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註定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

2021-01-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為一個騎行愛好者和產品經理,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我對共享單車的看法,純屬胡謅八扯。

中國作為曾經的自行車大國,多數國人也許都有難忘的自行車情節:小時候坐在爸爸「二八自行車」大梁上的溫暖,後來你偷偷學自行車,不知道摔了幾百次,上中學時媽媽送你了一輛「永久」自行車,既是祝賀你上了中學,也證明你到了可以擁有自行車的年紀,你給他起了個響亮的名字「赤兔」,「赤兔」上貼滿了鐵膽火車俠的貼紙,你們一起上學,一起飆車,車座上也許還坐過你暗戀的女孩,就這樣「赤兔」陪伴了你七年,直到你離開父母、離開家鄉,要去另外的城市,他也被塵封到院子的角落裡。也許你大學校園很大,你在大學又從學長那淘到輛二手自行車,你騎著他去上課,去兼職,去喜歡女生的宿舍樓下等她。當時間一到,你又畢業啦,把這車送給自己的學弟,然後你就在也沒有騎過車。

如果想知道單車應該在我們出行中佔有什麼地位,我們就需要先分析下我們的出行方式(這裡指交通需求,不包含徒步、騎行等)以及影響出行方式的因素。

常規的出行方式有:步行、騎車、公交車、自駕、地鐵、打車、巴士、火車和飛機等;出行方式的選擇和以下因素有關:緊急程度、路況情況、天氣情況、身體狀態、出行距離、出行人數、獲取交通工具的難易程度、地域(城市還是農村、北方還是南方、平原還是山地等)以及經濟情況和出行習慣等有關。

這裡主要分析騎車出行,故簡化以上因素,且在單車總是很容易獲取的情況下,大概歸納出如下表格(顏色越深,選擇騎車的可能性越大,白色是我認為此環境下選擇騎車的概率小於20%):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騎車出行是在天氣情況良好,出行距離在4公裡以內比較合適的出行方式,也就是主要集中在短距離出行。短距離出行一般耗時相對較短,對出行舒適度要求沒那麼高,靈活性也比較強,故騎車是現有交通方式的一種很好補充,也會對緩解交通擁堵和治理環境汙染帶來幫助。綠色出行方式也是主流社會所提倡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城市中騎車出行的人並不多,為啥自行車出行在城市這沒有像我們想的這樣那?

自行車出行本身出行就有限制,天氣不好時不能騎,身體狀況不好時不能騎,天黑不能騎,拿一些東西時不能騎、甚至對著裝也有要求(如女生夏天穿裙子不能騎車);隨著經濟發展,短距離出行可以選擇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步行、公交車、自駕、打車、班車等;騎自行車有一定風險,因為城市裡大多沒有自行車道,有自行車道的也多數被佔用(停車、賣東西、行人走等),導致你需要和汽車搶道;最重要的一點是自行車的獲取難度比較大,不僅包含找車(取車)的難度還包含停車的難度,如果是自己的自行車,取車難度比較低,但在停車時就會比較為難,找不到停車的地,停了也會怕被偷,如果是共享單車,雖然停車很容易,但找車的難度係數卻提升啦。

其中3和4是重點。一些城市之前也做過公共自行車,但大多數都效果不佳,除了政府部門效率相對低下外,還有哪些問題那?

成本高,自行車的生產、投放、維護以及廢舊自行車的處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為成本高且報著嘗試的心態,所以前期自行車數量和停放區域太少,而且取車和停放區域分布不合理,能使用的用戶範圍也很局限,且辦理的手續較複雜,導致市民們很難將自行車利用起來,無法良性循環;公共自行車投放時,配套的政策法規和宣傳沒有到位,沒有自行車路、自行車路被搶佔、公共自行車被毀壞現象嚴重、公共自行車停車位被佔用等問題也導致了騎行體驗和運營成本的提高;作為公共運輸的一部分,公共自行車是不盈利的,自己沒有造血能力,因此項目後期的投入很容易跟不上;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出行習慣有關,如果哈爾濱做了公共自行車項目,項目運行的時間段只有5月份至10月份,同樣的在昆明,可能整年都可以運行。

