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給大交通系統帶來衝擊 須避免「公地悲劇」

2021-01-13 央廣網

上海靜安區鴻興路上的一處違停單車停放點

  央廣網北京8月30日消息(記者柯成韻 丁華豔)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共享單車進入城市,實際也就是進入到了城市的交通系統。共享單車方便了短途出行,也給大交通系統帶來了衝擊。

  在「魔都」上海,當共享單車一夜之間暴增到150萬輛,管理部門終於坐不住了。

  一位城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晚上就看見那麼多車子出現了,走都不能走,昨天從這開始,一直到青雲路,都是一大排,現在變成無序了,變成像蝗蟲一樣了。」

  都市交通是一個「系統」,需要合理的結構。共享單車的出現,正改變著城市的交通結構。北京公交車司機呂師傅說,共享單車對短途乘客分流特別大,很多乘客選擇了共享單車,公交車經常不滿載,空駛率提高了。

  乘客也說:「三公裡之內,比較願意用單車,因為畢竟上下班容易堵車。目前來看,單車還是比較實惠的,因為有免費、優惠券、打折之類的。」

  高德地圖交通分析師房一多說:大數據顯示,共享單車的騎行距離90%集中在5公裡以內,而5公裡內的客流在城市公交線路中的佔比是很高的。

  共享單車主要解決的是「最後一公裡」,也能夠適當減輕公共運輸的壓力,但過度分流,又會造成公交資源的浪費。公交集中運輸變成了大量單車分散出行,公交資源的利用率就降低了,還會過多佔用路面、影響秩序。太原公交集團董事長周齊認為,共享單車應該吸引和銜接哪類出行人群?投放多少為最佳?都需要精準把握。

  周齊表示:「交通的出行總量並沒有變,該出來的人還出來,無非就是出行方式變了,但是你從哪來的?私家車下來的人,他要騎自行車,對城市有貢獻,要從公共運輸下來的人是對城市交通造成新的傷害。」

  共享單車作為經濟行為,一路高歌猛進,但與「社會治理」相碰撞,矛盾就迸發了。

  1968年,英國學者哈丁提出「公地悲劇」理論:牧羊人放羊時,為了自己的利益,傾向於讓自己的羊多吃草,但作為公共資源的草是有限的,牧羊人都想多佔,最後只能造成草的枯竭。

  現代都市發展的歷史表明:在以公交、地鐵為主的公共運輸結構中,作為慢行系統的自行車,只應起輔助作用,過量發展,就會造成哈丁所說的「公地悲劇」。

  城市土地是公共資源,要承載基礎設施、住宅、交通、綠化等多種功能,僅交通一項,即包括公交、地鐵、私家車、自行車、步行等多種出行方式,必須統籌協調,形成一個科學的交通體系。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新徵指出:「縱觀國外發達城市交通發展歷程,都普遍重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完善、發展大容量公共運輸系統、改善城市慢行系統環境等。我國主要城市目前正處於機動化快速發展階段和主動管理交通需求的初期階段,大力發展公共運輸、促進城市綠色出行。」

  共享單車的出發點顯然良善,但結果如何,關鍵看能不能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有效銜接。讓共享單車合理進入城市交通系統,數量控制是關鍵。一項研究顯示,北京市對共享單車的需求總量約170萬到200萬輛。200萬輛,可以擺滿北京三環路25圈兒。共享單車量要控制,公共運輸也應創新。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巍認為:「這些問題都出在城市規劃和設計上。現在應該按照新的體系重新規劃公交線路。公交地鐵為主的線路是城市主動脈,而網絡單車就是城市的毛細血管,缺一不可。」

  8月3號,由交通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的共享單車新政明確提出:要堅持優先發展公共運輸,統籌發展共享單車,建立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的城市出行服務系統。

