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眼洞悉事物本質?這篇文章講透了!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和君商學

作者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什麼是思維模型(Mental Model)?

你可能會在不少文章、培訓課裡面,看到這個名字。它們往往會用複雜的詞彙和概念,通常還會扯上一些名人,把它包裝得高深莫測。

但實際上,思維模型究竟是什麼呢?

用大白話來說,它其實就是每個人認知世界、思考問題的基本模式和習慣。

舉個例子:你一定知道「批判性思維」—— 接收信息時,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後退一步,去審視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儘可能甄別出它的價值。

這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也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模型」。

大家也許還記得之前寫過的「認知三層次模型」。其實,思維模型,就是把「認知層」裡面,一些普適的技巧和思維方式抽離出來,找到背後的規律和原則,打包起來,方便遇到不同的場景時調用。

這就是「模型」的含義 —— 從一系列元素裡面,找出背後的共性,把它們總結、歸納起來,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可復用和遷移的結構。

所以,為什麼思維模型能夠幫你洞悉事物本質?就是因為,有效的思維模型,都是對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一些總結。它本身就蘊含著關於「本質」的信息。

它未必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透過思維模型,你能夠更好地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也許,能夠幫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著的盲區和障礙。

深入聊一聊,並分享幾個簡單、有效的模型,希望能給你一些多角度的啟發。

但還是那句話:它們是「認知層」的高度濃縮,要遷移到「應用層」,需要自己不斷地練習和聯想。並不是讀完這幾篇文章,你就自動學會它們了。

01

二階思維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在一條街道上,有一家生意非常好的貓咪餐廳。出品很贊,但是價格很高。後來,有另一家餐廳 —— 假設叫做萌犬餐廳,也想來分一杯羹。他們能做出跟貓咪餐廳相同質量的出品,但價格低了許多。

那麼,會怎麼樣?

最容易想到的結果是:通過更低的價格,萌犬餐廳能把原本去貓咪餐廳消費的顧客吸引過來,使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

但現實生活有這麼簡單嗎?

例如:萌犬餐廳用低價策略,會不會導致貓咪餐廳的反擊,也採取降價應對?這樣一來,會不會進入價格戰,雙方不斷降價,原本的利潤空間都被擠壓?

萌犬餐廳拉來一大批客人,能否消化和承載?如果客人需要排隊,甚至由於客流量太多、服務跟不上,導致客人的體驗非常差,會不會反而影響了口碑?

萌犬餐廳用低價策略,除了原本貓咪餐廳的顧客,還會吸引到哪些人?顯然,是覺得貓咪餐廳價格太高、捨不得消費的人。那麼,會不會拉低了萌犬餐廳的「檔次」,讓那些想請客的人心生顧慮?

諸如此類。

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時,我們總是傾向於去思考「當下的」「短期的」結果。但絕大多數時候,短期的結果未必能持久,它可能會產生各種可能性,導向各種不同的新結果。

而這些新結果,更未必都是「好」的,它們往往會帶來全新的問題和額外的麻煩。

所以,什麼是二階思維?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遇事多想一步,去思考:

如果我這樣做,會得到什麼結果?(一階)

如果我得到了這個結果,隨著時間推移,它會產生哪些新的可能性和結果?(二階)

當然,你還可以繼續下去,思考每一種可能性往下延伸的三階、四階……但那些就過於複雜了,不是人腦能夠計算的。

其實,大多數人日常的習慣,僅限於「一階」,連二階都達不到。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非常排斥這種思維,因為它涉及「可能性」—— 任何涉及可能性的事物,都是不確定的、不可控的,需要大量的認知資源和計算量。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有些人考慮問題總是很全面,能夠未雨綢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二階」的思維方式,總能夠快人一步,考慮到更複雜、更長遠的可能性,並據此作出判斷和決策。

學會二階思維,需要擁抱「概率」。你會發現,結果往往不是確定的,它有多條可能的分支。而每一條分支,都有自己的可能性 —— 正是這一點,使無數人望而卻步。

但這也正是平庸跟「聰明」的差別所在。

「可能性」永遠不是敵人,不要排斥它,相反,它是我們的朋友。習慣去思考各種可能性,可以幫助鍛鍊你全面思考問題、提前做好規劃的能力。

你會更清晰地看到:我該做些什麼,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達成我的目標,起到最好的效果。

這也是不斷拓展思維寬度,提高腦容量的練習方式。

02

整體思維

如果你讀過我關於學習的文章,一定會知道:我非常推崇「整體思維」的思考方式,它是我在學習方法論上面的基本原則。

那麼,什麼是整體思維呢?

