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技術新突破:採用有機小分子長期穩定地存儲信息!

2020-11-2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存儲信息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穩定地存儲數據達數百萬年,也可以免受網際網路黑客攻擊,且在寫入數據之後不會消耗能量。

背景

書籍會被焚毀,電腦會被黑客攻擊,DVD光碟會失效。雖然信息存儲技術(紙張的墨水、電腦、CD或DVD,甚至是DNA)在不斷完善,但是各種形式的威脅,簡單的方式例如水,複雜的方式例如網絡攻擊,仍然會破壞我們的存儲記錄。

黑客(圖片來源:普渡大學)

隨著數據呈「爆炸式」地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信息存儲在越來越少的空間中,甚至連「雲」(其名稱意味著不透明的無盡空間)最終也將耗盡空間,無法阻止所有的黑客,並急劇地消耗著能量。

創新

現在,哈佛大學開發的一種存儲信息的新方法,可穩定地存儲數據達數百萬年。它處於會遭到黑客攻擊的網際網路之外,而且在寫入數據之後不會消耗能量。你需要的僅僅是一名化學家、便宜的分子以及寶貴的信息。

(圖片來源:Michael J. Fink)

描述這項新技術的論文第一作者、喬治·懷特塞茲(George Whitesides)實驗室的博士後訪問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布瑞恩·卡弗蒂(Brian Cafferty)表示:「這就像通過一小匙蛋白質來存儲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內容。」他與米蘭·密克西切(Milan Mrksich)及其在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小組合作開展了這項工作。

卡弗蒂表示:「至少在這個階段,我們並沒有發現這個方法會與現有的數據存儲方法產生競爭,我們反而發現這個方法與現有技術互補。作為初始目標來說,它非常適合長期的檔案數據存儲。」

哈佛大學信息服務中心的計算機存儲設備(圖片來源:Justin Ide,哈佛大學新聞辦公室)

技術

卡弗蒂的化學工具也許無法取代「雲」。但是,這個文件系統提供了一種替代生物存儲工具的方案,該方案非常誘人。近期,科學家們研究出如何操控我們基因信息的忠誠守護者來編碼更多的信息,而不僅是眼睛顏色的信息。研究人員們現在可以合成DNA鏈來記錄任何信息,包括貓的視頻、飲食趨勢、烹飪教程(他們是否應該這麼做又是另一個問題)。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學院)

雖然DNA與計算機晶片相比非常小,但是在分子世界中高分子卻非常大。而且,DNA合成需要熟練且經常重複的勞動。如果每條信息都要從頭開始設計,那麼高分子存儲將變成漫長且昂貴的工作。

卡弗蒂表示:「我們打算研究出一個策略,並不是直接借用生物學。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依賴於有機化學與分析化學中的常見技術,開發出一個採用小型、輕量的分子來編碼信息。」

僅僅通過一次合成,團隊就可以製造出足夠的小型分子,從而一次編碼多個貓視頻。因此,這個方案與基於DNA的方案相比,勞動密集程度更低,也更便宜。

團隊選擇了寡肽(兩個或者更多的肽綁定在一起)作為他們的輕量分子。寡肽很常見,也很穩定,而且比DNA、RNA或者蛋白質都更小。

根據它們的胺基酸數量與種類,各種寡肽的質量也不同。即使混合在一起,它們也可以互相區分開來,就像字母湯裡面的字母一樣。

用字母組成單詞有點複雜:在微孔板(如同迷你版的打地鼠遊戲機,但是有384個鼠洞)中,每個洞都含有不同質量的寡肽。就像墨水在紙張頁面上被吸收一樣,寡肽混合物在存儲它們的金屬表面上聚集起來。如果團隊想要讀回它們所「寫」的內容,他們需要通過質譜儀觀察某個洞,質譜儀會根據質量分類這些分子。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知道寡肽存在與否:它們的質量暴露了它們。

然後,為了將一大堆雜亂的分子轉化為字母與單詞,他們藉助於二進位代碼。例如,「M」採用8個寡肽中的4個,每個都具有不同質量。這四個寡肽在洞中漂浮,接收一個「1」;另外四個接收「0」。分子二進位代碼代表一個相應的字母,如果信息是一幅圖像,那麼就代表相應的像素。