和政府項目相比,最近備受資本追捧的摩拜單車和ofo們能活的好麼?那就要看看他和政府項目比有什麼異同:

首先摩拜單車們作為企業,是需要有盈利能力的,所以需要控制成本且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以摩拜單車為例,摩拜單車是經過專門的研發設計而成,如防爆車胎、軸傳動等,這樣車的主體部分不易損壞,降低了維護成本(不用打氣、不用怕掉鏈子等),同時摩拜單車是無樁借還車模式,這樣使用車和還車更便捷,也降低了停車區部分的成本。同時通過每個用戶299元的抵押金和每次使用的收入,使摩拜單車有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巨大的現金流也為後續的投入帶來了保障;租賃和還車都很簡單,只需要一個APP和299元的保障金,就可以租賃一臺自行車,到達目的地後,在街邊任意白線區域內手動鎖車即完成歸還;摩拜單車們通過車內的晶片、GPS和SIM卡,即可知道自行車的位置,結合人們的搜索行為,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會形成一張自行車流動以及短距離出行需求的網絡圖,這些出行規律可以繼續指導摩拜單車的投放,使摩拜單車的投放更符合用戶的需求,也避免了過度投放等行為帶來的資源的浪費;摩拜單車們設計也與以往的公共自行車有所不同,造型更美觀,更有時尚感,加上最新的理念,讓用戶有一種高逼格的感覺,也使其更容易傳播和被用戶接受;一個城市的經驗(或成功或失敗),在下一個城市都可被借鑑,他自己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同時也不用背負過大的輿論壓力。

這都是摩拜單車們與以往城市公共自行車的不同,但他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甚至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政策法規問題。城市依然沒有自行車道,自行車道依然被佔用。沒有了固定的停車區域,導致了自行車的亂停,共享單車被城管收走的新聞也屢見不鮮。但我覺得政策問題是好解決的,綠色出行是政府鼓勵的出行方式,通過和政府的合作,甚至通過用戶和市場行為倒逼政府做出調整是可行的,而且共享單車這種公共出行領域,必然是需要政府的參與和支持的,我認為政府會出手,一起去解決這個問題;公共自行車被損壞的命運,在共享單車上一樣被複製,同時因為他沒有固定停車區域,可能更容易被損壞,雖然廠商們儘量將其做的堅固耐用,但確實治標不治本;複雜的技術和車結構,使車子的生產成本很高,且車子很沉,很難騎,這不僅是降低了用戶的體驗,同時也縮短了人們可以騎行的距離,變相的降低了自己的市場(比如車子很輕,用戶的體力可以騎5公路,現在車子很重,用戶只能騎2公裡,那以後如果要去5公裡的地,他就不會騎車);找車很費勁。雖然共享單車的辨識度很高,但單車們還是很難找,找車子就像尋寶一樣,特別是在一些相對偏僻的地,按著地圖找了很久也沒找到車,這會大大降低用戶的體驗。雖然設計了舉報等一些產品策略,但找不到車子的用戶不會去埋怨上一個放車子的用戶,而是會罵摩拜單車們。所以通過產品策略去提示用戶去遵守規則,甚至引導用戶會主動去遵守規則,同時對於不遵守規則的用戶進行必要的懲罰是上策;雖然有盈利模式,而且可能會盈利,但我覺得作為一家公司來說,通過現有的商業模式肯定支撐不了一家業務模式這麼重的公司,這個模式的社會意義大於商業意義。

共享單車本質上是使自行車能夠按用戶的需求合理的分配和流動,相比於政府的公共自行車,這是出行觀念的提升和技術引領的進步,這註定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但這條路依然前途未卜,最終主導的不會是資本,而是政府。

 