它基於兩條假設:

1)一切事物在底層上都是互相聯繫的;

2)整體能提供比個體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條很好理解,第二條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買一件沙發,除了考慮它的材質、舒適度、耐用性、價格之外,還要考慮什麼?它跟家裡的風格是否搭配,對吧。

如果你整個房子是現代簡約風格,卻放了一個實木紅木沙發,那顯然非常奇怪。

這就是「整體性」。沙發這個個體,放進整體的語境中,就被賦予了新的信息。

再舉一個例子。稍微了解過藝術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文藝復興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維納斯」繪畫,尤其是以提香和喬爾喬內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為什麼那麼多畫家喜歡畫維納斯呢?是因為他們崇拜女神嗎?

如果你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百思不得其解。但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時的貴族喜歡收藏裸女的畫像,但是又多少有傷風化,於是怎麼辦呢?就委託畫家找模特,畫,畫完了,安上維納斯的名頭,安心地藏在家裡。

再比如,都喜歡畫人體,為什麼威尼斯畫派受到的評價,就比洛可可的畫家(比如弗朗索瓦·布歇)正面呢?是因為前者的技法比後者好嗎?

當然也不是。原因還是要從藝術史裡面去找:威尼斯畫派崛起時,是文藝復興,人從宗教的桎梏中釋放出來,這時的人體畫叫做「崇尚自由」;而洛可可所處的時代,是路易十五、十六時期,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尾聲,以及法國大革命的前兆。所以這時的人體畫,就叫做「奢靡縱慾」,是要被打破的舊勢力。

簡而言之:我們永遠不能孤立地去考慮問題和事物,而應該不斷地追問自己:

它的背景和場景是什麼?

它為什麼會出現?

它的出現帶來了什麼、導致了什麼?

也就是把我們研究的對象本身,通過深入挖掘底層,不斷地建立聯繫,來將它跟我們已知的系統、體系,聯繫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前面講的例子,是藝術史範疇,很好理解。但有些時候,單單局限在一個領域裡面還不夠,你可能還要學會跨領域,把不同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消化它們。

舉個例子:做設計,如何能做出好作品?除了要懂設計,你可能還要懂心理、品牌、市場營銷,甚至包括一定的溝通技巧,這樣才能向客戶交付滿意的結果。

做產品,除了要懂產品本身,還要懂交互、審美、心理、行業和公司戰略,包括項目管理能力,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務。

這已經不僅僅是「學習」了,而是整個生活、工作和職業生涯。

就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的:無論你做何種工作,未來的趨勢,一定是更加往「整體性」靠攏。從分工、細化的時代,走向多面、立體的時代。

你必須把自己的工作跟團隊、項目、業務連接起來,從整體的維度去思考和看待,重新審視過往的經驗,重新優化、組合,發現新的創新點。

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03

系統思維

什麼是系統?

其實也很簡單,系統就是「元素」和「結構」的組合。把一定的元素,通過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起來,使它們具備整體性,這就構成了一個「系統」。

系統思維,最關鍵的一點,也是一條假設:

系統就是一個「轉換」(transformation)的過程。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系統的存在,一定是因為它達成了一種「轉換」:能將某些不夠好的、無序的狀態,轉變成更優的、有序的狀態。

舉個例子:

為什麼會有「公司」的存在?為什麼我們要受僱於人,而不是自己為自己工作?

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公司,每個人掌握的技能都是細分的,要謀生,你就必須怎麼做呢?找到能夠跟你互補的人,一起合作生產出產品,再找到有需求的客戶,賣給他們,得到的利益再作分配。

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在這個過程裡,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極大一部分是被浪費掉的 —— 他們將無法專注在自己的技能和生產上面。

這時,他們所有能力產生的總和,可能是 10+10+10 = 20。有 10 的部分被浪費掉了。

但有了公司,這整個流程,就可以由公司來完成。

同樣是這些「元素」,由一個雜亂的結構,變成有序的結構,就誕生了一個系統「公司」。這個系統的作用,就是將一個無序、低效的狀態(每個人都需要找夥伴、合作、找客戶),轉變成一個有序、高效的狀態(公司提供崗位,每個人各司其職) —— 這就是一個「轉換」。

