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劇——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怎麼存儲數據?

2020-12-05 麥客存儲

網際網路應用場景和底層設施的豐富程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指數級增長的數據總量給傳統數據存儲系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存儲商們一直在研究更大容量更安全的硬體,在硬體設施有巨大的革新和突破之前,分布式存儲系統絕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今天來談談分布式存儲的經濟性和可行性。

現在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是用的集中的大型伺服器,網站流量越大,需要的伺服器配置也越高,數據傳輸需要依靠伺服器系統的的性能,性能好就傳得快,性能差就慢。網站的流量越大,固定的伺服器帶寬能分到每一個用的帶寬資源就越少,用戶體驗不佳。

用戶自身的網絡帶寬配置可能很高,但是受到網站的帶寬限制,下載速度還是被拖得很慢。這樣其實造成了浪費,用戶的帶寬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而分布式存儲的出現就能緩解這種中心化存儲的壓力。

分布式存儲簡單的說就是存儲設備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數據就近存儲,將數據分散在多個存儲節點上,各個節點通過網絡相連,對這些節點的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大大緩解帶寬壓力,同時也解決了傳統的本地文件系統在文件大小、文件數量等方面的限制。

目前亞馬遜、微軟、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企業都有雲儲存業務,雲存儲也就是分布式存儲,這大大增加了服務商的網絡資源(帶寬和存儲空間)的利用率,而且無法搭載獨立伺服器的企業低成本使用雲伺服器,降低了整個社會成本。

據相關數據顯示,亞馬遜2018年全年營收2329億美元,AWS雲服務營收佔比超過10%,且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雲服務市場依舊是暴利行業,因此用戶付出的經濟成本還有壓縮的空間。但是被巨頭壟斷的雲存儲市場,相信對任何其他企業來說都只能望洋興嘆。

上面說的分布式存儲只是作為傳統中心化存儲的優化方案,從服務端解決了不能充分利用帶寬資源和企業伺服器性能問題,儘管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網絡使用成本,但是依舊不是最經濟的。

那什麼是更經濟的分布式存儲方案呢?

我們知道網際網路用戶自身就有閒散的網絡資源(寬帶和硬碟),如果把閒散資源高效利用起來,顛覆傳統的中心化存儲和優化中心化存儲的分布式存儲方案,達到性能最高、成本最低的最優解,但這增加了系統的複雜度和管理難度,想要實現絕非易事。

事實上,在早幾年就有相類似的實踐,比如BT、電驢等,利用網際網路用戶的閒散資源搭建一個去中心化共享系統,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但是這樣的應用都失敗了。

原因就是著名的「公地悲劇」——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陷阱。例如,我們單純地認為使用電驢的用戶會在下載完成之後掛著它給需要的人上傳,然而,因為得不到好處,沒有幾個用戶願意這樣做。

目前IPFS(星際文件系統)也在做這樣的事,為了解決用戶參與率不高的問題,IPFS創始人又基於IPFS分布式文件存儲系統開發鏈區塊鏈項目Filecoin作為激勵層,試圖用權證設計來解決權益歸屬問題。

Filecoin主網上線在即,它承載了顛覆傳統中心化存儲的希望,擁有取代當今網際網路底層協議HTTP的巨大潛力,是2020年當之無愧的明星項目,值得期待。

總結:網際網路生態在逐漸壯大,加之5G技術的到來,傳統的中心化存儲方案已經事實上阻礙了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註定會被分布式存儲方案補充直至逐漸取代。

我們無法斷言到底是中心化存儲優化的分布式解決方案佔據主流還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方案產生顛覆,但是可以確定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存儲一定是目前來說最經濟的解決方案,系統的複雜度和管理難度相適配的研究永遠不會停止。

麥客存儲堅持構建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生態,加速新一代網際網路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共創歷史!

