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半隻蘑菇
圖 | 半隻蘑菇 / 來自網絡,向作者致謝
每天早上打開手機或電腦,各類信息平臺都會告訴我們一些新鮮事:有人把豆腐乾當成是牛肉出售、某個明星的新戲今天上映了、常州一小學生作文課後墜亡了……各種各樣的事件,無時無刻都在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並調動著我們的情緒。
例如我們關注的繆繆(化名,下同)事件,一時間,網上便瘋傳著老師的教育方式不行、孩子心靈越來越脆弱等觀點的文章,當中也不乏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為了讀者的好奇心而扭曲了事實,讓他們宣洩著不滿的情緒。
然而,這種信息看得再多,也只能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說白了,唯一的作用就是打發時間——既不能我們看到事情的本質,也不能增強我們的預見性。這種對信息的理解方式,很難讓我們對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
其實,我們看見的很多事情都只是名為「地球」的巨大複雜系統中呈現出來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本質,往往都是藏於「冰山」之下。
就如同我們在網上購物——面對客戶諮詢的、承受客戶怒氣的一般都是客服(可能有老闆同時充當客服的情況),而真正起作用的,甚至不是店鋪的老闆,而是電商平臺存在的各種成本和利益等要素的依存關係。
可是,當我們網購到一件有問題的商品時,最直接的反應是找客服的麻煩,甚至會把怒火都發洩到客服身上。而這種「受害即正義」的情緒一旦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就很可能會引起「漣漪效應」。
大眾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中曾提到一個觀點:群體不會預先思考,所有的刺激因素都對群體起支配作用,因此,群體總是容易衝動、易變和暴躁。
那麼,在這個信息過剩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怎樣才可能看到系統背後的秘密?
一、把思考聚焦於「關係」,而不是「人和事情」
我們都知道,鑽石與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構成,只是組織與排列的方式不同,但是,展現出來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體。
這就跟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一樣,從表面上看好像各不相同,但背後所隱藏的可能都只是一些簡單的規則。
就拿繆繆這個事件來說,網上大量流傳的,基本都是在表達兩種觀點: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不行;家庭(父母)的教育方法不行。
這些觀點並不能說沒有啟發。只是,如果看問題最後都歸結到人和事上,就難免會出現疏漏。
舉個例子,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相比起以前來說,無論是種類還是獲得的途徑,都可以說是只多不少,當中也有很多鼓勵以共情代替懲罰的育兒方式,那麼為什麼孩子受到打擊後作出過激行為的現象會不降反升?
讓我們先拋開這些表面現象進行分析,如果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沒有問題的話,會不會還發生這樣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一件事情是否會發生?
01、 利用結構關係驗證觀點的可靠性
想要更進一步地看清問題,有兩個概念很重要。
一是我們的行為是由系統之中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決定的,這和碳元素能分別構成鑽石和石墨的原理一樣,也就是說,結構決定行為。
二是大部分事情都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而是網絡迴路關係。
線性因果關係是指,因為學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不行,導致孩子作出過激行為的後果,所以我們需要改進教育方法和加強家庭教育。系統的迴路網絡關係是指,在這個由各種關係的系統中,每一個因素都是互相影響的,甚至在有時候,因和果會是同一件事。
讓我們對繆繆這個事件做一個最簡單的關係分析,事件至少涉及繆繆(當事人)、學校和家庭三個部分。按照現在網上流行的觀點,它們的關係大致是這樣的:
A、a(學校)教育不當,影響c(繆繆)做出過激行為;
B、b(家庭)教育不當,影響c(繆繆)做出過激行為。
很明顯,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那麼就說明,這兩個觀點仍然有紕漏之處。
那怎麼辦?
02、 找出被忽視的要素
正如《烏合之眾》中所提到的,群體無法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會受到大眾觀點的影響,而忽略了問題本身的一些重要因素。
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引起繆繆產生過激行為的直接原因:因為交給老師的文章中帶有「負能量」,其中大部分內容,被紅筆圈出,或者直接用「錯號」劃掉,並被老師批註要「傳遞正能量」。
在繆繆墜樓事件發生後,家屬曾發微博稱,繆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她是全家人的開心果,家裡貼滿了各種獎狀。
這讓我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一個生活中幸福家庭裡的五年級的女孩,為什麼會過早地接觸到社會上的負能量?
