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如果想了解事物本質,就必須放下自身的預設

2021-01-12 獨視角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時間》是海德格爾一本未完成的作品,雖然如此,其內容已經十分浩大。在此只能抽出幾個書中重要的概念作出闡述,未有包括的內容,往後有機會時再作補充。另外,本文使用《存在與時間》作此書的譯名,並將Being/Sein譯為「存在」,而非中文世界中某些學者會用的「存在」,旨在區分Being與exist兩詞。以海德格爾給出的意義來看,事物存在著(exist),但只有人存在(exist)而同時兼具存在(Being/Sein)的狀態。

現象學與回到事物本身

海德格爾寫作時,常常會用到字的字根去解釋、闡發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書首他就借分析「現象」(phenomenon)和「學」(logos)這兩個字根,去解釋什麼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

根據希臘文,「現象」的意思指呈現或顯示自我者。凡呈現之物(例如一塊蛋糕),不論是以貌似另一物的方式呈現出也好(一塊像餅乾的蛋糕),以指示的方式指示另一物也好(甜品餐單上的文字),還是其他方式以關聯他物的(奶油、叉子等等),這得以呈現之物背後的基礎都必定是自我呈現者(that which shows itself in itself),而呈現者就是現象的原初意義。

希臘文中的logos有很多意義,如理性、概念、基礎等等,海德格爾則認為其原初意義為言談(discourse)。言談並非普通對話,而是為了能令對話的雙方了解一物,所以用言談令當時所談論之物呈現出來,令此物能被看見。

所以,現象學的意思就是:讓那呈現者如其所呈現自己的方式般被看見(to let that which shows itself be seen from itself in the very way in which it shows itself from itself)。這也正是胡塞爾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意思。

按國內某些學者的說法,中文裡的「現象學」一詞的意思和海德格爾的分析十分相似。「現象」,即呈現自己而被看見之象;「學」是「覺」的意思,而「覺」也有「見」的意思,所以學習一物就是去看清一物。「現象學」因此就是「去看清那呈現自己而被看見之象」。

去蔽與真理

當學習一物時,亦即看清一物時,我們能得到它的「真理」。此真理不是前設的,不是帶有預先立場的。海德格爾認為,真理的意義為「去蔽」。真理的希臘文是λθεια (aletheia),字是希臘文中的否定前綴(如同英文中的un, dis, in, im),∧θη是遮蔽,那就是「去除遮蔽」的意思。那就是說,真理的意義就是掃開遮蔽,讓呈現之物被看見。

由柏拉圖開始,每當哲學家思考他物時,都是由思考者主導,因而會先對真理作出定義,再按它來規定自己的思考。當哲學家定義真理時,亦同時限制了、規定了真理的意義。海德格爾稱這種來自為人主導的哲學為人本主義(humanism),而這是他所反對的。他認為,真理不由人規定,只有當人不再固執,而是如其所是的去接受一物,如其所是的去描述一物,讓它自然而然地呈現它自己,它就呈現出它的真理。

可以如此理解:我們理解事物時會帶有很多預設,這些預設來自不同地方,例如文化、社會、科學等,這些預設影響我們對這些事物的了解,如果要看到事物本物,就必須將這些遮蔽掃除,這就是「去蔽」的意思。

此在(Dasein)與世界

先返回「回到事物本身」這一句現象學的中心思想,那事物本身是什麼呢?胡塞爾認為是「意識」,而海德格爾則認為是「存在」,這也是導致兩位哲學家的學說出現分歧的重要差別。

如果要研究存在,那為什麼跟人有關呢?為什麼又要研究人的日常生活呢?

我們不能直接去研究「存在」,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去開始研究。世界上只有人能體悟存在並對之探問,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已經對存在有一定的認識,就算我們問「什麼是存在」(What is Being?)時,我們已經在使用「是」(is)這個字。所以海德格爾就以人作為研究存在的切入點。

書中海德格爾避免使用「人」一詞,或者是因為「人」一詞有太多原有的意思,會影響我們去理解。於書中他以「此在」(Dasein,直譯意思為「存在在這裡」,海德格爾以之意指人的存在)去指代人,因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了解存在,存在在他這裡。

此在的基本結構(Grundverfassung, basic constitution)就是「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亦即「在世存在」。

世界,對海德格爾來說,並不是指物理實體世界之物的總和,而是指讓人於其中生活的周圍世界(Umwelt, environment),亦即,是一個意義網絡。在此,世界的意義貼近我們使用「文學世界」、「球迷世界」的那個世界。

舉個例子,一支筆是不能單獨存在的:筆需要伴隨紙,因為筆的功用為在紙上寫畫,同時,我們要用桌子放紙,也要椅子坐下,要在房間中寫作……這些用具、這些物,都是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意義網絡。這個意義網絡,就是世界。一個未見過、未能想到的物,是不在世界之中的。所以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周遭世界,此有雖和世界統一,但卻可以有不同的世界。

