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創造力的?

2020-12-06 讀芯術

全文共2246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圖源:unsplash

毫無疑問,科技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效率。科技使我們能夠以其他看似不可能方式實現自動化、交流、跟蹤和測量。科技為生產力帶來奇蹟,不僅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整個社會。

但可以肯定地說,如今新興科技的光芒更紮根於現實,盲點已經產生且被注意到了:在某些情況下,科技實際上是障礙物或拐杖,而不是解決方案。

涉及創造性思維時尤其如此,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自發性藝術,長久以來因其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思維中突然出現而受到讚揚。

當談及創造力,實際上是在架構/構建一些不可架構的事情。

將可靠的過程用於「具有創造力」的行為,就像試圖捕獲瓶子中的閃電一樣。我們所知道的是,創造性思維需要空間來展開,而不是要滿足截止日期或填補生產配額。

有這樣一位創造性思想家:泰瑞莎·艾默伯試圖在其研究和理論創造性成分模型中描述創造力的展開行為。根據一篇史丹福大學發表的論文:「她聲稱每個人都能獲得創造性思維,這取決於一個人的社交環境(如組織支持),領域相關技能,創造力相關流程以及內在的任務動機(如尋找令人愉悅的任務),而外在動機或報酬(如金錢補償)不利於創造力且會降低內在興趣。」

大多數人都會贊成這個理論。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有一點點創造性思維背景的人,甚至是在一個創造性產業內(或平行產業)工作的人,都能認識到這種創造性思維產生所需的廣闊空間。

圖源:unsplash

創造性思維通常不會出現在有壓力或心煩意亂的時刻,因此,人們戲稱創意部門「無所事事」。創造性行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行動和非行動同時存在。但是,在當今數位化和高度互聯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經常看不到技術是如何阻止這種狀態發生的。

深入數字平臺越多,就越容易接觸到其他更分散注意力的媒體(如社交媒體、電子郵件通知等)。

你上一次出去吃飯,看到周圍有手裡沒有拿著ipad或iphone的孩子,是什麼時候?

走在商場裡的青少年呢?他們抬頭看著周圍嗎,還是只盯著他們的行動裝置?你的孩子呢?會在地下室閒逛嗎?他們在看什麼屏幕,持續多長時間?

根據艾伯塔省教師協會(Alberta Teachers』Association)的說法,相比電子媒體,在現實世界中的玩耍對早期大腦發育的影響更深遠。放下屏幕、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才能使孩子們更有效地發展諸如解決問題,語言表達和創造性思維等技能。

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指出,年齡在13歲以下的孩子每周的戶外時間驚人的只有30分鐘,而8-10歲的孩子每天在電子設備上花費的時間近8個小時。

圖源:unsplash

這裡的問題與其說是技術本身,不如說是思考和想像它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機會,從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自動化流程並簡化任務的應用程式還會刪除解決問題的元素。

回到過去,英國歷史學家和作家湯普森提出了時鐘時間與節奏時間的概念,它與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工業化時期的工人生產力有關。該研究的基本觀點是,按照時鐘時間而不是人體更自然的節奏時間來操作,能使衡量利潤變得更容易,因為它與投入的時間有關。

「即使在後工業經濟中,時鐘時間也與資本主義追求生產最大化的衝動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繫(Reisch 2001)。」

時鐘時間是所有可測量生產力的基礎,與節奏時間截然相反。而節奏時間被視作一種起伏過程,其對創作過程至關重要。

最終在工作場所發生的事情是,人們已經開始專注於 「時鐘時間的結果」。對工人階級來說,重要的不是最終產品,而是實際花費的時間。同樣,這只會鼓勵一種分心的思維方式,迫使員工只專注於任務和分配的時間量,而不是自由地抬起頭來思考自己所走的路線是否有效。

科技鼓勵我們養成「即時滿足」的習慣,這種習慣在生產力的背景下會有所幫助,但也會減少我們對真正創造性所需的深層思考的耐心。

圖源:unsplash

最後一大難題是即時滿足的矛盾,這是一種人類的欲望,隨著科技的興起,它似乎被成倍放大了。可以肯定地說,從文化上講,我們已經接受了一些技術助長的不良習慣,例如無休止的滾動瀏覽社交媒體新聞提要,或者不斷檢查電子郵件收件箱。

我們從技術的好處中獲益,同時付出的代價。真正的創造性思維所需的心理空間存在於即時滿足的反面。例如,雖然消息應用程式允許我們在任何地方保持聯繫,但它們也在一個分散注意力的世界中受到歡迎。

