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卦的智慧和先後天八卦轉換的啟示

2021-01-14 羑裡書院易家人

2020年12月27日,又到了去德瑞祥易經班學習的時間,包裡的兩本經書沉甸甸的,我的心卻因接近易學而輕盈神聖。

 魏秀清學長領讀第48卦井卦後,豔紅學長請孟書平學長給大家分享井卦的智慧。


孟書平身為一名工程師,多年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她是中國文字博物館優秀志願講解員,安陽周易研究會會員,安陽弘易團隊志願者。自2015年初跟隨羑裡書院易經班學習周易至今,每周公益引領學員學習周易。

孟書平學長激動地走上講臺,虔誠地向遠在臺灣的吳秋文老師行鞠躬禮,感謝老師對她多年的培養。她說這第48井卦註定要由她來講,48卦是她的排行卦,吳老師給她起名易興,出自繫辭傳「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祈望契四聖,弘易濟天下。

孟書平學長娓娓道來,48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字,舜帝稱帝48年,文王48歲承繼父業為西伯長,梁武帝稱帝48年。48卦也是孔子聖人的卦。孔子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就源自井卦上六爻的象辭,「元吉在上,大成也」。井是聖人的象徵,所以,堯都有堯井,羑裡城有羑裡井,孔廟有孔宅故井,顏廟有陋巷井,孟廟有天震井。

井卦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孟書平學長由序卦傳講起,從井的字形,井的功用、井卦的卦象等方面深剖淺析,層層遞進,一步步開啟井卦的智慧之門。

困卦與井卦相往來,類似損卦和益卦、泰卦和否卦的關係。《序卦傳》中講,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在升的過程中,會受到困,遇到困,就要尋求擺脫困境的辦法。困是窮,井就是通,井卦中蘊含解困的智慧。

井,會有枯井,也會有陷井,井卦取象是活井,掘地及泉而甃治成井。古人重井,遠古人臨水而居,但水有枯漲,流向也常有改變,人需不斷隨水遷徙。井水穩定,可以彌補河流的缺陷,人的日常生活就有保障。井為民生之本,民是國家之本。

井卦,巽下坎上,木上有水,是汲水之象。井字是個象形字,古文字中,有的井字中間還有一個點,有的說像水桶,很形象地描繪了一個用木桶從井中取水的場景。

「巽乎水而上水」,就是從井中汲水的過程。巽為木,為伏入,為繩子,因要取水,必須用繩子系住桶,入於水中,注滿水,再提上來,離開井口,方能使用。

從汲水過程得到的啟示:井裡有水,必須汲上來才能養育萬物。在上位的大人必須提拔下位有才德的人,善用民間勢力,勸勉其民相養相助,即「君子以勞民勸相」,才能達養民之功。

另外,從井中汲水,必須備齊器具,把每個細節都做好,才能汲水出井,成井養之功。否則,就會「羸其瓶,兇。」提示我們,做事要注重細節,不能因小失大,功虧一簣,有始無終。

我們知道這樣一個常識,一個村子的名字可能會改,村裡住的人可能會遷移,但村裡的那口老井,不會遷移。這就是井的恆德,像聖人一樣,志節不變,也像真理一樣不變。這是易經「不易」原理的衍化。

井水通泉,明中去了暗中來,井養人潤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吳老師常說:「布施濟人財,猶如吊井水,一邊吊起一邊來,明中去了暗中來,三日五日不打水,井水何曾淹到井檻來。」這是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養而不窮之道。就像聖賢的度量無限界,真理的力量無窮盡,宇宙的蘊藏無窮盡,人類的智能無窮盡。

有鄉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井水愈用愈清澈,愈用愈甘甜。若吝嗇不用,就會成為一潭臭水、死水,成為細菌、蚊蠅的聚集地。只有往來井井,才能養而不窮。啟示我們,成人才能成己,達人才能達己。

同時,井也可理解為方方正正的井田,古時實行的井田制,中間一塊是公田,周邊八塊是私田,八家共用中間一口井澆水。同用一井,就像一家人一樣,守望相助。

孟書平學長進一步從井卦的初六爻到上六爻時位的變化,引導我們領悟井卦的智慧。

初六爻處不用之地,不得正道,既無其才,又無其應,也不得時運。啟示我們,時止則止,時舍則舍。

九二爻過剛,與九五爻不應,又比於初六,牽於私情,有井不為井,而為谷,不汲水而上,反而務居下流,為其小而失其大,貪其易而忘其難。啟示我們在學易學道的過程中,要捨棄小我,成就大我。

九三爻得正位,與上六爻正應,因上六陰柔不能自固,無力向上汲引,九三唯有舍其正應的上六,與六四相合,進而求九五剛明之君,以成文明之德、井養天下人之功。啟示我們,在學易學道的過程中,要捨棄虛假的名利,追求大道、大人的境界。