通過這種方法,8個寡肽的混合物可以存儲一個字節信息;32個可以存儲四個字節信息;越多的寡肽存儲的信息就越多。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目前為止,卡弗蒂及其團隊「寫入」,存儲,並「讀出」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的著名演講《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以及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的一張照片,還有葛飾北齋的木版畫「神奈川巨浪」。因為全世界的數字檔案到2020年將達到44萬億吉字節(2013年的10倍),一幅海嘯圖像似乎很貼切。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價值

目前,團隊能以99.9%的準確率檢索他們存儲的傑作。他們「寫入」數據的平均速率達到每秒8比特,而「讀出」數據的平均速率達每秒20比特。儘管他們的「寫入」速度遠遠超過合成DNA寫入數據的速度,但是通過大分子讀出數據可能會更快而且更便宜。

但是,通過更快的技術,團隊的速度一定會提升。例如,一個噴墨印表機,可以生成墨滴的速率為每秒1千滴,並能將更多的信息塞進更小的區域中。然而,經過改進的質譜儀一次可以接收更多的信息。

團隊也通過不同類型的分子,改善了分子存儲的穩定性、價格和容量。他們的寡肽是定製的,因此也更加昂貴。然而,未來的分子庫建設者可以採購便宜的分子(例如烷基硫醇)。這些分子記錄1億個比特的信息,只需花費1美分。

其他的分子信息存儲系統會依賴於某個特定的分子。不同於這些系統,這個方案可以採用任何具有延展性的分子,只要這些分子可以被操控成可區分的比特。

寡肽(以及相似的選擇)的適應力很強。論文稱:「寡肽在合適的條件下,穩定性可達數百或數千年。」這種適應力強的分子能在沒有光線或者氧氣的條件下適應高溫乾旱的環境。而且不同於能被黑客輕而易舉入侵的「雲」,分子存儲只能被本人親自訪問,不易受到黑客攻擊。即使盜賊找到了存放的數據,還需要一些化學知識去檢索代碼。

對於未來信息存儲來說,卡弗蒂的可擴展分子庫是一個穩定、零能耗且抗腐蝕的選擇。所以,如果圖書被焚毀、電腦被黑客入侵,DVD光碟失效,一個充滿信息的「打地鼠遊戲機」還可以提醒未來的人類:我們是多麼地熱愛美好的貓視頻。

關鍵字

存儲、分子、化學

參考資料

【1】Brian J. Cafferty, Alexei S. Ten, Michael J. Fink, Scott Morey, Daniel J. Preston, Milan Mrksich, and George M. Whitesides. Storage of Information Using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ACS Cent. Sci., Article ASAP DOI: 10.1021/acscentsci.9b00210