  太原公交集團董事長周齊提出,公共運輸除了重新布局線網,還可以通過網約,進行個性化定製,使公交線路更靈活地滿足乘客需求。

  周齊說:「共享單車對公交線網、地鐵走向,都會提出新的挑戰,包括計程車、優步和滴滴也會提出新的思路。剛性有餘、個性不足,而且在信息化條件下,響應度也不高,這是公共產品的短板問題。比如說乘坐公交線路,假如說25個人從甲地到乙地,公交線路就成立了。」

  創新和管理並非一對矛盾,只有通過有效的社會治理,周密部署,理順關係,才能更好地發揮共享經濟的效用。

相關焦點

  • 談談公地悲劇
    換句話說,大家都利用自己使用公共牧場的自由,奮勇奔向毀滅之途,這就是他所稱的「公地的悲劇」。這種悲劇可以界定如下:運用與他人共同享有的資源(公地)以謀求個人眼前最大利益的行為,有害於全社會未來的集休福利。在現實中,小販擺攤擠佔交通道路,電動車在機動車道上橫衝直撞,森林公園裡到處是燒烤後的垃圾。
  • 思維模型25 -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公地悲劇
    這個故事就是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學》中講述公地悲劇概念時所舉的例子。公地悲劇哈丁講的牧場故事,主要用來幫助人們理解公地悲劇這個概念的。公地悲劇主要來比喻那些有限的資源,註定因自由使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
  • 共享單車給企業、打工者、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共享單車創業最瘋狂的時期,城市中出現了多達十幾款的共享單車,網友甚至能集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彩車,但這些車基本上屬於「初級」產品,零部件非常容易損壞,和手機之間的通信也有非常大的問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沒有人想著愛護這些車輛,因為它們都是「垃圾」。保安為了維護小區、寫字樓的環境,會毫不客氣地把這些車丟到臭水溝裡。
  • 地理標誌海參市場要避免「公地悲劇」
    2020年7月16日,「3.15晚會」報導了青島市即墨區個別海參養殖基地違規「投放敵敵畏」問題後,整個海參特產產業,特別是「即墨產海參」遇到了嚴重聲譽危機,造成典型的「公地悲劇」。「公地悲劇」大多會發生在「公地」領域。
  • 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身份驗證需要用戶提供身份信息或繳納較高額度的押金,這較為有效地避免了用戶的道德風險。第四代系統採用智能App進行身份驗證,還可以與徵信系統相連接,為高信用客戶提供免除押金服務,帶來差異化的用戶體驗。同時移動互聯時代,擁有用戶信息帶來的數據積累,為共享單車運營公司帶來移動消費入口的機遇。
  • 共享單車在新加坡的管理模式
    這是10月16日在新加坡拍攝的停放在規劃「格子」裡的共享單車。  近日,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陸交局)、國家公園局以及全國16個市鎮理事會與摩拜等5家共享單車公司籤署了諒解備忘錄,提倡在組屋底層和公園等公共區域提供規範的共享單車服務。目前在新加坡,共享單車須停放在劃定的「格子」停放區。單車所屬公司須在半天之內將未按規定停放的單車放入「格子」或移走,否則,單車會被陸交局扣押,該公司也將面臨罰款且須支付行政費。
  • 其它國家的共享單車啥樣?基本都有停車樁
    巴黎為兒童設共享「專車」共享單車運營商:Velib歸還方式:有樁收費:不超過半小時免費,之後每半個小時1歐元,周租5歐元,月租29歐元2007年7月15日,法國巴黎推出自行車共享系統Velib(法語「自由自行車」的簡稱),成為世界上首個大規模出現的共享單車系統。
  • 共享單車以幾何級數增長 須警惕「馬爾薩斯陷阱」
    時至今日,共享單車要想掙脫陷阱、良性發展,顯然需要更具全局性的社會治理。  有人設想:如果在共享單車興起之初,就加以規範,是否能夠避免今天的亂象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認為,這個想法不太現實。
  • 公地悲劇,都是公共惹的禍,受教了
    正因為如此,才最終釀成「公地悲劇」。「公地悲劇」最初由英國人哈定F 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劇"也被稱為「啥定悲劇」。哈定說:「在共享公有物的社會中, 每個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這就是悲劇的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定在個迫使他在 有限範圍內 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要防止出現「公地悲劇」
