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能相信直覺?:讀《反直覺思考》

2020-12-06 鳳凰網讀書

  

[美] 麥可·莫布森

王昭力 譯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年8月

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贏得了廣泛贊同,就是「聽說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多數人都認同這句話,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很多理念,後來卻發現它們是錯誤的,或者是不適應現實需要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代代相傳的道理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卻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

《反直覺思考》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現實的增速超過了思維的進化速度,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其根源就在於大腦的「默認設置」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反直覺思考》中,作者將「默認設置」稱之為「直覺思考」,並認為我們需要在這個時代重啟大腦、升級「軟體的版本」,也就是我們需要反直覺型的思考。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醫生對某種疾病的治癒率只有50%,但每一個來看病的病人總是選擇他來治療,因為他總是對病人說:「我上一個病人恢復得很好。」這就是我們思考的邏輯:不在乎真實的概率,只考慮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樣的,病急亂投醫也是一種直覺式的思維,我們的大腦將疾病-醫生的相關性簡單置換為因果性,也就是「疾病與醫生」轉變成了「因為得病,所以去看醫生;因為去看醫生,病就會好」。

直覺式思維被很多機構利用,成為控制我們的工具,其中「默認選項謬誤」最為有效。在器官捐贈的問題上,絕大多數人持支持態度,但在具體到自己或親人的時候,態度就會有所不同。在歐洲的德國和奧地利,同意捐贈自己器官的比例分別是12%和100%,是奧地利人比德國人更有愛心、更熱愛慈善嗎?當然不是,問題就出在「表格」上,德國人需要選擇成為捐贈者,才會成為捐贈者;而奧地利人的默認選項就是同意捐贈,你需要選擇「不同意捐贈」才能退出。這種默認選項的陷阱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非常常見,比如手機軟體的安裝協議默認可以調取你的聯繫人、地理位置等信息,而很多人看也不看就點了「同意」;比如銀行儲蓄的默認選擇就是活期,而很多人的錢就這麼在帳戶裡「浪費」;比如我們認為教育就是要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歷程,而完全忽略了還有職校、技校、專業培訓、拓展培訓等機會。

直覺思維會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情緒」,情緒在多數時候是不被我們的意識所控制的直覺反應,所謂「無名火」、「頭腦發昏」之類都是如此產生的。我們被情緒控制的最典型例子是買彩票。任何人進行理性思考都會明白中大獎的概率極低,低到接近於零,但大獎那一連串零所引發的情緒高漲、興奮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以至於我們可以忽略科學計算,一往無前地往裡砸錢。

上述所說的案例你也許會認同,但要說「邏輯、歸納、推理、秩序」也是會犯很多錯誤的,恐怕很多人就表示不解了。《反直覺思考》中用了一個歸納偏見的案例來解釋邏輯在很多時候是站不住腳的:一隻火雞被連續餵養了1000天,在這一千天裡它一直很幸福,但在1001天,感恩節到了,它被殺了。在個人或機構做決策的時候,常常會犯這隻雞的錯誤,即用過往的經驗去推導未來的發展,以為既然前面1000天都證明有效的策略在第1001天同樣有效,但在這個不確定性增大的網際網路時代裡,「黑天鵝」也是隨時會出現的。