相關焦點

  • 存儲技術新突破 採用有機小分子長期穩定存儲
    雖然信息存儲技術(紙張的墨水、電腦、CD或DVD,甚至是DNA)在不斷完善,但是各種形式的威脅,簡單的方式例如水,複雜的方式例如網絡攻擊,仍然會破壞我們的存儲記錄。 隨著數據呈「爆炸式」地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信息存儲在越來越少的空間中,甚至連「雲」(其名稱意味著不透明的無盡空間)最終也將耗盡空間,無法阻止所有的黑客,並急劇地消耗著能量。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也是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史。」——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說起存儲,你心目中最早的存儲器是什麼?或許有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人類的大腦天然就是最好的存儲器,不但可以存儲海量信息,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其他存儲器誕生之前,大腦就是人類最早的存儲器。不過作為存儲器而言,人類大腦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不大穩定。不管是身體狀態、年齡、周邊環境還是心情,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人類大腦的存儲或者說是記憶功能。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DNA存儲技術獲突破,雙螺旋鏈存整部《綠野仙蹤》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日前成功地將整部《綠野仙蹤》小說存儲在DNA鏈上,實現了DNA存儲技術準確度和效率的突破。,也能正確地讀取裡面的信息。」DNA存儲技術是新一代存儲技術的重要研究領域。DNA存儲介質更禁得起機械損傷,可以永久地保存信息,而且很節省空間:其效率是目前存儲技術的500萬倍──整個網際網路的信息使用一個鞋盒的空間就足夠容納。多家科技公司在進行DNA存儲技術的研究,包括谷歌和微軟。
  • 科學家首次實現蠶絲蛋白高容量存儲:不僅可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北京時間8月11日凌晨,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惡劣環境下不丟失信息  當前的半導體存儲技術越來越難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存儲需求。
  • 生物存儲技術取得新進展 助力研發化學計算機(受益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現在常見的計算機系統使用半導體器件儲存信息。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可用與生物新陳代謝有關的小分子儲存數字圖像信息,這有助於進一步研發「化學計算機」。科研人員用這種基於生物小分子的存儲系統累計存儲了超過10萬比特的數字圖像信息。 與生物活動有關的一些分子具備儲存信息的能力,比如脫氧核糖核酸(DNA)就可存儲大量信息。這項新研究顯示,在DNA之外,與生物新陳代謝有關的一些小分子,如糖類、胺基酸等,也可用來存儲信息。它們與DNA相比體積更小、種類更多,因此有望儲存更多信息。
  • 鋰-氧電池技術獲突破,電子存儲容量將翻倍
    打開APP 鋰-氧電池技術獲突破,電子存儲容量將翻倍 蓋世汽車網 發表於 2020-03-19 09:04:51 (文章來源:蓋世汽車網) 據外媒報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Linda Nazar教授宣布,其研究團隊首次實現四電子轉換(four-electron conversion),該技術將實現鋰-氧電池(lithium-oxygen,Li-O2)的電子存儲容量翻番。
  • 新材料可更好存儲甲烷
    新華社倫敦2月5日電(記者張家偉)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但常規條件下甲烷因較難存儲而造成運輸和使用成本大幅上升。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材料,能使單位體積內甲烷存儲量大幅提升50%,遠優於現有材料。
  • 自主可控的藍光光碟存儲介質的生產及應用前景—— 紫晶存儲鄭穆...
    「  據悉,目前我國的存儲器技術已經打破國外技術壁壘,並逐漸成熟,但總體上還處於跟跑的水平。尤其是用於大數據存儲的硬碟、磁帶庫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均掌握在美日韓等國手中。「光存儲是三大存儲技術之一,利用5G技術和物聯網發展的戰略機遇,帶動以光存儲為核心的存儲技術突破,是我們面向新一代信息存儲技術發展方向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由之路。」
  • 基於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實現在能源存儲中的穩定分子設計
    隨著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的迅速發展,亟待開發大規模儲能技術來解決新能源發電技術發電量不穩定的難題,實現削峰填谷、平滑併網的目的。液流電池(Redox flow battery, RFB)具有儲能容量與輸出功率可調、壽命長、安全性高等優點,作為大規模儲能技術前景十分廣闊。在其中,活性材料溶解於溶劑中形成相應的電解液來參與充放電反應。
  • 行業領先企業均採用HDS HCP存儲其最關鍵數據