這樣,總的產出就一定會比之前高,可以達到28、30。

當然,隨著信息不對稱的打破,觸及成本的大大降低,這個系統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相反,維持它存在的代價(也就是公司的股東權益)居高不下。

那麼,公司將逐步轉向小型化、晶體化,每個人將更多的為自己工作,就是一個可預見的未來。

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系統思維」。

在這個例子中,初期無序、低效的狀態,就是「輸入」(Input),而最終結果,高效、有序的狀態,就是「輸出」(Output)。

系統的意義,就是通過一個「轉換」,將元素彼此間的結構打破、重組,以達成從 Input 向 Output 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所節省出來,或者說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有一部分就會成為系統的「燃料」。

只要這個差額存在,燃料存在,系統就會一直運轉下去。

系統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幾乎遍地都是。公司可以看作系統,城市可以看做系統,一個餐飲店,一個班級,一個公眾號,都可以看做一個完備的、小小的系統。

它的本質,就是幫助你,從更高的維度,用整體的視角,摒棄掉紛紜複雜的幹擾,去專注於它的「輸入」和「輸出」 —— 這就是系統的本質,也是世界上許許多多事物所存在、持續發展的本質。

從系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會發現,很多原本模糊、不明白的障礙,都將迎刃而解。

大多數問題,當我們思考和討論的時候,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其實是沒找準「本質」。

這會導致什麼後果呢?你可能鑽研了半天,花費了大量力氣,到頭來,卻發現所糾結的東西,都是邊邊角角,對結果和整個系統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這種情況,通常就是沒找準本質,而把精力放在了周邊。

那麼,究竟什麼是本質?

答案也非常簡單:本質,就是一個事物在變化的過程中,或者窮盡各種可能性的前提下,所維持不變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它「之所以」是它的原因。

如果用系統思維來解釋,本質,就是系統所要「轉換」的那個東西,也是系統所能夠存在的理由。

舉個例子:公司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整合資源。無論什麼行業、什麼領域,只要資源存在錯配和空缺,公司就得以存在;而一旦資源能高效運作、對接起來,公司就沒必要存在。

同樣,汽車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出行。在這個過程中,保證便捷、安全、高效,才是汽車最核心的存在理由。其他一切,都只是建築在這個本質上面的淺層需求罷了。

抓住本質,是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真正得以理解一個問題、一個事物的前提。

那麼,有哪些簡單的思維模型,可以幫我們理清事物的本質呢?

04

輸入 - 輸出模型(IO模型)

這個模型其實在系統思維時已經點過,今天會更深入來講解。

這是「找本質」非常好用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去思考:

一個行為、過程和系統,它的初始形態是什麼?它的最終形態又是什麼?

結合這兩點,我們就能夠得出一個「轉換」的過程 —— 而這往往就是問題的本質。

《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裡斯坦森提到過一個案例:

一家餐廳想提高奶昔的銷量,於是,他們聘請了營銷顧問來幫忙。顧問們做了焦點小組和訪談,認為奶昔的高熱量可能會造成影響,於是據此改進了產品,推出了多種健康套餐。但是,銷量仍舊不見起色。

他們決定換種方式。顧問們統計了奶昔的銷售,驚訝地發現,超過40%的奶昔是在早晨賣出的。這些顧客沒有買任何別的東西,只買了一杯奶昔。而這跟他們的分析背道而馳。

於是,他們採訪了那些早晨來購買奶昔的顧客,並問他們:你們購買奶昔是為了什麼?如果這裡剛好沒有奶昔了,為了達成同樣的結果,你可能回去買些什麼?