    這就是「公地悲劇」,是1968年英國人哈林提出的,也稱「哈林悲劇」,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在共享公共物時,所有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最終導致所有人的利益都受損。可見,「公地悲劇」展現的是一副私人利用免費午餐時的狼狽景象,無休止的掠奪,悲劇的意義就在於此。「公地悲劇」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社會陷阱。
  • 系統的陷阱與對策之政策阻力與公地悲劇
    「政策阻力」意為系統本身結構存在內在的慣性,對外界施加的變革力量會有憶當年的阻力或對抗,有點兒類似於「耐藥性」。政策阻力來源於系統中各個參與者的有限理性。 因為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有自己的目標,都會對系統進行監控,並且將自己的預期與之進行對比。如果差異有點兒大,那麼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採取些措施來試圖扭轉局面。
  • 共享單車競爭發展對策及建議
    韓龍玫介紹了以摩拜為首的共享單車的特點和影響,以改善和提升自行車交通為核心,從自行車交通體系規劃、出行環境優化、新公共產品供給模式三方面,探討了共享單車引領下自行車交通提升策略。  賀震強調了自行車的節能環保性能,提倡自行車出行方式,指出共享單車的發展需要政府的主導和大力推動。
  • 發展海洋經濟要警惕「公地悲劇」
    然而, 「海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貢獻GDP產出的同時,海洋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也在連年上演。1968年,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在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
  • 共享單車困局:共享單車為何成了無人認領的「殭屍車」?
    共享單車面世之初,因其便捷的取車還車方式,切實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後一公裡的「痛點」,也因環保、低碳的綠色出行方式廣受市民好評。然而,隨著共享單車的迅猛發展,廢棄共享單車卻成了城市交通「新痛點」,有淪為城市新型垃圾之嫌。好端端的共享單車為何成了無人認領的「殭屍車」?
  • 南充一三輪摩託與共享電單車相撞,致1人死亡
    7月20日17時許,南充市順慶區濱江中路與紅光路交叉路口,發生一起正三輪載貨摩託車與共享單車相撞的道路交通事故,致共享單車駕駛人受傷後經搶救無效死亡,事故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現在共享單車、電瓶車已成為一道不容忽視的「城市風景」共享電動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交通安全隱患↓↓↓
  • 「共享單車」註定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
    短距離出行一般耗時相對較短,對出行舒適度要求沒那麼高,靈活性也比較強,故騎車是現有交通方式的一種很好補充,也會對緩解交通擁堵和治理環境汙染帶來幫助。綠色出行方式也是主流社會所提倡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城市中騎車出行的人並不多,為啥自行車出行在城市這沒有像我們想的這樣那?
  • 共享單車的「升級版」是什麼樣子?
    在 ofo 官方微博關於小黃人的上千條評論中,有很多是關於「不來 XXX 地,就卸載小黃車 APP」的調侃,人們對於小黃人的喜愛可見一斑。ofo 甚至在北京一些地鐵站裡面,投滿「最黃」的炫目廣告,很容易讓路人陷入到「黃的世界」,而「全程搜集小黃人」的活動似乎更是引發了「全民在行動」的反響。
  • 公地悲劇
    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公地悲劇」: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牧羊人,他們都想擁有更多的羊,賺更多的錢。
  • 紀念《公地悲劇》發表50周年
    在對「人類是否可以避免公地悲劇」這一終極問題的長期探討過程中,公共事物治理研究(Commons Studies)逐漸從一種理論發展為一門學科,在國際學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授予了該領域的傑出大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對公共事物治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城市共享單車監管的創新整合之道
    其實,使用共享單車本身是用戶與企業間的交易行為,根據雙方的約定,運營方應該明確告知甚至鼓勵用戶購買保險,用戶自己必須有相應的風險意識,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強制企業為用戶買保險,極有可能進一步助長用戶的粗心大意甚或故意鋌而走險,從而導致企業風險和成本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