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艾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德國的烏爾姆市出生。
愛因斯坦,被譽為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這位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從小就表現出超凡卓絕的創造力,並在此後的數十年間,提出了許多改變人類物理學進程的偉大理論:
狹義相對論、質能方程、光電理論、廣義相對論……這其中的每一項,都為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著名的質能方程
所以,當這位科學巨匠在1955年的溘然長逝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為之扼腕。
人們都不由感嘆:
如果這世上多幾個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人類文明的未來也許可以提前到來。
也許是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有人對愛因斯坦的大腦動起了心思。
1955年,就在愛因斯坦去世後不久,負責其遺體解剖的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教授,將他的大腦帶出,逃過了被火化的命運。
託馬斯.哈維(1912-2007)
這樣的行為雖然十分不道德,卻也讓人們有幸能夠一睹這位偉人的大腦,,並對此進行研究,尋找解開天才產生的鑰匙:
在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取出的3個月後,託馬斯將其送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
但結果卻出乎意料,愛因斯坦大腦的重量僅有1230克,這樣的數值不僅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甚至還要略低於男性的平均腦重——1360克。
愛因斯坦的大腦要比常人小一些
這顯然與人們的預期大大不符,因為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大腦的重量與聰明才智之間應該存在著極大的關聯。
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其腦重就高達2012克,遠超平均值,這才是人們對天才的預期。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代表作《父與子》
神經膠質細胞,又稱膠質細胞,具有支持、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換而言之,膠質細胞數量越多,大腦的活躍度就越高,就越能執行複雜的功能。
198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解剖學專家瑪麗安·戴蒙德,對愛因斯坦的大腦樣本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大腦內的膠質細胞,尤其是額葉與頂葉部分的膠質細胞數量,超過常人。
瑪麗安·戴蒙德發現了愛因斯坦大腦的不尋常之處
額葉與頂葉位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前者負責思維與計劃,後者則與數學、邏輯能力息息相關。
大腦不同分區負責的功能
而瑪麗安的實驗,則證明愛因斯坦擁有著超越常人的思維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而這,也許就是他能夠提出相對論、質能方程等劃時代理論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膠質細胞能夠間接影響大腦的活躍度,那麼神經元則直接決定大腦的處理能力,它就像電腦晶片上的集成電晶體,電晶體的密度越高,CPU的處理能力就越強。
神經元具有聯絡和整合輸入信息並傳出信息的作用
1996年,阿拉巴馬伯明罕分校的神經學教授布裡特·安德魯,發表了一篇名叫《愛因斯坦前額葉皮質研究》的論文。
文章中,他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切片研究,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的神經元密度,比對照組的大腦樣本更緊湊,這就說明,與普通人相比,愛因斯坦的大腦能夠更高效地傳遞信息及處理信息。
豐富的神經元,也許是愛因斯坦天才的原因
但縱然是有這麼多人列舉出愛因斯坦的大腦與常人存在巨大差異,卻依舊有研究者不以為然。
他們認為,這些研究的人都陷入了一種執拗的怪圈中——一定要找出愛因斯坦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
相對於先天,愛因斯坦也許更是個努力的天才
畢竟在人們的眼中,這樣的天才,在先天上總該是要有超過常人的地方的,卻往往都選擇性忽略了他們後天的努力。
正如發明大王愛迪生所說的那句名言:
「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有些時候,那1%的靈感往往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
但試問,如果沒有99%汗水的付出,那1%的靈感又靠什麼去實現呢?
以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讚、關注、評論、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