如果創造性思維需要深入思考,而通知使人處於一種持續的超連接狀態,那麼顯而易見:後者本質上是前者的對立面。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擁有高度的聯繫和深刻的創造性思維。

《管理你的日常生活:建立例程,找到焦點和磨礪創造性思維》一書完美地總結了這一點,這本書彙編了針對生產力和創造力交叉點的見解。書中說道:「在一個充滿幹擾的世界裡,注意力是我們的競爭優勢。」

圖源:unsplash

技術本身並不壞。但是,我們與它的關係,以及我們無意中放棄注意力的習慣,都需要改變了。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技術和創造力之間有什麼關係?
    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變商業世界,包括廣告業在內的不少創意產業如今都面臨來自數位化的挑戰。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技術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了。他最近出版的新書There are no rules仍然在指導人們如何才能想出一個好點子。在John Hegarty看來,如今人們熱衷於討論各種炫目的新技術,而忽略創造力本身,其實是一種喧賓奪主。C: 怎麼理解創造力?它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是什麼?H: 創造力就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世界,就是要打破規則。
  • 影響孩子創造力的3大因素
    作者: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百科創造力在各種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更希望寶寶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將來能在社會上嶄露頭角。創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影響寶寶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1、遺傳和生理因素。
  • 當教師在課堂上提倡創造力和技術時,會發生什麼?
    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2019年,蓋洛普(Gallup)進行了一項全國範圍內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探究美國課堂上培養學生學習中的創造力的程度,教師、家長和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創造力的程度,學習中的創造力是如何通過技術的變革性應用得到支持的,以及它們產生的結果。
  • 家庭中,會影響孩子創造力的5個因素!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一個孩子的創造力是天生的,但是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因為天賦固然有,但是後天的培養也是非常的重要,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何就有可能提高或者抑制孩子的創造力,比如一個孩子做錯一件事情,那麼作為父母你說什麼話?說話的方式如何?都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再者,你為孩子傳達什麼價值觀,會影響一個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動機。那麼做事動機也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創造力。
  • 鍾美美「神模仿」老師之後:我們對創造力依然有誤解|周末談
    那麼,如何從「A型學生」到「X型學生」呢?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我們和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做出改變,才能幫助孩子為明天的社會做好準備。因為現在的孩子,大概有2/3會在將來從事目前尚未發明出來的工作。幾年前,我向一群教育工作者做了一個關於創造力的介紹,在最後的問答環節,有人提議說,我們應該開發出更好的方法來評估創造力,這樣就能鑑別出那些最具創造力的學生。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每個人都擁有小c創造力,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發揮出自身全部的創造性潛能。
  • 如何更好發揮大腦創造力?沒有那麼複雜
    在生活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激發創造力的?發散模式其實就是神經的一種「休憩狀態」,即當我們不高度專注於某一項任務時,大腦會進入活動範圍更廣泛的模式中。在這種更為廣闊的發散模式下,大腦中似乎能湧現出許多充滿創造力的新想法。
  • 智能設計:技術與創造力的博弈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大致的可以把它分為:僕人角色、助理角色、學徒角色和合伙人角色。僕人角色,即機器不需要有很強的創造力,但要有很強的執行力;助理角色,即機器需要快速的複製和執行設計師的要求;學徒角色,要求機器去創造,去理解風格;合伙人角色,則是希望設計師與機器之間是互相靈感激發的關係。 人工智慧正如何賦能設計?
  • 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
    對於創造力這一概念的解釋定義有很多,有的強調創造的動機,有的側重創造的過程,有的則立足創造的結果。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創造力是重新組合已有的信息,產生有價值的思維產品的能力,這點是以創造結果來闡述創造力的。
