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麥可·莫布森
王昭力 譯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年8月
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贏得了廣泛贊同,就是「聽說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多數人都認同這句話,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很多理念,後來卻發現它們是錯誤的,或者是不適應現實需要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代代相傳的道理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卻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
《反直覺思考》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現實的增速超過了思維的進化速度,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其根源就在於大腦的「默認設置」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反直覺思考》中,作者將「默認設置」稱之為「直覺思考」,並認為我們需要在這個時代重啟大腦、升級「軟體的版本」,也就是我們需要反直覺型的思考。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醫生對某種疾病的治癒率只有50%,但每一個來看病的病人總是選擇他來治療,因為他總是對病人說:「我上一個病人恢復得很好。」這就是我們思考的邏輯:不在乎真實的概率,只考慮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樣的,病急亂投醫也是一種直覺式的思維,我們的大腦將疾病-醫生的相關性簡單置換為因果性,也就是「疾病與醫生」轉變成了「因為得病,所以去看醫生;因為去看醫生,病就會好」。
直覺式思維被很多機構利用,成為控制我們的工具,其中「默認選項謬誤」最為有效。在器官捐贈的問題上,絕大多數人持支持態度,但在具體到自己或親人的時候,態度就會有所不同。在歐洲的德國和奧地利,同意捐贈自己器官的比例分別是12%和100%,是奧地利人比德國人更有愛心、更熱愛慈善嗎?當然不是,問題就出在「表格」上,德國人需要選擇成為捐贈者,才會成為捐贈者;而奧地利人的默認選項就是同意捐贈,你需要選擇「不同意捐贈」才能退出。這種默認選項的陷阱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非常常見,比如手機軟體的安裝協議默認可以調取你的聯繫人、地理位置等信息,而很多人看也不看就點了「同意」;比如銀行儲蓄的默認選擇就是活期,而很多人的錢就這麼在帳戶裡「浪費」;比如我們認為教育就是要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歷程,而完全忽略了還有職校、技校、專業培訓、拓展培訓等機會。
直覺思維會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情緒」,情緒在多數時候是不被我們的意識所控制的直覺反應,所謂「無名火」、「頭腦發昏」之類都是如此產生的。我們被情緒控制的最典型例子是買彩票。任何人進行理性思考都會明白中大獎的概率極低,低到接近於零,但大獎那一連串零所引發的情緒高漲、興奮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以至於我們可以忽略科學計算,一往無前地往裡砸錢。
上述所說的案例你也許會認同,但要說「邏輯、歸納、推理、秩序」也是會犯很多錯誤的,恐怕很多人就表示不解了。《反直覺思考》中用了一個歸納偏見的案例來解釋邏輯在很多時候是站不住腳的:一隻火雞被連續餵養了1000天,在這一千天裡它一直很幸福,但在1001天,感恩節到了,它被殺了。在個人或機構做決策的時候,常常會犯這隻雞的錯誤,即用過往的經驗去推導未來的發展,以為既然前面1000天都證明有效的策略在第1001天同樣有效,但在這個不確定性增大的網際網路時代裡,「黑天鵝」也是隨時會出現的。
當然這本書不僅僅教會我們識別現實中的各種思維錯誤,還為我們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方法。當你能夠發現別人的錯誤,並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時候,你就已經確定了精神上的領先地位。《反直覺思考》從根本上說,是一本講述「思維規則」的書,當你了解了思維的規則,就相當於在一場考試中只有你有老師劃的重點——不一定能保證你得第一名,但可以確保你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