愛因斯坦從小就在叔叔那裡受到最初的數學啟蒙。在10-15歲之間,愛因斯坦的父母資助了一個醫科大學貧困的猶太學生,他教導愛因斯坦學習數學。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愛因斯坦就自學了《平面幾何學》和《微積分》,他的數學天賦使他提升的非常快,以至於這位大學生不久就趕不上他了。13歲的愛因斯坦就能看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並沒有覺得難以理解。
中學時期的愛因斯坦,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數學,而是物理。這時愛因斯坦的夢想是未來成為高校的數學或物理老師,不僅可以保證他獲得一份有生活保證和受人尊敬的工作,還可以讓他隨心所欲的追求自己心儀的科學知識。
因此,只有讓孩子主動發掘自己的學習興趣,才能夠自主確立未來的夢想,如此才能真正激發學習內驅力。
學習如果依靠外力來約束,永遠都不會持久和深入。
到了大學,由於學校氛圍比較自由,愛因斯坦幾乎很少去上課。因為他喜歡的課,他自學的水平已經大大超過老師教授的內容,用不著去聽;而不喜歡的課,只要可能,他根本就不願意去聽。
雖然這樣的學習方式聽上去有些離經叛道,但是不得不說,主動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才是真正尊重「人」的教育。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所有的知識感興趣,讓所有人都去學習一樣的知識,其實扼殺了很多人的真正天賦。如果每個人能夠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真正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也許是更加「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在未來的某一天,希望這可以成為現實。
但是,在那個時代,愛因斯坦能夠不受教條和傳統的束縛,真正從心出發去學習,除了天賦和強大的自信,我們只能用天才去概括這件事情。
雖然愛因斯坦的夢想是成為大學教師,但是他的父母卻希望他今後接管他們的公司,並且將公司辦得更加興旺發達。不過在年輕、喜歡安靜思考的愛因斯坦看來,他的父親不斷追求擴大公司規模和興辦新工廠,而又屢戰屢敗且屢敗屢戰的過程,簡直是一場悲劇。
後來,他的父親徹底破產,甚至無力支持兒子接受高等教育。這讓愛因斯坦非常痛苦,接近於絕望,幸虧他依然毫不懈怠的奮發學習,使他不至於精神崩潰。愛因斯坦作為科學研究者,有一個極不平凡的品格,這在他的少年時代就顯現出來——那就是即使生活遭遇挫折,他也能在極不理想的條件下,儘量不受幹擾的思考和研究。
可見,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對於父母來說也許是叛逆的,但這種叛逆來源於他對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清醒的自我認知。任何一個能夠自我覺察、有獨立意識的人都不想接受別人安排的命運軌跡。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在力量。
對於父母來說,越早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探索,讓孩子主動發掘出自己的真興趣,並且學會對自己負責——才是真正的幫助孩子的生命成長。
關注@愛貝兒之家,
穿越書香光影文化,
靈性解讀愛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