周圍世界中的物是什麼呢?對海德格爾來說,用具(Zeug, equiment)就是周遭世界中的物。用具之為用具,是因為它們有某種用途而被使用。用具,其本性是「為了……」(um-zu, in-order-to)去做某事。如筆是用來寫字,杯是用來盛水。同時,用具亦圍繞著其他用具,它「指向」其他用具,如海德格爾愛用的例子錐和釘,以及以上的筆就和紙連繫著。

及手之物是用具處於周圍世界下的狀態。那什麼是及手之物呢?在你沒有看著滑鼠,專心的在看這篇文章時,你的滑鼠就處於及手狀態;當你現在注意它了,或是研究它的結構時,它就是手前之物。通常用具並不會常常處於手前狀態,而是當它有所損壞,「不順手」的時候,它就會突兀地出現在你面前,令你要去面對它,想它為什麼「不順手」。當你發現原來無線滑鼠沒電,需要換電時,它時處於手前狀態供你研究;當換電後,你使用它去上網時,它就回到及手狀態。

結語

以上只是《存在與時間》中的一小撮內容,當中對此在的存在狀態的分析、「人人」(das Man, the They)、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 historicality)、被拋擲性(Geworfenheit, thrownness)、欠咎(Schuld, guilt)、向死存在、本真性等等大量極重要的概念都未有獨及,未來可再於其他文章中補上。上文中各概念也只能以最簡單的方式簡介,其實書中海德格爾對每個概念都有詳細的分析。

正如文首所及,《存在與時間》宏大的寫作計劃,其實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被海德格爾擱置了。後來他轉向了語言,全心鑽研詩人所用的詩性語言,以更多的方面來論述存在這難以講清的東西。

