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飄著雨的春日,我讀完了《時代周刊》總編、超級暢銷書《史蒂夫·賈伯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寫出的最新傳記《愛因斯坦傳—天才的一生》。這本售價148元的書有著厚實的重量,外加一個硬殼書封,採用12開超大開本印刷,是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珍藏版書籍。若不是青春期兒子的叛逆,逼我到處尋求啟迪兒子心靈的智慧營養,我依然沒有勇氣閱讀這本早就被我放入閱讀清單中的偉人傳記。
「愛因斯坦,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1921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是科學的標誌、天才的代名詞。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Time)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這是該書背面,對愛因斯坦一生光輝成就的介紹。但是,他人生的開篇與偉大這個詞似乎一點也不沾邊。愛因斯坦說話慢,慢到父母帶他去看醫生;家裡的女傭罵他「笨蛋一個」;學校的老師說:這個小愛因斯坦不可能有什麼大出息。發展遲緩的口語能力讓他養成了用畫面思考的習慣,也就是「做白日夢」。蔑視權威、拒絕循規蹈矩使他能夠長期保持強烈的科學創造力。他突破了人生之初的困境,憑藉著外人看來的缺陷和弊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愛因斯坦的求學經歷也充滿著衝突和不和諧,他質疑權威的習慣讓他成不了老師們最喜歡的學生。但他的數學成績很棒,他把數學公式比作上帝描繪自然的畫筆,他可以輕鬆地把數學概念形象化。他甚至把解決一個數學問題的過程比作是一次打獵,「當我們抓不到獵物時,就暫時稱為X,然後繼續追趕,直至將其俘獲」。如此富有想像力妙趣橫生的理解問題的方式給了愛因斯坦探索科學真理持久的動力。令人難過的是,愛因斯坦對公認常識的質疑被認為是一種對老師們的傲慢無禮。值得慶幸的是,愛因斯坦10歲那年遇到了一個對他影響至深的人馬克思·塔爾梅,這是一個貧窮的醫學院學生,他每周來愛因斯坦家共用晚餐。塔爾梅給10歲的愛因斯坦帶來了當下流行的科學書籍,使愛因斯坦在接受正式的學校填鴨式教育之前,已經領略到科學的真正風採。
在愛因斯坦就讀聯邦工學院期間,他過分自我又質疑權威的個性也逐漸讓他跟教授們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曾經非常欣賞他的教授海因裡希·韋伯因為受不了愛因斯坦的輕蔑態度,對他說「愛因斯坦,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男孩,簡直聰明絕頂,但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你從來不聽別人說什麼!」愛因斯坦以五人小組中排名倒數第二的成績於1900年7月拿到了他的博士學位。愛因斯坦能夠獲得博士學位離不開一位摯友馬塞爾·格羅斯曼的幫助,愛因斯坦因為對課堂極為挑剔,常常逃課,但是格羅斯曼可以給愛因斯坦提供詳細的課堂筆記,這讓愛因斯坦的成績勉強過得去。「這個愛因斯坦有一天會成為偉人。」格羅斯曼向他的父母預言。格羅斯曼不遺餘力的幫助愛因斯坦,他後來還幫畢業後處於困頓中的愛因斯坦謀到了在瑞士專利局的第一份工作,並且還協助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發展為廣義相對論。
也正是在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愛因斯坦養成了漫不經心、不修邊幅的習慣,愛因斯坦旅行的時候常常忘記帶衣服,甚至忘記帶旅行箱,出門忘記帶鑰匙,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光輝」事跡成為房東太太永遠的笑柄,以至於他們忍不住跟愛因斯坦父母說:「這個人不會有什麼成就,因為他什麼事兒都能忘記。」有時候,命運的安排天衣無縫,在入讀聯邦工學院之前,愛因斯坦在阿勞附近的一個村莊學校上過一年課。這所學校推行想像力的思維實驗,秉承瑞士教育改革家約翰·亨裡奇·斐斯泰洛齊的教育理念,他堅信孩子們可以經由觀察和實驗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就避免了機械練習和死記硬背。愛因斯坦非常喜歡這種教育方式,他認為在這所學校找到了對症德國死板教育的靈丹,他也領會到了教育的價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去遵守規則或順從權威。也正是在這裡,他想到了最出名的思維實驗:他試著想像隨著一束光奔跑是什麼樣。「靠著在阿勞養成的習慣,愛因斯坦沉迷於科學的世界瘋狂奔跑,幾乎所有人都沒有發現,他已經具備了撬動當時科學大廈物理那一角的能力。」