說到這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媒體和網絡。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我把這些因素加進去再做一個系統模型,涉及到繆繆(用戶)、媒體和網絡平臺三個部分,他們的關係大致如下:
A. a(網絡平臺)推薦 b(媒體內容)給c(用戶)。
B. 用戶群體c對b的瀏覽量,影響著b的推薦量。
C. b的瀏覽量越大,a對它的推薦量就越高。
這個系統模型並不難理解,在這當中網絡平臺具有「中介」性質,而媒體則扮演著「信息源」的角色。
那麼繆繆墜樓事件就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中介a,把不合格的b,推薦給了c,造成c的損失。
說到這,整件事件看起來都得到解釋了。
但事件的本質真的只是這樣嗎?一些媒體把帶有社會性質的負能量的信息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傳播給了作為用戶的繆繆,是不是就只說明了媒體和網絡平臺都太可惡了呢?
的確,如果按照我們平常思維中人性善惡的標準而言,這些散播帶有負面信息的媒體和傳播的平臺都是為了利益而昧良心的惡人。而我們這些受到負面消息影響的人都是受害者。
但仔細想想,就算是昧良心的惡人,其目的都是為了利益,為了賺錢,對於他們而言,理應是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內容,可為什麼它們會做出這種對用戶造成巨大傷害的行為?這不是等於是在殺雞取卵?
二、通過系統思考看清問題本質,找出系統關鍵解
《思辨與立場》一書中提到,強大的社會力量通過大眾傳媒起作用影響著我們新媒體對我們如何構建世界發揮著重要影響,但是,很多影響是有偏差的、膚淺的而且是誤導性的。
至於這強大的社會力量究竟是什麼,我們後面說,現在我要先說一件同樣是因為這個強大的社會力量所影響而讓我們大多數人感到痛苦不堪的事情。
01、 強大的社會力量的秘密
持續上漲的房價相信已經讓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朋友叫苦不堪,尤其是沿海發達城市,房價更是爆炸式增長。
關於房價增長的原因,至今為止仍然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的觀點大抵有三個:
觀點1: 那都是因為當年溫州炒樓團造成的;
觀點2:丈母娘經濟,誰讓她們只要對方沒房子就不讓女兒出嫁呢,所以房價其實都是丈母娘炒起來的;
觀點3: 由於經濟發展的剛需,沿海地區引入了大量的人才,同時由於政策的支持,很多外地人員湧入了這些城市工作並生活,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城市的消費力過於集中,房子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從而帶動起周邊城市的房價;與此同時,人力與材料的成本也與日俱增,這種種因素共同推動著房價的增長…...
這樣看來,明顯是第三個觀點更有說服力,無他,因為我們幾乎沒辦法用帶情緒的心態來批判這個觀點,仿佛有一層無形的力量保護著它。
這難道就是那個強大的社會力量?
更確切地說,是其中之一,因為這個觀點用到了一個基礎規律——供需關係。
為什麼要說房價增長這個事情呢?
的確,這跟繆繆事件看來起是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從系統思考的角度看,這兩件事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被一股名為「供需關係」的強大的社會力量所控制著。
就繆繆的這個事件而言,作為信息源的媒體通過統計得知,能調動情緒——尤其是一些帶有負面性質的資訊明顯更受用戶青睞,因此它們便會加大這類型內容的推送量。
而作為傳播渠道的網絡平臺,它們無法檢測出除敏感詞以外的大部分帶有負面性質的信息,所能看到的只是信息的瀏覽量。既然對於它們來說推薦啥信息都差不多,那麼按照市場供需原則,推薦瀏覽量大的信息就好了。
如果有一天,這些媒體和網絡平臺忽然發現自己成為了眾矢之的,也會覺得很冤枉:給用戶推送他們感興趣的信息有錯嗎?我們又沒有發布國家禁止的敏感信息,老師不會教學生,學生充滿負能量我們也管不了啊,你們看這些信息看得廢寢忘餐的時候怎麼就沒想起指責我……
強大的社會力量,說白了就是各種基礎規律,而基礎規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們代表了事物的底層的結構和規則,並且通能過這些結構與規則衍生出各種各樣不同的事件。
所以道家才會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說法,這裡的「道」,指的便是基礎規律。
02、槓桿原理與系統關鍵解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
相對的,系統思考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關係模型分析,找到系統的關鍵解——找到系統中的一個位置,只需對其實現小小改動,就能導致整個系統的行為發生明顯的變化,這跟槓桿原理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戴運動手環,這些手環既不能幫你補充體力,也不能讓你保持狀態,它們最大的作用便是為你記錄下運動的數據。
結果,根據運動數據來調整自己的運動計劃的人,效果明顯要比盲目制定計劃的那些人好得多。
