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易經》的基礎。將八卦分布於八方,就形成了八卦圖。
我們知道,八卦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八卦又叫「伏羲八卦方位」,相傳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在發明八卦時所定;後天八卦又名「文王八卦方位」,據說是周文王在推演六十四卦時所立。
從名稱來看,應該是先有伏羲八卦方位(先天圖),後有文王八卦方位(後天圖)。這也是傳統的主流看法。不過,現代有學者卻指出,從目前可見的文獻資料來看,應該是後天圖產生得更早。
早在《易傳·說卦傳》中,就已載有後天八卦方位:「震,東方也」;「巽,東南也」;「離,南方之卦也」;「乾,西北之卦也」;「坎,正北方之卦也」;「艮,東北之卦也」;其他兩卦,兌為正秋,應在西方;坤自然只能在西南了。這也意味著,後天八卦方位很可能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
而先天八卦方位,則是由北宋著名理學家兼道士邵雍首先公布的。在此之前,並沒有兩種八卦的區分。尤其是先後天八卦之說得到了儒學宗師朱熹的採納,遂使之廣為流行,成為了主流學說。但現代有學者認為,先天八卦方位其實是邵雍不滿意後天八卦方位,而重新布置的,並託名給了伏羲。
我們先來看後天八卦方位,其布局明顯受到了五行配五方體系的影響,即: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而八卦的五行屬性:震為木,離為火,兌為金,坎為水,所以分別被安排在了東南西北;此外巽也為木,所以安排在了東南;乾也為金,所以安排在了西北;坤和艮為土,則安排在了西南和東北。
然而在後世看來,這麼安排卻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即乾為天為君,坤為地是天的配偶,比如紫禁城中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但在後天圖中,乾卦與坤卦卻被安排在了西北角和西南角,明顯與其地位不符。
於是邵雍重新布置了八卦圖,將乾、坤兩卦分別置於南、北(從圖上看乾在上,坤在下,也符合天地之象)。他還在《易傳·說卦傳》中找到了理論依據:「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邵雍說,這講的就是伏羲八卦方位,「天地定位」,即乾南、坤北;「山澤通氣」,即艮、兌相對,居於西北和東南;「雷風相薄」,即震、巽相對,居於東北和西南;「水火不相射」,即坎、離二卦居於西、東。也就是說,伏羲八卦方位跟文王八卦方位一樣,都是早在《易傳》中就有所記載了。
對此,現代有學者認為,邵雍此說經不起推敲。因為《易傳》中的這段話並沒有指明方位,「天地定位」,為什麼一定是南北呢?「山澤通氣」,為什麼就是西北和東南,而不是東北和西南?等等。
但也有學者認為,先天八卦出現時間較早,乾上而坤下,體現了早期先民天尊地卑的思想;而後天八卦是周代的產物,周族崛起於西北,以西方為上,所以把乾、坤都移到了西邊,並把乾安排在了西北。說先天八卦是後人所造,沒有道理。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別忘了點讚、轉發和關注哦!
您的舉手之勞,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