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
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
有的人活的糊裡糊塗,縱使辛苦萬千,一輩子也碌碌無為。
有的人卻活的明白,想的透徹,知道自己的處境,看的清本質,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這是少數人擁有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的。
開放性思維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多種結論綜合起來,就有了對事物比較全面的認識。
每個人的生活領域都存在著局限性,也就限制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的多樣性。
事物的發展會超出預料之外,是因為可能性太多。
運用不同思維方式思考,對各種可能性的概率有個大致的把握,以及各種應對方法,便有了認識的準確性。
普遍聯繫
世界本就是一個整體,無分領域,只是每個人生活的領域存在著局限性,所以只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去看待理解世界。
劃分是為了更加方便簡單的理解世界,但有時候卻要用整體,用普遍聯繫的眼光去看,才能更加通透。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也是動態發展的,不能片面的,孤立的,靜態的看待問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動態的思維去思考,會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
逆向思維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有句名言: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那麼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凡事反過來想,有時候一種思維陷入困境,反其道而行之,問題便迎刃而解。
多從事物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多思考導致失敗的原因,打破常規思維和慣性思維,以終為始,便可以更加快速的看清事物的本質。
芒格有個格柵思維,很值得學習,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思維模型。多種學科不同思維模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框架,就像在頭腦中安裝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以此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如果把自己擁有更多學科的知識,擁有更多的思維模型,擁有更多的客觀和理性,那麼我們將擁有快速看清事物的本質的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