本文由 @成長的代價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井幫智慧管理平臺,賦能共享單車智能化管理
    電動車「新國標」實施後,共享電單車出行迎來了新的結構性機會。隨著各大平臺穩步推進共享電單車投放布局,未來五年用戶對共享電單車的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激發,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量將超過800萬輛,收入規模將超過200億元。
  • 共享單車智慧調度 大數據運營破「潮汐」現象
    活動現場,通過實地演練,城管執法部門快速反應,針對共享單車早晚「潮汐」現象,聯合哈囉出行智慧運營管理,通過哈囉大腦大數據平臺科學調度、高效協同,有效解決重要堵點早晚高峰區域擁堵亂象,最大化滿足民眾高峰期交通出行需求。
  • 蜜蜂出行頻涉違規「屢教不改」 共享電單車頑疾待治
    有觀點認為,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從誕生至今,由於初代共享單車APP都需要用戶繳納押金,同時一系列的維權、爭議問題甚囂塵上,最為突出的例子為「ofo小黃車難退的押金」。共享單車企業共同經歷了從繳納押金,到免押金、信用抵押的成熟過程。但是蜜蜂出行還在採用共享單車初期的「押金」模式。這算不算行業的倒退?
  • 哈囉出行2019年度盤點:瀋陽人去年騎共享單車減少碳排放量超2.5萬噸
    共享出行,節能減排,過去一年瀋陽人因選擇哈囉共享兩輪出行工具而減少的碳排放量超2.53萬噸,相當於種植了超141萬棵梭梭樹。 2019年,瀋陽的雙魚座最愛共享出行 數據還勾勒出了瀋陽共享單車用戶的群像。
  • 從物聯網卡到共享單車,原來我們的出行可以這麼智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共享經濟也被推到了高潮,像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一大批共享設備也開始在市場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今天我要講的就是共享單車是如何方便我們的生活的。
  • 共享單車困局:共享單車為何成了無人認領的「殭屍車」?
    在一些街道拐角處、地鐵附近或者公交車站周邊的空地上也時不時可以看到橫七豎八、堆放在一起的數量驚人的ofo或摩拜或其他品牌的共享單車,以致於被大家戲稱為共享單車「墳場」。實際上,這些單車並非都是損毀的。在大興舊宮一個停車場內,堆放著大量的、至少三個品牌的共享單車,記者從中挑選了幾輛摩拜和ofo單車,嘗試了一下,均能開鎖並正常行駛。
  • 共享單車混戰的突圍者,下一步該如何布局?
    荔枝新聞訊/記者 柯清雅不堵車、綠色環保、方便快捷……共享單車已日益成為人們重要的出行方式,解決了城市最後一公裡的出行難題。廣闊的市場也吸引了諸多資本入駐,經過幾輪洗牌,「共享單車市場」該如何重新布局?
  • 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中國2016年共享出行市場規模達到700億元,資本追捧的共享單車,誰會最後勝出?從圖1來看,共享單車主要解決城區內市民臨時短途出行,一般常識上的理解是休閒騎行,或者接駁地鐵、公交站點與工作單位或住宅小區的通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最後一公裡」範圍。
  • 公共自行車應向共享單車學點什麼
    公共自行車應向共享單車學點什麼來源:《工人日報》 張世光  如何讓「共享」與方便共存、與秩序共融、與綠色共建,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與胸懷。  前幾天去了一趟北京,一下子就被共享單車吸引住了。下載APP,註冊,交押金,然後就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了。  當時還想,這種單車什麼時候能到我家門口。
  • 瞄準中距離出行共享電單車搶灘登錄山東 至少已在7市鋪開
    齊魯晚報4月25日訊(記者 付玉成 孫璇 王尚磊 楊淑君 鞏悅悅 時尚 邱明) 近期摩拜被美團收購,共享單車的風口進入末期,而共享電動車又在起勢。目前共享電動車已至少在我省濱州、濟寧、聊城、棗莊、淄博、臨沂、東營7市上線。  4月25日,齊魯晚報記者走訪調查共享電動車在山東運營情況。目前我省主要有哈羅電單車、小蜜單車、蜜蜂出行三家共享電動車。
  • 共享單車給企業、打工者、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