相比於他波折不斷的求學經歷,愛因斯坦的感情經歷也頗為曲折。他人生中的第一封情書送給了在阿勞求學時寄宿家庭的女兒瑪麗。愛因斯坦最初的感情熾熱無比,隨著時間推移,他的漫不經心和過分自我逐漸佔了上風,他把自己的髒衣服寄給女友幫他清洗,竟然連一張紙條都不附。
愛因斯坦在聯邦工學院讀書期間愛上了一個唯一可以跟他在數學和物理方面對話的女孩米列娃·瑪麗克。瑪麗克容貌普通,甚至走路有點跛,但她周身瀰漫著憂鬱的氛圍。愛因斯坦認為「瑪麗克身上有很迷人的氣質:對科學的熱情和憂鬱的靈魂。她的雙眼中閃爍著對科學、對靈魂深刻而強烈的認識。」他們是真正的靈魂伴侶,浪漫的愛情和對知識的探索相互交織。但愛因斯坦父母強烈的反對這段感情,他們無法接受貴族家庭英俊的愛因斯坦娶一個貧民家庭平凡的殘疾女孩。愛因斯坦讓未婚先孕的米列娃·瑪麗克回到自己的父母家待產,甚至從未去探望他的女友,直至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據說愛因斯坦從未親眼見過她。後來,米列娃·瑪麗克兩次申請都沒有拿到她的博士學位,她不得不放棄來之不易的女性受教育機會而專心的做起了妻子和母親。無論是愛因斯坦家族對他們婚姻的反對,還是申請博士學位的失敗,到初次懷孕期間所遭受的種種身體和心靈的苦痛,以及失去孩子的傷痛,讓瑪麗克的憂鬱傾向更加嚴重,而沉迷於科學探索不善處理感情問題又過分自我的愛因斯坦給不到妻子情感支持,他們之間的感情日漸疏遠。
後來,愛因斯坦他對婚姻的渴望不再是狂野的浪漫,而是簡簡單單的照顧和支持,而這恰恰是艾爾莎所長。但是,妻子瑪麗克堅決不同意離婚,她的健康和精神狀態也因為夫妻感情的破裂備受折磨。艾爾莎不斷地向愛因斯坦施加壓力,愛因斯坦為此煩惱不已,為了讓生活回歸平靜,愛因斯坦不得不提出以提高贍養費,並且承諾如果他獲得諾貝爾獎,他將把所有的獎金送給妻子瑪麗克作為條件提出離婚。最終,瑪麗克同意了這個方案,他們的婚姻結束了,他們的兩個兒子跟著母親瑪麗克生活。愛因斯坦生命中的三個孩子都是妻子瑪麗克所生,他跟妻子瑪麗克是志趣相投的一對兒,在知識方面相互吸引,在靈魂上也相互吸引。
可悲的是,愛因斯坦過分自我的個性使得他並不擅長處理感情問題,多年養成的科學家的理性思維也使他看上去有點冷酷,每當他遭遇情感的難題,他都把自己埋在樂趣無窮的科學世界裡,除非外力逼他出來面對和解決。
提到愛因斯坦的工作經歷,前期也是一段處處碰壁的日子。蘇黎世聯邦工學院的教授們都不願給愛因斯坦工作推薦,有長達9年之久,愛因斯坦不得不為找到一份工作絞盡腦汁。後來大學時候的摯友格羅斯曼又一次伸出援手,他藉助家裡的關係幫助愛因斯坦在瑞士專利局謀到了一份三級專利審查員的工作。雖然是最低級別的審查員,但這份工作特別合愛因斯坦的胃口,他會質疑所有的假設、挑戰任何假想、想像基本的概念如何在現實中運作,這對於愛因斯坦來說無疑是思維上的一場盛宴。那時候,愛因斯坦與瑪麗克剛剛結婚,生活安定而溫馨。愛因斯坦作為瑞士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每天工作八小時以領取微薄的薪水,而後還要做一個小時的私人教師的工作以補貼家用,然後才是自己做科學研究的時間。正是在這種最不可能的環境中愛因斯坦度過了他科學生涯最高產的七年,他撰寫了關於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的大部分論文,愛因斯坦也因此收穫了屬於他的所有的榮耀,他成了冉冉升起的教授。後來,愛因斯坦的顛覆性的科學發現逐漸地通過各種方式得到證實並被大家所認可,他獲得了大學教職,隨後幾經波折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成為閃耀的明星被全世界所認識和追捧。愛因斯坦後半段的人生也讓人唏噓不已,因為篇幅所限,這裡不做贅述。
愛因斯坦的一生常常被認為是天才的一生,但沒有哪個人生來就是天才。回看愛因斯坦人生的前半段,他歷經波折百轉千回,直到突破重重桎梏才迎來了最後的破繭成蝶。愛因斯坦遭受過無窮無盡的流言、詆毀和輕看,無窮無盡的誤解和冷眼,但他依然可以沉醉在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對外界的冷酷置若罔聞。在他波折不斷的前半生,似乎任何苦難都無法阻止他攀登科學高峰,他對未知的熱情探索超越了平凡的生活。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愛因斯坦的了解僅僅是他名揚世界的科學成就;讀過這本書之後,我看到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沉浮。愛因斯坦的一生所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思考又豈止是寥寥數語所能寫盡的呢,正如這春日裡的繁花似錦,是詩詞寫不盡,人眼看不盡的……(作者:趙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