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發展不錯,越來越成熟。為了獲得長期穩定收益,你決定引入預算制管理,但又很擔心預算制會限制靈活性。於是你在部門預算外,留了一塊「公共預算池」,各位合伙人可以為了公司發展,自由動用裡面的錢。你想,這些合伙人都是公司股東,他們不會亂花錢的,因為那樣利潤就會減少,他們分紅也會減少。
然而,你發現自己錯了。你的合伙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打這筆錢的主意。就算是平常最節儉的人,都會想出無數個理由,把這筆錢拿去花完。你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啊?
這是因為,這個看似「聰明的」設計,其實一點都不聰明,它激發了一種博弈論中的「壞的納什均衡」: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概念:公地悲劇
什麼是公地悲劇?
有一片公共牧場,所有牧民都可以在這塊牧場上放牧。每個牧場的草,都是有理論容量的。當牛的數量在理論容量之下,牧場的草被吃掉,又會很快長起來,此起彼伏,生生不息。但是如果牛太多,它們餓起來就會連草根都吃掉,導致草場退化,最後牧民的牛都吃不飽,甚至餓死。
顯然,最優的結果是,所有的牧民坐在一起,開個村委會,大家商量好,我們每家養的牛,不能超過一個數字。你家只準養5頭,他家人多,可以養7頭。那家人最少,養2頭吧。
一開始相安無事,幾天之後,就有幾個自私的牧民,多放了幾頭牛。其他人很氣憤,指責了幾句他之後,開始想:我守規矩有什麼用,草地早晚要被其他人糟蹋完的,不如我也分一點是一點。於是,越來越多的牛出現在草地上,最後,草場退化,牛群餓死。
這就是「公地悲劇」。「公地悲劇」的理論模型,是1968年英國教授加勒特·哈丁首先提出的。這個模型,再一次挑戰了亞當·斯密的「追求個人利益,將導致集體利益最大化」的假設,證明了納什的理論:博弈的多方可能會到達一個穩定的均衡狀態,但是這個均衡,未必是對大家都好的「帕累託最優」。
回到最開始的案例。你的「公共預算池」之所以會被不加節制地花完,就是因為這是一塊「公地」。每個合伙人在有自己部門預算,和公共預算時,都會想法設法先把公共預算花完。因為就算我不花,反正別人也會花的。最終造成「公地悲劇」。
這種「公地悲劇」其實隨處可見,比如過度海洋捕撈,偷偷汙染排放等等,都是因為海洋、天空是「公地」,「我不捕撈,你也會捕撈」的這種「撈一把心態」,把保護環境變成了「公地悲劇」。
如何避免公地悲劇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斯特羅姆曾經對公地悲劇做過研究:人不僅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物,而且他們也會追求損失最小化,他們見到這個資源的價值在耗散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辦法組織起來形成一些規則,阻止這些資源的價值進一步耗散。
比如,日本也有所謂的公共資源。農地是屬於大家的,都可以耕作,但是它裡面有非常明確的規矩。所有的資產都是以組,由幾個家庭組成的組,而不是以家庭為基本的單位。到收割的時候每家派一個人,一字排開,以相同的節奏揮舞鐮刀收割。收割完了以后庄稼捆成一捆一捆的,大小都一樣,最後每家人抽籤決定誰拿哪一捆。
通常,避免公地悲劇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私有化。
比如剛才的牧場。把牧場切割為10份,分給10個家族。牧場一旦私有化後,牧民的撈一把心態就會消失了,他們會有內生的動力,在放牧和保護牧場之間找到平衡。
比如剛才的預算制。把所有的預算,分到部門。當「這筆錢是我的」的時候,管理層就不會有「不花白不花」的心態了。
比如三根救命毫毛,不能給唐僧師徒四人。不然早用完了。觀世音很聰明,都給了孫悟空,這就是公共資源私有化。
通過私有化,公地悲劇中的「壞的納什均衡」就被破壞了。
第二,強管制。
思想教育是重要的,但卻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地悲劇」這個特殊的「壞的納什均衡」。如果有些公共資源沒有辦法私有化,比如海洋,空氣,可以用收費,發放許可證等制度,來實現強管制。
比如剛才的牧場。可以把牧場圍起來,每頭牛收100元的放牧費,發放養殖許可證。這實際上是對公共資源的定價,和管制。
比如剛才的預算制。「公共預算池」的使用,必須CEO單獨特批,並考核其單獨的投資收益率。
比如海洋,天空。國家會強制規定禁捕期,網眼大小等等。
小結:認識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就是,雖然善用公共資源,可以為集體,和每個個體帶來長遠的收益,但是個體總會受到「何不撈一把」的誘惑,採取自私的短期策略,導致公共資源走向耗盡。
公地悲劇,是一個典型的「壞的納什均衡」。
那怎麼才能克服呢?第一,可以把公共資源私有化,破壞納什均衡;第二,對無法私有化的資源,加強管制。
文丨劉潤,來源得到APP
- THE END -
你可能還喜歡以下內容,關注公眾號能查看更多哦↙↙↙
馬雲在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上放言:下輩子做女人,生倆娃(附視頻)
馬雲首席智囊,阿里集團總參謀長曾鳴帶你看透網際網路本質
概率權:打開富人思維第一把鑰匙
馬雲出國「吹牛」:阿里巴巴沒有對手,騰訊、亞馬遜躺槍(附視頻)
內幕人:為何日本百年老店數量世界第一?
吳軍:從金州勇士奪冠看企業人才培養
李善友教授:企業該如何提高轉型成功率?
羅振宇:計劃的根本妙用不在執行,而在這3個方面
錢穎一:對效率問題的錯誤認知,會阻止你走向共贏之路
朱嘯虎:什麼才是可防禦的商業模式?
薛兆豐:怎麼分餅,決定了你的餅能做多大
傅盛:成長就是認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