相關焦點

  • 思維模型25 -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公地悲劇
    這個故事就是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學》中講述公地悲劇概念時所舉的例子。公地悲劇哈丁講的牧場故事,主要用來幫助人們理解公地悲劇這個概念的。公地悲劇主要來比喻那些有限的資源,註定因自由使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
  • 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人類面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我們史無前例地生活在一個信息汙染、充斥著信息垃圾的時代。人的精神越來越貧瘠無趣,花邊新聞、無聊炒作,把我們本該關注的人文的東西、知識的東西屏蔽掉了。讓人無法去關注真正想要的信息,即使找到了看似有用的內容,有時候也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偽。看看網上最熱議的話題,看看自媒體上最熱門的板塊,我們成天拿著手機看著這些無聊狗血的東西,明星生活瑣事、誰離了誰結了?誰出軌了誰出事了?誰和誰打官司了?誰和誰開房了?
  • 紀念《公地悲劇》發表50周年
    在對「人類是否可以避免公地悲劇」這一終極問題的長期探討過程中,公共事物治理研究(Commons Studies)逐漸從一種理論發展為一門學科,在國際學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授予了該領域的傑出大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對公共事物治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公地悲劇
    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公地悲劇」: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牧羊人,他們都想擁有更多的羊,賺更多的錢。
  • 談談公地悲劇
    今天我們說說這個現象,以及這個現象讓我們產生什麼樣的思考?編輯:爽臨    |     文章來源:維基百科公地悲劇(英語: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社會陷阱。
  • 談一談「公地悲劇」
    什麼是「公地悲劇」?1968年英國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劇」理論模型。他說,作為理性人,每個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隻羊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獲得增加一隻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負擔,並有可能使草地過度放牧。
  • 公地悲劇的再現
    公地悲劇,是指由於佔用過多資源而導致的悲劇,由於人口過多,每個人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減負資源,由此導致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的發生。 草原變沙漠,城鎮變成了野地,森林消失,這些都是因為過度透支資源所致,而一切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人類無法遏制的貪慾在作怪。
  • 信息爆炸時代 全息技術數字存儲拓展想像空間
    話題:全息技術  三維顯示時代的來臨和網際網路的持續升級,使得信息呈幾何級數暴漲,下一代網際網路(IPv6)、物聯網、雲計算和雲存儲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據存儲和顯示提出了新的挑戰,超大容量數據存儲和超高解析度圖像顯示已成為目前信息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對於這些問題,全息技術有可能提供解決之道。
  • 【知道】公地悲劇
    英國經濟學家哈丁1968年提出「公地悲劇」理論,假定有一片向所有牧民開放的「公地」,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在此自由放牧,則過度放牧會最終導致牧場收益下降甚至荒廢。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個人都傾向於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汙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
  • 公地悲劇:為什麼三根救命毫毛,全都給了孫悟空?
    這是因為,這個看似「聰明的」設計,其實一點都不聰明,它激發了一種博弈論中的「壞的納什均衡」: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概念:公地悲劇 什麼是公地悲劇?有一片公共牧場,所有牧民都可以在這塊牧場上放牧。每個牧場的草,都是有理論容量的。
  • 公地悲劇,都是公共惹的禍,受教了
    正因為如此,才最終釀成「公地悲劇」。「公地悲劇」最初由英國人哈定F 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劇"也被稱為「啥定悲劇」。哈定說:「在共享公有物的社會中, 每個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這就是悲劇的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定在個迫使他在 有限範圍內 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 地理標誌海參市場要避免「公地悲劇」
    2020年7月16日,「3.15晚會」報導了青島市即墨區個別海參養殖基地違規「投放敵敵畏」問題後,整個海參特產產業,特別是「即墨產海參」遇到了嚴重聲譽危機,造成典型的「公地悲劇」。「公地悲劇」大多會發生在「公地」領域。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升學習力
    哈佛有一句格言:「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隨時隨地的、深入廣泛地、快速高效地學習。」可是,我們的生活中卻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在課堂上聽到他人談論一個陌生的領域,你很感興趣,但卻不敢發言去問問題,因為你怕自己知識儲備不足,「我可不想看上去那麼蠢。」
  • 溫室效應與公地的悲劇
    在6月1日的講話中,川普表示,《巴黎協定》是「華盛頓籤署的對美國不利而有益它國的協議中最新的證明」,該協議是以美國工人和美國納稅人失業、降低收入、關閉工廠以及大幅減少經濟產出為代價。川普引用國家經濟研究協會經濟諮詢公司NERA的數據表示,《巴黎協定》將使得美國在2025年前減少27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44個製造業崗位。
  • 發展海洋經濟要警惕「公地悲劇」
    然而, 「海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貢獻GDP產出的同時,海洋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也在連年上演。1968年,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在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
  • 系統的陷阱與對策之政策阻力與公地悲劇
    ,我們努力學習就是希望系統不那麼讓我們感到意外。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一旦權利有所放鬆,就可能帶來爆炸式的反彈;另一個方法是,放棄無效的政策,把這種「較勁」的能量用於增強或者堅持更具有建設性的目標。 我們的共生計劃其實就是把人看作是一個系統,通過刻意練習和不斷地覺察來把自己這個「複雜的系統」搞明白。很多小夥伴腦子中有一個理想願景,但日常生活、工作與自己的目標基本不在一個方向,每件事都在消耗著寶貴的經歷,最終離目標越來越遠。
  •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要防止出現「公地悲劇」
    這就是「公地悲劇」,是1968年英國人哈林提出的,也稱「哈林悲劇」,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在共享公共物時,所有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最終導致所有人的利益都受損。可見,「公地悲劇」展現的是一副私人利用免費午餐時的狼狽景象,無休止的掠奪,悲劇的意義就在於此。「公地悲劇」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社會陷阱。
  • 存儲技術新突破:採用有機小分子長期穩定地存儲信息!
    導讀據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存儲信息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穩定地存儲數據達數百萬年,也可以免受網際網路黑客攻擊,且在寫入數據之後不會消耗能量。雖然信息存儲技術(紙張的墨水、電腦、CD或DVD,甚至是DNA)在不斷完善,但是各種形式的威脅,簡單的方式例如水,複雜的方式例如網絡攻擊,仍然會破壞我們的存儲記錄。
  • 「人」的發展經濟學:從「公地悲劇」到「公共福祉」
    ——「公地悲劇」抑或「公共福祉」  現代主流經濟學中流行著「公地悲劇」的信條,認為公共資源一定會遭到濫用,從而必然是無效的。要解決這一困境,就需要進行產權安排,尤其是要將產權界定給私人。但大量的經驗事實和行為實驗表明,人們在絕大多數場合中能夠進行合作,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從而化解「公地悲劇」的問題。
  • 「公地悲劇」啟示 忽略人性未應用市場機制引導
    「公地悲劇」的啟示  ■ 吳敖祺  公共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叫「公地悲劇」,東湖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其目前所遭受的嚴重汙染正是這個經典案例的具體表現。上個世紀60年代,加勒特·哈丁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論文《公地的悲劇》,現在,「公地悲劇」這個表述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它意味著任何時候只要許多人共同使用了一種稀缺資源,便會發生環境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