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讀《偉大的悲劇》有感

2021-02-23 澄江教育體育
在人的一生中,有喜有憂,有失有得,有笑有淚……在人生的道路上,悲劇一詞常被人們作為喜劇的反義詞,悲劇總會讓人難忘,悲劇總會讓人想起時不禁留下眼淚……讀了《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後。我感悟到了許多,也理解了之前還未有理解的事情及「矛盾」一詞。

《偉大的悲劇》講述了英國探險家斯科特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在南極探險所展開的故事。

了解南極的人都知道,南極是一個無比酷寒的大陸,南極洲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是以阿蒙森和斯科特命名的。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洲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隊伍最先到達極點,然後凱旋而歸。但是斯科特的隊伍比阿蒙森的隊伍慢了五個星期的時間。雖然斯科特他們一行人最終也到達了極點,但是在回歸的途中,南極寒冷的天氣到來了,暴風雪無情地襲擊著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他們在饑寒交迫中掙扎著,他們最後體力不支,最終斯科特一行人長眠於白茫茫的南極大陸。

這一故事,看起來確實是一場悲劇,但他們是英雄,他們擁有著高尚的品質,不畏艱險和生死的精神。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也會有無數的困難,但我們只要心懷著夢想。努力前行,沒有什麼是我們過不去的坎兒。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考慮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他在生命快要結束寫了遺書,但遺書中的內容並不是炫耀自己所獲的成功,而完全只是對世間充滿愛的真情!他懷著一種熱烈的愛,沒有絲毫的恨意離開了南極大陸,並離開世界。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博鬥中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心靈,他的品質無比的崇高,他雖然離開了人世間,但他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成功,但撞上了失敗就會放棄,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一次失敗決定著下一次的成功,俗話說得好「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失敗了又如何,人生的努力,不會有遺憾,即使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但只要記住堅持不懈,努力拼博可以讓人生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好,只要努力過了,就不會有遺憾!

