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奇異旅行: 天才的大腦和不朽的靈魂

2021-01-18 中關村在線

 編者按:本文作者將雨,來自知社學術圈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逝世,葬禮極其簡樸。然而,在他離開我們61年之後,人類終於聆聽到他100年前所預測的引力波。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愛因斯坦的最後歲月,聆聽遠古時空碰撞的漣漪,並追尋他大腦的奇異旅行,了解他作為凡人的一面,以及異於常人的起因。

| 一個人的最後一周

1955年4月11號,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的家裡,進入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周。

這天下午,他先籤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重視原子彈的危險,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對原子彈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他著名的方程E=mc2,也是因為在二戰初期,愛因斯坦就給羅斯福總統寫信,提醒他重視納粹德國發展原子彈的巨大風險,甚至到白宮當面向羅斯福陳情,從而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重視,啟動了曼哈頓工程。愛因斯坦始終是一個和平主義者,而這段歷史,也成為他的一塊心病,一直耿耿於懷。1954年,愛因斯坦對大化學家、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鮑林說,「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上簽名,請求美國研製原子彈。」

羅素給愛因斯坦的信

在晚年,愛因斯坦致力於和平運動和核不擴散運動。1955年,英國大哲學家羅素給他寫信,邀請愛因斯坦在他草擬的反核宣言上簽名。愛因斯坦欣然同意。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的,籤名者還包括其他八位著名科學家,如波恩、居裡、鮑林等人。「請記住你的人性,忘記別的。」宣言裡的這個句子廣為流傳。

當天下午,愛因斯坦還會見了以色列大使Eban,討論他將在以色列建國7周年之際發布的廣播講話。在1952年,以色列首任總統去世後,Eban曾經受以色列總理的委託,請愛因斯坦出任總統。「這是猶太民族對他的孩子最崇高的敬意。」Eban說。可是愛因斯坦拒絕了。「我非常感動,更為我不能接受這一職位深感悲哀,因為我和猶太人民血肉相連……」

以色列大使給愛因斯坦的信

第二天,愛因斯坦雖然身體不適,卻照常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第三天,他的動脈瘤臨近破裂邊緣,病倒在家裡,靠醫生開的嗎啡才能入睡。第四天,醫生在他家裡會診,建議手術。愛因斯坦拒絕了,「人工延長壽命沒有意義,」他說,「我已經用完了我的份額,請讓我優雅地離去。」他還問醫生,「過程會很痛苦麼?我希望能快一點。」 這個時候,他的表現似乎與常人無異。可是,面對哭泣的秘書,從1928年就一直陪伴著他的Dukas,愛因斯坦又說,「不要這麼傷心,我總要走的,至於具體什麼時間真的不重要。」

愛因斯坦辦公室最後的樣子

第五天早晨,Dukas發現愛因斯坦極其痛苦,抬不起頭來,打電話叫了救護車。他的兒子,在伯克利做水利工程教授的Han Albert從加州趕來,而老朋友Otto Nathan, 一個從德國逃難過來的經濟學家,也從紐約過來探望。17號,愛因斯坦感覺好一點,又要了眼鏡和紙筆,做了一些推導和計算。指著這些方程,他對兒子說,「真希望我能有更多的數學可用。」後來他又對Nathan說,讓德國復軍會非常危險。半個世紀以來,愛因斯坦一直抱怨著德國的國家主義和自己數學工具的局限,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光。

這一天,他一直工作著,直到痛得無法繼續,才去睡覺。1955年4月18日,凌晨一點剛過,護士聽見愛因斯坦嘟囔了幾個她不懂的德語單詞。他的動脈瘤破裂了,愛因斯坦與世長辭,享年76歲。

在他的病床邊,放著還沒有完成的以色列國慶廣播講話稿。「今天,我以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美國公民、或者一個猶太人的身份,與你講話。」 講稿這樣開始。

他的病床邊,還放著12頁手稿,寫滿了方程。最後的一個方程式是這樣子的:

