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

2020-12-05 澎湃新聞

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量子科技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量子力學,從薛丁格的貓到去年風靡某教育機構的「量子波動速讀」,聽上去一套一套的,但是不理解真的很容易被人輕易收割一波智商稅。

那什麼是量子?我們生活中的可以見到的、感知到的事物,包括光和能量的最小單位都能稱之為量子。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遠處看魚群是烏央烏央的一大片,但放大了看就是一隻一隻的魚,這就可以說是魚群的量子。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我們像個學步的孩子一樣,或者更甚,想做個對月亮不理解的人嗎?我們真的不想知道為什麼電爐子裡的器件會發熱嗎?我相信,當我們對周圍事物的性質有欣賞能力時,世界會變得更加有意思。如果我們漂在量子物理的海洋上,那麼掌握一些量子理論知識會使我們更好地欣賞自然奇觀。

為此,灰犀牛整理了一些與量子有關的圖書,推薦大家讀一讀:

入門級通俗讀物,為非專業讀者闡述量子力學

《概率的煩惱:量子貝葉斯拯救薛丁格的貓》
【美】漢斯·克裡斯蒂安·馮·貝耶爾

因為精確預測以及在科技領域的廣泛應用,量子力學被認為是最成功的科學理論之一,但也是最被誤解的理論之一。在被創立後的近一個世紀,量子力學仍舊充滿了爭議。通過量子貝葉斯理論(QBism)解釋量子理論中的悖論和謎題,本書為非專業的讀者闡述了量子力學深遠的含義、如何理解量子力學和量子力學如何與這個世界相互作用。QBism用對概率的全新理解去改造量子力學中的傳統特徵。貝葉斯概率與標準的「頻率概率」不同的是,它是觀察者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個事件或者一個命題的信任程度的數值測量。相比於頻率主義,量子貝葉斯理論的優勢在於它能夠處理單個事件,它的概率估計可以根據獲得的新信息去更新,並且可以包含「頻率概率」的結果。但最重要的還是與量子理論相關的奇怪之處——如兩個原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位置,信號可以傳播得比光更快,以及薛丁格的貓可以同時處於死和活的狀態的想法。

用直白的語言而不是方程,貝耶爾用一種通俗的方式,揭示了量子力學的意義,發現了認識物理學的新途徑。

豆瓣高評圖書,讀懂反直覺的量子科學

《啤酒與肥皂: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美】麥可·D.菲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直覺通常都是對的。我們看到棒球飛到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然後下落,最後在地面靜止。根據我們利用感官收集到的數據以及基本的經典力學定律,球的運動完全合情合理。

然而,一旦涉及電子運動、分子形狀等關於世界上最小粒子的問題,我們自詡已經知曉的事物就徹底發生了改變。真正理解周遭的事情,讀懂關於絕對小事物背後神秘、反直覺的科學,我們需要以量子力學理論的視角看待世界和自然。

《啤酒與肥皂》首開先河,不涉及複雜的數學,以科學小白就能夠讀懂的方式講述了十分具有挑戰性的量子力學理論。全書闡述清晰,以實例和圖表取代密集的公式幫助讀者理解:

為什麼草莓是紅的,藍莓是藍的?

為什麼粒子僅僅會因為被觀察而從「混合」狀態變成「純態」?

為什麼一個光子能同時位於兩個地方?

為什麼量子物質有時像粒子,有時又具有波的性質?

為什麼一塊金屬加熱後會發紅,溫度升得更高后反而會變藍?

為什麼鹽能溶於水而油卻不能?

《啤酒與肥皂》遵循了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劉易斯•託馬斯(Lewis Thomas)的傳統,帶你探討光子、原子、分子等跟人類量級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最小粒子的反直覺世界,揭開量子力學的神秘面紗,並生動介紹了一些為當代量子物質學說作出貢獻的科學家以及相應的實驗。

用量子力學改善思考、生活和愛的方式

《可能性法則:量子力學如何改善思考、生活和愛的方式》
【美】梅爾·施瓦茨

你想選擇怎樣一種人生?這是一個有趣的發問。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於認為選定的生活願景往往難以實現,卻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我們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們有意或無意中做的事情,會阻撓自己而不是促進成功。擺脫這種狀態,第一步是要改變認知。在本書中,梅爾·施瓦茨提供了一種變革性的認知方式,幫助我們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近代科學曾使我們拓寬認知邊界,但它也用一套世界觀束縛了每個人。17世紀以來,宇宙被描繪成機械時鐘,我們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個體。量子力學誕生後重新解釋了世界:在量子時代,宇宙充滿無限潛能,萬物連通,共同參與塑造整體。這種全新的認知觀鼓勵我們擺脫舊有的局限,擁抱不確定性帶來的無限潛能。

