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2020-11-23 i黑馬

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2017-06-02 14:57 共享單車

放眼世界,原來這兩年在國內大火的共享單車模式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中國2016年共享出行市場規模達到700億元,資本追捧的共享單車,誰會最後勝出?

來源 | 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

文  |  齊卿

共享單車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6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推出了政府主導的免費自行車,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摩拜單車,已屬於第四代共享單車的範疇,其最初形式在2005年的匈牙利出現。據統計到2015年,世界各地有超過650個城市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共享單車服務。

四代共享單車模式演化

第一代共享單車起源於1965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使用的是普通自行車,為純政府公益項目,免費供市民使用,不設固定站點,隨用隨還。

第二代共享單車於1995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推出,為定製車輛,設有固定的樁式站點,使用時需投入一枚硬幣解鎖,免費使用,車輛可歸還到任意站點,歸還後退回硬幣。

僅在3年以後,法國雷恩就出現了第三代共享單車。該類型的單車仍然採用定製化設計的車輛,設有固定的樁式站點,使用智慧卡(需提供個人信息註冊)取車,前30分鐘免費使用,超出時間收取少量費用。

第四代共享單車於2005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首先投入運營,採用定製車輛,內置GPS、智能鎖等電子設備,無固定車樁,用戶在手機端安裝App可以搜索到附近的車輛,隨用隨還,收取少量的使用費。分享推廣App的用戶,可以獲得少許現金獎勵。

從四代共享單車的演化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商業邏輯的變化。第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共享單車由政府主導的純公益市政項目,轉變為帶有一定公益性質的商業項目。

最初引入商業公司的目的是,共享單車投放後,後續的維護成本對政府財政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完全免費的運營模式,無法支撐項目的持續運營。因此,第二代共享單車就引入了車身廣告的形式以獲取收入。車輛的使用依然偏重公益性,採取免費的形式。

之後第三代和第四代共享單車開始將身份驗證和付費使用引入其商業模式之中。身份驗證需要用戶提供身份信息或繳納較高額度的押金,這較為有效地避免了用戶的道德風險。第四代系統採用智能App進行身份驗證,還可以與徵信系統相連接,為高信用客戶提供免除押金服務,帶來差異化的用戶體驗。同時移動互聯時代,擁有用戶信息帶來的數據積累,為共享單車運營公司帶來移動消費入口的機遇。

在智慧卡和App投入使用之後,就可以對共享單車的使用時間、運行裡程進行精確的記錄,收費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表1列舉了主要共享單車投放城市的押金和收費標準。目前主要的收費形式為按照時間收費,且分為多個價格階梯。總的收費邏輯是在保持一定商業利潤的同時兼顧公益性。

例如,以下四個城市的共享單車在最初的30分鐘內均提供免費的服務,其後的使用費用,採用階梯定價,使用時長越長,邊際費率越高。這使得企業能夠從重度使用者處獲得足夠的利潤;較高的邊際費率也避免了共享單車被個人長時間佔用,影響其公益性。

共享單車的升級演變,還表現了明顯的技術升級特徵。除了第一代單車採用普通的家用單車外,其後每一代單車都是定製開發的車輛。到第四代共享單車,GPS系統、電子圍欄、太陽能發電裝置、智能車鎖已是標準配置,單車再次脫離固定式的車樁,回歸到隨用隨還的形式。而採用普通車輛,試圖以低價佔領市場的商業模式,在國外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

如何理解「最後一公裡」

儘管已有的實證分析顯示,共享單車企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但如果漫無目的地大量投放,不但會為企業帶來沉重的運營成本,還會為城市帶來新的交通擁堵、佔道、違規停放等問題。

從圖1來看,共享單車主要解決城區內市民臨時短途出行,一般常識上的理解是休閒騎行,或者接駁地鐵、公交站點與工作單位或住宅小區的通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最後一公裡」範圍。