「沒有什麼無緣無故的幸運,命運早已對比標價,你要敢於付出代價,因為喜歡,所以不覺得辛苦。」

供稿 路居中學中學  175班    羅詩雨

責任編輯   李  秀

審核   饒雲飛

相關焦點

  • 劉德華與香港電影二十年 情深爛仔與悲劇英雄
    他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為《花艇小英雄》,而令他開始獲得聲名的則是1982年12月熱播的警匪劇《獵鷹》。1982年他參演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1984年因合約糾紛被無線雪藏大半年,1985年與無線改籤後隨即活躍於電影圈。上世紀80年代劉德華參演的電影,明顯帶有他在電視劇中的氣味和影子,如《英雄好漢》(1987)和《江湖情》(1987)等英雄類型片都是如此。
  • 悲劇誕生: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看希臘悲劇的消亡
    尼採認為,悲劇就是因為這兩種精神誕生的。希臘悲劇到底如何產生,在學術界其實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一般認為,希臘悲劇是從獻給酒神的頌歌和舞蹈發展起來的。最開始,是人們的合唱,後來發展出領唱與合唱的互動。這樣,悲劇中就形成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合唱隊之間的矛盾。劇作家利用這些可能的矛盾創作劇本,表現人類被諸神和命運打擊的生活,這就是悲劇。
  • 《悲劇意識》:正視悲劇意識,在生存的悲劇性中找回生命的尊嚴感
    就像哲學家鄧曉芒教授在談到程亞林的《悲劇意識》這本書時,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樣的困境:中國最大的悲劇是沒有悲劇意識,也就是對現實悲劇的反省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震耳發聵的聲音並非危言聳聽,這確實是需要認真補上的人生一課。當然,程亞林在此書中也清醒地認識到:找回生命的悲劇意識不一定能予人世俗意義上的幸福,但拒絕正視生命悲劇意識的人在人格精神上必然不幸。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這種對生死方式的彷徨,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掙扎,人類文化在其自身的演進過程中,充滿著憂傷,血和淚,多種文化層次和新舊文化因素的並存造成人們的舉足無措,更是社會文化發生激變時期的特點。
  • 為什麼說查理卓別林和周星馳是「悲劇之王」
    不,應該是悲劇之王。喜歡看電影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認識那個頭戴破禮帽、腳蹬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形象,他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幾個人物之一了,他到底偉大在哪裡呢?小夥伴們可能不是那麼清楚了。卓別林最偉大的地方是他發現了喜劇的本質,這個本質是啥呢,就一句話,「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 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百年流變
    悲劇意識不斷覺醒作為一種文學觀念的研究,「悲劇是什麼」「悲劇應當如何」是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言人人殊的論題,此處不打算展開論析,只想重申悲劇觀念最核心的兩個方面,因為這也正是中國現代悲劇觀念內在的發展路向所在。朱光潛曾說,尼採的《悲劇的誕生》是「出自哲學家筆下論悲劇的最好一部著作」。
  • 《FGO》英靈傳(3):斬殺惡龍的悲劇英雄——齊格弗裡德
    在眾多西方的勇者傳說中,常常會有英雄斬殺惡龍救下公主,最後與公主幸福生活的浪漫故事,而這些故事來源,大部分都是源自今天要講的這位英靈的傳說。他就是以屠龍著稱的齊格弗裡德,但是他的結局並不圓滿,到底這位英雄的一生的怎麼樣的呢?
  • 《黨同伐異》:默片時代的巔峰之作與古希臘悲劇的內在聯繫
    可以說整部電影是由一部大團圓結局的故事,串聯起了歷史上的三場「經典悲劇」。提到「悲劇」,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被後世奉為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或大師)的,主要有三個人,分別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黨同伐異》這部電影中的三場經典悲劇和這三位大師的作品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亞里斯多德:「悲劇是對嚴肅而完整的、並有重大意義的行為,進行一種模仿。」
  • 著名的古代希臘悲劇作家:歐裡庇得斯
    晚年,由於詩人在悲劇中反對侵略戰爭,反對雅典對盟邦的暴政,對神表示懷疑,為雅典當局所不容,於公元前408年移居馬其頓,在馬其頓王宮中作客,兩年後在那裡死去。歐裡庇得斯悲劇《酒神的伴侶》就是他在馬其頓寫成、死後才上演的。
  • 《麥克·科拉斯》影帝演悲劇 沉重歷史映射現實
    《麥克·科拉斯》影帝演悲劇 沉重歷史映射現實 時間:2013.05.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梁冰冰
  • 《車諾比:一部悲劇史》出版
    近日,《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作者,東歐史頂尖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車諾比:一部悲劇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推薦。一場核災難,史上最可怕的人為意外事故。27萬人患癌,9.3萬人死亡,至今仍有因放射影響而出生的畸形胎兒。
  • 公地悲劇的再現
    公地悲劇,是指由於佔用過多資源而導致的悲劇,由於人口過多,每個人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減負資源,由此導致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的發生。 草原變沙漠,城鎮變成了野地,森林消失,這些都是因為過度透支資源所致,而一切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人類無法遏制的貪慾在作怪。
  • 《還鄉》:淺談哈代筆下的自然環境與悲劇命運
    在小說的開篇,作者就大篇幅的詳細描寫愛敦荒原的自然景色,這種直白的描述不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讀者意識到了自然力量的偉大與神秘。01哈代曾說:「悲劇,簡而言之,可以這樣說:悲劇就是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一種事物狀態,這種狀態最終不可避免地引起一個人在實現某種自然目的或欲望時的悲慘結局。」
  • 紀念《公地悲劇》發表50周年
    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中國在銳意進取地探索;這亦是一個堅守使命、開拓未來的新時代,中國要講好自己的故事,傳播好自己的聲音。          50年前,哈丁在《Science》發表了《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劇)》(Hardin 1968),引起了各方對於治理悲劇的評論。
  • 前半段喜劇,後半段悲劇,影史排名第一,它是好萊塢最偉大的電影
    評分9.1、影史100部偉大的電影之一、豆瓣top250排名50。說到底,《死亡詩社》的好不存在任何爭議!它不刻意追求場面,也不主動迎合市場,更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巨製。主演羅賓·威廉士,好萊塢最偉大的喜劇演員。一個為影片賦予了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另一個為角色賦予了鮮活而深邃的靈魂。當年,影片在上映後,在全球斬獲了超過2.35億美元的票房,位列當年全球票房榜的第5。
  • 談談公地悲劇
    換句話說,大家都利用自己使用公共牧場的自由,奮勇奔向毀滅之途,這就是他所稱的「公地的悲劇」。這種悲劇可以界定如下:運用與他人共同享有的資源(公地)以謀求個人眼前最大利益的行為,有害於全社會未來的集休福利。在現實中,小販擺攤擠佔交通道路,電動車在機動車道上橫衝直撞,森林公園裡到處是燒烤後的垃圾。
  • 公地悲劇
    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公地悲劇」: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牧羊人,他們都想擁有更多的羊,賺更多的錢。
  • 狄奧尼索斯的神話:酒神、悲劇以及神秘主義
    事實上,「悲劇」(traged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中的「tragoidia」,又可拆解成「tragos」(山羊)和「oide」(歌),tragoidia即「羊歌」的意思。在古典時代(公元前510-前323年),重大的悲劇演出都安排在城邦酒神節上。執政官會選出三名悲劇詩人,撥給他們演員。
  • 同樣是悲劇人物,賈寶玉和哈姆雷特在性格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他一生著述極豐,以知識的廣博著稱,以擅長「駕馭」學問聞名,被馬克思稱為「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則稱其為古希臘「哲學家中博學的人」,他的《詩學》開啟了西方悲劇理論的先河。賈寶玉和哈姆雷特這兩個中西方不同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悲劇人物,雖個性迥異,但在曹雪芹和莎士比亞的妙筆下,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藝術形象。本文以亞里斯多德的性格悲劇理論,比較分析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徵,探究悲劇命運之緣。
  • 本科學機械,是悲劇的開始
    很多時候,悲劇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是因為學了機械才有了這一切的悲劇,而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悲劇,才投入了製造業的懷抱。想到這一點,這一切也許就變成別人眼裡滑稽的喜劇了。本科的機械課程內容和十幾年前差不多,但是實際工作比十幾年前要難做很多(如:畫減速器和磨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