當然這本書不僅僅教會我們識別現實中的各種思維錯誤,還為我們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方法。當你能夠發現別人的錯誤,並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時候,你就已經確定了精神上的領先地位。《反直覺思考》從根本上說,是一本講述「思維規則」的書,當你了解了思維的規則,就相當於在一場考試中只有你有老師劃的重點——不一定能保證你得第一名,但可以確保你取得好成績。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我相信直覺,一切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
    直覺太重要了,愛因斯坦說:「一切偉大的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的知識,也就是說,從不言自明的公理出發,才能加以推演。……而直覺是發現這些公理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有時候我感到自己是對的。
  • 比爾蓋茨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想要獨立思考,先練反直覺
    編者按:我們的本能和直覺常常錯得離譜,正是我們的這些思考模式,常常把我們帶到溝裡去。所以,想學獨立思考,我們要先練習「反直覺思考」。文:李小墨,原載於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前段時間,王思聰和網絡作家花千芳在微博打嘴仗的事,鬧得沸沸揚揚。
  • 從《流浪地球》到《星際穿越》,這些反直覺物理概念你能理解嗎?
    科幻這個詞我們拆開來看——科學和幻想,硬核科幻就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幻想,軟科幻則是幻想中的科學。毫無疑問,《流浪地球》是屬於硬核科幻的,裡面很多情節的設計也是基於科學基礎,比如說太陽氦閃、引力彈弓、重核聚變等等,類似的片子還有《星際穿越》、《火星救援》、《2001漫遊太空》等等,這些片子都有物理概念上的支撐,這些概念稍稍有些反直覺,來試試看你能不能理解。
  • 【人文周刊·百家】學會用反直覺方法 探索未知領域
    很多創新發明都是跨學科的成果  想理解那些反直覺的新事物,我覺得物理學提供了一個最理想的研究框架。比如說,量子力學就是違背直覺的,現實世界似乎並不是那樣運轉,而事實就是,並可以通過實驗高度精確地驗證。物理學之所以能夠在這些反直覺領域取得進展,就是因為它將事物拆分到最基本的實質,再往上推。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方法,事實上也是了解新事物、探索未知領域的唯一有效方法。
  • 為什麼會搞反狗腦 - 我們是不是直覺的奴隸
    至於這是是直覺還是理智的作用,並沒有深究。這種想當然在生活或研究中還是挺常見的,比如高中時不太好想明白的物體的運動需不需要用力來維持,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鐵哪個重。這種想當然起源於人們把新問題與舊經驗的關聯,或者說起源於由此帶來的直覺,而放棄了深入的思考和推理。
  •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
    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我們像個學步的孩子一樣,或者更甚,想做個對月亮不理解的人嗎?我們真的不想知道為什麼電爐子裡的器件會發熱嗎?我相信,當我們對周圍事物的性質有欣賞能力時,世界會變得更加有意思。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然而,這種信息看得再多,也只能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說白了,唯一的作用就是打發時間——既不能我們看到事情的本質,也不能增強我們的預見性。這種對信息的理解方式,很難讓我們對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很多人都對系統關鍵解沒有概念,遇到問題時,其判斷的標準就變成自己的經驗和直覺,這樣的狀況下,一旦有外來觀點幹擾,我們便很可能受其影響,這是因為只靠經驗和直覺所得出的系統模型,往往是經不起推敲的。
  • 用反直覺思維,看真實的世界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三人將工作和思考的結晶凝結成了文字,成就了《事實》這本豐富詳實的書。比爾·蓋茨曾在各種場合不遺餘力地推薦過這本書,還把它作為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本書如何教我們反直覺的吧。1.
  • 那些反直覺的統計學悖論(下)
    生日悖論其實並不是一種「悖論」,只是這個數學事實十分反直覺,故稱之為一個悖論。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僥倖」心理所致。反正損失不大,萬一真的中獎了呢?我們假設現在餐廳搞活動促銷,吃飯打95折,但是顧客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們試著改個方式來促銷,所有顧客吃完飯,都可以擲一次骰子,擲出三個6的話,這頓飯免單。擲出三個6的概率是多少?1/6*1/6*1/6=1/216,算成打折相當於打千分之五折,遠不如前面的九五折實惠嘛。