對於「最後一公裡」的不同理解,導致了不同的單車投放策略。在國外共享單車基本作為城市公共運輸的輔助工具,投放的數量主要參考城市人口和城區面積。

如圖2所示,紐約和倫敦城市人口、城市面積相近,投放數量也基本保持線性關係。簡單的使用相關係數分析,單車投放量與人口的相關係數為0.79,與城市面積的相關係數為0.19。可見人口因素遠比城市面積對共享單車的影響更大。這是因為共享單車主要滿足短途出行,即便是中小型的城市,隨著人口的增加,對共享單車的使用需求也會相應增加。而地廣人稀的大城市,人們的交通出行距離較遠,則有可能選擇公交、地鐵等交通工具。

但在我國,共享單車企業似乎不僅僅將其是做城市輔助出行的工具。如人口2 300萬人左右的上海,2016年底共享單車投放量超過45萬輛;2100萬人的北京,共享單車的投放量也超過10萬輛。投放數量的增加遠遠大於人口和面積的增加。

共享單車投放量的差異,是源於我國用戶和西方用戶使用習慣或社會環境不同?法國學者Tien Dung Tran等人以裡昂共享單車為研究對象,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論文《Modeling bike sharing system using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中指出,在裡昂共享單車與城市交通系統的接駁中,僅有火車站與共享單車存在顯著性關係,公交、地鐵站點,並不存在顯著性。這可能與裡昂城市規模較小(較小是與中國城市相比,在歐洲裡昂屬於大城市),城市公交系統發達有關。

在使用方式和時間上,早上共享單車的使用頻率較低,主要集中在上班早高峰。下午共享單車的使用頻率開始提升,主要集中在休閒使用上,其中影院和餐廳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短途旅遊也是一個顯著的相關性因素,流經裡昂的羅納河附近,也分布著大量共享單車。另外研究發現,車輛密度提高會帶來使用量的提升,並具有顯著性。這說明適度提高車輛的供給數量,可以挖掘潛在的使用需求。

法國裡昂的人口和城市規模在放在中國城市中,與省會城市或發達地級市的情況有些類似,在這些城市共享單車的投放,可以參考該研究的幾個主要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策略。

對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情況,國外的研究成果較少。2016年清華大學研究員楊新苗及其合作者 Andrew A. Campbell等人對北京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共享單車在北京與裡昂的使用情況存在很大不同。

首先,共享單車作為公交接駁工具發揮了顯著作用。除了與常見的公交、地鐵接駁外,很多人將共享單車作為計程車的接駁工具。這可能與北京城市較大,且布局較為集中有關。較為偏遠的地區很難等到計程車;而人口稠密的辦公區、大型居民小區、高鐵站、機場等地區,儘管計程車供給量較大,但對於集中出行的居民而言,仍然供不應求。因此使用共享單車駛入較為容易等到計程車的區域再打車,是一種便捷的方式。

在共享單車的使用人群上,北京和裡昂表現出一致性,白領和學生是最主要的使用群體。與法國學者的研究不同,北京的溫度和空氣品質對共享單車的使用產生了顯著性的影響。這是因為冬季北京會出現嚴重的霧霾,公眾已被教育在霧霾天減少室外活動,自然降低了對共享單車的使用。另外北京夏天常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戶外活動已感到身體不適。而裡昂夏季高溫也在大多屬於20多度的天氣,尚處於適宜室外活動的範圍。同時兩地的研究都發現,低溫對共享單車的使用影響不大。

在出行距離上,共享單車有約90%的用戶集中在0~5公裡的騎行距離內。這個距離也是很多公共運輸所覆蓋的範圍。因此共享單車不但是公共運輸的補充,一定程度上也扮演著競爭者的角色。

所以研究者建議,在交通密度較高的商務CBD地區,共享單車可能並不是一個良好的出行模式。相反娛樂休閒、騎行健身、開放式景點、高校周邊是潛力較大的使用區域,可以適當加大投放量,以高密度激發潛在使用需求。

中國共享單車未來何去何從?

