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2020-09-13 歆琳科普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

這篇論文題為《作為一個神經網絡的世界》,由物理學家Vitaly Vanchurin發表,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在更加基本的層面上(比量子力學的微觀層面還要基本)是一個神經網絡系統;

這個神經網絡系統類似於人類的大腦,由各種不同的節點(神經元)組成,這些節點之間可以處理和傳遞信號。

並且這個神經網絡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進化、學習,比如增加節點的數量和改變某些節點連結的權重。

神經網絡在節點下的運行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看到的、所知道的一切。

小到亞原子粒子、原子,大到宏觀事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這些都是神經網絡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

而所有事物背後運行的基本規律,量子力學和宏觀的經典力學都是神經網絡在不同的部分所表現出來的運行機制。

Vitaly Vanchurin提出神經網絡的概念,就是想要調和目前物理學中存在已久的矛盾。神經網絡不僅可以被用來分析物理系統,或者發現物理定律,而且它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最基本的運行方式。

這個概念可以為人類提出萬物理論,一種解釋宇宙所有事物運行機制的理論,提供一種思路。

我們知道,目前的物理學想要解釋整個宇宙,必須用到兩套截然不同的理論。

在宏觀尺度上以牛頓定律建立起來的經典力學和愛因斯坦建立起來的相對論,前者為我們解釋了一個低速運動、弱引力情況下宏觀物質的運動規律。

後者為我們解釋了物質運動以及時間、空間之間的聯繫,以及能量改變時空曲率所引發的引力效應。

但是到了更小的原子和亞原子尺度上,我們在宏觀世界上所掌握的一切規律都行不通了,尤其是宏觀世界的連續性和確定性完全不符合微觀層面的本質。

所以物理學家就找到了量子力學這個理論來解釋微觀宇宙。在量子力學中,能量以及時空不再是連續的,而是有一個最小的基本單元量子和普朗克尺度。

所有的事物都具處在兩種不同的狀態的疊加態,同時具有粒子和波的性質。而「觀察」這種看似具有人為意識效應的行為,卻能改變一個系統的狀態。

還有就是微觀世界不再具有現實的確定性,我們無法對一個粒子行為通過物理規律進行準確的判斷,只能通過概率學統計給出一個概率。

例如粒子會出現在哪裡,不會出現在哪裡,只能用概率表示。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同時準確的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一個知道的越準確,另外一個量就越充滿不確定性。

或者是我們只能對一個包含大量粒子的系統給出一個準確的預測,例如,原子核的衰變就是一個量子行為,但我們無法知道一個單一的粒子它在具體的何時衰變,這是完全隨機的。

但我們可以說出,這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它的半衰期是多少。也就是這個系統中大量粒子衰變到一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這其實也是一個概率的表述。

這就是微觀和宏觀世界非常不同,但科學家一直認為宇宙應該只有、而且可以用一套理論進行表述,出現兩套理論這只能說明我們對宇宙的本質還不夠清楚。

這兩套理論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它們無法融合,一直以來科學家視量子力學為最基本的理論,是想將相對論融入其中,這裡最關鍵的就是將引力量子化,也就是量子引力問題。

要想將引力量子化,我們就需要找到傳遞引力的基本粒子-引力子,這種粒子的單個粒子非常微弱,因為引力這種力,是所有基本力中最微弱的,它比電磁力弱了上萬億倍。

你看我們平時在研究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電磁力時,就不討論這兩個粒子因為自身質量所產生的引力效應,因為引力太弱了,在這樣的微觀層面上根本就不起作用。

所以說引力子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發現,未來也許也很難發現。但是它包含著宇宙時空的本質,畢竟是質量彎曲失控產生的引力,而引力又要靠引力子傳遞這個力,所以說發現引力子也許就能解開很多位置的奧秘。

不過現在看來發現引力子並不是一時半會能辦到的事,但科學家又想以一個更加基本的理論去解釋宇宙,甚至是繞過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提出一個比它兩更為基本的理論。

例如弦論,還有神經網絡理論。

這兩個理論一樣都一樣,並沒有試圖去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是說,我們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看到的一些物理規律都來自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物理學家Vanchurin創建了一個神經網絡如何工作的模型,神經網絡在微觀層面上會產生一些比較簡單複雜程度的結構,例如神經元鏈;在宏觀尺度上會產生更為複雜的結構。

