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可越 新思課
導讀
創造力,一條永無止境的路
創造是自然的證明,也是人的證明。
整個創造力的過程體現了自然的本質,也可稱為人的本質。
我翻譯的《創造力的本質》就要出版了。這本探討創造力的小書符合我個人的閱讀偏好:線索清晰,材料龐雜,打破邊界,視野開闊。本書跨越人文與科學,藝術與神秘主義,從大自然與天才文本中汲取創造性力量。
這本書抓住了創造過程的關鍵。最初的創造力是含混不清,模稜兩可的。一顆種子或一滴水,吸附一切能量。成長為具體而強大的形式,形成美麗的結晶體,會成為摧枯拉朽的風暴。
本書作者凱娜 • 萊斯基(Kyna Leski)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建築系教授,360建築學(360 Architecture)創始人,羅德島設計學院DesignxRI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也是創意教學的積極實踐者。
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前田約翰(John Maeda)為本書寫序推薦。他寫道:「凱娜從風暴開始,與風暴同行,並以風暴結束,風暴意味著自然的力量。在原子的尺度、空氣的尺度、人類尺度上,她為我們創建了工作語言。」
本書圍繞「風暴的過程展開」(本書原名 The Storm of Creativity),將「創造力過程」與自然中的「風暴」進行類比。
為何創意過程猶如一場風暴?創意從零開始,好比水汽冷凝上升而形成風暴雲。導致風暴產生的上升的低氣壓,開始時難覓影蹤。溫暖的熱帶洋流使水分子相互碰撞,其中一些碰撞的分子從液體轉化為水蒸氣。氣體在上升時冷凝,釋放熱能,並形成雲中的水滴與冰晶。
風暴從擾動中產生,在置換與不穩定中行動。風暴收集能量與材料,凝聚力量,形成方向,向前推進,同時受到驅動。風暴引發的結果,從溼透的土地、彩虹到各式效應不一而足。風暴沒有明確的開始或結束。這與創意過程恰好一致。
「風暴一般」的創意包含九個關鍵詞:學會忘記,創建問題,收集與追蹤,推進,感知與構想,預見,連接,暫停,持續。
風暴循環往復,創造力也如此。創造力的開展不是線性的,不是從a到b的,甚至開始和結束,都很不明顯。九個詞是一個整體,也可以分別開展。創造力的行動,沒有開始和結束。
1、 學會忘記 UNLEARN
UNLEARN 難翻,它是學習的反向動作,好比執行(do)與撤銷(undo)的關係。
一切思想現象都附著在某種見解之上,形成我們的先入之見。
當我們說到一些詞,比如孩子、餐廳,或者繪畫,總會有一個標準意象浮現出來。這是所謂的刻板印象。而創意的第一步,就要打破他們。為什麼要學會忘記?如同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揭示的:「一個人不可能學習自認為已知的東西」。在任何時候,「忘記所知」都是讓創造力自由開展的前提。
本書引用了濟慈「消極能力」的說法(Negative Capability,也可以翻譯成「消極感受力」、「負能力」等),也從另一個側面強調與神秘和不確定共存的創造狀態。
如何學會忘記?
在建築訓練過程中,萊斯基引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並為細胞建立三維結構模型。
耶日·葛羅託夫斯基(Jerzy Grotowski)在波蘭創立劇場實驗室並講授「探索錯誤」(exploitation of errors)
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的辦法:在繪畫過程中將作品翻轉,繼續繪製,然後再回到原來的方向畫完。
創造性過程=企圖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創建問題。
2、創建問題 PROBLEM MAKING
創建問題如同風暴的「攪動」。攪動製造了不穩定的天氣條件,引發風暴,而問題的創建啟動了創造力。
日常表述經常提供「我知道」的假象,但如果進一步推導,每個熟悉的詞背後藏著可以深入研究的問題。例如:講課時我經常用到的案例:如何設計一座橋?這個問題背後更根本的問題是:如何設計過河的解決方案?