根據速途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共享單車的投放數量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國內呈現壟斷競爭格局(圖 3)。

截至2017年一季度,摩拜單車投放國內52個城市,365萬輛單車;ofo單車投放國內46個城市,250萬輛單車。從手機App的下載統計量看,摩拜單車下載量約為5 719萬次,ofo下載量為3 303萬次。下載量可能存在手機重置系統造成的重複統計,如果以10%的重複量計算,摩拜單車的下載量也達到5147萬次,如果以每個App收取300元的押金計算,摩拜單車的押金沉澱有154億元。其他共享單車或多或少也採取押金的形式,如此估算下來,押金是現階段共享單車的主要收益形式。

但該形式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央行對第三方準備金的管理呈現加強的趨勢,未來可能會影響到共享單車的收益。同時ofo等單車與芝麻信用合作,對高信用評分的客戶,免受押金,可能引發一輪押金的價格戰,進一步影響盈利水平。

從收費形式看,我國共享單車大多採用單一費率,費用在0.5元~1元之間,與國際流行的階梯費率相比,單價較低(尤其對於重度使用者而言)。如果參考滴滴出行和優步的經驗,在培養出用戶習慣之後,共享單車有一定的費率提升空間,可能會為企業帶來盈利的增長。

從App商業模式看。國外線下支付、電商類的App較少。而中國阿里和騰訊在智慧型手機電商和支付App的研發和應用上,處於國際領先的水平。共享單車多數與阿里和騰訊有資本聯繫,App之間如果能實現互通數據,可以帶來豐富的業務想像空間,這也是中國共享單車最富魅力之處,很有可能造就新的風口。

從宏觀經濟因素看,人口特別是城市人口的規模,是支撐共享單車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世界其他地區共享單車企業沒有成為獨角獸,可能與其人口基數較少,市場空間有限有關。我國人口總數世界第一,為共享單車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基礎。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規模在未來幾年,將會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這將是共享單車成長的重要風口。

從行業經濟屬性看,共享的單車所有權並沒有共享,依然由共享單車公司所有,並承擔維護、折舊的費用,這使得該行業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徵。行業壁壘一旦形成,新進入者將很難打破。另外,共享單車需要配合採用手機App使用,App屬於網絡經濟,其擴張的邊際成本極低,行業最終會形成壟斷競爭或寡頭狀態。

結合這兩點來看,目前行業格局已初步形成,摩拜單車和ofo單車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最終局面可能是摩拜單車和ofo單車兩強對峙;如果資本方介入,則可能會促成雙方的合併或者較弱一方被收購。其他單車,可能結合當地市政工作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風口已過,已不具有挑戰兩強的實力。

[本文系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齊卿。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ID:iheima)]

