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朱育漩 中國環境
啤酒撈汁小海鮮,清爽了夏日炎炎。然而,您餐桌上的小海鮮來自何方?今天(6月8日)是聯合國大會確定的第12個「世界海洋日」,旨在提醒人類關注賴以生存的海洋,發現海洋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審視全球性汙染和對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2019年,「海洋經濟」為我國貢獻了9.0%的GDP。據今年5月國家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9415億元,比上年增長6.2%;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佔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17.1%。
圖片來源:上海市水務局官方澎湃號
「海洋經濟」在其他國家同樣重要,「水產養殖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糧食生產形式,既能在美國糧食安全中發揮關鍵作用,也能改善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平衡,還能提供170萬個工作崗位並創造200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美國商務部官方網站(https://www.commerce.gov)如是介紹。
然而, 「海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貢獻GDP產出的同時,海洋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也在連年上演。1968年,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在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文章中哈丁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牧民在同一塊公共草場放牧,每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隻羊增加收益,雖然都知道羊太多會使草場質量下降,但養羊收益歸自己,草場退化的代價卻是大家負擔,於是「公地悲劇」就上演了。
「公地悲劇」會帶來生態環境和經濟收益的惡性循環:牧民都只考慮自己利益,增加養羊數量,導致草場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最終導致所有牧民破產。
圖片來源:《environment science》(W.H.Freeman and Company)
當前我國海洋資源利用的「公地悲劇」在兩個方面比較突出,一是養殖資源的開發過度,二是沿海省市區排海汙水量過度。
我國市場上的海鮮多以人工養殖為主。優良水質的海域是養殖戶心中的「天然海上牧場」,養殖戶進入門檻低,傾向於通過增加養殖密度來追求高產量,但卻不處理養殖汙水排放、海區垃圾等。目前我國海水養殖主要位於水交換能力較差的淺海灘涂和內灣水域,人工養殖帶來的汙染已引起局部水域環境惡化。
對養殖戶來說,在每一塊個人承包的海域裡,高密度養殖提高了養殖收益,實現了個人收益的最大化,但是沒有考慮海洋其他生物的生存,對海洋公共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說到底還是把海洋當做了公地。而據記者了解,在一些環境要求嚴格的國家,企業要投資養殖場首先要通過當地相當嚴苛的環境評估,周邊社區民眾的支持,以及系列認證手續,因此企業投資慎重,更易在高質量、規模化和精細化上下功夫。
此外,沿海地區排海汙水量的「公地悲劇」現象也引人關注。以福建為例,據今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福建直排海汙染源汙水量21.9億噸。《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同時指出,我國去年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44個海灣中,13個海灣春夏秋三期監測均出現劣四類水質。沿海省份中天津和福建近岸海域水質一般,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質極差。
圖片來源:《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生態環境部)
此外,從今年5月8日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福建省反饋的督察意見,以及對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統籌開展專項督察的情況來看,當地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海洋生態保護工作上需完善處仍多。
督察組指出,一些政府如寧德市多年來推進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2013年以來,寧德市中心城區沒有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018年城區生活汙水處理率實際不到50%,大量汙水直排。廈門市汙水處理能力建設長期滯後,要求到2019年年底新建擴建汙水處理能力70萬噸/日,直至2019年上半年才啟動51.5萬噸/日汙水處理能力建設,至2019年7月僅新增汙水處理能力6.5萬噸/日,大量汙水直排,嚴重影響近岸海域水質。
督察組同時指出了企業的近岸海域汙染排放問題。如福清市江陰港城經濟區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滯後,2015年以來,每天有近2萬噸工業汙水排入興化灣,排水總氮濃度高達110毫克/升,超標4.5倍。福州耀隆化工集團公司私設暗管,長期利用雨水排口偷排工業廢水。江陰鎮、新厝鎮共有8萬人口,每天產生1萬餘噸生活汙水長期直排興化灣,興化灣附近海域水質持續惡化。
當地居民是過度養殖和排海汙水的主要受害者。《中國消費者報》曾在2019年12月10日報導過福建莆田3批次海水蟹鎘超標,鎘超標的主要原因是含鎘工業汙染物,經過雨水衝刷、或廢水排放等各種途徑又被轉移匯聚到水體中,在水生生物體內被富集,最終流向了居民的餐桌。
那麼如何將「公地悲劇」轉化為「公共福祉」?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堅持多方共治,暢通參與渠道,並明晰了政府、企業、公眾等各類主體權責,為海洋「公地悲劇」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與方向。
政府、企業、個人都應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其中個人是強化海洋環境保護社會監督的重要參與主體。《意見》鼓勵公眾積極監督和舉報反饋,支持公眾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作用。
海洋公共環境的保護關乎公眾利益,「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20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所言今天理應變一變。
來源:中國環境
編輯:米西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原標題:《發展海洋經濟要警惕「公地悲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