書中講述了3個核心理念——不可分割性、不確定性和潛能。從這3個理念延伸出更多生活法則,比如理解量子糾纏,重新獲得與自我、與他人的連通感;透過波粒二象性發現無限潛能,在量子波塌縮的一刻給自己更多選擇;從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躍升到量子思維;從「存在」到「成為」,參與對現實的營造,自我賦能,從而掌控真正想要的人生。

將量子理論引入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

《軟價值:量子時代的財富創造新範式》
滕泰

量子時代寶貴的資源,是人的創造性思維,這是一次新的財富大發現。本書是全球首部建立在量子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著作,探究如何為人類的思維活動定價,軟價值如何開啟未來財富的新起點——

為什麼很多製造業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各種產品卻面臨虧損或倒閉的命運,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幾乎不消耗任何地球資源卻創造出億萬財富?

為什麼奔馳的前主設計師認為,他們賣的不是汽車,而是藝術品,只是碰巧它會跑?

為什麼明星寧可閒著,也不能參加打折的演出?

為什麼電影拍攝完成,只是價值開發的起步?

有哪些軟產業一直向公眾提供直接、免費的服務,股東卻通過立體、彎曲的路徑賺得盆滿缽滿?

正如萬博軟價值方程V=C•Nm,軟價值既不取決於要素成本,也不取決於需求,甚至也不取決於供求關係,軟價值是由投入因子C、傳播群體廣度N,以及軟價值乘數m共同創造的。