直到生命的盡頭,愛因斯坦依然在尋找著宇宙的終極真理,他的大一統夢想。

牛頓逝世後,遺體在英國西敏斯特大教堂接受國禮,護柩者有一個大法官、兩個公爵、三個伯爵。愛因斯坦身後完全可以享用同等的哀榮,接受來自世界各地使節的朝拜。可是,遵照他的遺願,愛因斯坦的遺體當天下午就火化了,甚至連他去世的消息都還沒有傳開。他的葬禮極其簡樸,只有12個最親近的人參加。

愛因斯坦簡樸的葬禮

第二天,紐約時報發表社論,「人站在渺小的地球,仰望星空,思考著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如今,過去三個世紀之中最深刻的思想家,愛因斯坦,剛剛離開了我們。

愛因斯坦的骨灰撒在附近的德拉威爾河,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的墓地成為後人的朝聖場所。可是,戲劇般的,他的大腦被保留了下來,在各地遊蕩,長達40餘年之久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開車帶著阿爾伯特先生

原來,愛因斯坦去世後,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醫生Thomas Harvey 進行本應是例行的常規屍檢。他去除了愛因斯坦的主要器官,最後居然還用電鋸切開頭顱,取出大腦。Nathan在旁邊看著,目瞪口呆,但沒有出聲。當Harvey重新把各個器官縫合起來的時候,他沒有徵求任何人的許可,把大腦保留了下來。

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醫生Thomas Harvey

Nathan和愛因斯坦的家人都非常震驚。可是Harvey堅持說愛因斯坦的大腦有科學價值,值得保留研究。「愛因斯坦也會樂意如此的,」他說。關於這一點,史學家向來有爭議。1979年Ronald Clark在愛因斯坦的傳記中就寫到,他堅持認為自己的身體應該火化,而大腦則應該保留下來用於研究,但更多的人持不同的意見。事實究竟如何恐怕無從知曉,不過Han Albert最終無奈地同意了Harvey的行為,條件是以後任何對大腦的研究,都必須是基於科學目的。

Harvey將50%的福馬林注入頸動脈,然後將大腦保存在10%的福馬林之中。他在各個角度對大腦拍照,然後將其切成240小塊,每塊大約1平方釐米,並將其保存在硝棉膠之中。Harvey甚至去除了愛因斯坦的眼睛,送給了愛因斯坦的眼科醫生Henry Adam。

第二天,普林斯頓的一個小學,5年級的課堂。當老師問孩子們最近有些什麼樣的新聞時,一個小女孩迫不及待地說,「愛因斯坦死了」。她認為這是最大的新聞了。可是一個男孩緊接著說,「是的,我爸爸拿著他的大腦。」教室裡面所有的人都傻了。

消息傳開了,每個人都想得到愛因斯坦的大腦,至少是一部分。美國陸軍病理部門把Harvey叫到華盛頓DC,可是不管他們怎麼請求,Harvey都拒絕拿出他寶貴的收藏。為了保護好,他把大腦切成塊,裝進兩大餅乾盒,放進他的福特汽車後蓋箱裡,開車到賓夕法利亞大學,找到他的病理學朋友,將大腦製成顯微切片。

在隨後的這些年,Harvey常常把載玻片寄給他偶爾想到的一些研究者。他並不要求這些人做嚴謹的科學研究,事實上很多年也沒有什麼相關的成果發表出來。他離開了普林斯頓醫院,離開了他的妻子,結婚又離婚,從新澤西搬到密蘇裡,再到堪薩斯。他搬家經常不留地址,讓人找不到他,卻總是不忘帶著愛因斯坦的大腦。

時不時,一些記者會重新發現這個故事,引起一點點小轟動。1978年,新澤西月刊的Steven Levy在Wichita找到Harvey。在他的辦公室的一個角落,Harvey打開一個抽屜,上面寫著哥斯大黎加蘋果汁。Harvey從裡面取出一個玻璃瓶,給Levy看瓶子裡面的大腦切塊。許多記者聞訊而來,很多人甚至就在Harvey家的草坪上露營等待。20年後,Harper’s的Michael Paterniti又找到他,開車帶著Havery和愛因斯坦的大腦穿越美國,並把這一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開車帶著阿爾伯特先生》。

