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自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站在當下回望百年之前,總有一些電影是不可錯過的經典,總有一些電影是值得反覆被人討論和銘記。其中,《黨同伐異》就是這樣一部。
1916年,著名導演大衛·格裡菲斯,上映了他人生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部電影《黨同伐異》。電影公映之後,形成了票房和觀眾口碑雙輸的局面,人們大呼時間冗長、劇情莫名其妙。
但在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電影卻被無數導演追捧,受到了一致的讚揚,《黨同伐異》成為默片時代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導演奧遜·威爾斯認為:「這一失敗,同時也是電影史上最大的成功。」
01 一部被觀眾誤讀的佳作,由一個現實故事串聯起3個悲劇的「史詩電影」
導演大衛·格裡菲斯,1875年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1908年開始成為導演,曾經拍攝過500多部短片。之前,他一直在電影公司擔任攝影和編劇工作,最喜歡作家是狄更斯,他將大量的小說改編成為電影,被後世譽為「電影創作之父」。
《黨同伐異》是格裡菲斯電影拍攝生涯中,耗資巨大,花費心力無數的一部。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200萬美元的製作費,動用6萬多名演員,原版時長480分鐘,成片220分鐘。這在百年前的默片時代絕無僅有,但是票房的失利,直接導致了在接下來的職業生涯中,他一直都在為這部電影還債。
電影由4個故事組成,主要描寫了美國20世紀初,在一個工廠勞資雙方的衝突之後,一對年輕夫妻的經歷,男主人公被冤枉殺了人,女主人公到處奔走營救。同時,故事裡穿插描述了其他3個歷史故事,分別是:《基督受難》、《聖巴託羅繆之夜》和《巴比倫城的陷落》。
可以看到,表現美國現實生活的故事中,法官在得知真正的兇手之後,立刻趕往行刑現場,男主人公在故事的結尾處獲救,而其他3個歷史故事,則都是悲劇性的結尾。可以說整部電影是由一部大團圓結局的故事,串聯起了歷史上的三場「經典悲劇」。
提到「悲劇」,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被後世奉為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或大師)的,主要有三個人,分別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黨同伐異》這部電影中的三場經典悲劇和這三位大師的作品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亞里斯多德:「悲劇是對嚴肅而完整的、並有重大意義的行為,進行一種模仿。」「悲劇可以陶冶情感,對社會道德有良好的影響。」
現代人評價《黨同伐異》,認為這是電影史上的一部「先鋒電影」。評價也多從開創性的拍攝、剪輯手法,對戰爭的反思角度入手,但是少有人涉及故事的文本起源。那麼今天我想和你探討一下,電影的三個悲劇故事,是如何與千年之前的「古希臘悲劇」產生的聯繫。
02 「神」之悲劇,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為人類造福
作家埃斯庫羅斯出生於公元前525年,父親是貴族,公元前484年左右,他開始參加雅典當地舉辦的戲劇創作比賽。埃斯庫羅斯現世留存的主要作品有《七將攻忒拜》、《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等。
其中的《普羅米修斯》三部曲:包含了《被束縛的普羅米修斯》、《生火的普羅米修斯》、《被釋放的普羅米修斯》。故事描寫了「天神普羅米修」斯幫助自己的兄弟「天神宙斯」獲得了戰爭勝利,但是宙斯討厭人類,想要他們滅絕,普羅米修斯卻選擇同情、幫助人類。
於是他私自盜取了天上的「火種」送給人類,還將科學、文字、醫藥等知識傳授給人類,使人們擁有了智慧。宙斯知道後非常生氣,將普羅米修斯綁在高加索山的石崖上,每天被禿鷲啄食心臟,但又不會死去,日日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直到被英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救。
《普羅米修斯》是埃斯庫羅斯的傑作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描寫早期雅典奴隸制社會,以描寫傳說中的希臘「神明」為主,讚頌為國為民的大英雄,反對奴隸主的迫害。作家借這個故事,批判當時雅典社會統治階級的專制制度和殘暴的本性。
反觀電影中的第一個悲劇,是「耶穌基督」受難的故事。故事中的耶穌基督原本是猶太人,名叫:本丟·彼拉多,傳說他可以在婚禮上將水變成酒,為犯過錯誤的女人開罪,還可以給小孩子治病。他是一位修行者,卻被猶太教貴族陰謀逮捕,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
電影中《基督受難》的故事,背後的文本正是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導演藉由這個故事,讓人們看到「神」之悲劇。導演將人類文明中共通的「神性」在電影中精妙的展現出來,電影結尾處也可以看到,眾神和人類「同框」。
導演通過這個文本,想告訴觀眾,電影中的「耶穌基督」也就是傳說中的「上帝」,他與普羅米修斯一樣是天神;他們同樣關愛人類,為人類帶來啟迪和救贖,帶來智慧與愛;同樣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
「神」的悲劇,源於為人類造福、替人類受戒,以無私之愛,教化眾人收起個人私慾。
03 「王權」悲劇,霸權主義容不下任何「反對意見」,排除異己的手段殘酷而血腥
電影的第二個悲劇是《聖巴託羅繆之夜》,這段描述的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1572年8月24日的法國巴黎,天主教暴徒對基督新教「胡格諾」派(又譯作「雨格諾」派)進行殘酷的屠殺,時間持續了幾個月之久,死難者7萬多人,史稱「聖巴託羅繆大屠殺」。
這場屠殺的背後,是當時的法國王太后凱薩琳·德·美第奇,所引發的一場排除異己的宗教戰爭。凱薩琳作為天主教徒,不顧自己女兒瑪格麗特的幸福,將女婿亨利四世,也是信奉新教的納瓦拉國王囚禁起來;運用手中的母權,強迫自己的兒子查理九世屠殺普通新教徒。
而這一事件的背景,則是當時的歐洲,由教會人士馬丁·路德倡導「基督新教」改革,因為有大批民眾的支持,對以天主教為信仰的「王權」產生了極大的動搖。這一改革,也使得歐洲各國皇帝的信仰,在左右搖擺之中。