  • 思維進化:突破直覺思維、線性思維定勢,提升思考能力
    冰塊的思路,可以完好的從保鮮盒內取出整塊的冷凍鮮奶,這個過程我們就 走出了直覺思維定式 。4、直覺思維案例: 關於金字塔的一些神話一些人看到,金字塔附近是沙漠,就本能認為 不可思議,他們不會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當時法老或設計師,是否會考慮在沙漠中建造金字塔?
  •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用一篇文章顛覆你的認知
    在康納曼《快思慢想》一書中,有很詳細的定論——我們人類更傾向於用直觀式的思考來看待事物,直覺帶來簡化、粗略,在許多情況已經足夠,但也同時讓我們產生自以為是的錯覺。當我問你馬桶的原理時,直覺會讓你認為「當然沒問題,我每天都會用到,我跟馬桶很熟」,但是要具體的說明原理時,直覺便打結了。但即使我們對於周遭的事物所擁有的知識,是如此的淺薄,為什麼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仍然能安穩的生活,絲毫沒有寸步難行的感覺呢?
  • 思考是件難事,這也是很少有人思考的原因
    思考是一件難事,這通常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聰明,只要我們變得更聰明,思考就會像直覺一樣簡單流暢。然而,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這更是一件難事。《直覺泵》就是能讓我們變聰明的書。很多讀者表示,第一部分「通用思考工具」比較易懂,但進入到第二部分就開始有些讀不懂了。《直覺泵》一書的閱讀難度,就在於它力圖打造把捉大問題的認知地基。單純地獲取思考工具總是簡單的,難就難在建立堅實的地基。哲學便是使得思考工具得以紮根的認知地基。
  • 相信直覺?那你就輸了:蒙提霍爾問題
    雖然看起來違反直覺,改掉你原來選的門實際上是在質疑你自己贏得車的運氣,但這怎麼可能呢?這就是「蒙提霍爾問題」。一開始,絕大多數的人都正確的,假定了有1/3的機會選到對的門,但在排除掉一扇門後,再假定每扇門有各半成功的機率贏得轎車就不正確了。讓我們用一沓紙牌來解釋這是為什麼!
  • 直覺能力——大腦教育七個認知層級塔之一《童教》
    大腦使用無意識,或者說直覺,甚至超感官的方式來運算。直覺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是經常使用的,有些時候,一件事情,我們說不出有什麼不好,但是直覺告訴我們這件事情就是不對,而往往事後證明我們當時內心的直覺是對的。這種直覺的能力就是松果體的高級能力。
  • 硬幣到底是正面還是反面,關於貝葉斯概率的思考
    歷史文章回顧:心理經濟學之常見概念說明心理經濟學之二 直覺思維和理性思維行為經濟學中反直覺的概率故事吸菸和禽流感哪個危害更大--被忽略的基礎比率貝葉斯定理,讓你「大吃一驚」的概率前一篇文章已經介紹了貝葉斯定理的概念,並且舉例說明貝葉斯定理的反直覺之處。那麼貝葉斯定理是否是否就是萬能的呢?世界真的都是反直覺的嗎?
  • 第六感為什麼那麼準?直覺是人類的「本能」嗎?
    第六感為什麼那麼準?直覺是人類的「本能」嗎?在這個崇尚科學的社會裡,卻依然有很多用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情存在。比如災害來臨前,動物的反應,我們就一直搞不懂,是什麼讓他們對於災害有了一種特殊的反應。我們稱之為野獸的直覺。
  • 為啥總有人說自己直覺很準?直覺這東西原來真的可以被解釋!
    那麼,直覺準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直覺那麼準呢?自信的心理效應對自身的自信,對自己想法的自信。直覺,通常是對某種情況的一個想法或是念頭。其實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的直覺出現,但是有的人會忽略,有的人會重視。最好的例子便是藝術家,藝術家們相信自己的直覺,認為「靈感」是他們創作的源泉,然後把「靈感「創作出來,直覺自然準。思維偏向一般來說,感性的人直覺更準。
  • 數學反常識,不能亂猜的直覺與結論
    原標題:數學反常識,不能亂猜的直覺與結論 數學上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以為很簡單的問題其實是很難的難題;有時候做著做著就忘了某些定理成立的條件;一些看似簡單的方程卻存在一些奇特的解的形態,不考慮條件概率和 Bayesian 定理從而相信各種偽科學……說得極端點,在受過教育之前
  • 科學家在反重力實驗後重新思考一切,或打破物理學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沒有絕對的真理,真理都是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完善,而對於推動科技發展的物理學也是如此,有可能我們以前熟知的理論都是錯的。一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反重力」艙,讓一艘船上下漂浮,這使得他們宣稱在科學中可能還存在類似的狀態,這似乎打破了物理學。
  • 美媒刊文:我們能停止思考嗎?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7日刊登題為《我們能停止思考嗎?》的文章,文章稱,人們常常陷入無窮無盡的思考。有時,人們會告訴自己停止思考,以便終止這無盡的思想之流。但人們真的會或能停止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