Thomas Harvey, 1994年手舉裝有愛因斯坦大腦切塊的罐子

他們最終到了加州,拜訪了愛因斯坦的孫女Evelyn。她是Han Albert領養的小孩,那時候也離婚了,工作很爛,窮困潦倒。愛因斯坦雖然早已去世,可每年還都創造出數百萬美元的財富。這些錢都捐給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Evelyn一個子也沒有拿到,因此一直耿耿於懷。Evelyn出身不明,不知道自己親生父母是誰。有謠傳讓她懷疑自己實際上可能是愛因斯坦的私生女。她希望做一個DNA測試,可是發現Harvey的保存方式使得根本無法得到有用的DNA。她的身份也因此成為不解之謎。Evelyn在2011年70歲的時候去世。

Evelyn Einstein的照片

1998年,Harvey已經86歲了。經過43年的守護,他覺得自己時間快到了,需要找一個繼承人。Harvey開車回到普林斯頓醫院,把愛因斯坦的大腦交給了那裡的病理醫生。2010年,他們將存留的愛因斯坦大腦全都捐給了國家健康與醫藥博物館,包括14張從未發表的大腦照片。後來,費城的穆特博物館也得到愛因斯坦的部分大腦。從2013年開始,這些大腦切片在博物館公開展示。

在拿到愛因斯坦大腦的諸多研究人員之中,只有三個人發表了有價值的工作。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發現呢?

他的大腦和他的靈魂

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是伯克利的Marian Diamond 1985年發表的,題目就叫「On the brain of a scientist」,關於一個科學家的大腦。這篇文章報導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頂葉皮層部分區域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比例較常人高,顯示其神經元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可是,這項研究將愛因斯坦76歲的大腦與11個平均年齡64歲的樣本進行比較,而且也沒有其他智者的大腦予以參照,因而難以定論。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跟蹤人的一生中大腦發展與演化的歷程,所以也無法確認這一差別是人智力差異的原因,還是長期腦力活躍思考的結果。

加大伯克利分校解剖教授Marian Diamond

第二篇研究論文在1996年發表,報導稱愛因斯坦的大腦頂葉皮層比其他5個樣品要薄,而且神經元密度較高。可是,這項研究同樣因為樣品太小,趨勢難以確認。

目前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篇論文,1999年由加拿大渥太華McMaster大學的Sandra Witelson教授在柳葉刀上發表,題為「The exceptional brain of Albert Einstein」, 異於常人的愛因斯坦大腦。在80多歲的時候,Harvey不請自來,給Witelson發了一份傳真,「你願意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嗎?」  「當然!」Witelson很快就回信了。於是Harvey親自開車去加拿大,將愛因斯坦大腦的五分之一送給了Witelson教授,包括大腦頂葉。這次,他總算是選對人了。Witelson對人的大腦有深入研究,一些工作影響廣泛 (Witelson堅持認為男人與女人大腦的先天差別不可否認,曾引起較大爭議)

McMaster大學的Sandra Witelson教授

通過與35個樣品進行比較分析,Witelson小組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的一部分, 即大腦頂葉的腦回,與其他人大腦有著明顯的不同,溝槽要短很多。研究人員通常認為這部分大腦在人的數學思維和空間想像中起關鍵作用。愛因斯坦這部分大腦也比其他人寬15%左右。而且一般的人這部分有兩個單元,由大腦外側裂隔開,而愛因斯坦則只有一個單元。這個工作引起了大眾媒體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就連續發表了兩篇專題報導。

Harvery所拍攝的愛因斯坦大腦照片

時間前進到2010年,當Harvey所拍攝的從未公布的愛因斯坦大腦照片捐給國家健康與醫藥博物館後,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Dean Falk帶領團隊,開始對這些照片展開分析研究。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腦褶複雜、灰色物質豐富,遠非常人所比。例如,他的大腦皮層摺疊很多;這部分主要用於意識思維。而用於抽象思維的前額皮質,其皺褶也非常複雜。研究人員相信這使得愛因斯坦能夠想像複雜的抽象實驗,如想像自己乘著光束前行,從而看到相對論的本質。其用於視覺處理的枕葉也具有同樣的多摺疊特徵。此外,愛因斯坦左右頂葉高度不對稱,與常人差異不小。這部分大腦主要用於空間思維和數學演繹