同樣說回希臘悲劇詩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生於公元前496年,父親是兵器廠廠主。他的作品多為描寫王權和政權的故事,如:《埃阿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安提戈涅》、《特刺喀斯少女》等。其中《安提戈涅》這部作品,是忒拜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被公認為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描寫了俄狄浦斯王的2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自相殘殺而死。他們的舅父克瑞翁繼承了王位,他不允許安葬這2個人的屍體。安提戈涅是俄狄浦斯王的女兒,根據古代的風俗,她有義務把哥哥們埋葬,但是這樣的做法就觸怒了王權。
最後安提戈涅還是將哥哥們的屍體埋葬,她自己卻被囚禁在墓室裡自殺而亡。她的丈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兒子,他反對父親克瑞翁的專治,認為「只屬於一個人的城邦不算城邦!」妻子死後,海蒙也一起殉情。
索福克勒斯所生活的年代是雅典繁榮昌盛的時代,新的宗教制度在雅典城重建,舊的倫理制度和王權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碰撞。作家自己是一個溫和派人士,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改革者抱有同情心理。
在古代,「王權」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絕對權力」,它不容置疑,對人民提出的意見,多半不會採納。在新舊信仰、制度的交替更迭之中,「王權」在古希臘的雅典和中世紀的歐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導演在電影中,強調了凱薩琳王太后的霸權思想,對和自己政見、宗教觀念不同的人進行血腥鎮壓。而這一點正是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極力強調的悲劇源頭,即對提出異議者的暴力毀滅。
導演將歷史的悲劇和極具深刻思想的作品緊密相連,正是對「黨同伐異」最有力的闡釋。
04 「民眾」的悲劇,還原經典戰爭場面,不義之戰摧毀一切幸福生活
電影的第三個悲劇是《巴比倫城的陷落》,講述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國家極其富強,王子伯沙撒和人民安居樂業。但後來,大臣出賣了國王,串通波斯王居魯士攻打自己的國家,結果巴比倫滅國的故事。
很顯然,這部分是在描寫古代戰爭悲劇,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的歐裡庇得斯,正是非常善於描寫這一題材的作家。他出生於公元前484-485年的貴族家庭,喜歡哲學,服過長期兵役。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盛讚他是最著名的悲劇家。
歐裡庇得斯的主要作品有:《美狄亞》、《海倫》、《腓尼基婦女》、《特洛伊的婦女》、《酒神的伴侶》等。他的作品主要反映雅典奴隸制社會衰落時期,普通人的生活。他反對雅典對外擴張、侵略的非正義戰爭,關心婦女的弱勢地位,批判男女不平等。
電影中「巴比倫城中少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大膽、潑辣,對騷擾自己的男人毫不留情;她反對不公平的婚姻制度,成為古代社會自主選擇婚姻的極少數;在得知戰爭到來的時候,她更是選擇在前線衝鋒陷陣。
「獨立女性」這一形象,在歐裡庇得斯的《美狄亞》中也有所體現,作品表現了美狄亞不屈從於舊的道德約束,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痛斥男子的不道德和自私自利。電影導演所塑造的女孩這一虛構人物形象,是對這一作品的合理改寫。
電影中另一個形象是伯沙撒,他被塑造成一位非常親民的王子,比如支持女孩自由選擇婚姻制度,聽取大臣的諫言等。在歐裡庇得斯的作品《請願婦女》中,也有這樣一位雅典先王忒修斯,他是民主制度的創建者,可以看出電影在這裡,也參考了這一形象。
另外,電影中用很多場面,完整再現了攻城的壯麗景觀。當年在洛杉磯搭建的攝影棚中,巴比倫城氣勢恢宏,四層樓高的城牆、並排疾馳的4匹馬拉戰車,厚重的城門和獅子雕塑;以及波斯人用來攻城的古代戰車,有幾十米之高。看到這裡,不由的讓人聯想起特洛伊戰爭和木馬戰車。
歐裡庇得斯在《海倫》中,詳細描述了古希臘軍隊進攻特洛伊的戰爭場面,為了奪回美女海倫,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最後希臘人使用木馬戰車中暗藏士兵的計謀,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在《特洛伊的婦女》中,則表現了希臘人對特洛伊百姓和婦女的大肆屠殺。
可以看到,導演在這個故事中,大量參考了歐裡庇得斯關於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背景,將巴比倫城的陷落和特洛伊戰爭有機融合在一起。而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則參考了作家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將故事的情節編排的更加豐滿。
電影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性,將經典悲劇還原到新的故事中去。同時,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一個「民主」的國家裡,人民本來安居樂業,卻因為戰爭亡國,深刻批判了「屠城」這一行為背後,民眾的悲劇。
結語
電影中引用惠特曼的詩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間的人情變化循環無窮。搖籃搖動著,為人類帶來同樣的激情,同樣的優樂悲歡。」
《黨同伐異》通過3個悲劇故事,完整呈現了古希臘三位悲劇大師的經典著作。大衛·格裡菲斯作為一名編劇出身的導演,他的劇本改編電影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將歷史悲劇和宏大敘事再現,使得古典文學和現代電影水乳交融,這部電影無愧為導演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