    HDS近日宣布,內容平臺HCP(HDS Content Platform)產品組合收入已經突破10億美元大關。目前,該產品組合在市場上的新客戶數大幅增長,用例不斷演進,並且愈加受到行業的認可。事實上,得益於HDS內容平臺所具備的強大數據治理、合規和智能管理功能,包括ThinkOn、Spinmaster和Accident Exchange等品牌在內的客戶,均選擇採用HCP產品組合來存儲其最關鍵的數據。HDS雲和移動辦公首席技術官Peter Sjoberg表示:「客戶正在使用HDS HCP來支持其數位化轉型之旅。
  • 分子開關突破了矽和磁的極限,將計算機的存儲能力提高了100倍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晶片製造商正大力開發新的計算技術。一種潛在的可能性是分子電路,也就是在分子層面上構建的電子器件和集成電路。它能夠使電子器件的尺寸縮小到分子尺度,突破矽基半導體的極限,推動集成電路向更小尺寸、更低能耗、更高集成度方向發展。分子電路是後摩爾時代最受關注的方向之一。
  • 「高密度存儲與磁電子材料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阻變存儲器、相變存儲器、磁存儲器、高靈敏度磁傳感器和隔離耦合器件等是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新型存儲和磁電子技術,在移動通信、個人電腦、數位相機、電子標籤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價值。
  • 信息爆炸時代 全息技術數字存儲拓展想像空間
    話題:全息技術  三維顯示時代的來臨和網際網路的持續升級,使得信息呈幾何級數暴漲,下一代網際網路(IPv6)、物聯網、雲計算和雲存儲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據存儲和顯示提出了新的挑戰,超大容量數據存儲和超高解析度圖像顯示已成為目前信息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對於這些問題,全息技術有可能提供解決之道。
  • 生命科學領域的「超存」挑戰:數據如何存儲100年
    其一,基因測序的整個過程是不允許被中斷的,這就要求支撐測序應用的存儲系統,具備極致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基因測序25微秒採集一幅高清晰圖像,對性能要求也超過了現有快閃記憶體固態盤的最高帶寬,必須採用更快的傲騰固態盤;其二,基因數據分析工作中,對存儲系統的性能、小文件處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其三,在數據歸檔階段,需要將海量基因數據長期、完整、安全的保存起來,存儲系統的採購成本、能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浪潮存儲聯合華中大,探索科研新基建背後的大數據奧秘
    例如,華中科大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存儲人腦三維圖譜數據,如果採用之前的成像系統,一臺系統至少需要花費20年時間才能完成數據的採集,這無疑是當前科研機構們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需要存儲具有分布式橫向擴展能力,提升其並發性能,讓數據的採集與分析更加快速,確保其研究項目的高效。
  • 比DNA存儲更可怕!你的照片居然可以存儲在胺基酸分子溶液裡
    新智元原創  來源:plos、newscientist  新智元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前幾天,一個DNA分子存儲16G維基百科的新聞刷新了我們的三觀近日,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受此啟發發現:DNA並不是唯一可以用於數字存儲的分子,含有糖、胺基酸和其他小分子的溶液也可以取代硬碟。意外不意外?  原來,不只DNA能夠存儲數據,小分子溶液也可以。  上周, 了DNA數據存儲的新聞,不僅16G的維基百科能夠存儲到一個DNA分子上,就連存儲全球的數據也只需要1kg DNA。
  • 生命科學領域的「超存」挑戰:數據如何存儲100年?
    其一,基因測序的整個過程是不允許被中斷的,這就要求支撐測序應用的存儲系統,具備極致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基因測序 25 微秒採集一幅高清晰圖像,對性能要求也超過了現有快閃記憶體固態盤的最高帶寬,必須採用更快的傲騰固態盤;其二,基因數據分析工作中,對存儲系統的性能、小文件處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其三,在數據歸檔階段,需要將海量基因數據長期、完整、安全的保存起來,存儲系統的採購成本、能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聯想Z5將採用「粒子技術」存儲空間4TB起
    [來自IT168]【IT168 手機訊】5月15日,錘子科技發布的堅果R1剛剛為我們帶來了1TB存儲空間。緊接著第二天,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就在微博上宣布,聯想Z5將採用「粒子技術」,存儲空間4TB起。不過目前主流的4TB存儲空間幾乎都為傳統的機械硬碟,4TB的快閃記憶體在技術上讓普通人看來好像是快閃記憶體容量的堆疊,但是實現起來的難度與成本卻著實不小。畢竟在手機這個集成化程度極高的精密產品中,任何一個部分都要為機身設計,硬體排布等作出權衡。
  • 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存儲信息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信息...
    信息存儲形態日趨多樣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軟體定義存儲SDS、超融合系統HCI、全快閃記憶體陣列AFA等新存儲應運而生,並且不斷發展成為了存儲市場主流和新熱點趨勢。全球信息存儲已經由「存儲介質」向「數據中心」、「雲存儲」、融合存儲、智能存儲的方向發展,信息存儲形態日趨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