顯然,這是一個天才和智者的大腦。可是,如果我們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愛因斯坦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溝槽、和摺疊,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洞曉他的豐富想像力和敏銳直覺。即使完全一樣的電腦硬體配置,如果軟體不同,智能一樣會有巨大的差異。或許,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他的思維方式,而不是他的大腦構造。

愛因斯坦將自己的偉大成就歸功於其好奇心。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他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只是充滿了狂熱的好奇心。」他還說,「我絕不放棄追尋,直到發現正確答案。」這也許能夠讓我們了解,為什麼他後期這麼執迷於統一場論。

他的好奇心,不僅僅是對神秘事物而言,這一點我們大家都一樣。更特別的,他會像一個孩子一樣,質疑一些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其他的人習以為常根本不放在心上的一些東西,如光、時間、和空間。對於愛因斯坦來說,自然並不神秘,一切有跡可循。「當你思考生命和永恆,你不得不驚嘆現實世界的完美結構。」

愛因斯坦有著超常的直覺和圖像感,在方程背後能一眼看到物理的本質,而一般人只是看到抽象的數學。普朗克因為數學的便捷而提出量子概念,是愛因斯坦揭示其物理意義。勞倫茲首先給出運動物理的數學變換,而愛因斯坦以此創立了相對論。1930年的一天,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和Saint-John Perse討論詩人怎麼運用想像力寫詩,「科學家也是這樣的,」愛因斯坦興奮的說,「就像閃電一樣」,一個主意產生了,「隨後是嚴格的分析和實驗。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最初的想像和靈感。」

愛因斯坦的思維有著強烈的美學性質。而美的一個最重要要素,是簡潔。這一點愛因斯坦和牛頓完全一致。牛頓曾說,「自然以簡明為美」,而愛因斯坦在離開牛津去美國的時候也說,「自然不過是數學概念的最簡潔的表達形式。」

當然,也許愛因斯坦最重要的品質是他毫不妥協的叛逆精神。在他的最後幾年,愛因斯坦曾給《伽利略》一書做序,「伽利略工作的核心,」他寫道,「是對權威和教條的熱情挑戰。」而這正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愛因斯坦從來都不是一個成績出色的學生,離經叛道讓他開始都找不到一份教職。然而這也是愛因斯坦成功之所在。普朗克和勞倫茲都非常接近一些革命性突破,但他們被傳統所困,功虧一簣。是愛因斯坦的反叛精神使得他拋棄傳統思維,讓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時空和宇宙。

最後,讓我們以美奐美侖的愛因斯坦環和愛因斯坦十字架結束,並聆聽遠古時空引力波的漣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愛因斯坦讓我們在黑暗之中看到這些天文奇觀,而這也許是愛因斯坦心中的上帝對他永恆的紀念。

