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誕生的?量子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30 驅動之家

北京時間6月6日消息,宇宙是如何誕生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是通過某種量子機制,比如量子隧穿效應,誕生於虛無之中。在上世紀80年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詹姆斯·哈特爾(James Hartle)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在宇宙誕生之前,時間不存在。這一基礎引導他們得到結論,那就是不管是在時間還是空間方面,宇宙都並不存在什麼初始邊界條件。這一思想被稱作「無邊界方案」,或者叫做「霍金-哈特爾狀態」。

然而,要想精確描述一個物理系統如何可以實現從尺度為0,轉變為某種有限尺度,將是一大挑戰。為了描述其中所涉及的量子效應,物理學家們使用了路徑積分表述。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表述是一個從經典力學裡的作用原則延伸出來對量子物理的一種概括和公式化的方法。它以包括兩點間所有路徑的和或泛函積分而得到的量子幅來取代經典力學裡的單一路徑

但是儘管路徑積分表述在描述如何讓宇宙從虛無當中「無中生有」方面比較成功,但按照其原理,其產生的結果中將會包含某種不穩定擾動,這表明宇宙將是高度異質化和各向異性的。但是在實踐中,我們觀測到的宇宙卻大體是同質的,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說,各個方向上觀察大體是相似的。那這樣一來,根據量子力學路徑積分表述方法得到的結論就和實際觀測結果之間出現了偏差,它未能準確描述觀測到的宇宙。這讓一部分科學家覺得,所謂的「無邊界方案」並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精確描述宇宙起源的方案。

但是現在,在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中,德國波茨坦的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學研究所(也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艾莉絲··迪·圖茨(Alice Di Tucci)以及讓·呂克·萊納斯(Jean-Luc Lehners)的工作表明,有辦法做到在使用路徑積分表述方法的同時,避免出現這種理論上預期的不穩定性,從而為無邊界方案提供一個不矛盾的定義。

萊納斯表示:「我想我們最大的突破是在於我們給出的新定義中,不再將宇宙的誕生描述為是從時間與空間完全缺席的情況下出現的。與此相反,在新的數學框架下,我們可以避免出現此前的那種不穩定性。簡單的說,我們認為在時間和空間中本來就存在著波動漲落。這事實上也是任何人在研究量子理論時應當有所預期的現象,因為量子不確定原理要求這種漲落或者震蕩時刻存在,即便在時間和空間本身之中也應該是如此。」

這項新的方案將數種此前提出,用於克服理論中的不穩定問題的想法結合在了一起,他們的工作基本上改變了路徑積分方法所定義的空間中的幾何特性。路徑積分本質上表達的是宇宙在某一特定時刻的狀態,它會越過某些特定的點(稱作「鞍點」),其效果就對應於可能的霍金-哈特爾狀態。

然而,這些鞍點中的大部分都是不穩定的。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們做出的最大最重要的改變便是對整個幾何結構的邊界條件進行了改變,從而去除了路徑積分中存在的那些不穩定鞍點。在新的幾何結構中,路徑積分過程中只會經過一個鞍點,而這個鞍點是穩定的,從而避免了原先方案中的內在不穩定性。在這個穩定的鞍點上,應當存在著滿足無邊界方案所定義的霍金-哈特爾狀態。

通過展示構建無邊界方案的穩定方法,這項結果將有望引發對於宇宙誕生描述方式的重新思考。但是,仍然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萊納斯表示:「未來,我們計劃看看,當把弦理論融入進來之後,我們的這項新定義是否仍舊根基牢固。另外,我們還將探索,是否存在著其他形式的無邊界方案穩定定義。而一個最大的問題仍然存在,那就是:我們的理論是否能夠引出一個可以為觀測所驗證的結論。」