結果他們發現,這些顧客購買奶昔根本不是為了充飢,而是出於這麼一個場景:他們開車上班,需要度過一段乏味的時光,能打發一點空閒、又能避免在10-11點時餓肚子最好。

於是,奶昔成為了最佳的選擇:只用一隻手,不會影響開車;用吸管吸,需要20-30分鐘;又能適當提供飽腹感,避免飢餓。

至於奶昔是否健康、高熱量,口味如何,並不在顧客考慮的範圍內。

所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把吸管做得更細,在奶昔裡加入一點果乾,會是更有效的做法。

所以,克裡斯坦森說:不要去關注產品,而是要去關注:消費者想通過這個產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狀態?這就是創新的要義。

這其實就是一個應用IO模型的案例 —— 購買奶昔是一個「輸入」,打發時光、順便填飽肚子,是一個「輸出」。把目光聚焦在這個輸出,我們就可以知道:真正能對這個系統造成影響的做法是什麼,而不是盲目嘗試。

這就是事物的「本質」。

再舉一個例子:書店。

你會去書店買書嗎?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我們早已習慣了從京東、亞馬遜買書,方便又便宜。那麼,去書店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你開了一家書店,要如何存活下來?

很簡單可以想到:消費者選擇去書店,要麼是想看看有什麼感興趣的書,要麼是想擁有一個休息、放鬆、安靜的空間 —— 他一定是想帶著閒適、愉悅的心情離開的。

所以,你可以做的是:在店裡設立閱讀區,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茶飲,讓讀者能舒服地、免費地看書。

乍一看,這會大大減少營收 —— 都能免費讀書了,誰還買?但實際上,這既然滿足讀者「了解一本書」的需求,又能提高讀者對這家店的粘性和喜愛。而一旦喜愛了,他喝點東西、吃點下午茶,或是拉朋友過來小聚、敘話 —— 這些才是收入的來源。

這就是一種思維的轉變:書店是一種文化和休憩空間,而不是賣書的渠道。

星巴克其實也是同樣的思路:大街上有那麼多的咖啡館,咖啡做得好的比比皆是,為什麼我要進星巴克?因為我知道:無論哪家星巴克,它的環境、空間都是統一的,很舒適。我可以在裡面坐一坐,上上網,辦點公事,順帶喝點咖啡,哪怕並不好喝。

它賣的是場所,是整體的體驗感,而非飲品。

在生活中,也不妨做做這樣的練習:忽略那些紛紜複雜的過程,去關注:一樣事物,它變化之前是什麼,變化之後又是什麼?

這樣,可以讓自己更清晰地,看到它真正的意義、目的和價值。

05

供給 - 需求模型(SD模型)

供給(Supply)和需求(Demand),可以說是商業社會運行的基礎,也是一切商業鏈條能夠承接起來的核心。

時時刻刻練習用SD模型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商業嗅覺和思維。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朋友問我:我也想做自由職業,可以做點什麼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職業活下來呢?

我的回答通常都是,想清楚這三個問題:

1)我有什麼?

2)誰需要這些東西?

3)我如何能把已有的東西,轉變為別人需要的東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決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

這就是一個切入點。

在生活中,有許多場景,都可以問自己:

它們為什麼可以連接起來?彼此的供給和需求是什麼?

這可以不斷提高你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06

動力 - 阻力模型(PO模型)

我在許多文章裡都講過:很多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和阻力的博弈。

動力超過阻力,改變就會發生,行為就會成立,反之,就會停滯 ——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像我強調過很多次的:我們都在說「自律」「意志力」「自控力」,但實際上,它們真的有用嗎?意義不大。

為什麼很多人「堅持」某個習慣,總是難以堅持下去,或者不知不覺就放下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習慣只是來自於外部,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從而缺乏最根本的「動力」。

所以,我的主張非常簡單:不要去強迫自己堅持某個習慣,而是要去發現:

我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危害?

我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好處?

我可以採取什麼簡單的步驟,一步步逼近目標?

讓自己的大腦接受這個理由,慢慢的,一步步的,向設定的目標靠攏。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克服「晚睡」。如果你每天都睡不夠,又沒辦法早睡,老是不想上床,不妨可以這樣思考:

能不能給自己一個充分的理由結束這一天?讓自己可以安心休息。

能不能給明天安排一點小驚喜、小挑戰?讓自己有興趣迎接新的一天。

前者,比如寫日誌,記錄待辦事項,清空大腦,採取一些儀式性的行為;後者,比如給自己設置一些小任務,一些新奇的嘗試,一些能調動興趣的行為,比如「明天起床之後,我要……」

很簡單的方法,但往往能奏效。

讀書也一樣。要想堅持讀書,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是輸出。

只有從輸出中感覺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它們才會反過來成為你去堅持讀書的動力。而不是靠「讀書有用」「讀書是好的」這些別人所灌輸的理念,去強迫自己每天讀1小時、2小時。

