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經常有筆友詢問如何才能寫好材料。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回答起來卻頗為犯難。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篇經典之作,出自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王夢奎先生之手。被譽為「國務院第一筆」的王夢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幾乎年年主持政府工作報告起草。他的作品以言之有物、分析細緻、邏輯嚴密、說理透徹而著稱,在這篇《文章寫作十二題》一文中,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寫作中常見的一些問題,使人讀後獲益匪淺。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文章寫作十二題
怎樣寫文章,這個題目很難講。文章之道,有許多是可體會而難以言傳的。何況,寫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數,「文章是自家的好」。因為是同行同業,同甘共苦,我講些個人的零星體會,共十二個題目,長短不一,有些意見,是感想式的,只能叫做漫談。
1、文章怎樣才算好
文章怎樣才算好,也是見仁見智,不容易一兩句話說清楚。甲認為好,乙可能不以為然;乙認為好,甲可能不以為然。這和個人欣賞偏好有關。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把會議通知或者工作報告寫成抒情散文和學術論文。
古人講義理、考據、辭章。義理就是講道理,有見解;考據就是材料要準確;辭章就是要有好的表現形式,這涉及文章的語言、章法和風格等許多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筆要好。
可以說,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確的健康的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表現形式的統一,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文章不僅要有內容方面的追求,也應該有形式方面的追求。
2、寫作是技巧也是藝術
文章首先內容要好,這是毫無疑問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內容需要有好的表現形式。文章寫作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有相對獨立的意義。能夠長久流傳的,都是好的內容和完美的表現形式相統一的文章。
不僅文學作品要重視寫作技巧,理論文章、調查研究報告、會議文件和講話,各種體裁的文章也都要講究寫作技巧。講究不講究,技巧的高下,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我舉個新的大變化的例子。電腦和網絡是20世紀的偉大發明,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單就寫作來說,在採集信息、整理資料、提高效率方面提供了過去難以想像的便利,可以給人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去調查研究,對寫文章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給一些偷懶的人提供了方便,例如不分析情況和研究問題,整段下載材料,東拼西湊,敷衍成文,很容易造成重複和雷同。
3、小題大做
小題大做是說文章選題。選題很重要,選好題目,文章成功一半。初學寫作者寫大題目往往不容易成功,因為大題目涉及內容廣泛,不大容易把握。比較好的辦法是小題大做。小題大做不是抓住雞毛蒜皮無限誇大上綱,而是把題目範圍定得小一些。這樣做,分析容易細緻深入。
大題小做也有成功的,這要求具備很廣博的知識和很高的概括能力,一般人很難做到。文章寫作者知道的,應該比寫進文章的東西更多,這樣寫起來會輕鬆自如,綽有餘裕。如果自己不懂得那麼多,硬著頭皮寫大題目,會感到吃力,甚至給人以聲嘶力竭的印象。
我一向主張初學寫作者,特別是從事研究工作的青年人,要小題大做。這樣有助於找準聚焦點,對某個具體問題作深入研究,把道理說透徹。沒有對於所討論問題的深刻認識,沒有對於全局的把握,寫大的題目容易陷入空泛,大而無當,你說的別人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你沒有說。