他發現在某些狀態下,神經網絡的學習行為可以用量子力學的方程進行表述,在某些狀態下可以用到經典的物理學。

他還將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解釋為單個神經元的狀態,將神經網絡的學習、訓練能力解釋為量子變量。

而宏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神經網絡進化,選擇的結果。

總的來說,這個理論充滿了一種神秘主義,晦澀難懂。至於宇宙即神經網絡的理論是否對科學有價值,物理學界的科學家不太可能贊同。

也沒有過多的人對此發表任何評論。例如物理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都對這一想法表示懷疑,它們拒絕公開發表評論。

參考:arxiv.org/pdf/2008.01540.pdf

相關焦點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這篇論文題為《作為一個神經網絡的世界》,由物理學家Vitaly Vanchurin發表,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在更加基本的層面上(比量子力學的微觀層面還要基本)是一個神經網絡系統;這個神經網絡系統類似於人類的大腦,由各種不同的節點(神經元)組成,這些節點之間可以處理和傳遞信號。
  • 最新論文震驚了科學界:宇宙就是一個完整的神經網絡
    我們並不是能常常看到試圖重新定義人類世界觀的論文,但在今年夏天卻有一篇上傳至arXiv具有爭議性的研究,明尼蘇達大學德盧斯大學的一位名叫維塔利·凡奇林的物理學教授用一篇論文令人大開眼界的重塑現實,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當中,這個神經網絡支配著我們周圍的一切。
  • 物理學家的瘋狂想法:整個宇宙可能只是個神經網絡
    我們不是每天都會遇到試圖重新定義現實的論文。但在今年夏天,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大學的一位物理學教授維塔利·萬奇林試圖以一種特別令人大開眼界的方式來重構現實,他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中,它支配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多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調和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 整個宇宙都是神經網絡?
    物理學家試圖用有爭議的理論重新定義現實,即整個宇宙都是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一種在結構上類似於人類大腦的互連計算系統,但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理論,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神經網絡。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無法用神經網絡來解釋的物理現象。然而,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當從一個比較大的尺度上考慮整個宇宙的運行時,物理學家通常會使用一組特定的理論作為工具。
  • 整個宇宙都是神經網絡?
    物理學家試圖用有爭議的理論重新定義現實,即整個宇宙都是神經網絡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神經網絡是一種在結構上類似於人類大腦的互連計算系統,但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理論,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神經網絡。計算機科學家創造的人工神經網絡,由處理和傳遞信號的各種節點組成,這些節點類似於生物神經元。
  • 物理學家:宇宙從根本上來說可能是一個神經網絡
    最近傳到arXiv的一篇論文預印本,題為:「作為神經網絡的世界」(The world as a neural network),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維塔利·范楚林(Vitaly Vanchurin)以一種特別大膽的方式描述宇宙現實,提出:「整個宇宙在其最基本的層面上可能是神經網絡。」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中,這個宇宙神經網絡控制著我們周圍的一切。」
  • 人工神經網絡的定義
    打開APP 人工神經網絡的定義 姚遠香 發表於 2018-11-24 09:21:11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但是,遵循這種對生命的狹隘定義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原因。我們真的是獨自在宇宙中,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尋找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說,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一個不那麼「以地球為中心」的生命定義,那麼找到外星人可能會有更好的運氣。換句話說,科學家需要擴大搜索範圍,以解釋外星生命可能與地球上的生命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的可能性。
  • 我們的宇宙弄不好真的是個神經網絡
    今年夏天上傳到arXiv的挑釁性預印本中,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Vitaly Vanchurin試圖以一種特別大開眼界的方式重構現實-暗示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中,該網絡控制著周圍的一切我們。換句話說,他在論文中寫道,這是「整個宇宙在其最基本的層面上都是神經網絡的可能性。」
