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公地悲劇」:
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牧羊人,他們都想擁有更多的羊,賺更多的錢。但是,如果大家養的羊太多了,就會造成草場退化,最終草原就會變成沙漠。所以這時候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大家一起把羊的數量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
但是,總會有那麼幾個不自覺的人。他們一看大家都減少羊的數量了,於是他就想,我自己多養一點也不會有什麼傷害,所以他們養羊的反而更多了。
別人一看他們不遵守規則,就想,如果人人都像他們那樣養更多的羊,只有我遵守規則,那麼最後草場還是會退化,大家還是要一起遭殃,反而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家大業大,受到的傷害還要更小一些。所以到最後,大家就一起增加了羊的數量,草場果真退化了。
這樣的事情在明朝時期就發生過。
在一條街道上,大家都想佔更多的空,於是都把自己的房子建的很大,鄰居之間的距離非常小。我們知道古代的房子都是木頭的,很容易造成火災。如果鄰裡之間的距離非常小,那麼一家著火,幾乎全都著火了。但是還是根據上面的邏輯,我就算把我家建的小點,我鄰居不自覺反而他家更大了,到最後鄰裡之間的距離還是很小,但是他家更大,一旦發生火災,他家反而是最後燒沒的。
果真一次失火,所有的房子都燒毀了。後來官府強制規定距離,這才解決了問題。
好像一旦處於公共資源上,「公地悲劇」就一定會發生。比如你看看你家小區的街道,路邊停滿了車,而車庫裡反而是空的。其實這也是次「平等導致極權」那篇文章的邏輯延伸。如果沒有一個權威,那麼人人都會處於「戰爭狀態」。
我們知道亞當斯密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其大意就是:人人為己,天下大治。後來經濟學給了這個理論兩個前提:1每個人都對其財產擁有主權(私有產權)2有一個權威。
但是在公共資源的問題上,每個人對公共資源沒有私有產權,按照邏輯推理,只能產生一個權威來制定大家都遵守的規則。亞當斯密的理論還有一個大前提:人人都是追逐最大利益的,就像牧羊人想養更多的羊,居民想要更大的房子。
但是張五常在《一種價格的管制理論》中提出一種想法:人不單單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要追求損失最小化的。就像如果我是那個牧羊人,如果大家都養更多的羊,損失就是草場退化人人遭殃,相比起我少養幾隻羊的損失太大了。所以我就會自然而然的選擇少養幾隻羊。
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奧斯特羅姆,得獎的原因,就是她駁斥了「公地悲劇」。奧斯特羅姆找到了無數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是以用者自我管理為基礎的,這些案例包括了魚塘、森林、牧場、湖泊,還有地下水資源等等。奧斯特羅姆得出結論,現實中的情況往往要比經濟學教科書所預測的更好。
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們在公共資源的問題上,大家都達成了一種默契,公地不一定悲劇。
但是按照博弈論來看,這無非是人們組成了一個小集體,這時候所謂的「公共資源」已經變成了這個集體的私有財產。這個集體對這個資源擁有主權。正好映照了前面的兩個前提。
公地看來真的會悲劇。
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