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存儲技術獲突破,雙螺旋鏈存整部《綠野仙蹤》

2020-08-30 環球解密之未解之謎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日前成功地將整部《綠野仙蹤》小說存儲在DNA鏈上,實現了DNA存儲技術準確度和效率的突破。

「我們在編碼算法上實現了關鍵性突破,即使DNA存儲介質受損的情況下,也能正確地讀取裡面的信息。」研究員之一分子生物學副教授芬克斯坦(Ilya Finkelstein)說。

DNA存儲技術是新一代存儲技術的重要研究領域。DNA存儲介質更禁得起機械損傷,可以永久地保存信息,而且很節省空間:其效率是目前存儲技術的500萬倍──整個網際網路的信息使用一個鞋盒的空間就足夠容納。多家科技公司在進行DNA存儲技術的研究,包括谷歌和微軟。

目前DNA存儲技術最大的瓶頸,在於容易出錯,而且隱蔽。現在的磁碟存儲,遇到錯誤,只會導致信息缺失,讀取的時候系統可以感知信息的錯誤。而DNA存儲不一樣,它產生的錯誤是以增加或刪除的不同形式發生,導致系統根本無法知曉錯誤的發生,而讀取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信息。

以前,DNA存儲技術通常採用把相同一段信息存儲10~15遍的方法應對這個問題。當讀取的時候,通過將不同的版本進行比較挑選正確的信息。

這份研究找到了一種新方法。「我們找到一個方法把信息以點陣式存儲,每段信息都在支持其它片段的信息。這樣,這些信息只需要被讀取一次。」合作研究員瓊斯(Stephen Jones)說。

另外,這份研究稱將小說翻譯成人工語言也大大降低錯誤的嚴重程度。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人工語言可以避開DNA容易出錯,或難以讀取的片段;根據信息類型的不同,語言自身的參數也可以進行調整。比如,小說中缺少一個單詞的後果,將比金融系統中少一個零的後果輕得多。

為了證明這種方法的效率,研究人員特別地把存有《綠野仙蹤》的DNA片段置於高溫、高度潮溼的環境下。即使DNA鏈受到惡劣環境的損害,但是研究人員仍然成功地讀出上面的信息。