六四爻雖與初爻不應,但得九五之君相助,並與九三成既濟安泰之功,故能無咎。啟示我們修井如修身,井不修,不能成養人濟物之用。人不修,不能成齊家治平之功。故《大學》講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九五爻居中得正,處君位,是井卦的定卦主兼成卦主,才德盡善盡美,如清冽甘甜的井水為人食用。衍化到人事及歷代聖賢,為順天之道,盡地之利,養民之生,無為而成。啟示我們,為人處世,要學習井道養人利物。

上六爻處井卦之終,井道已成。有貞下啟元之德,養而不窮,生生不息。如歷代聖賢,代天宣化,布天之德,博施濟眾,至善大吉。如孔子聖人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繼往開來,道成天上,名留人間,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啟示我們,要向孔子聖人學習,「金聲玉振」,做事有始有終,以至於大成。

井水通源,養而不窮。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井,它蘊含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養而不窮,澤被無疆。「天有無限的蔚藍,地有無限的寬廣,人有無限的未來,易有無窮的妙理。」需要我們伏入、汲取,學易弘易,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孟書平學長以通古博今的淵博學識井井有條地分析了井卦之中蘊含的智慧,若非親耳聆聽,以我粗淺的理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簡簡單單的六爻之中,會深藏著如此博大精深的易理,真讓人嘆為觀止。還是那句話,易經的魅力太大了,讓我如何不愛它,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地全身心地去愛,去靠近,去沐浴它的智慧之光。

孟書平學長第一節課後,幾分鐘的課間八段錦,第二節課,由馬曉明學長講先天八卦如何變後天八卦。

馬曉明學長現場提問,何謂先天八卦,何謂後天八卦。我雖略知先天為伏羲八卦,後天八卦為文王八卦,但對於八卦具體的方位,還說不準,不敢貿然開口,易經班裡藏龍臥虎,高手如雲,雖然他們不會笑話我,作為初學者,還是多聽多學多問少講少說的好。

 認真聆聽馬曉明學長講解:先天八卦位次依於河圖,後天八卦,位次依於洛書,一體一用。體為道之體,用為道之用。先天乾坤定南北,後天水火代乾坤之用。體用相合,二者兼行,方能合通全易之奧妙。

為求證一些問題,課後我主動加馬曉明學長的微信,看到她的頭像,驚訝於原來她就是「明明」。認識她本人之前,在玄鳥文化論壇等幾個文化群裡,已見過她的頭像了,也見識過她發言表達的真知灼見,沒想到今日得見真身,聽其不同凡響的講經布道,實在三生有幸。無它,唯求多指教多點撥,但求長進快一點,能早點跟上學長們講課的節奏。

 曉明學長最後總結得很好,易經為群經之首,天道地道人道無所不包,我們學了易經,就要有辯證的多向思維,不能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看問題,而要用變化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處理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寵辱不驚,從容鎮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聽完馬曉明學長的總結,從理論上來說,當天的課程結束了,事實上,我感覺像是背了一個筐去探寶,寶藏取了一籮筐,但放在那裡是沒用的,只有好好品味,好好運用寶藏,才能產生井道的養之大用,這可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需要修煉的功課啊。