  • 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你怎麼看?
    他認為這是一種可以很好的把宇宙宏觀廣義相對論和微觀量子力學統一到一個框架中的理論。維塔利·范楚林認為,將宇宙作為神經網絡的理論可能是很好的方案。該教授在採方中說,絕大多數的物理學家會告訴您,量子力學是最主要的,其他一切都應該以量子力學某種方式出現,但是沒人知道到底該怎麼做。在這篇論文中,我考慮了微觀神經網絡是基本結構,而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觀察者等是基於這樣的基本結構而顯現出來。到目前為止,這個方向看起來很有希望。他認為微觀神經網絡是基本結構以及其他一切的另一種可能性。
  • 24歲博士小哥用圖神經網絡重新發現宇宙
    19歲時,Miles Cranmer讀了一篇物理學家李 · 斯莫林的採訪。其中的一句話改變了他整個職業生涯的研究方向: 「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及其關係上,如果我們成功了,將需要幾代人的時間來理清由此衍生的知識。我們仍在忙於完成愛因斯坦掀起的革命,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夢境和現實重疊,你可能真去了另一個平行宇宙?
    夢境和現實重疊,你可能真去了另一個平行宇宙?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事實上,每個人都知道夢是虛幻的,它只是意識形態的表達,雖然意識不是一種物質,但它可以成為一種基於物質的粒子。這意味著人類可以將其作為進入另一個空間的基礎,這是每個人都認為的平行宇宙。
  • 「換頭術」離現實有多遠?引發倫理爭議、法律無依據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人類遺體上「成功」實施。消息一出即遭質疑:是科學突破還是博公眾眼球的「噱頭」?
  • 宇宙第一原理及空間的本質——頂級物理學家如何解讀?
    李.斯莫林(Lee Smolin)是圈量子引力理論的創始人之一,頂級理論物理學家。他在一本著作的開篇講到了宇宙學第一原理及空間的本質,分享給朋友們,看看頂級物理學家是怎麼解讀這兩個問題的。人類自身是一種熱衷於創造的物種,因此,當我們面對優雅且精妙絕倫的宇宙時,經常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誰創造了宇宙?李.斯莫林認為,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或有意義的問題。
  • 大腦網絡和宇宙網絡的驚人相似性
    而隨著暗物質和暗能量模型被物理學家廣泛接受,宇宙也可以被建模為網絡。目前對宇宙網絡結構形成過程具有較好解釋的,是ΛCDM暗物質模型。由於宇宙間物質密度的差異被引力作用放大,形成了無數的星系團,這些星系團物質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網絡。
  • 宇宙尺度的超級大腦?大腦神經網絡與宇宙網結構驚人相似
    近日,一項天體物理學與神經學創新結合的研究便對人腦神經網和宇宙星網間的相似之處做了系統的對比。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這種比較可能並不鮮見,或許你已經對關於大腦神經與模擬星系網之間圖片對比的驚人相似印象深刻,但表象上的相似是否與內在機制的相似存在關聯,還是未解之謎。
  • 實驗物理學家們,重新定義「超快」相干磁!又要修改教科書?
    實驗物理學家重新定義超快,相干磁!又要修改教科書?你手裡的教材還好使嗎?材料的電子性能,在飛秒(10^-15秒)內的光吸收直接受到影響,這被認為是電子電路最大可達速度的極限。來自馬普量子光學和微觀結構物理研究所、馬普波恩研究所、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和格拉茨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聯合小組。直到現在才能夠通過雷射脈衝,在可見光電場振蕩的時間尺度上操縱鐵磁性材料的磁性,從而與電學特性同步。這種影響可以被加速到200倍,並通過時間分辨阿秒光譜測量和表示,其研究發表在《自然》上。
  • 「死亡」將重新定義,豬腦被「復活」,行屍走肉會變成現實嗎?
    1818年,小說創作人瑪麗·雪萊為了小說的真實感,研究了一些現實存在的復活實驗,主要靈感來自於:電可以使生命重新開始。在19世紀,物理學家喬瓦尼·阿爾迪尼通過強大的電擊,刺激人類和動物屍體來「復活」。他把一塊電池掛在人或動物部分組織上,讓屍體像人一樣抽搐。看到這裡,大家也都明白了,阿爾迪尼的「復活」名不副實。
  • 因為弦理論,科學將被重新定義?
    對於許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來說,一個理論無需實驗驗證,就意味著放棄了科學的底線。另一方面,弦論的擁護者則在用它的幾個內在屬性為它辯護。圍繞弦論的爭議引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重新定義何為科學?《科學美國人》西班牙版分析了這些爭論的前因後果。是什麼讓人們認定一個理論是科學,而不僅僅是猜測?科學家根據什麼標準判斷某種理論比另一種理論更可信?
  • 宇宙是一個圖網絡?「全球最聰明的人」剛為物理基礎理論指出新道路
    探測引力波或許算是一個,」史蒂芬·沃爾夫勒姆表示。「我非常希望在純技術層面上,我們所做的一切能夠使理論物理學重新煥發活力。儘管目前的工作還很不成熟。」著名計算機科學、數學、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沃爾夫勒姆(Stephen Wolfram)可能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的研究經常被人們視為「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