  • 科學家告訴你音樂如何影響我們
    本文講述了音樂如何對人類的心理和生理產生影響。Daniel J.Levitin博士是一名神經學家,也是一名音樂家,在他的《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這本書中,他寫到:「通過更好地理解音樂是什麼,音樂從哪裡來,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人類的動機、恐懼、欲望、記憶,甚至是廣義上的溝通。」 事實上,音樂的影響是很多樣的。近年來,科學家在研究大腦處理音樂的機制和聲音如何影響心理和身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 創造力和執行力
    「創造力」和「執行力」都很重要,它們的內涵與關係是怎樣的呢?先來說「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範疇、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新流程,發明新設備、新方式,創作新作品等,都是創造力的表現。
  • 創造力和技術技能的融合為女性提供了AI優勢
    打開APP 創造力和技術技能的融合為女性提供了AI優勢 發表於 2020-03-28 10:40:05 Gunnar一直熱衷於將業務和技術學科融合在一起。她的父母都是工程師,她從小就熱愛數學和科學。
  • 楊柳君|組織行為學:團隊創造力三要素模型
    非常擅於理性思考和決策的人往往缺乏創造力。理性思考和理性做決策的思維模式和技巧能力當然很重要,但組織想要取得好的成果,創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們受生長環境的影響,以及家庭教育背景、學校教育背景的影響,在長年研習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這個思維定式保證了一定程度上行為的高效,但同時也會禁錮人們的思維。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創造力|把握創造力的關鍵詞 他們的發明創造讓...
    引言 我們常常驚異於科學家們做事的高效率,到底是什麼秘訣,讓愛因斯坦、達爾文等人能夠在一生中完成那麼多影響人類歷史的創意和發現?這都是創造力品質在其中主導。
  • 特質對比,看看孩子是否擁有創造力?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根據科學研究顯示,幼兒園孩子的創造力是小學生的3.76倍,小學生的創造力是中學生的1.93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下降了,是什麼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如何區分你的孩子是否擁有創造力呢?看一看下面的特質對比,或許你會有所發現。★★具有創造力的孩子所擁有的特質:1.愛問「為什麼」,明顯的與眾不同。2.喜歡玩遊戲,善於發明新的遊戲方法。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創造力③|把握創造力的關鍵詞 他們的發明創造...
    引言我們常常驚異於科學家們做事的高效率,到底是什麼秘訣,讓愛因斯坦、達爾文等人能夠在一生中完成那麼多影響人類歷史的創意和發現?這都是創造力品質在其中主導。創造力關鍵詞:充沛的好奇心費曼作為20世紀最有創造力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中記錄著這樣一件有趣的故事:他在康奈爾大學教書的時候,有次吃飯看到幾個學生在把盤子丟到空中玩雜耍。費曼就盯著那盤子看,發現康奈爾大學的盤子邊上有康奈爾大學的校徽,令他驚奇的是這個校徽轉得比盤子快兩倍。
  • 色彩心理學: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健康?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個領域,並知道你的情緒如何影響顏色,咚咚今天展示不同顏色的含義以及在我們腦海中產生的原因。什麼是色彩心理學?它是心理學的一部分,負責研究每種顏色所具有的不同含義。分析我們如何看待色彩和情緒,以及產生我們的行為。
  • 書評|《創造力的本質》:與風暴同行,在思考與行動中找到創造力
    創造力是什麼?有人說它如天上的白雲般不可捉摸,有人說它如飄落的雨滴般不知所蹤,而羅德島設計學院建築系教授凱娜·萊斯基認為,創造力就像風暴。她與風暴同行,用風暴的視角來結構創造力。她試圖通過《創造力的本質》來告訴大家這種普遍性,鼓勵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創造力。創意的過程其實是內在體驗的過程,它的形成宛如一場風暴,慢慢聚集、形成,在不斷的思考和行動中,最終凝結成形。文中她提到的「開放之心」讓我印象深刻。
  • 書評 |《創造力的本質》:與風暴同行,在思考與行動中找到創造力
    有人說它如天上的白雲般不可捉摸,有人說它如飄落的雨滴般不知所蹤,而羅德島設計學院建築系教授凱娜·萊斯基認為,創造力就像風暴。 她與風暴同行,用風暴的視角來解構創造力。從創建問題到收集與追蹤,再到推進、遇見、連接,一步步展現出創新思想的形成過程。
  • 什麼是創造力?你是個有創意的人嗎?
    在深入了解什麼是創造力之前,你認為創意是什麼?創造力是新事物。它很有創意。創造力總能讓人聯想到畢卡索,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金,歐內斯特海明威,莎士比亞,查理卓別林或其他流行人物等重要人物的名字。
  • 關於創造力的4個誤解
    當科學家提出新理論的時候,當醫生診斷疾病的時候,當企業家開發新產品的時候,當社會工作者為陷入困境的家庭提出策略的時候,當政治家制定新政策的時候,他們可能都非常具有創造力。我認為,把創造力與藝術綁在一起,導致了很多家長對創造力價值的低估。當我和父母討論創造力的時候,他們常常假定我是在談論藝術表達,而大多數父母並沒有十分重視孩子是如何用藝術來表達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