4、粗枝大葉
粗枝大葉,當然絕不是說,寫文章可以粗心大意,文章可以有疏忽和漏洞;而是說,要注重大的輪廓和脈絡。要先把文章大的結構和布局搞清楚,把文章大的框架立住。文章有不同的風格,不論是清峻還是通脫,是豪放還是婉約,框架都要立得穩,才能站得住。當然,這種框架構思,不一定形諸文字,也可以只是個腹稿。框架定好了,才能夠提綱挈領,觀點和材料的組織才會有中心,寫起來才不致「節外生枝」。框架立不住,觀點和材料的取捨就會無所依據,就不會有邏輯和條理,甚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文章框架設計的過程,也是初步分析歸納和理順思路的過程。文章主題從幾個方面展開分析,每個方面有哪些內容,按照內在的邏輯關係,粗線條地擺布停當,文章大的輪廓和脈絡也就有了;什麼地方是需要彌補和加強的薄弱環節,也就大體清楚了。最初確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線條的,寫作過程中修改補充和局部改變是難免的,但事先的縝密思慮可以防止中途全盤推倒重來。粗枝大葉,注重大的輪廓和脈絡,不是不注意細節和交代事實。該說明的事實還是要交代清楚,不要省那幾個字。
5、標新立異
文貴創新。創新就是標新立異。隨人腳後,人云亦云,不可能創新。搞研究,寫文章,要存同而求異,研究性的文章尤其如此。如果講一樣的話,複印散發就可以了,何必再寫。網絡上有各類文章的標準版本,滿足官樣文章的需要,一個程式,八股腔調,套話,不可能有新鮮創造。
標新立異是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創新,要有新鮮的見解,也要追求不同於別人的更好的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風格。即使同樣的主題,同樣的題材和體裁,在表現形式和語言上也要追求「新」和「異」。
標新立異的根據,是基於現實生活的生動活潑的創造,是對中外優秀思想文化遺產的繼承,而不是無根據地說些驚世駭俗的大話,用片面性、絕對化的言詞譁眾取寵。
6、深入淺出
文章有四種境界:深入淺出,深入深出,淺入淺出,淺入深出。深入淺出是最高境界,也最難。沒有對所論事物的深刻認識做不到「深入」,沒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淺出」。賣弄博學,故作高深,用人人都難懂的語言講述人人都知道的意思,變成小圈子人的「自產自銷」甚至是自言自語,對社會沒有多大用處,是文章大忌。
高手們的文章寫得好,不僅是因為有獨到的見解,也因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寫作技巧,能夠用明白曉暢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所謂平白如話。古往今來,能夠流傳的好文章,都是深入淺出的,沒有哪一篇是裝腔作勢、佶屈聱牙的。
7、簡單明了
文章要簡明清爽,不能拖泥帶水。簡單,才能明了。簡單明了,才能眉清目秀。
要言不煩。過去有「惜墨如金」的說法,有的評論甚至把「簡」稱為文章「盡境」,也就是最高標準。簡約是文章之道,不能「瘠義肥辭」,內容稀薄而空話連篇。
寫文章的本領,在於把複雜的事情說得簡單明了,不在於把簡單的問題說得複雜。
寫文章的經歷,往往是「短——長——短」:開初沒有東西可寫,文章長不了,小學生的作文都很短;學問有了長進,知識多了,文章也越寫越長;能再由長到短,就成熟了。文章之道可以說是「由簡入繁易,由繁入簡難」。簡,不是簡陋和寒磣,不是只有平鋪直敘而沒有曲折多姿,也不是只要直白而不要含蓄,更不是要把文章寫得乾癟枯槁;而是用簡約的語言,準確表達思想,這是要高水平才能做到的。實現由長到短,比由短到長要難得多。可以說,由短到長,是多數人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再實現由長到短,只有少數悟得文章之道的人才能做到。
文章寫得太長,有的是因為不得要領,不知道什麼是重點。這是認識深度的問題。現在的套話,也是一種黨八股。
林語堂說,演講要像迷你裙,越短越好。文章也是這樣。不是長文章都不好,不少世界名著是鴻篇巨製。還是要根據內容需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以換個說法:同樣的內容,要用最簡約的文字表達;同樣數量的文字,要表達更豐富的內容。
8、剪裁得體
動起筆來有許多話要說,但只能圍繞主題,講最必要的話,援引最必須的事例和數據。什麼話說,什麼話不說;什麼話多說,什麼話少說,要認真剪裁,有所取捨。初學寫作者,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想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寫到一篇文章裡去,鬍子眉毛一把抓,結果枝蔓橫生,雜亂無章。