這份研究近期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相關焦點

  • 將整本《綠野仙蹤》存入納米級DNA中,高效準確,讀取無壓力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如何將一整本《綠野仙蹤》,存進納米級的DNA裡?最關鍵的突破在於,準確率也非常高。DNA技術近些年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力:存儲密度大。例如,一個鞋盒能裝下的所有DNA,足以保存100個大型數據中心的所有數據。但這項技術除了昂貴,還有個最大的問題:錯誤率高。
  • 華奧傳媒首推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劇《綠野仙蹤》
    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記者劉天思)9月12日上午,記者從第十二屆北京文博會朝陽展團獲悉,華奧傳媒融合文化創意、虛擬實境技術及旅遊產業打造的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劇《綠野仙蹤》正式發布,該劇已確定落戶751時尚設計廣場,並將於2017年12月初在「751 LIVE TANK」與廣大遊客及觀眾見面,
  • 《綠野仙蹤》:Dorothy堅持離開奧茲國不僅是因為設置
    讀完《綠野仙蹤》之後,我總是有一個問題:多蘿西為什麼堅持要回家?除了兒童幻想小說中離家、冒險、回家的內在背景之外,桃樂絲回家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根據《綠野仙蹤》,桃樂絲的家是由叔叔、阿姨和桃樂絲組成的。他們一家住在堪薩斯大草原,生活貧困,叔叔阿姨都很無聊。
  • 綠野有仙蹤跟隨詩人密林探奇吧
    在李元勝老師《勐海尋蟲記》的字裡行間穿梭,就仿佛我也穿越了西雙版納勐海那片綠野、那片熱帶雨林,在那些他遇見拍下的仙氣蟲蟲一個個展示在我眼前時,我的心緒跟著他的發現、拍攝及心情的描述一起共振。元勝老師穿越勐海綠野時,熱帶雨林天氣的變幻莫測,林海莽莽迷霧茫茫的景色也被他的文字描述得極其生動而富詩意,而行文間他把從護林員、朋友、村民那裡聽來的傳奇故事也撿拾起來寫在書裡,我在讀的時候常常驚訝,時時莞爾,平添無窮樂趣。另外,元勝老師把他拍蟲時的經驗也毫無保留地寫在了書裡,這種指點讓喜歡野外拍花拍蟲者受益匪淺。他談到如何拍好蝴蝶時說:「拍蝴蝶最需要的是合理的機位,即相機和目標的相對位置。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Nature:史無前例的突破!讓蛋白像DNA那樣精確配對形成雙螺旋結構
    2018年12月25日/生物谷BIOON/---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蛋白經設計後能夠精確地配對和結合在一起,就像DNA分子相互配對形成雙螺旋一樣。這種技術能夠設計蛋白納米機器以便潛在地協助診斷和治療疾病,允許對細胞進行更加精確的操控並讓它們執行各種其他任務。
  • 鋰-氧電池技術獲突破,電子存儲容量將翻倍
    打開APP 鋰-氧電池技術獲突破,電子存儲容量將翻倍 蓋世汽車網 發表於 2020-03-19 09:04:51 (文章來源:蓋世汽車網) 據外媒報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Linda Nazar教授宣布,其研究團隊首次實現四電子轉換(four-electron conversion),該技術將實現鋰-氧電池(lithium-oxygen,Li-O2)的電子存儲容量翻番。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2018年,de Moraes發現DddA具有催化胞嘧啶脫氨轉變為尿嘧啶的活性,而且有意思的是,與其他的脫氨酶不同,這種作用可以直接在DNA雙螺旋上發生,不需要解旋。 Mougous當時就想到了只聞其名未曾謀面的同事劉如謙。劉如謙團隊之前開發的CRISPR單鹼基編輯器中就有用到過脫氨酶,或許DddA也能夠在相關的領域得到應用。
  • DNA雙螺旋:解讀生命的奧秘
    :他們從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光衍射圖上解讀了它的雙螺旋結構。然而隨著時光流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與日俱增,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晶片技術等都與之不可分割。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莫鑫泉說,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人們清楚地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的途徑。
  • DNA數據存儲,有了新方法
    「現有的大多數DNA數據存儲系統都需要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來訪問存儲的文件,這在複製信息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帶來了一些重大的挑戰。」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卡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的助理教授Albert Keung說,「我們開發了一種不依賴PCR的『動態操作且可重複使用的信息存儲系統』(DORIS),解決了DNA數據存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面臨的一些關鍵問題。」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這一結構不僅解開了查戈夫法則的成立之謎,更暗示了互補的雙螺旋具有自我複製機制。所有讀到這篇論文的人都震驚了。那麼,解開DNA結構之謎的關鍵是什麼呢?論文對此一筆帶過,也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螺旋狀的雙鏈旁邊標有小小的箭頭,箭頭分別指著相反的方向。沒錯,DNA的雙鏈在化學層面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有頭也有尾,而雙鏈的方向恰好相反。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1945年,當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她前往法國學習X射線衍射技術。她深受法國同事的喜愛,有人評價她「從來沒有見到法語講得這麼好的外國人」。1951年,她回到英國,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取得了一個職位。 在那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甚了解。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DNA雙螺旋雕塑出錯引出官司
    北京大學不願為錯誤雕塑多付費成被告  本報訊 矗立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公樓大廳內的一座以DNA雙螺旋結構為基礎設計的雕塑,因為旋轉方向問題惹出了一場官司。記者昨日獲悉,北京大學因不願為問題雕塑二次付帳而被製作公司推上被告席。海澱法院已受理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