記錄下運動數據,這便是運動計劃這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解,只需在一個不起眼的環節中採取簡單的行動,便能帶動整個系統的變化,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我們很多人都對系統關鍵解沒有概念,遇到問題時,其判斷的標準就變成自己的經驗和直覺,這樣的狀況下,一旦有外來觀點幹擾,我們便很可能受其影響,這是因為只靠經驗和直覺所得出的系統模型,往往是經不起推敲的。
就拿繆謬事件來說,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會覺得是教育問題,因此應該改進教育方法。表面看來,這個答案看似有效,但卻很可能只是「症狀解」,這就跟水面上的皮球一樣——摁下去的皮球,只要你一放手,就馬上會浮起來。
青島海爾還叫海爾冰箱廠的時候,曾經面臨著市場規模和利潤不斷下降的問題,甚至到了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境地。如何提高海爾冰箱的經營業績,帶領工廠衝出困境呢?人們期待著新廠長能提出提升產品競爭力、降低成本、打通銷售渠道等讓工廠活過來的策略。
然而,海爾冰箱廠新上任的總廠長張瑞敏給出的解決方案讓人大跌眼鏡。他提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是:提高執行力。
張瑞敏撕毀了原來車間裡複雜的規章制度,換上了13條扼要簡明的規定,並把這些規定改成口號。同時,他用那把著名的大錘砸碎了76臺質量有問題的冰箱,同樣被砸碎的,還有以往那空洞的質量口號。
結果證明,僅4年時間,張瑞敏便帶領海爾獲得了冰箱行業的第一枚金牌,在當時來說,這已經是行業內至高榮耀了。
讓一家瀕臨倒閉的工廠一躍成為業內第一的答案是提高工人的執行力?這的確讓人很難理解。然而「反直覺」一直都是複雜系統的特徵之一。在繁瑣複雜的表象背後,那個能起到「節點」作用的關鍵解往往會讓我們難以想像。
類似繆繆事件裡的媒體與傳播平臺「善惡」「道德」問題,如果從系統思考方式出發,就能發現或許以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來斬斷需求鏈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關鍵解;而海爾的張瑞敏也是在理解了工廠的現狀和背後的運作系統後才做出了簡單而有效的決定:提高執行力→浪費減少、有效時間提高→成本降低、質量提高、產量增加、品牌形象提高→競爭力增加→更多收入。
回到繆繆事件上來說,為什麼很多人最初聽到斬斷需求鏈要增建立正向價值觀時,第一反應是嗤之以鼻呢?
因為在推動系統系統關鍵解運作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情況往往不會有太大變化,甚至可能更糟。而我們卻習慣通過對比行動前後的效果來判斷事情的好壞。
如果我們認定是教育問題,那麼要採取的行動就是如何改進教育方法;而提升價值觀,一方面是早已經說爛而又聽膩了的事情,另一方面是一件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會覺得在這種事情上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完全是無稽之談。
然而,無數成功的例子已經給我們證實了:很多簡單且有效的解決方案,其行動的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並不是都有著緊密聯繫的。
三、系統思考的力量
有沒有覺得,我們自身的觀點,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動搖?
我們都很少,或者說是覺得沒必要去深究事情的本質,因此我們能看到的基本都只是事件本身,在這個層面上所產生的觀點,往往都只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
但事實是,這世界上各種事物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事情的本質,最重要的突破口便是對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
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鞏固自己的觀點,並在這信息過剩的時代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那該如讓自己擁有系統思考的能力?
是西蒙·斯涅克(SimonSinek)在一次名為《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的TED講演中,第一次提到了「黃金思維圈」。
01、黃金思維圈
或許我們已經聽過無數次別人說的:「每遇到一件事情,要先問自己一句「為什麼」。」
是的,遇事先問「為什麼」,這便是「黃金思維圈」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原理和應用方式。
就這麼簡單?對,就這麼簡單!
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一般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是事情的表象,稱為「What」層面;第二層是針對事情所做出的行動或計劃,稱為「How」層面,而第三層就是「Why」層面,也就是「為什麼」。
西蒙·斯涅克在他的演講中以蘋果公司為例,舉了一個很精彩的例子:
他說,現在很多電腦公司都是在賣產品,它們的廣告永遠是自己的產品質量有多麼好、功能有多豐富、性價比有多高。
但蘋果公司不同,它們的營銷理念是:我們做每一件事,其目的都是以客戶使用感受為依據,而進行突破和創新,我們的成功沒有秘訣,只是在為服務客戶的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產品,怎麼樣,想買一臺嗎?