    前些天,摩拜單車宣布停止服務,相關的帳號、金額可全面轉移到美團單車,至此,第一代共享單車的最後一抹紅色徹底消失。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爆炸性新聞,因為自2018年摩拜被美團斥資27億美元收購之後,這就是註定的結局。
  • 共享出行未來發展趨勢:回歸理性,高效高質良性發展
    核心導讀:共享出行從第一次映入大眾眼帘的共享單車,發展到網約車、共享汽車、共享電單車,五六年來跌宕起伏,但其真真切切的滿足了人們最後一公裡、最後三公裡甚至市內中長途出行的需求,隨著行業洗牌,市場監管加強,行業巨頭將藉助科技的力量,轉向共享出行生態打造,推動行業高效高質發展。
  • 朝鮮街頭的共享單車為什麼無人問津?
    在朝鮮旅行期間,讓我覺得意外的是平壤街頭能見到共享單車。大家都知道,共享單車在我國一度非常火熱,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共享單車,由此也造成了各種亂象。現在共享單車已回歸理性,管理也更加規範。騎共享單車出行,如今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共享單車是一種新鮮事物,對我們來說都很時髦。
  • 我被這詞環繞:共享單車
    不僅解決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又起到了低碳環保和改善環境的效果。隨後,一系列問題開始顯現,押金難退,車輛被偷和損壞,亂停亂放等現象愈加頻繁。對此,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紛紛出臺相關規定來規範共享單車的投放和使用。然而,在共享單車這塊蛋糕幾乎被分割完畢的情況下,共享單車企業有人歡喜有人憂。
  • 廢舊共享單車都去哪兒了?哈囉單車是這麼處理的
    中關村在線消息:日前哈囉出行公布了廢舊共享單車回收進展:截至2019年6月,已回收再生處理車輪超過50萬條,車籃超25萬個,車座7萬個。2016年9月,哈囉出行提出了單車全生命管理系統解決方案,該方案貫穿了單車的設計、生產、投放、管理、回收、再生等一系列過程,根據國際標準中的「3R」原則進行處理。這樣不僅能優化資源利用,還能保護環境。
  • 共享單車的連接方式探討
    共享單車是IoT(物聯網)應用的一個範例,其形態很好地詮釋了低功耗、廣覆蓋、大連接情況下的IoT的使用。  共享單車的由來是共享經濟。IoT顧名思義,就是把萬物都連接在一起。當把共享經濟、IoT概念和自行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出現了新的形態,解決了短距離、便捷交通出行需求。  共享單車的整個商業鏈條是怎樣?
  • 共享單車 報廢求解(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共享單車行業發展迅速。人們仿佛剛剛適應它的存在,就不得不迎接它的「死亡」。一方面,在共享單車三年強制報廢標準下,大量共享單車將依次報廢;另一方面,由於使用不當,部分共享單車「提前」成了廢品。損毀、廢棄的共享單車,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 智能共享單車的科技密碼
    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的痛點!看到低碳、環保、綠色這些關鍵詞,政府、市民都發自內心地支持,堅決支持!小物件大智慧,簡約但不簡單!一切來得太突然!不到一年,智能共享單車就獲得了「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美譽。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想低調都不行!原來只在校園遊蕩的共享單車,一下子出現在城市、城鎮的每個角落,橙色、黃色、綠色、藍色,滿大街都是!
  • 上海公共機構節能宣傳周開幕,鼓勵機關人員騎共享單車出行
    作為牽頭部門,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今年以「雲起綠水青山,共享健康低碳」為主題,推出包括「綠色理念雲宣傳、綠色出行運共享、綠色辦公雲互動、綠色技能雲培訓」在內的一系列線上主題宣傳活動。線上活動由4個板塊組成。一是「綠色理念雲宣傳」,營造垃圾分類新時尚。
  • 共享單車治理:不能無序停放,也不能倒退到「有樁時代」
    共享單車治理:不能無序停放,也不能倒退到「有樁時代」 全國累計投放超1600萬輛,累計服務超15億人次——在每一座共享單車進入的城市,人們的出行方式幾乎都發生很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