不僅僅是個人習慣,很多更宏觀的問題,其實本質上都是動力-阻力的博弈。

比如,為什麼很多好的政策,總是很難得到實施?原因很簡單。好的政策往往意味著改變,而改變會影響到現有的既得利益者,但未來的受益者又尚未得益,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前者的阻力往往比後者的動力更高。這就導致了政策施行困難。

為什麼很多施政者,上臺後都會向「中間」靠攏?也很簡單。施政者想獲得連任,對基本盤來說「不犯錯」就好,而需要竭力爭取的是搖擺不定的那部分人,這才是他的動力。因此,他往往會表現得更溫和、更包容些。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但再複雜的現實,無非就是多添加了幾個變量,本質都是一樣的。

推動一件事情的動力是什麼?如果它發生了,阻力又是什麼?

不妨試著用PO模型,試著思考一下各種行為、政策和規範。你會更容易發現其中的癥結和根源。

07

改變 - 不變模型(CS模型)

最後,簡單聊聊「改變 - 不變」模型。

這個模型也很簡單。對於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

經歷了這些複雜的過程,它改變的是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

這些不變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它所賴以持存、構成其本質的部分。

這其實也是學習一個新事物很好的方法。

舉個例子:當你接觸到一個陌生領域時,如何快速了解它呢?

你不妨多搜集一些相關的材料,然後,去觀察:在這些材料裡面,有沒有哪幾個關鍵詞、哪幾個概念,是一直都存在,沒有改變過的?