| 附:愛因斯坦凡人的一面




本文綜合多處書籍和網絡資料編譯。特别致謝Walter Isaacson所著傳記《Ei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http://news.zol.com.cn/578/5786726.html news.zol.com.cn true 中關村在線 http://news.zol.com.cn/578/5786726.html report 11043  編者按:本文作者將雨,來自知社學術圈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逝世,葬禮極其簡樸。然而,在他離開我們61年之後,人類終於聆聽到他100年前所預測的引力波。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愛因斯坦的最後歲月,聆聽遠古時空碰撞的漣漪,並追尋他大腦的奇異旅行,了解他作為...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天才是「天生」的?大腦與常人有別
    如果研究人員把關注點放在科學家聰明的大腦,會發現什麼?一個被大多數的人忽視的問題,隨著愛因斯坦大腦研究趨熱,引起了注目。    一個大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他1955年去世,享年76歲。很多人認為他的大腦是人類中最好的大腦。
  • 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與眾不同!
    文/仗劍走天涯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與眾不同!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科學家,如果說到這一點,想必大家都不會保持否定的態度。甚至在愛因斯坦死後,有科學家將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想要看到愛因斯坦的大腦,到底跟常人有什麼樣的區別?
  • 天才的腦子有什麼不同?愛因斯坦的大腦之「秘」
    1230公克,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數學王子高斯的腦子就比較符合我們對天才的期望,重1492公克,比平均值稍高)。  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10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裡,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哈維將切片分送給他認識或信任的研究人員。齊默曼得到了一盒,因為哈維在耶魯醫學院上過他的課。  齊默曼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非常正常,要說有什麼異常之處,就是他的大腦比同年齡的人更為健康,退化的跡象較少。
  • 愛因斯坦的大腦為何特別?盜走天才大腦30年後,他是否找到了答案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批人,他們是天才中的天才,如果將所有的人物比作宇宙中浩瀚的星辰,那麼他們無疑是幕布中最閃亮的那一塊區域,而愛因斯坦就是其中熠熠生輝的那一顆星星。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才有擁有如此異於常人的科研能力?
  • 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偷走,男子切240片珍藏,還隨身帶著旅行
    說到高智商天才,沒有人會不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有「現代物理學之父」之譽。他的成就和生平在此不多贅述,這樣的天才科學家,當然有一群狂熱崇拜粉想一探他腦中的秘密。一開始這位病理學家都有照著驗屍程序進行作業,但當他鋸開愛因斯坦的頭顱取出大腦時,終於受不了這顆天才大腦的誘惑了,於是偷偷把它裝進福馬林內帶走。但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在愛因斯坦生前取得他同意,死後也沒經過他家人同意,所以哈維真的是「偷走」了愛因斯坦的大腦。
  • 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我們的一樣
    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財富,除了那些著名的理論和公式,還有他的大腦。
  • 天才的腦子有何不同 剖析愛因斯坦大腦之秘(圖)
    愛因斯坦在心裡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儀器指針就劇烈地上下震蕩,研究人員正在讚嘆自己竟然有幸目睹絕世天才腦子的活動情形,指針忽地平靜下來。  齊默曼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非常正常,要說有什麼異常之處,就是他的大腦比同年齡的人更為健康,退化的跡象較少。至於其他人,即使震於愛因斯坦的大名,也不知道如何下手研究他的大腦標本,理由是:學界對於天才與一般人的大腦究竟有什麼差異,從來沒有定論。
  • 天才與凡人距離,我們和愛因斯坦到底差在哪裡
    人們都不由感嘆:如果這世上多幾個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人類文明的未來也許可以提前到來。也許是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有人對愛因斯坦的大腦動起了心思。1955年,就在愛因斯坦去世後不久,負責其遺體解剖的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教授,將他的大腦帶出,逃過了被火化的命運。
  • 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大腦被切成240塊得到了答案
    愛因斯坦是一位世紀天才,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既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當時世人對愛因斯坦的狂熱崇拜,不亞於現在追愛豆的私生飯。「尋找愛因斯坦的大腦」。圖片來源網絡天才的大腦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呢?
  • 偷走愛因斯坦大腦,切成240塊研究43年,結論出人意料…