你看,同樣都是在說自己的產品很棒,一個從「What」層面出發——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的產品有多少;而另一個則從「Why」層面出發——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要做不一樣的產品。
如果你是消費者,你覺得哪個理念生產出來的產品吸引力更大?
02、想要變聰明,你要不斷地問「為什麼」
《窮查理寶典》的作者查理·芒格曾說:「想要變聰明,你要不斷地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必須將答案聯結到深奧的理論架構,你要去了解這些主要理論,雖然有些難度,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樂趣。」
這句話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在那以後,每當我遇到想不明白的問題時,我都會先追問自己5個「為什麼」,一直挖到問題的最深層,才以此為基礎,製作出自己的系統思考模型。
以繆繆事件為例,當大家都把焦點放在老師、繆繆和她的父母三個關係之間時,我嘗試了5個「為什麼」的自問自答:
問:為什麼繆繆會做出過激行為?
答:因為教育方法不行,無論是家庭的還是學校的。
問:現階段的教學方法鋪天蓋地,獲取途徑容易簡單,為什麼還會出現教育方法不行的問題?
答:也可能現在的父母都把孩子當寶,把他們培養成溫室的花朵,經歷不了風雨。
問:很多學校都一直重視孩子的心靈教育,就算學校學不到,很多家長也會積極地和孩子進行交流,理論上來說孩子的心靈素質應該越來越強大才對,那為什麼孩子在受到挫折後做出過激行為的比例卻一直在上升呢?
答:因為現在網絡資訊發達,孩子很早就接觸到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孩子的價值觀尚在形成階段,又缺乏社會經驗,因此很可能受到一些負面信息影響,這從繆繆所寫的作文裡就能看出來。
問:為什麼負面信息還能從網絡上散播?
答:有需求便有市場。
這樣我就發現,不但繆繆這個事件,很多類似的事件背後的原因都涉及到「供需關係」的底層市場規律。
03、一些推薦和總結
全文太長,也可能比較亂,所以在這裡我想簡單總結一下:
1、把思考的重點放在「關係」上,而不是事情本身,這是培養系統思考能力非常重要的一步;
2、通過問題的本質找出系統中的關鍵解;
3、培養系統思維的原理其實就是通過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從而讓自己的思考更接近問題的本質,這和「黃金思維圈」的原理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想要學習一門新的學識,那麼讀書,便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在最後,我想向大家推薦幾本自己覺得啟發性比較大的書:
《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託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
《第五項修煉》——彼得·聖吉
《系統之美》——德內拉·梅多斯
《思辨與立場》——理察·保羅
其實,就算看完這些書,一時間肯定還是沒辦法學會系統思考的,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要勇於嘗試去應用這種思考方式,就像文章裡我所舉例的繆繆事件的分析那樣,分析的答案未必是正確的,但唯一能確定的是,用這種方式去思考,就會有讓我們看到問題更深層原因的可能。
不斷地嘗試並修正,然後再次嘗試,直到掌握,不正是學習的本質嗎?
四、後記
近期的垃圾分類搞得如火如荼,我們的小區也不例外。為了讓一個小區順利實現垃圾分類,居委除了在每棟住宅下都貼滿「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標語外,而且還經常騎著自行車,後尾綁上小喇叭,每天不定時不限次數在小區內騎著車放廣播。
播到什麼程度?我小學一年級的女兒都會背很久了,而且還是「國粵」雙語的。
這還不止,每天早上7:00-9:00點,晚上19:00-21:00,在垃圾回收站旁邊還會有專人指導你哦。這可真是苦了我們這些居委大媽了,這大熱天的。
然而結果呢?垃圾堆成山,幾乎全部人都避開了這個時間點去扔垃圾,如果碰到不知道怎麼分類的,直接往垃圾桶外面一放了事。
心痛負責我們小區的那些環衛工人。
而僅一路之隔的對面小區,情況就完全不同,他們也在搞垃圾分類,但居委會的大媽大叔卻不用每天在烈日下跑來跑去。區別只是在於,他們的居委會在徵得業主同意後,統一為他們準備了小型的分類垃圾桶,讓他們擺在室內。而業主在扔垃圾時,只要把家裡的垃圾袋扔到樓下對應的垃圾桶裡就可以了。
如今,我們小區借鑑了他們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事情給了我兩個啟發:
1、想要做成一件事,不假思索就拼命衝的話,收效甚微,所以古時候才有「先謀而後發」這個說法;
2、有時候你能做成一件事,並不是因為你有多努力,而是因為別人已經預先幫你找到系統中的關鍵解,而你只是恰好站在一個比較幸運的位置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