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在量子場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3 科學網

 

如何得到一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是當今理論物理學的最大疑難之一,而近年來量子場論中關於「色因子和動量因子對偶」的相關研究有可能為科學家對量子引力的理解帶來深刻的變革。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剛首次在量子場論五圈水平實現了色因子和動量因子的對偶,是該方向上的重要進展,對於量子引力,特別是超引力的研究可能產生重要的影響。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的兩大重要發現,遺憾的是它們彼此並不自洽,這也成為人們理解自然本質的最大疑難之一。這一不自洽的直接體現是引力的量子修正有非常壞的紫外發散行為,導致通常所說的量子引力的不可重整性。但是,這一傳統觀點正由於引力高圈振幅計算的新進展受到挑戰。高圈引力振幅的具體結果顯示,一些超對稱引力理論的實際紫外發散行為可能比人們預期的要弱得多(其中有些紫外相消的明確例子目前沒有任何理論能夠解釋),甚至有人猜想最大超引力有可能是可重整的。這些發現表明引力理論很可能存在一些深刻的未知對稱性和隱藏結構,而對它們的進一步理解可能對最終解決量子引力問題提供重要啟發。  

高圈振幅的計算用傳統的費曼圖方法極其困難,高圈引力振幅取得的一些新結果正是得益於近年來散射振幅領域的新方法研究。特別是關於色因子和動量因子對偶(color-kinematics duality)的研究,使得傳統費曼圖方法難以實現的高圈引力計算成為可能。色因子和動量因子的對偶表明規範場中的色規範群和時空動量有著意外的對偶關係;而且神奇的是,一旦構造出滿足該對偶的規範場振幅,便可以直接得到相關的引力振幅,這也揭示了規範場和引力存在深刻的聯繫。這些聯繫至今還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在樹圖水平,色因子和動量因子的對偶可以有某些構造性的證明,但是在圈圖水平,這一對偶的存在還只是個猜想。該對偶在2012年初便已經實現了四圈的構造,然而,儘管數年來有大量的五圈水平的嘗試,但一直沒有成功。特別是如果能在五圈散射振幅實現這一對偶,將對解決長期以來關於最大超引力的五圈紫外發散的爭議至關重要。五圈的困難源於這一計算相當複雜而極富挑戰,另一方面,也讓人懷疑是否只在四圈以及更低圈的情形對偶才成立。

楊剛通過研究最大超對稱規範理論中的形狀因子,成功在五圈實現了色因子和動量因子的對偶,是這一對偶長期停留在四圈後的首次突破,預示了色因子和動量因子的對偶應該在更一般的意義下成立。此外,這一結果也首次給出了規範場中五圈形狀因子的結果,對於計算非平面五圈cusp反常量綱這一表徵紅外發散的重要物理量也提供了關鍵的出發點。相關論文被《物理評論快報》接收發表,並被審稿人評價為「理論高能物理中裡程碑和燈塔式的計算」。

該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百人計劃和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國科大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院士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理論物理所在奇特強子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奉坤最近在奇特強子態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精確測量奇特強子態X(3872)質量的全新方法。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這些工作得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德國DFG聯合設立的中德跨學科重大合作研究項目CRC1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彭桓武理論物理創新研究中心、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粒子物理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項目的支持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以新的模型設計和算法突破為代表的大規模量子蒙特卡洛計算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定量研究巡遊電子量子臨界現象,檢驗諸多解析猜測的正確性和發展新的理論框架開闢了道路。研究人員通過將無相互作用的費米面與各種玻色子臨界漲落耦合起來,成功設計出伊辛向列相、電荷密度波、鐵磁和反鐵磁自旋密度波以及Z2或者U(1)規範場等臨界漲落與費米子耦合的模型,並且繞過了量子多體系統蒙特卡洛模擬中常見的符號問題,為定量研究眾多巡遊量子臨界系統打開了數值的可能性。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進展| 格點規範場與費米子物質場耦合問題取得進展
    格點規範場和費米子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描述了諸多基本物理規律,涉及的範圍涵蓋從高能物理中的夸克禁閉到凝聚態物理中的量子自旋液體等廣泛的領域。其中,(2+1) 維緊緻U(1) 格點規範場與費米子物質場耦合問題格外受到關注,這是因為在凝聚態物理系統中,這個問題描述了湧現規範場(emergent gauge field)和分數化任意子激發的耦合,被認為是很多二維強關聯電子體系 – 如銅基超導體和代數量子自旋液體 – 的低能有效理論描述;在高能物理中,它對應於3維緊緻量子電動力學與無質量費米子耦合的問題,耦合的結果能否產生去禁閉相仍然是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物理所具有強相互作用的低維量子氣體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陳澍研究員和博士生關黎明,在費米超TG氣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近年來,由於冷原子物理領域中實驗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低維量子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1月18日上午,科技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陳曦研究組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馬旭村研究組,方忠、戴希研究組,孫慶豐和謝心澄,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影響,該成果以總選票排名第一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在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的支持下,近年來,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對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量子信息技術開展了原創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製備全光學可調諧的量子點拉曼單光子源,實現獨立量子點之間的高對比度雙光子幹涉,為可擴展光學量子計算和基於自旋的固態量子網絡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淦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輻射反作用理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超強雷射和高能電子束的碰撞可甄別電子動力學的經典和量子電動力學(QED)行為邊界,為理解極端強場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提供了重要途徑
  • 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
  • 國際格點場論大會再次來中國!10年前在北大,這次在華師!
    6月25日,為期一周的第37屆「格點場論」國際會議(Lattice 2019)在華中師範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家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名研究人員,以大會報告、專題分會報告及牆報等形式,主要圍繞格點量子色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議題,交流探討近期格點場論領域中的重大成果和進展。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量子計算最新研究進展: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
    (製圖:石千惠、梁琰)        北京時間11月19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最新研究進展,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溫格方程。這一成果成功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了複雜物理問題。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量子多體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領域,如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前四種物質為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也存在類似的調控方法,謂之量子調控——其中實驗科學家最廣為採用的兩種方法是光晶格(線性調控)和費希巴赫共振(非線性調控)。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進展
    於是,人們提出了開發專用量子計算機——量子模擬器——構建晶格規範場模型,在實驗中通過對模擬器的各種參數的精準調控制備目標量子物態,並用量子氣體顯微鏡成像等手段,觀測所模擬的量子物態的相變、量子關聯等性質,獲得待研究規範場模型的各種物理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