在書中,「重新設計一個窗」換一種描述,也揭示了真問題的可能:
在這裡開一扇窗……當建築師的頭腦拋棄了先入之見,就此開闢了全新的可能性,一切將變得完全不同。被重新界定的問題是:「為光線、空氣及視野而存在的孔洞。」
設計師、工程師使用「優化」(optimization),優化本身,也包含了「再設計」的意思,優化也在幫助問題創建。
「過度概念化」是不利於問題創建的。如果一扇窗,僅僅是一扇窗,那它就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萊斯基有個有趣的發現,跟我在教學裡的體會相似:
研究生傾向於過度概念化,而本科生則有極好的即興工作方式,不過在工作的概念化方面,他們會遭遇更大的難題。
問題需要被不斷提煉,可是一旦提煉太多,問題會固化為概念,反而不利於真正問題的創建。
3、收集與追蹤 GATHERING AND TRACKING
收集,意味著聚集創造活動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一切蛛絲馬跡。
在不同實踐中,我所說的「收集」的含義各不相同:對偵探來說是「收集證據」,對工程承包商來說是「籌劃」,對地質學家來說是「實地調研」,對醫生來說是「評估病情」,對廚師來說是「選料、採購」,對詩人來說是簡短的筆記,對科學家來說是「研究」,對畫家來說是「繪製草圖」。
收集來的材料,會讓創意持續發展。一邊收集,一邊形成信息結構。
詩中的詞,有可能觸發新的詞。讓簡要的草圖,吸引更多想像。智能是什麼?智能是所有信息連接的方式。
比如飛行的椋鳥群(murmuration,鳥群仿佛一面半透明的旗子)和毛線球(這是個「聚合體」很好的例子,優雅的結構讓球保持一個整體)。
想想吧,搜尋引擎引發了信息聚集,大腦的工作方式也如此。
收集之後的追蹤,是信息提煉的過程,也是創意「柔性成型」的過程。
比如一個草圖。勾畫不確切,卻帶來了很多啟發。多一點,或少一點,我們不斷試探,尋找新的觸發點。創造性的意圖,引發新的變化。
4、推進 PROPELLING
「推進」意味著讓創意繼續走下去。我們嘗試創造性語言,也是進一步找到材料關係、結構的過程。
如同畫家克利寫的:「繪畫就是牽著一根線條去散步。」事實上,如同遛狗一般,這條線有可能引領你的腳步。
在我們(建築師)的語言中,在懸掛、彎曲、摺疊、弄皺、聚集、旋轉等情況下,材料的幾何形狀或形態也不盡相同。處理材料的動作與力量,將造成材料幾何形狀或形態的差異。
現代主義詩人查爾斯·奧爾森(Charles Olson)理解這種工作原理。他在《投射詩》(Projective Verse)中寫道:「在事物的進程中,如何制定規則,以塑造成就藝術形式的能量?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一種感知應該立即、直接地引出進一步的感知。』」
在推進中,受到材料啟發,引發了新的感知和構想。
5、感知與構想 PERCEIVING AND CONCEIVING
本書的「感知」,更強調創作者對創作材料的感知。也包含了對行為本身的感知。例如,經驗豐富的急診護士,會根據病人的走路姿勢判斷他們患病的可能性。
感知與判斷結合,說不出道理,卻很準確。對很細微的,習慣性的現象,也保持警覺,就像福爾摩斯一樣工作。
另一個例子,大多數人都曾經遭遇過:
我仍然記得孩提時的一次感受經驗。我將鑰匙插入鎖中,但鑰匙被卡住了。我努力轉動,但鑰匙仍然紋絲不動,這讓我有點兒絕望。我不斷嘗試,我想我感覺到鑰匙在鎖裡變彎了。
藝術家麥可·格拉布(Michael Grab),創作「石頭平衡的藝術」(rock-balancing art)。在創作過程中,他依賴於感受力。格拉布在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尋找石頭之間的平衡。他對創作過程的描述包含了他的所見、所感、所聞(感知)以及概念化表達,旨在解決各種力在傳導實現平衡的問題。
感受力對藝術家至關重要。缺乏感受力的藝術家,會變得熟練,善於折中,但無法實現真正的創意,因為只有識別從未被發現的真相,才能證明其行為具有創造力。
構想,是對感知的繼承與超越,是初步的創意結晶。因此,它是抽象的。
觀念化涉及抽象與具體領域之間的關係模式……
在創造的過程中,具體與抽象不斷更迭。我們畫畫和寫詩,都在變化的邊緣遊走。
6、預見 SEEING AHEAD
SEEING AHEAD 我更傾向於直接譯成「向前看」
向前看,洞察力與想像、直覺,一起發揮作用。
在向前的某個時刻,創造力將過去的記憶,與未來連在了一起。
書中幾次提到條形碼發明者諾曼·伍德蘭(Norman Joseph Woodland)的案例。
伍德蘭在沙灘上看到自己手指划過的痕跡,受到啟發,發明了條形碼。如果他沒有參加童子軍,不曾學習摩斯電碼,那麼當他把手指穿過沙子時,他看到的線條對他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
