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由於西方的刻意抹黑和歪曲,蘇聯在普羅大眾的眼裡成為了邪惡的代名詞。人們常常認為蘇聯的武器是粗陋而落後的,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款武器能夠滿足人們對科技感的一切幻想,它可以視作電子管朋克與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它就是前蘇聯時期研製的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
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直接沿用了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艦體,其長度相當於兩個足球場
核戰威脅下的瘋狂想法
要說到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的建造背景,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彈道飛彈了。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研製了大量的彈道飛彈。這些彈道飛彈猶如懸在美蘇雙方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艦一般讓雙方坐立不安,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誇賈林環礁的誇賈林飛彈發射場部署了10枚「民兵MX」彈道飛彈。此舉更是讓蘇聯坐立不安,因為誇賈林環礁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相較於美國本土,這裡距離蘇聯的地理位置更近,從這裡發射的彈道飛彈能夠直接威脅到蘇聯本土。
「民兵MX」彈道飛彈能夠攜帶10枚10枚W-87彈頭當量33.5-47.5萬噸的W-87核彈頭
而且誇賈林飛彈發射場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冷戰初期,美軍曾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大量的核試驗,四面環海,周圍還有澳大利亞,日本等親美國家,以及美國的海外基地。但是蘇聯在這裡卻沒有可靠的海軍基地,正因如此,蘇聯海軍急需一種擁有超長續航力和探測距離的海上偵查平臺,瘋狂的蘇聯人想了一個更為瘋狂的計劃,而這一項目的整體設計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沿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艦體,設計一種核動力電子偵察船。
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的整體布局,居住有大量高級軍官,再加上龐大的電子設備 所以其布局酷似豪華遊輪
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只有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才能完成,建造這艘史無前例的核動力偵察船的工程需要18個蘇聯部委相互配合,數百家設計和科研機構,以及相關設備製造廠參與,蘇聯甚至為生產該艦專用的設備成立了一家位於列寧格勒的生產技術企業,專門為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提供電子設備。該艦完工後,不是軍人的首席設計師烏拉爾·阿哈羅夫(Urals·Arkharov)立即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並授予勞動英雄勳章,可見蘇聯國防部對該艦的重視程度。
由於極為特殊的用途與定位,烏拉爾號是罕見的三桅杆艦艇
意氣風發的超級巨艦
1981年夏,這艘史無前例的超級巨艦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鋪設了第一根龍骨。船體的建造速度很快,1983年,該艦正式下水,1989年,烏拉爾號正式進入蘇聯海軍序列服役。熟悉蘇聯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時的蘇聯形勢將急轉直下,不過當時的蘇聯海軍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的規格極高,由於該艦任務的特殊性,在其1000多人的艦員中,有至少四成都是高級軍官。艦上配備了單獨的吸菸室、撞球室、健身房、電影院等豪華設施,甚至還有兩個桑拿浴室和一個遊泳池。
艦艏的巨大雷達罩使得該艦的外觀特點鮮明
該艦完工後迅速被派往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蘇軍為保護這艘巨艦派出了攻擊核潛艇在暗中護航。聞訊趕來的北約巡邏機和偵察船看到了這樣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一艘主尺度達到265米,滿載排水量高達3.6萬噸的海上巨無霸,卻搭載了大量的電子設備,在它圓圓的雷達罩下,暗藏著功率巨大的雷達,並伺機觀察著美軍的一舉一動。美國人怎麼也想不通,蘇聯為何會建造一艘這樣怪異的船。
球形雷達罩內是一臺巨型對空搜索雷達
雖然是一艘電子偵察船,但是烏拉爾號仍然處處透露著暴力的氣息,其搭載的「珊瑚」無線電偵察系統是蘇聯艦載電子設備的巔峰之作,體積巨大,由七臺雷達天線和多部EC-1046超級計算機組成,該系統由蘇聯無線電工業部「信號旗」科研生產中心研製。蘇聯風格的電子設備在該艦的整體設計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由於過重的艦載電子設備,該艦甚至有著固定向左舷傾斜兩度的問題,其上層建築的設計構造非常複雜壯觀。傳統偵查設備方面,蘇聯甚至為該艦專門製造了一個鏡頭直徑達到1.5米的照相機。
