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因斯坦的成長階段,有三件事情開啟了他智慧的大門,對他日後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至於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人生的最後幾年,還不止一次地提到它們。
第一件事情發生在他的童年時代。有一天,愛因斯坦從父親那裡得到一個指南針,他拿在手裡把它轉來轉去,發現無論怎樣轉動指南針,裡面的小紅箭頭始終指向一個固定的方向。對此,他感到十分不解。他沒有向父親提問,而是把問題埋藏在心裡。這件事對他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它不僅激發了這個兒童的好奇心,而且使他萌生了要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願望。
第二件事發生在愛因斯坦12歲那年,他的當工程師的叔叔經常輔導他做數學題。有一天,叔叔畫了個直角三角形,並告訴他,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這是幾何中著名的勾股定理。叔叔讓他試著證明這條定理。愛因斯坦苦苦思索了三個星期,終於把它證明出來了。這件事不僅使愛因斯坦享受了發現真理時的快樂,而且第一次使他感受到幾何證明方法的奇妙。就在那年,他得到了一本偉大的數學家歐幾裡得寫的平面幾何教科書。書中那一個個定理的嚴密證明和各種證明方法的清晰性、可靠性,給了他極其深刻的印象和啟迪,再次激發了他探索問題的決心。
第三件事也發生在這一時期。當時他家結識了一位來自波蘭的窮大學生。這個大學生帶了一些科學書籍給愛因斯坦看,其中兩本書對愛因斯坦的世界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本是伯恩斯著的《自然科學通俗讀本》,另一本是畢希納著的《カ與物質》。前一本書匯集了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等知識,用生動的文字展示出一個秩序井然的自然界;後一本書在解釋世界和生命起源時,與《聖經》的說法完全不同:自然界是獨立於人之外存在的,它有著自己的規律。這規律是不受神支配的。
這本書對愛因斯坦的成長產生了根本影響。一方面,他的宗教信仰動搖了,他對權威產生了懷疑,而且,這種批判態度始終伴隨著他。另一方面,在他失去了宗教信仰之後,樹立了對自然界的統一性、有規律性和可知性的信仰。這種信仰「自然之神」的「宇宙宗教」情感,正是他從事科學工作的最崇高的動機和最強大的動力而這動力正是萌發於他的少年時代。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能為我們的孩子,開啟智慧的大門,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