像這樣的來自過去的神秘洞察讓我們預見未來,同時依賴過去,特別是我們自己的過去。這就是我們如何理解白王后的說法(愛麗絲故事):逆向的記憶也是想像力的反轉。
讓我們有所發現的時刻,打通了過去和未來。
7、連接 CONNECTING
關於「連接」,賈伯斯有過很直接的論斷:創意即連接。
值得思考的是,創意者的自我連接,也就是:為自己的經驗建立聯繫。
例如,達爾文二十二歲乘坐了「小獵犬號」,進行為期五年的環球航行,航行之後,達爾文在他的筆記中列出了自然選擇理論的三原則。直到五十歲,《物種起源》才正式推出。
在自然選擇與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之間,達爾文也看到了類似的聯繫。
達爾文研究了斯密的理論,看到了自由資本主義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生態系統的出現正是由於許多生物個體僅僅尋求繁衍上的成功,這一過程不存在宏觀上強加的目的。
在創意過程中,連接,有可能意味著聯想,或類比。例如:
通過從印章鑄模到鉛字符,從葡萄榨汁到紙張壓印的聯繫,古登堡發明了活字印刷機。
班傑明·富蘭克林需要足夠高的杆子來指向雲端,但遇到了困難。解決方案是在白日夢中獲得的。富蘭克林重拾童年回憶:他曾在湖上漂浮數個小時,他身上繫著風箏,漂過了整個湖面。
榮格用「智的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來描述當「共時性」的創意效應。
共時性是一系列並發事件,它們之間存在著強大而有意義的連接。什麼樣的記憶會向前探索?榮格告誡我們,應該拋棄因果關係。「只有秉持將因果關係奉為至高無上的力量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才會導致智性的難題。」
生活中幾件事情(或思想的火花)同時發生,創造力將無關聯的現象連在一起,形成突破性創意。
創意是一種浮現。這麼說有點神秘主義。
但寫作的人,都知道星星們連線,成為星座的時刻。
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調動了潛意識,原本含混的元素忽然清晰了。
8、暫停 PAUSING
暫停,也可以說成把事情放一放——靜待其變。
一隻母雞孵蛋,是不會焦慮的,她只是等待。
就像每頓飯都需要有時間消化一樣,創造性活動,也需要間隔和消化。
《大學》有相似的說法:"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也是暫停的體現。
暫停是停止了工作,不過創意周期並未停止。你可能需要長時間停頓,以便擺脫疲倦與壓力。你只需在翻動書頁時抬一下頭,就能獲得片刻的休息。你可以轉換材料、格式、語言或方法,來獲得更長的停頓時間。同樣,你可以放棄某一行動、領域或規則來延長停頓。
把工作放在一邊讓它成熟有許多好處:一方面,它留出了評判的時間,大腦能時不時以新視角回到工作中,並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它。另外,把新點子放在一邊任其發展,將剛完成的作品放在一邊等待「成熟」,就意味著在同一時間手頭上要有幾件事情,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在創意工作中,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幾個工作並行推進。我的比喻是,一桌子菜,你可以吃兩口這個,再吃兩口那個,放下筷子,喝一口酒。通過換菜吃,困擾我的事情消失了,我獲得了新的感受和新的靈感。
9、持續 CONTINUING
創造性過程通過暫停、終止、放棄、死亡來重獲新生。創造循環會從死亡再次回到生命。以沙漠為例:
北非撒哈拉沙漠窪地的「沙子」由浮遊生物的殘骸,特別是硅藻的矽殘骸組成,經過一系列氣象運動,這些營養物回歸大海,再次哺育了新的浮遊生物。
如同對流氣流將殘骸帶回給予生命的狀態,直覺從無意識的深處萌發,超越我們的意識,由無邊無際的關聯邏輯推動,伴隨富有啟發性的預感出現了。不同的形態從思想墓地中浮現,提供了跨越流程、學科與方法界限的新關聯與連接。
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講過:被蘋果公司解僱是「我曾遇到過的最好的事。成功的重被再次成為初學者的輕所取代,我對萬事萬物都不再有確定的觀念。我獲得了解放,進入生命中最有創造力的時期之一」。
當然,我們不能把「結束」絕對化。「結束」的創造性效能也取決於個體的追求和認知。
風暴永遠不會真正結束,因為隨著風和雨減弱,風暴也在播種自己重生的種子,創造性過程同樣也在繼續。
自然永不停歇,創造性的連續性不會改變。
我的創造力思考
我在《創新化生存》一書中,將創造性活動劃分了五個部分:反思、感受、洞察、創意、行動。這五方面,來自設計思維六個步驟(理解、觀察、綜合、創意、原型、測試)。