如果有,它們往往就是這個領域的關鍵節點。試著去把它們「連接」起來。

這種思維比起前三種,會更基礎一些 —— 前三種模型其實也可以看作CS的變種,它們的本質,都是從紛紜複雜的現象裡面,找到穩定的、不變的結果,需求和動力。

希望這些思維模型,能夠幫助你,更加抽絲剝繭地,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

相關焦點

  •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洞悉事物本質?(二)
    抓住本質,是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真正得以理解一個問題、一個事物的前提。那麼,有哪些簡單的思維模型,可以幫我們理清事物的本質呢?這就是事物的「本質」。再舉一個例子:書店。你會去書店買書嗎?動力 - 阻力模型(PO模型)我在許多文章裡都講過:很多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和阻力的博弈。
  •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思考的技術》。本書作者是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理工系畢業後,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日本分社社長、公司董事,國際著名企業顧問。
  • 一個人洞察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能力
    很多人應該都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核心就是你洞察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能力這麼理解呢?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任何能有所成就一點事業的人全TM都是因為比別人提前認知到了並且悟懂悟透了事物運行的規律和本質我說小案例你就更能理解了
  • 如何寫出高水平材料?這12條講透了!
    按 經常有筆友詢問如何才能寫好材料。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回答起來卻頗為犯難。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篇經典之作,出自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王夢奎先生之手。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有的人卻活的明白,想的透徹,知道自己的處境,看的清本質,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是少數人擁有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的。開放性思維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深度拆解:一文講透雲集商業模式的本質是什麼(上)
    但是我們看事物不看只看表面,存在即有其合理性。這是物種演化的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今天我將用一文講透雲集商業模式的本質,應該是你能看到說雲集文章裡面說的最全面的了,想做好社交電商,值得收藏。文章的主要分為8個部分:雲集的前世今生會員制社交電商的本質雲集代理制度深度解析雲集收入背後的會員分配機制雲集模式是否涉嫌傳銷雲集模式的優劣勢,適合什麼樣的產品雲集模式的未來保守與創新,磨難與非議01 雲集的前世今生雲集是會員制社交電商的開創者,採用S2b2模式,購買禮包即可成為其店主,自用省錢,分享賺錢,將消費者變成了消費商。
  • 人的定義:人這類事物,再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再到內涵,最後定義
    溫馨提醒: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內涵與本質屬性,最後形成對人這類事物相應概念的一個定義。人,是一個只有一個字的詞語,是一個長度最短之一的詞語,只有2個筆畫,夠簡單了,三歲的小朋友都會寫這個字了。但要折騰清楚人這個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其實沒那麼簡單,可以說是超級複雜的。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本文選自《直擊本質》,專注於「思考的方法」,書的上半部聚焦於本質思考,對「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就是本質?」以及「如何找到本質?」進行了剝繭抽絲般的思考與解答。學會這種思考方法能夠讓你看透問題本質,並高效地解決問題。書的下半部則跳出框架,帶你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去思考,運用遷移思考、升維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讓很多看似無解的人生難題得到解答。
  • 如何提高深度思維能力?幫助你看透事物本質的三個步驟
    ,「如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當時,只推薦了一些書,我們將分享提高深度思維能力的方法。我希望你能給自己7-10分鐘的時間耐心閱讀這篇文章。培養深度思維習慣的前提是深度閱讀。耐心閱讀後,一定會讓你接近真相。
  • 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
    1、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2、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替換博弈工具的過程,初始用道德,而後改智力,再後智商情商並重,最後學習用智慧。智慧不過是高品質的人性,唯其提升自我,克制環境所帶來的一切不足,才能接近於快樂與幸福本身。
  • 關於文獻綜述,這篇文章說透了!
    如《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型》這篇論文的關鍵詞就是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當然,有時候也不能完全憑論文題目來確定,因為論文題目中可能只有一個重要概念或術語。以《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的幾個關係》這篇論文為例,該論文題目中的重要概念只有一個——供給側。儘管如此,「供給側」這個詞組還不能作為關鍵詞,因為這個概念最初來自經濟學領域而不是教育學領域。
  • 如何系統啟蒙孩子的數學思維,一篇文章說透
    對於啟蒙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遊戲,來培養孩子以下3個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力:  抽象思維:提取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邏輯推理:推導、思考因果、判斷觀點  解決問題:多角度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接下來,就是咱們
  • 善於隱忍,能洞察事物本質的星座
    善於隱忍,能洞察事物本質,對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兒更懂得看透,且不說透,對事業上更懂得看明白,去努力的道理,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獅子座看透本質且不說出來,懂得隱忍的人則是不多的, 獅子座在這一方面是越發的有水準
  • 太棒了,這篇文章將超聲波探傷講的超級透徹
    耦合劑填充探頭和工件之間的氣隙,允許超聲波進入工件,這是使用耦合劑的主要目的。耦合劑還具有減少摩擦的作用。常用的偶聯劑是水,甘油,發動機油,變壓器油,化學漿料等。 4、超聲波探傷設備-試塊測試塊是一個帶有簡單幾何人工反射器的樣品,根據特定目的設計和製造。測試塊,如儀器和探針,是超聲波測試中的重要工具。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部隊實際工作中,一些同志容易出現簡單化、片面性的做法,從思想方法上來看,往往是由於就事論事,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不善於用辯證聯繫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因而很難做到準確定位、對症下藥。學一點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非常必要,很有好處。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問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
  • 從原理到製造再到應用,這篇文章終於把MEMS技術講透了!
    原標題:從原理到製造再到應用,這篇文章終於把MEMS技術講透了! 來源:知乎,作者:阿hong MEMS的快速發展基於相關技術的相對成熟,但是MEMS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這篇文章,我們來解讀《矛盾論:兩種宇宙觀》。在這個章節,毛主席開門見山地講到。人類認識論過程中,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這兩種相互對立的世界觀,經常發生思想交鋒與碰撞,有事沒事就經常相互掐架。形上學這幫人,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辯證法這派人,也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科學的。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人能否認識事物的本質?
    一個事物的本質就是這個事務區別於別的事物的那個冬冬。比如我們說:我們說地球是一個質點。那麼,你就得說什麼是質點,什麼情況下,地球可以被看成一個質點。你看,本質和我們能夠命名很有關係。再比如,當你說,那個傢伙簡直不是人!那麼,在你的腦海中,應該有什麼是人區別於其他萬物的形象,也就是說你知道人的定義(當然,什麼才叫「人」也是哲學問題的本質,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什麼才是人)。
  • 事物網狀結構屬性初步探索研究
    今天我們初步談談網狀結構的一些特徵,以及對我們怎麼理解和把握事物有哪些幫助。部分事物是呈網狀結構特徵的,這種網狀結構特徵,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1)事物內部有若干個節點,各節點通過有方向的線條連接起來,並且組成一個整體;2)事物內部的每個節點,至少與其他的一個節點相連,且互相影響;3)事物內部的若干節點,是有層次區分的,帶方向的連接線條是帶一定約束的;4)網狀結構有出發點(起始點)和結束點(最優點)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