由於上層電子設備重量巨大,導致該艦固定向左舷傾斜兩度,照片攝於俄羅斯時代,雷達罩已經破損
雖然蘇聯人的電子設備一向很粗糙,但是該艦的偵查能力仍舊不可小覷,巨大的艦體使得該艦能夠容納龐大的雷達,該艦的探測範圍高達1500公裡。在航行中,蘇聯就開始利用這艘艦艇進行情報收集,並成功捕捉到了美國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並將兩顆光學電子和無線電偵察衛星送入軌道的情報,該艦甚至能通過捕捉火箭或彈道飛彈發射時釋放的氣體來判斷火箭或彈道飛彈使用的是何種燃料,甚至判斷核彈頭的隔熱層成分。
由於採用核動力,該艦的航程近乎無限,自持力長達188天
雖然蘇聯海軍對該艦寄予厚望,但是該艦下水時的蘇聯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了,1991年12月25日,也就是該艦下水後的兩年多,蘇聯在一夜之間宣告解體。這個千瘡百孔的巨人在一夜之間突然倒下,讓人猝不及防。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經費問題根本無力維護這樣龐大的軍艦,1992年,該艦搭載的OK-900核反應堆宣告熄火,隨後該艦長時間被廢棄,艦上的昂貴設備被盜竊一空,原本近1000人的艦員最終僅剩下20多人,
繁華落幕後的一地雞毛
雖然蘇聯海軍對該艦寄予厚望,但是該艦下水時的蘇聯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了,1991年12月25日,也就是該艦下水後的兩年多,蘇聯在一夜之間宣告解體。這個千瘡百孔的巨人在一夜之間突然倒下,讓人猝不及防。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經費問題根本無力維護這樣龐大的軍艦,1992年,該艦搭載的OK-900核反應堆宣告熄火,隨後該艦長時間被廢棄,艦上的昂貴設備被盜竊一空,原本近1000人的艦員最終僅剩下20多人。
俄羅斯時代破敗不堪的烏拉爾號,其承載著蘇聯由極盛時期跌落谷底的傷痛歷史
而當時的俄羅斯正在忙著處理債務,瓜分蘇聯的遺產,蘇聯解體後,遭受創傷最大的當屬俄羅斯海軍。曾經製造大量艨艟巨艦的戰鬥民族,在蘇聯解體後居然再也沒能建造一艘驅逐艦以上的作戰艦艇。拖沓數年後,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於2001年徹底宣告退役,可悲的是,這艘搭載核反應堆,擁有幾乎無盡續航力的超級巨艦,一生中唯一一次的遠洋航行就是其部署到蘇聯太平洋艦隊基地的那一次,繁華落幕後,迎接它的卻是一地雞毛。
最終該艦於2001年宣告退役,這艘核動力偵察船的唯一一次航行就是其部署太平洋基地的那次
必然的悲劇,蘇聯在冷戰末期的軍費支出
事實上,從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的設計就能夠看出蘇聯解體的前兆,蘇聯的沒有美國那樣的地緣優勢,其在科技領域,尤其是電子設備方面也大大落後於美國。再加上蘇聯沒有美國那樣遍及全球的盟友和海外基地,所以蘇聯要與美國在軍事領域競爭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來製造這樣用途單一的武器。
米格-29是典型的蘇聯戰略思想下的武器,犧牲航程換來了野戰機場起飛能力和逆天的機動性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組數據,據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的數據,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軍費開支就已經高達743億美元,雖然這一數據僅相當於同時期美國軍費的90%,但是對於蘇聯的經濟情況來說,這筆開支實在是太龐大了。而且這還不包括蘇聯各研究所的研發經費,如果加上研發經費,這筆費用將高達905億美元,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組數字相當於什麼概念,這基本相當於蘇聯全年財政支出總額的一半,也就是說蘇聯一半的支出都花到維持龐大的軍費上面了。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演,西方-81大型軍演,它預示的是其實是大國的悲劇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巔峰,蘇聯的每款武器都只能在蘇聯的戰略體系下發揮作用,而蘇聯的戰略體系只為了一個目標服務,那就是華約與北約的全面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才會製造出米格-25、米格-29、T-72這樣優點和缺點都非常鮮明的武器。然而這種思路帶來的卻是沉重的經濟負擔,1989年的一次會議上,蘇聯官方首次公開其軍費支出,當年蘇聯的軍費支出高達773億盧布(這可是當時的盧布,比美元的購買力還強),這相當於當時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的8.5%和國民收入的12.1%。
軍備競賽的代價直到現在仍然讓俄羅斯難以翻身
另一方面,其他華約國家也像吸血鬼一樣抽乾了蘇聯的血液,由於蘇聯對各種華約國家的限制,導致這些國家的發展也極為不均衡,需要蘇聯的大量援助。再加上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那場戰爭,最終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了蘇聯的解體,看看蘇聯武器的發展和設計思路就不難發現,當蘇聯決定與北約抗衡的那一刻,他們就註定已經輸了。
更多硬核,記得關注公眾號:易北河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