相關焦點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我們生活中的可以見到的、感知到的事物,包括光和能量的最小單位都能稱之為量子。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遠處看魚群是烏央烏央的一大片,但放大了看就是一隻一隻的魚,這就可以說是魚群的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
  • 宏觀世界內或早已註定,外觀世界又是不確定性,那世界如何定義?
    宏觀世界是各種確定性,微觀世界卻是隨機性,如何定義這一切?正是因為有科學的存在,我們才得知問題背後的答案,在科學界陸陸續續出現許多擁有輝煌成就的偉人,他們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質的飛躍,他們提出一個理論都讓人類對這個世界有重新的了解。
  • 宏觀世界是各種確定性,微觀世界卻是隨機性,如何定義這一切?
    正是因為有科學的存在,我們才得知問題背後的答案,在科學界陸陸續續出現許多擁有輝煌成就的偉人,他們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質的飛躍,他們提出一個理論都讓人類對這個世界有重新的了解。科學也不是完美的,在科學界還有困擾大家幾百年的難題沒有解開,正因為如此讓人類在探究的過程中更有力量,相信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有一天能解開這些背後的謎題。
  • 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沒有可能是虛擬的?
    從客觀角度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是虛擬的可能性為零。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所發現的一切現象、自然規律、邏輯之間都完美自洽。簡單來說就是:一切自然規律、規則和世界萬物發展、運行的邏輯之間都可以用非常簡約的方式進行解釋和計算,無論我們理解與否,它們之間都可以視作是一體的。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描述生活使用物理而不是生物或化學」似乎是一個不尋常的方式來思考它,但有一些很神奇的世界——我們的數學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和這些神奇革命對理解自然世界——我們沒有任何理論解釋生活或生命的屬性的存在,但是理論物理學家可以開發這些。在目前尋找其他星球生命的項目中,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可以告訴天文學家去尋找「生物標記」,即可能暗示生命存在的化學物質,如氧氣和甲烷。
  • 重新「丈量」世界 ——千克等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
    「用基本物理常數普朗克常數h重新定義千克後,質量基本單位更加穩定,量值傳遞更加可靠,我們不必再考慮國際千克原器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更不必擔心國際千克原器丟失、損壞可能給全球質量量值統一帶來的毀滅性災難。」李正坤說,千克將改用普朗克這個量子物理的基本常數,適用於任何地點、任何時間。
  •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量子糾纏的定義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先說一下量子糾纏的定義  它是量子力學理論的一個著名預測 。
  • 我們所處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我們一直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是和物質相對立的另一種存在。現在發現,我們認知的物質,僅僅是這個宇宙的5%。沒有任何聯繫的二個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發生糾纏。把意識放到分子、量子態去分析,意識其實也是一種物質。
  •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量子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北京時間6月6日消息,宇宙是如何誕生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是通過某種量子機制,比如量子隧穿效應,誕生於虛無之中。在上世紀80年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詹姆斯·哈特爾(James Hartle)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在宇宙誕生之前,時間不存在。
  • 從今天開始 千克被重新定義 千克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千克
    它是一臺基於普朗克常數理論的儀器,該儀器跟蹤電流的微小變化,以計算作用在質量(重量的兩個組成部分)上的重力。如果有一天,標準原器被破壞,我們就將失去世界公制重量系統的參考,一切都將會變得混亂。Kibble天平利用電流的微小變化來計算重量,它測量產生電磁力所需的電流,該電磁力等於作用在質量上的重力。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神經網絡不僅可以被用來分析物理系統,或者發現物理定律,而且它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最基本的運行方式。這個概念可以為人類提出萬物理論,一種解釋宇宙所有事物運行機制的理論,提供一種思路。我們知道,目前的物理學想要解釋整個宇宙,必須用到兩套截然不同的理論。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例如粒子會出現在哪裡,不會出現在哪裡,只能用概率表示。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同時準確的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一個知道的越準確,另外一個量就越充滿不確定性。或者是我們只能對一個包含大量粒子的系統給出一個準確的預測,例如,原子核的衰變就是一個量子行為,但我們無法知道一個單一的粒子它在具體的何時衰變,這是完全隨機的。
  • 愛因斯坦的微型世界:量子的一切可能性是否符合當下科技水平?
    進軍微型世界領域我們的科幻電影蟻人就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大門,在微型世界裡如同現實世界一樣,充滿著各種有趣的事情,科幻作家和科學家也不止一次的對微型世界進行研究,目前最為熟知的應該是量子領域,人們從最基本的粒子進行研究,原來微型世界也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世界,今天帶大家走進量子領域的世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它的神奇與奧秘吧!
  • 量子級溫度測量將重新定義溫度標準
    舉例來說,Kelvin溫度只能用昂貴的傳統儀器來測量到百萬分之一(ppm),而使用國際單位制則可利用較便宜的電子儀器測量到百萬分之一。(瓊森噪聲/熱噪聲)的量子測量,以避免測量不準確的情況,並將容易取得的波茲曼常數(分子平均動能)的量子測量值標準化。
  • 「千克」重新定義 不影響日常生活
    ……  這些是坊間有關「千克」重新定義的種種疑惑。  近日,美國標準科學研究院(NIST)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值,並提交國際科學數據委員會(CODATA),明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將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對質量單位「千克」進行重新定義。  消息發出後,因生活中稱重無處不在,讀者們在評論區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質量單位為什麼要重新定義?
  • 光子不能給量子力學預測世界的能量
    量子力學的預測已被實驗證實是可行的,包括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正如光學可證實光子自由存在性一樣,現在粒子物理都可證實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其次,即使是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預測都有用量子力學範式預測的。
  • 理論物理學對時空起源 我們的三維物理世界
    如果這是真的,那「我們周圍的一切——整個三維的物理世界——就是一場幻覺,由來自某個地方的二維晶片上的編碼信息所產生的幻覺」。這構成了我們的三維空間宇宙,一種從低維底片上發出的全息投影。  即使拿通常的理論物理學標準來衡量,這種「全息理論」也相當奇怪,但範拉莫斯東克是少數前衛的研究人員之一,他們認為通常的理論尚不夠奇怪。
  • 科學界有四個謎團,破解它們會打破認知,科學理論將重新定義
    科學永無止境,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探索。時至今日,科學界的謎團越來越多,它們的背後都隱藏著真理。解開它們,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將重新定義。科學才是認識世界的手段,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神學上,是不可行的。科學沒有盡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從來沒有停止。從地球到太陽系,再到宇宙,科學可以解釋所有事物。不過現在還做不到,我們掌握的科學還不夠,所以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想用科學來解釋它們是行不通的。
  • 科學界有四個謎團,破解它們會打破認知,科學理論將重新定義
    科學永無止境,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探索。時至今日,科學界的謎團越來越多,它們的背後都隱藏著真理。解開它們,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將重新定義。科學才是認識世界的手段,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神學上,是不可行的。科學沒有盡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從來沒有停止。從地球到太陽系,再到宇宙,科學可以解釋所有事物。不過現在還做不到,我們掌握的科學還不夠,所以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想用科學來解釋它們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