- THE END -

#宇宙#量子力學

原文連結:新浪科技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量子理論:宇宙誕生於虛無,但該理論為何在宇宙誕生前就已存在?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其著作《大設計》寫到,量子理論最新的推算表明宇宙從不需要創始者。
  •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在量子場論研究中取得進展
    如何得到一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是當今理論物理學的最大疑難之一,而近年來量子場論中關於「色因子和動量因子對偶」的相關研究有可能為科學家對量子引力的理解帶來深刻的變革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量子糾纏等一系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墨子號為量子研究做出大貢獻
    量子理論出現的一刻起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因為人們從量子世界中不僅僅沒有解開宇宙之謎,反而導致量子理論出現了更多的謎題,這讓科學家十分困惑,就連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可以說量子理論的出現,讓我們對於微觀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多的變化。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月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日前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對演化的相干量子系統上的一個可觀測量進行兩次投影測量時,第一次測量通常會改變第二次測量的統計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測量反作用。這一反作用的根源在於量子投影測量會完全破壞量子系統的量子疊加性。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在不違背量子熱力學的基本漲落理論的前提下,無法設計出一個測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可以通過集體測量的方式來減少反作用的程度。
  • 國科大研究員在量子糾纏態可分性研究取得關鍵進展
    量子糾纏及其所蘊含的量子非定域性是量子理論區別於經典理論的一個基本特點。目前,糾纏態作為量子計算及量子信息處理的核心物理資源已成共識。其中,多體糾纏態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是量子信息理論的一個重要和前沿問題,對可擴展量子計算的實用化和量子保密通訊的安全性都具有重要意義。而糾纏態的研究的一個前提性問題是如何判斷一個量子態是否是糾纏。
  • 量子理論提出「宇宙起源」新模型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美國天文學家加莫夫和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接受並發展了「宇宙大爆炸」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200億年以前,宇宙所有天體的物質都集中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度極大,溫度高達10^8k的原始火球——奇點。在奇點基礎,量子理論又給出宇宙「無中生有」的思想,認為宇宙是通過某種量子機制,比如量子隧穿效應,誕生於虛無之中。
  • 物理所具有強相互作用的低維量子氣體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陳澍研究員和博士生關黎明,在費米超TG氣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近年來,由於冷原子物理領域中實驗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低維量子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華網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
  • 宇宙中的「態」被發現,未來先於過程誕生,量子力學或將被推翻
    耶魯大學的麥克德沃雷特尖端物理實驗室在最近公布了一則消息,他們通過量子不確定性原理反向推導出來不同的結論。這是人類的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如果此次的成果能夠將量子力學推翻,那就意味著最近兩個世紀以來所取得的科學成就將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從生物到科技的方方面面都將會被重新審視。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1996年,國際量子光學專家Marlan Scully和朱詩堯在理論上預言了利用量子幹涉進行譜線消除和自發輻射的動態抑制。此後,國際上雖然諸多研究小組進行了多種嘗試,然而,一直缺乏可靠的技術和明確的實驗數據證明這一理論。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量子力學不確定關係預言,即使在真空中,也會存在虛粒子漲落現象,導致真空能量不為零。
  • 量子反作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理論物理所在奇特強子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奉坤最近在奇特強子態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精確測量奇特強子態X(3872)質量的全新方法。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強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是基於夸克和膠子的量子色動力學。夸克和膠子之間的非微擾相互作用產生了質子、中子等強子,從而提供了宇宙中可見物質超過90%的質量。
  • 大爆炸誕生了宇宙?科學家提出「大反彈」理論,宇宙越來越年輕了
    審核:小文 關於宇宙的誕生,主流科學觀點從上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逐漸開始向「大爆炸」理論傾斜,不過,轉眼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很多科學家在系統研究過宇宙大爆炸理論,特別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相關問題之後,對於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又提出了一項新的觀點!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現象,作為凝聚態物理學關聯電子系統的傳統難題,反覆出現在量子物質科學的諸多研究方向上,對其進行合理的模型設計和正確的理論計算,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重費米子材料、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體、過渡金屬氧化物、石墨烯層狀結構等體系中普遍出現的反常輸運、奇異金屬和非費米液體行為。
  • 中科大聯合國際團隊取得量子測量研究重要進展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entangled collective measurement)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back action)降至最小
  • 宇宙如何無中生有?科學家:量子理論和宇宙大爆炸,相信誰?
    對我們來說宇宙一直都是神秘的存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出現的,又是怎麼被人類所發現的,它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直存在卻又是憑空出現的,那麼宇宙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此科學家把原因歸為量子理論,據了解我們現在已經能用純科學理論來解釋宇宙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