中歐商業評論

相關焦點

  • 共享單車困局:共享單車為何成了無人認領的「殭屍車」?
    共享單車被誰撞了腰:旨在環保卻有淪為城市垃圾之嫌家住北京市大興區黃村某小區的王女士發現小區內損毀擱置的ofo共享單車越來越多。她隱約記得自己單元樓下的一輛ofo至少停了兩個月以上了,不僅影響小區美觀還有點擋道。她曾經向物業反映過,但是並沒有人清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不僅在一些小區長期存放著無人清理的一些損毀的共享單車。
  • 我被這詞環繞: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不僅為用戶創造了價值,而且也成為了一個行業熱詞,很多企業也非常樂意跟我們合作。王者榮耀在今年看來是非常火的,它影響的人群非常廣泛,很多不玩遊戲的人也被它吸引過去。我認為這種具有社交功能的遊戲可能會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武卓 正在推廣新的共享單車品牌共享單車能這麼快就普及的國家,也只有中國了吧。1. 如何理解「共享單車」?
  • 共享單車的心臟-詳解共享單車核心原理
    共享單車的風靡,相信大家都有體驗過了,其原理功能大概一名理科生或者有著電子科技愛好的人大概都能猜出來,但是作為一名嵌入式工程師或做電子行業的一定會對裡面核心模塊感興趣,那今天我從網上搜集的一些信息(畢竟不敢自己拆...),和大家一起解開共享單車的秘密。
  • 共享單車 報廢求解(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共享單車行業發展迅速。人們仿佛剛剛適應它的存在,就不得不迎接它的「死亡」。一方面,在共享單車三年強制報廢標準下,大量共享單車將依次報廢;另一方面,由於使用不當,部分共享單車「提前」成了廢品。損毀、廢棄的共享單車,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 共享單車的連接方式探討
    作者/ 何暉 (IHS Markit 高級分析師)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9/364866.htm摘要:在2017年8月「IHS Markit領先技術報告論壇——中國站」上,IHS Markit高級分析師何暉女士分析了共享單車的連接方式及相關
  • 共享單車的「升級版」是什麼樣子?
    共享單車都添上屏幕了,但我們需要的真的不止於此》不過,根據中國的國情,有的可能真的還尚且遙遠,畢竟共享單車目前也就出現 2 年左右,相應的政策都還沒有跟上,而且共享單車什麼地方應該停多少量車這樣統計學的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建造地下車庫這種耗資巨大並且需要政府統一規劃的舉措,真的不是一家創業公司可以幹得了的。
  •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ofo投資人王剛、朱嘯虎都曾明確表示,希望兩大共享單車巨頭能夠停止燒錢,「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  2017年年底,被看做是合併的最佳時機。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表示:「大家份額都不太增長的時候是合併時機。」朱嘯虎也表示,去年年底是共享單車唯一的合併機會,「如果(摩拜和ofo)在去年底合併,估值還有兩三倍的增長空間」。
  • 共享單車競爭發展對策及建議
    文王 佳 馬阿佳  蓬勃發展的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是運營商向用戶提供的、在公共區域放置無樁自行車供用戶隨取隨用的一種分時租賃活動)行業,讓我們看到中國重塑「自行車王國」的可能。  (四)發展速度快  共享單車的火熱程度堪稱是一場共享單車的資本盛宴。日前網絡流傳的一句對共享單車行業的調侃得到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留給創業者的顏色不多了」。許多運營商瞄準了共享單車這塊蛋糕,紛紛擠入這個行業,一時間,紅橙黃綠藍黑白顏色集齊,還有各種新的顏色不斷出現,熱鬧不已,構成城市街頭的一道道風景。
  • 最後一公裡「共享單車」暴紅!共享單車概念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12月17日訊  「共享單車」概念最近迅速在大城市暴紅,已經被業界視為網約專車之後的下一個共享經濟熱點,爭奪這個叫「最後一公裡」的市場。  消息面上,摩拜單車10月15日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高瓴、紅杉等多家機構。優拜單車未上線就於9月獲千萬級別的天使輪融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機構已超過20家,資金超10億。資本的態度,代表對未來的認可。
  • 共享單車使用原理的全面解讀—小強單車
    用戶通過手機APP可以查看附近的共享單車,並進行預約,然後通過地圖引導找到單車,並通過掃二維碼遠程開鎖進行騎車,其實很多用戶好奇為什麼共享單車只需要通過手機端掃一掃就可以開鎖騎走呢。  共享單車使用app開可以完成付費和行駛線路記錄,其實是通過車身鎖內集成了嵌入式晶片,GPS 模塊和 SIM 卡,隨時監控自行車在路上的具體位置,這裡就給大家解讀共享單車背後的使用原理。
  • 共享單車在新加坡的管理模式