學易弘易,永遠在路上,永遠不放棄。

相關焦點

  • 先、後天八卦與消、亡水
    但在實際運用中,特別是先天水、後天水容易混淆,我們首先要從認識八卦開始並熟記於心。上圖先天八卦。先後天八卦只是方位調動,卦理沒變。先天八卦的東(離3)、西(坎6)移到後天八卦的南(離9)、北(坎1)。先天八卦的左隅東北(震4)、東南(兌2)移到後天八卦的東(震3)、西(兌7)。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用法
    1、「先後天八卦」揭示了不同的自然之理與客觀內涵:八卦事實上是古人將他們對宇宙的認識進一步科學化的宇宙圖解。因此八卦上不僅包含了宇宙的運行規律,還體現了宇宙中八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出的萬種狀況。對此有人提出了「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的定律。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先後天八卦兩者缺一不可」的局面。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特點
    七、先天八卦圖按其數字排列運行,從乾一至坤八路線是「S」同線形的,這種運行路線即表示了太極圖當中的陰陽交際線的「s」形狀,又表示了其螺旋形的圓轉運動,也表示了八卦的先左後右。(左為陽右為陰)的逆轉式運行。因為卦的左部乾,兌,離,震初爻(第一爻)都是陽爻,屬陽部。卦的右部,巽坎民坤的初爻均為陰爻,屬陰部。
  • 關於八卦:究竟是先有「先天圖」,還是先有「後天圖」?
    八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易經》的基礎。將八卦分布於八方,就形成了八卦圖。我們知道,八卦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八卦又叫「伏羲八卦方位」,相傳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在發明八卦時所定;後天八卦又名「文王八卦方位」,據說是周文王在推演六十四卦時所立。
  •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中天八卦.
    又說:「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據說,商朝末,紂王懷疑文王謀反,將文王囚禁在羑裡,文王在此期間,用功研習先天八卦圖,並加以修改,創建了後天八卦,並由此演繹出六十四卦。和先天八卦相比,它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先天八卦是由太極演化而來的,而後天八卦是人類生育之德的產物。
  • 泛說《易》的「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而事物形成之後,則稱作「後天」。好比一個人,在母親肚子裡孕育成人的時候,叫作先天,等到這孩子呱呱落地之後,便叫作後天。這裡在娘胎裡是先天,出了娘胎就是後天,而這個先後天的觀念所代表的作用其實就是一個時期的分界,用以劃分事物的不同階段。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是老祖宗伏羲氏時期流傳下來的。先天八卦的方位,乾卦代表天,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地在下。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及區別
    學風水必須懂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區別用與法
  • 易經智慧:《乘風破浪的姐姐》與後天八卦
    這次真得「八卦」一下,此八卦非彼八卦,是真正的後天八卦——洛書九宮。套用一句話:一個人的財富積累,一定不要以為是你多有本事,其實來源於命運給你的機會。一個人的播種,不僅要看天賦和努力,也要看人生的「天氣」。
  • 風水知識: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的作用
    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一是周文王的乾坤學說,他認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為父,地即坤為母,八卦其餘六卦皆為其子女:震為長男把這個道理運用到風水上,就是方位的陰(水)和陽(砂)相配就會產生吉的結果;陰陰相配和陽陽相配就會產生兇得的結果。
  • 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概論第一章闡述的陰陽、五行、河圖、洛書皆是氣和數。本章闡述的是陰陽之象——八卦八卦由陰陽爻構成:—— 為陽爻; — — 為陰爻;但八卦中的陰陽爻是象不是氣;陰陽之象不能用1、3、5、7、9為陽;2、4、6、8、10為陰來量化。陰陽爻與四象、八卦上下二爻構成四象,四象只有天和地而無人,不能準確模擬客觀世界。
  • 深入解讀易經八卦知識: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有什麼區分?
    引子:先天八卦是伏羲的傑作,後天八卦是周文王的結晶,但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根據個人的研究和探索歸納為,先天八卦是用來預測事物,後天八卦是用來指導行為。即先天八卦發現出問題,後天八卦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詳細的說,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有以下的區分: 1,順序不一樣。
  • 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很多人沒有搞清楚
    周秋鵬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是,先天八卦為伏羲所創,後天八卦為文王所創。先天為體,後天為用。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遠古時代,地球上曾發生過大洪水,先天八卦是大洪水之前的時空環境,後天八卦是大洪水之後的時空環境。
  • 《易經》知識:什麼是八卦?怎樣區別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易經》八卦的「卦」,是一個會意字,從圭從卜。圭,指土圭,開始以泥作成土柱測日影。卜,測度之意.。立八圭測日影,即從四正四偶上將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和記錄, 這就形成八卦的圖像。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基礎介紹
    將先天八卦順序依次連接起來,會形成一個放到的「8」字。這種螺旋氣場,這種氣場正是寰宇大道,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中華內家功也是在不停的探討這種螺旋勁。且,每相對的兩個卦數的相加之和為九,九為老陽為天數。先天八卦是站立的八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東南西北之分,為它定義東南西北是為了記憶罷了。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中的方位
    對於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中的方位問題,歷來經學家們爭論不休。有的認為先天八卦不存在方位,方位只存在於後天八卦中;有的認為方位既存在於先天八卦中,也存在於後天八卦中。如果後一種認識是正確的,那麼問題來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位序並不一樣,比如乾,在先天八卦中位於南方,而在後天八卦中卻位於西北,那麼乾的方位到底是在南呢,還是在西北呢?持後一種認知的經學家們解釋不了這個問題,於是便轉而認同第一種看法,或乾脆避而不談這個問題。避而不談並不能解決問題,問題準是要解決的。
  • 風水:​沈氏玄空,後天八卦解讀
    沈氏玄空,後天八卦解讀 後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方位與伏羲先天八卦不同,形成離南、坎北、震東、兌西、艮東北、坤西南、乾西北、巽東南。兩者相較,文王八卦的離坎日月已代伏羲八卦的天地運行不息,震兌也代日月而升降。
  • 連山易之根——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講到中華文化的源頭,就離不開八卦符號體系。從遠古時期有文字記載時起,先古聖賢們就開始用簡單的三書成文,來分辨陰陽,紀事紀文,辨別天地、男女和冷暖,並觀察自然現象。先天八卦八卦符號的形態與中國古代文字演變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繫。它伴隨著古代氏族社會數千年的文字演變和進化,逐漸使中華民族從上古水族文化演變到漢族農耕文化。這個過程是人類繁衍與社會進步的過程。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相傳來自於河圖。它是乾坤定南北,坎離定東西,是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左為東為離,右為西為坎。故先天八卦數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的中間數為0,以代表五或十。0象徵著宇宙的元氣。
  • 探秘宇宙規律——簡說河圖洛書,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把河圖每組中的雙數放在單數的右側,讓左下部分(一和三,六和八)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讓右上部分(二和四,七和九)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天道左旋,地道右旋。陽局順陰局逆),形成洛書。,這麼多年來的科學哲學,仿佛只是對古老智慧的慢慢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