文章要勻稱,正像人體肥瘦勻稱才好看。要有骨有肉。只有骨頭沒有肉,那只是文章提綱。肉太多就臃腫了,也不好看。頭重腳輕,頭輕腳重,大肚子,幹骨頭架子,都是要避免的。文章重點要突出,突出重點也要勻稱,重點和非重點的擺布要恰當。
要善於藏拙。比如一個問題包括同樣層次的三個方面,你對其中兩個方面了解得多些,另外一方面了解得很少,不能深一腳淺一腳,知道的講得很詳盡,不大清楚的就一筆帶過,這很容易暴露弱點。與其如此,不如都講得簡略些,把同樣層次的問題放在大體相同的位置上講,講到大體相同的詳略程度。也可以採取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把題目改得小一些,只寫自己知道得比較多、理解得比較深的問題。
9、掐頭去尾
文章開頭和結尾很重要。開頭要開門見山,引人入勝,不要彎彎繞。結尾要戛然而止,留有餘響,不要畫蛇添足。
「開拳便打」,直入主題,是文章簡短和避免套話的重要方法。讀者不喜歡文章「穿靴戴帽」,因為這是累贅,沒有實際內容。掐頭去尾,就是「脫帽去靴」,剪除累贅。有的作者喜歡在文章頭尾講兩段套話,可能是為了配合某種形勢。但中央文件已經講清楚了,讀者都明白,不用你再費口舌,掐頭去尾剩下的「乾貨」才是你需要說的。有時候生硬地去配合形勢,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引起讀者對文章意圖的誤解。
在不少情況下,確實需要在文件或文章中,特別是在正式會議的文件和報告中,申明某些重要的政治原則,那就要在最顯眼的地方,用最準確簡明的文字加以表達。在文章或者文件寫成後,還要認真檢查一遍,仔細想想,看在大的原則問題上有沒有重要的疏忽和遺漏。這種周到和細心是必須的。話不在多,要說得正是地方,說得準確,說得恰到好處,不必嘮嘮叨叨地反覆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10、勤標點,多分段
短句子,短段落,文章會顯得乾淨利落。
多分段有助於條理。段落太長,不同的內容放在一段裡糾纏不清,文章會顯得沉悶,邏輯也不容易清楚。
標點有助於閱讀。句子太長,兩行一個逗號,好幾行一個句號,讀起來很吃力。魯迅文章沒有頓號,都是以逗號代之,顯得乾淨緊湊,讀起來有節奏感。
凡是能用短句子的,不要用長句子;凡是能分段的,不要合成一段。各就各位,疏密有致,不要擠成一團。這樣讀起來清爽。
如果文章所論內容太多,不容易用分段的辦法加以歸納條理,可以採用分幾大部分,並貫穿以一、二、三、四、五……寫若干條的辦法。這樣做有助於把複雜的問題條理化,減少起承轉合,節約篇幅。
11、反覆修改
文章是改出來的。即使做不到千錘百鍊,反覆琢磨修改總是不可少的。
文章寫成後,要多看幾遍,把多餘的字、詞和段落刪去,把引文和資料核實,把必須補充的內容補充進來。要特別留心有沒有硬傷。高手的文章老到天成,看似沒有雕琢,實際上往往是雕琢得不留痕跡,即所謂無斧鑿痕。
文章修改,包括內容的補充完善和字句的斟酌推敲。用字、用詞,最要緊的是恰當,恰如其分,不是話說得越滿,評價拔得越高越好。適度、有分寸,才能準確表達思想,也才能有說服力。
文章修改要聽聽別人的意見,旁觀者清。別人徵求對文稿的意見,我通常是提一些具體的建議,哪一段可以刪去,哪個觀點可以再斟酌,或者加一點什麼意思,加一句什麼話,一般是寫在稿子上。我提的意見不一定對,但大多比較具體,可供作者參考。
12、文無定法
文章寫作既然是一種技巧或藝術,不是告訴一種方法就可以如法炮製的。這是科學和技巧或藝術的不同。
寫文章,功夫也多在文字技巧之外,就是研究的深入,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和對世事的洞察。
單就提高文章寫作技巧而言,唯有多讀和多寫。要多讀名家的文章,不是一家而是各家,不是一種體裁而是各類體裁,不僅從內容品味而且從文章形式品味。讀多了,就可能逐漸悟其奧妙。
讀書對於寫作的好處是用不著多說的。對於讀書,我有兩點體會:一是閱讀面要廣,不要僅限於專業領域;二是要會讀書,獨立思考,不存成見。有的要精讀,大量的是瀏覽。對於名著,不限於體會其觀點,也要細心揣摩其思路和方法。
要多寫,寫各類體裁的文章,熟能生巧,會越寫越順手。駕馭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夠得心應手,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會發生想得清說不明、說得好寫不出的問題。
文章來源:新聞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