我將這套創造性邏輯與萊斯基的體系進行了對比。
這兩套創新邏輯,存在關聯性,又有較大差異,創新化生存或設計思維的框架,以洞察為主軸。強調洞察驅動創意和行動。
而萊斯基的創造模型,呈現旋渦狀,更含混,變化性更多。「創造的風暴」模型以「行動」為主軸,並不區分收集、提煉、探索之類的邊界。各步驟相互重疊,界限不明顯。
收集的過程,也是尋找信息結構的過程。處理他們的過程,也是了解材料、推進創意的過程。
創意中的覺察,並不僅僅是判斷,而是感知與判斷的綜合體現。
感受很多,積累成判斷,在新的感受中,會自動調用直覺系統。
比如,行家判斷一件古董的真偽——行家依靠的不僅僅是知識,還需要不可言傳的綜合性直覺的支持。
創意和行動之間邊界模糊,不可能創意完成之後再去實現。創意在於材料的互動中,在手上,心中,不斷試探和拿捏中成型。
在創意初期,我們就需要一個雛形,一個不確切的草圖,基於草圖,圍繞概念上下震蕩。
做的過程,有的時候停下來,有的時候循環。吸取更多靈感,隨時進行反思。
在這裡,強調一下我格外贊同萊斯基的部分:
首先,一切創造性活動的開始,不是「理解」(設計思維的起點),而是「不理解」(unlearn,這也是創新化生存中「反思」的作用)。
不理解,疑惑了,問題出現了。我們圍繞問題進行探索,信息凝聚在問題上,形成信息結構。
什麼是問題?在藝術創作中,問題的內涵也許有所不同。
比如在選取材料方面。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做過一個實驗。他提供了大量創作素材。有的學生,會快速選擇材料。把更多時間用在繪製上。而另一些學生把更多時間用在挑選和觀察材料上。很明顯,後一種學生,就更重視探討「問題的問題」。
問題的過早清晰化是創意的大敵。風暴就是一個勢頭,收集一切。但大自然的好處,「萬物為芻狗」,不會特別重視什麼。大自然以不理解的方式理解一切。
其次,我贊同她的基本觀念——大創意觀念,以及創意與媒材密切結合的創作觀念。
創造性是人類族群共同的特徵,與人類精神與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聯繫。
本書涉及了萬事萬物。例如:詩歌及詩學(艾略特、濟慈、巴什拉、龐德)、故事(愛麗絲、福爾摩斯、玫瑰的名字、了不起的蓋茨比、正午的黑暗)、建築(高迪、阿爾託)、音樂、繪畫及其他藝術(保羅克利、庫布裡克)、氣象學(對流、龍捲風、盛行風)天文(克卜勒)、地理(大陸漂移)、物理(費曼、夸克與美洲豹)、生物(達爾文、巨噬細胞、椋鳥群)、數學、醫學(做手術與診斷)、發明(愛迪生、條形碼、賈伯斯、古登堡)、體育(棒球)、教育學(全局學習、即興表演)、哲學和玄學(榮格、叔本華、白日夢、禪者的初心)、葡萄酒。
在大創意的基礎上,創意的個別性,集中體現在媒介材料差異性。
由於作者是建築專業出身,也就更強調材料。強調創造性材料,因為材料和語言密不可分。
舞蹈家、畫家、文學家、建築家都有不同的材料。音樂家要熟悉音符、樂器,文學家要掌握字詞句,建築家要對石頭、木頭之類如數家珍。
如果我們對材料不熟悉,就無法進行任何創造。不過,如果我們對材料過於熟悉,又會陷入預設的重複陷阱。
最後,本書的基礎,來自大自然的啟發,我稱之為「創意的仿生學」:
大千世界,人的創造並不孤獨,創造使人成為人,也與自然的大道相互應和。
自然現象切入創造性,這與凱文·凱利的文思相通。
風暴的特徵是從無到有,從大到小。從一個小的攪動,到席捲一切的氣象。
浮遊生物,如何自我保護?它能輸出一種物質,整個生態系統都會幫它。
萬物幾乎是失控的,但卻實現了控制。
正所謂:天地無言,大道存焉。
在「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大自然面前,我們始終應當保持樂觀和謙虛。
人類無法把握創造力的一切。不過,正因為創造的不確定性,創造行為才顯得充滿挑戰。
我們秉持一個意圖,吸引和收集各種素材,醞釀,雜糅,連接,在不明確的道路上探索……最後形成創意的生命體。生命體死亡,再進入新循環。
創造是自然的證明,也是人的證明。
整個創造力的過程體現了自然的本質,也可以稱為人本質。
New Arrival
《創新力的本質》
作 者:凱娜 • 萊斯基
譯 者: 王可越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20-7
七月初陸續上架,噹噹、京東、天貓、中圖網、書店等各渠道均有銷售
作者:
王可越,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博士,設計思維教練,從事創新教學及藝術研究。
本文及王可越原創文章,轉載及智慧財產權相關事宜,請聯繫wky@cuc.edu.cn
原標題:《探尋創造力的本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