    就像沒有一個君王可以抗拒「長生不老」的誘惑面對這顆有史以來最天才的大腦哈維仿佛已經看見了一大堆研究成果和論文在向他招手鬼使神差地哈維趁機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偷偷帶了回去如果哈維保守住秘密可能這件事最終會成為歷史上的一段公案
  • 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
    他何以擁有改變世界的驚人大腦(同時還能保持驚人發量)? 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 囊括愛因斯坦求學、成就、情感、生活、信仰、榮譽等全方位展品的「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
  • 1955年愛因斯坦死後,大腦為何離奇失蹤!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但那時的愛因斯坦,已經有厭世情緒,他對醫生說:「那就讓它破裂吧!」5年後,醫生的預言果然成真,動脈瘤破裂帶走了這位天才的性命。愛因斯坦死後當天,就被帶到了太平間。負責解剖屍體的醫生,名叫哈維。當見到這位舉世矚目的天才,就這麼靜靜地躺在自己面前,哈維的內心多少有些忐忑。平復了心情之後,哈維按部就班地完成解剖工作。
  • 國家地理拍電視劇了,《天才》愛因斯坦滾床單你想不想看?
    作為一個整天拍拍動植物和宇宙紀錄片的單位,破天荒拍攝的人物電視劇首先選擇的就是愛因斯坦,一定有它的道理。而且是愛因斯坦和他秘書滾床單。更加令我們這些年的三觀粉碎的是,是《天才》裡愛因斯坦在事後求愛說的那番話,為了可以和小秘書長相廝守,這個已婚的男人大膽求愛。但小秘書主旋律靈魂附體,表示要做就做正宮娘娘,否則就免談。而這時愛因斯坦說:
  • 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人研究,這才發現「天才」的秘密
    1978年,距離愛因斯坦大腦消失已經20多年,而帶走大腦的哈維,在他消失的這段日子裡,他沒有發表一篇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報告。一陣寒暄後,記者直奔主題,想了解愛因斯坦的大腦現在在何處,哈維一開始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講了很多關於愛因斯坦的事,這顯然不是記者想要聽到的回答。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哈維放棄了逃避,從一個角落的紙箱子裡拿出了一罐黏糊糊的東西,仔細觀察後記者才發現,這個就是他一直所尋找的愛因斯坦大腦。
  • 愛因斯坦的大腦為何特別?盜走天才大腦30年後,他找到答案了嗎?
    就在他照看的過程中,他給愛因斯坦做了一個手術,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取了出來,然後泡在了10%濃度的福馬林溶液中。哈維當時就想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太聰明了,可能世界上不大可能再有了,他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當然這在當時絕對是個盜竊行為,沒有任何人允許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給取出來,但是哈維就這麼做了。
  • 愛因斯坦是天才,為何兩孩子卻是瘋子?小兒子:天才父親對我沒用
    以至於在他死後,他的大腦都被各國的醫學專家收藏和研究。都說孩子的智商遺傳自父母,但愛因斯坦的兩個孩子卻是瘋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還得從愛因斯坦的感情生活說起。米列娃插圖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大學同學,米列娃·瑪麗克。米列娃於1875年出生在塞爾維亞的蒂泰爾,高中畢業後考上了瑞士蘇黎世大學。原本她選擇攻讀的是醫科,但後來改變主意,改學物理學和數學。
  • 愛因斯坦去世7小時,「最強大腦」不翼而飛!被「變態」醫生切割成140片研究…
    愛因斯坦的兒子漢斯,怒火衝天地找到哈維,幾乎已經入魔了的哈維卻表示:「這可是天才的大腦啊,也許我們能從中捕捉到天才的秘密。哈維是個厲害的醫生不假,但研究大腦和給大腦看病是兩碼事,腦部科研工作是神經學家的工作範疇。其實哈維並不具備研究愛因斯坦大腦構造的科研能力。
  • 愛因斯坦死後,瘋狂科學家偷走「愛因斯坦大腦」,他研究出了什麼
    有人認為普通人與天才的大腦構造基本上是一樣的,二者的差距在於大腦的被開發程度不同,著名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被發現大腦的被開發程度異於常人。愛因斯坦去世後,一個瘋狂的科學家不惜違反法律規定,冒險偷走了「愛因斯坦大腦」,他就是想知道天才是怎樣形成的,他的大腦結構究竟有什麼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最後他研究出了什麼呢?
  • 他給愛因斯坦做屍檢,偷走「愛因斯坦大腦」,最後研究出了什麼?
    「任何天才不能在孤獨的狀態中發展。——席勒」前言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天才,相信我們都會對這些天才們有過好奇,看看他們的大腦是否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其實在醫學上來講,所謂的天才和普通人大腦並沒有不一樣,只不過是對方裡面的神經更為發達,側重點所不一樣罷了,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畫家,音樂家或者是基礎科學家們,上天給每個人加持的力量都不一樣,所以這才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或許他在這個領域做得完美,甚至達到了一定高度,但是當他去另一個和他截然相反的領域的時候,可能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了。
  • 愛因斯坦大腦裡的秘密【深度解析】
    安德森教授推論,一是人體的大腦神經元密度越高,則大腦記憶傳導速度越快,對於邏輯思維能力的建立越有幫助;二是人體的大腦神經元分布網絡越廣,則大腦記憶存儲量及大腦容積越大,而且人的綜合記憶能力越強!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神經元有優異的傳導效率與超卓的智慧天才。安德森教授也因這一發現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