    這是10月16日在新加坡拍攝的停放在規劃「格子」裡的共享單車。  近日,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陸交局)、國家公園局以及全國16個市鎮理事會與摩拜等5家共享單車公司籤署了諒解備忘錄,提倡在組屋底層和公園等公共區域提供規範的共享單車服務。目前在新加坡,共享單車須停放在劃定的「格子」停放區。單車所屬公司須在半天之內將未按規定停放的單車放入「格子」或移走,否則,單車會被陸交局扣押,該公司也將面臨罰款且須支付行政費。
  • 【圖解】2017年共享單車死亡名單
    12月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北京召開共享單車企業公開約談會,就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押金和預付金存管、車輛投放與運維等問題約談相關企業,摩拜、ofo、永安行等企業參加了約談。今年6月以來,隨著多家共享單車平臺的停運和關閉,押金難退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 廢棄的共享單車,都去哪兒了?
    獵雲註:共享經濟熱潮持續在減退,宣布退場的玩家接連出現。至於曾經佔據了大街小巷的眾多單車們,瞬間成為了無主的「孤兒」,市民既無法使用,也沒人將它們抬走。久而久之,有些地方出現了「殭屍單車」堆積成山的「壯觀場景」。不過,對於有心人來說,這或許是他們大發一筆橫財的機會。
  • 智能共享單車的科技密碼
    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的痛點!看到低碳、環保、綠色這些關鍵詞,政府、市民都發自內心地支持,堅決支持!小物件大智慧,簡約但不簡單!一切來得太突然!不到一年,智能共享單車就獲得了「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美譽。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想低調都不行!原來只在校園遊蕩的共享單車,一下子出現在城市、城鎮的每個角落,橙色、黃色、綠色、藍色,滿大街都是!
  • 「共享單車」註定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騎行愛好者和產品經理,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我對共享單車的看法,純屬胡謅八扯。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城市中騎車出行的人並不多,為啥自行車出行在城市這沒有像我們想的這樣那?這都是摩拜單車們與以往城市公共自行車的不同,但他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甚至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政策法規問題。城市依然沒有自行車道,自行車道依然被佔用。沒有了固定的停車區域,導致了自行車的亂停,共享單車被城管收走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 共享單車席捲,廣州街頭單車店倒下一大片
    「想到實體店買輛單車很難,因為大多數店都關門了!」市民何先生感慨道。近期,不少市民發現,廣州市區內不少自行車銷售店面接連關門,想就近在實體店購買一輛自行車已不再像從前那樣簡單易得。原來,隨著共享單車的流行,市民購買自行車的需求明顯降低,市內很多單車銷售店都遭遇經營困境。
  • 微信推出「共享單車」?背後隱藏著這些故事
    早在10月初,摩拜單車就獲得了騰訊的戰略投資,摩拜極有可能像滴滴一樣,直接進入微信二級入口。 但是圍觀群眾怎麼忍心就此放過大好的共享單車題材,有媒體打出這樣的懸疑式標題,並在文中暗指微信此舉意圖深遠。
  • 共享單車興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下載APP,支付押金後,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單車上的二維碼,便可打開車鎖,騎走單車。長期以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變得容易解決了。  之前,對於公眾提升「最後一公裡」出行效率的需求,有關方面一直在探索,也推出了一些解決方式,但接受度並不是很高。
  • 朝鮮街頭的共享單車為什麼無人問津?
    在朝鮮旅行期間,讓我覺得意外的是平壤街頭能見到共享單車。大家都知道,共享單車在我國一度非常火熱,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共享單車,由此也造成了各種亂象。現在共享單車已回歸理性,管理也更加規範。騎共享單車出行,如今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共享單車是一種新鮮事物,對我們來說都很時髦。
  • 誰動了我們的共享單車?
    在創新的浪潮下,共享單車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共享單車因為其特性大大方便了大部分人的出行。不過,伴隨著共享單車的便利而來的也有不少的不和諧現象,小編最近就遇到了這麼一件事。那是一個陰天微風的早上,小編想去附近的萬達廣場買買買,腦海中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之前騎過的小黃車,於是果斷打開了地圖。好的,最近的小黃車有點遠,不過沒關係,小編非常願意付出這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