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書評 | 第67篇
創造力是什麼?有人說它如天上的白雲般不可捉摸,有人說它如飄落的雨滴般不知所蹤,而羅德島設計學院建築系教授凱娜·萊斯基認為,創造力就像風暴。
她與風暴同行,用風暴的視角來解構創造力。從創建問題到收集與追蹤,再到推進、遇見、連接,一步步展現出創新思想的形成過程。
把一個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想像力轉變成一種清晰的想法,創造的過程本身就是企圖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的過程,這種力量神秘而隨機。它不是線性的,但它真的是毫無邏輯嗎?
凱娜·萊斯基不這麼認為。作為建築師、老師、作家和創造者,她經歷、觀察過很多創意過程,她認為這些過程有特性,也有普遍性。
她試圖通過《創造力的本質》來告訴大家這種普遍性,鼓勵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創造力。創意的過程其實是內在體驗的過程,它的形成宛如一場風暴,慢慢聚集、形成,在不斷的思考和行動中,最終凝結成形。文中她提到的「開放之心」讓我印象深刻。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人不可能學習自認為已知的東西。」創造力需要開放之心來消滅先入之見。
從學會忘記,質疑你自以為知道的內容開始。創造性的過程,就是對你所知部分的替代、幹擾以及破壞。
凱娜·萊斯基講了自己在羅德島設計學院的教學案例。每年都有新生進入建築專業,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的有藝術背景,有的沒有,包括你能想到的各個專業類型:科學、數學、文學、音樂、哲學、商業、醫學、軍事等等。
這些新生每個人都需要解決一道難題,完成一個任務——凱娜·萊斯基認為這是他們的新起點。學生的每道難題都是經過仔細考慮和挑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設計中學會忘記,解放自我,去除先入之見。
1953年,耶日·格羅託夫斯基在波蘭創立劇場實驗室,講授「探索錯誤」的課程和上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格羅託夫斯基將身體視為演員用來實現創造的材料。他教導演員們把錯誤當作探索發現的機會。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演員隱藏錯誤,而是讓他們通過無意識的動作與發音,學會即興表演。
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們學會忘記先入之見,獲得開放之心。作家埃裡卡·達萬說得特別好:「學會忘記,並不是完全放棄我們的知識或觀念,而是從觀點中跳脫出去,站在我們的世界觀之外,開闢新的視角來解釋和理解這個世界。」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196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關於獲獎的發現是如何產生的,他講了一個故事。
我在康納爾大學的餐廳裡吃飯,有個傢伙閒著沒事向空中扔盤子。盤子升到空中,我看到了它在擺動,並且注意到盤子上的康奈爾紅色紀念章也在旋轉。
我沒事可做,就開始計算轉盤的運動,然後又開始思考電子軌道的運動,想到了量子電動力學……令我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起點竟然是那個被扔向空中的餐盤。
這個故事很有趣,轉動的餐盤非常常見,但藉此思考並不斷演算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可能就只有費曼先生了。成功的創意不僅僅是想出來的,更是「做出來」的,思考與行動需要並行。
創造力是人類獨有的特性,凱娜·萊斯基把創作過程視為一場風暴,運用她的觀察和經驗,為我們描述了創作過程的運作方式。如果你在為發現新事物而努力,如果你從事藝術、科學或者人文領域的工作,這本《創造力的本質》或許可以給你啟發。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