相關焦點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47)因此,對於否定性之被標識為意識的區分,海德格爾提出的問題是:「是區分取自於作為本質的意識,還是作為區分的標誌被用於對意識(主體—客體—關係)的規定,抑或二者是同一個東西以及何以如此?」(48)前兩個問題無疑只是虛晃一槍,因為第三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消解了前兩個非此即彼的問題的可能性;這兩個問題不得不預設一個沒有意識的區分和一個沒有區分的意識,而如果意識與區分是一回事,那麼這種預設就是不可能的。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當第二國際的理論家(特別是所謂「梅林—普列漢諾夫正統」)只是依照一種實質上是前康德的「實體」尺度來闡述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基礎時,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領袖(首先是盧卡奇)卻開展出一種「想比黑格爾更加黑格爾的嘗試」①,以便將「自我意識」的主體性灌注到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之中。
  • 「白天看星星」丨海德格爾對老莊的哲學解讀
    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人人都知曉的、但鮮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3] 同樣是1930年,同樣與《論真理的本質》有關。海德格爾在不萊梅作《論真理的本質》的演講之後,第二天又在凱爾納(kellner)家中舉行了學術討論會。當討論到「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置於另一個人地位上去」的時候,遇到了困難。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胡塞爾以及之後的馬克斯·舍勒意識到,不應該把人的本質作為一種對象、物質和存在物來理解。而是,應該把人看作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的實施者(舍勒概念中的「人」)。之後,海德格爾更進一步,他批評以前的哲學家既沒有分清存在與存在物之間的區別,也沒有在存在的本質上給出充分理由。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海德格爾直到整個講座結束才向大家提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基督教的宗教性恰好成為我們考察的焦點」。他在這個講座開始時便有了答案。事實上,這種考察並不是海德格爾所輕描淡寫的「方便途徑」,而是整個運思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海德格爾看來,要想找到那種哲學方法就必須藉助宗教信仰經驗,因為那種經驗所展示的正是實際生活的自我把握。海德格爾闡釋了原始基督徒的自我理解,這也將成為當下的人們理解自身之處境的指南。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胡塞爾在他的晚期著作中提到了一種發生現象學,乃至一種構造現象學」②,梅洛-龐蒂讓我們關注胡塞爾發生現象學已經提出的,在海德格爾更是重要的一個前結構的哲學含義,即「境域」含義。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開篇就提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現象學?人們是否想清除這些現象學矛盾以區分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現象學?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這些對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起到了直接性的催生作用。  第四部分解釋了基礎存在論的「主體性」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自笛卡爾到康德的現代哲學,無一不以作為主體性的人的認知理性作為其思考的起點、基礎與核心,所不同的是對這個主體的本質的理解和解釋。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作為小說,這個構思非常精巧,然而如果是現實,那將是巨大的悲劇。尼採眼中的形上學就是這樣的悲劇,當哲學發現自己構建的「超越感性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哲學家們設置的東西,就陷入巨大的虛無之中。虛無主義也有消極與積極之分。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德國人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現代西方美學以存在為核心,在美學的發展史上,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存在論美學」對古典「本體論美學「提出挑戰,由追究「美的本質」的「本質論美學」,向關注「美的存在」的「存在論美學」的轉變,後現代西方美學則以語言為核心。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一方面確立了存在的本體地位,從而標誌著現代西方美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又開拓了語言釋義學的存在領域,從而又標誌著後現代西方美學的開始。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海德格爾對老子第11章的存在論解讀,對中國學者後來解釋老子以及理解海德格爾自身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老子/海德格爾/有/無/空/存在  標題注釋: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海德格爾政治哲學的基礎與轉向研究」(項目編號:18ZXC001)。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一方面, 現代哲學中對主客二分認識論模式的批判已經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反笛卡兒主義思潮, 另一方面, 正統認知科學自身理論瓶頸的突顯也已經催動了認知科學研究的革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 作為現代反笛卡兒主義思潮重要構成的海德格爾現象學產生了與當代認知科學之間的理論互動, 特別是催動了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在海德格爾轉到新教的時候,胡塞爾的反應是:「我作為自由的基督徒(mir als freiem Christen)(如果按照此詞而可以將一種宗教渴望的理想目標念茲在茲,並將之了解為自己的一種永無止境的任務的人,如此自稱的話)和作為『沒有教條的新教徒』(undogmatischen Protestanten)對此只能感到欣慰。」
  • 海德格爾論科學與哲學
    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無論是把科學當作哲學基礎的態度,還是以科學的實證性、精確性為理由來否定形上學都是不可取的。哲學奠基並指引科學在海德格爾看來,不同理論科學分別研究存在者的各個領域,但這種領域的研究必須以形上學的領域與方式為前提,形上學的先驗概念是理論科學研究的指導線索,其事先已經決定了理論科學的顯現方式和表達方式,如物理學只能以數學的、精確的方式出現。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正因為同時吸收了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所以在海德格爾的哲學中我們也會常常同時嗅到他們的味道。海德格爾在其頗具影響力的演講《什麼是形上學》中提到,由於巴門尼德的影響,形上學太過關注分析「存在是什麼」,而忽略了要去問「虛無是什麼」。他指出,為了充分考慮「虛無」的本質,我們需要拋開形式邏輯和巴門尼德「不可能理解那些虛無的事物」的觀點。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部隊實際工作中,一些同志容易出現簡單化、片面性的做法,從思想方法上來看,往往是由於就事論事,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不善於用辯證聯繫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因而很難做到準確定位、對症下藥。學一點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非常必要,很有好處。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問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
  • 朝向事物本身!
    對於自己的意見,平時大家從來沒想過「為什麼我的想法是正確的」,認為它們都是理所當然的。在現象學鼻祖、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的年代,已經實現細分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都存在著對立的觀點。如果一件事卻有著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那麼這兩個觀點都有問題,它們很可能都不是事物的本質。
  •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洞悉事物本質?(二)
    答案也非常簡單:本質,就是一個事物在變化的過程中,或者窮盡各種可能性的前提下,所維持不變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它「之所以」是它的原因。抓住本質,是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真正得以理解一個問題、一個事物的前提。那麼,有哪些簡單的思維模型,可以幫我們理清事物的本質呢?
  • 海德格爾44周年忌辰:愛戀不過一年,卻終生為此受困
    《德國大學的自我宣言》中除了對「大學」本質、「科學」本質的不斷追問暴露了新任校長哲學家的身份底色和思維方式,其他諸如「領導」「追隨」「戰鬥」「偉大」「民族」「命運」的表述都與講演之後全場起立唱納粹黨黨歌、行納粹禮、高呼萬歲的氛圍特別相稱。而納粹黨早在1933年初就蠢蠢欲動。
  • 棲息的本質與建築的意義:凝固的意識形態
    ,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必須透過這樣一段距離去思考大都市——而非直接談論大都市的內容——才能觀入大都市的存在之本質。就個體的水平而言,如果還存在什麼自在的主體,那麼這個主體也是一個「無形式的主體」——除非你想把閃爍不定的運動與變化,把能量的產生、傳遞及耗散過程本身也稱為「形式」——一種神經生活。為經受這種生活所造成的張力,個體必須憑藉知性作出反應,給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計算。「作為主體性的共同尺度,知性把自己強加在個體性之上。」
  • 無聊是對人的一種呼喚:海德格爾哲學中的「無聊」與存在真相
    但在海德格爾看來,尼採的揭示依然不夠徹底,他所揭示的虛無仍是傳統的虛無主義,海德格爾要從本真的虛無主義出發,發現無聊的本質。無聊在德語中是時間漫長的意思。為什麼會時間漫長?因為只有在無聊的時候,我們沒有被事情佔據,能夠體驗時間本身。想像一下手機沒電的等車狀態,這就是最常見也是最表層的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