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創造力,很多人都會推薦使用頭腦風暴的方式。但如果無法正確使用頭腦風暴會非常浪費時間。一群人圍在一張桌子上揪著一個點爭地面紅耳赤,一兩個小時過去了,也沒有一個結果。
其實頭腦風暴用得好的話,靈感可以向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來。而社長發現,一個人使用頭腦風暴,常常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可以鍛鍊自己的創造能力。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這個小經驗。
1
明確本次頭腦風暴的目的
搜狗百科上將頭腦風暴定義為:當一群人圍繞一個特定的興趣領域產生新觀點的時候,這種情境就叫做頭腦風暴。
因此,做頭腦風暴一定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比如活動策劃,選題作角度……這個具體問題也就是頭腦風暴的目標,需要首先被挖掘出來。
找目標說起來是一件很容易事,但實施的人卻很少。社長剛入行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把廣告文寫成抒情文,議論文寫成廣告文,歸根結底就是沒有搞清目的是什麼就開始動筆了。
目的不僅可以指導行動,它更像是考試的及格線,判斷最終的結果是否達標。
比如一篇廣告文的閱讀量雖然高,但卻沒人掏錢買東西,如果廣告商的目的是為了品牌曝光,賣東西只是順便,那這個目的就達到了;如果廣告商僅僅是為了轉化,那閱讀量的高低就無關緊要了,而轉化數才是關鍵。
因此為了接下來的行動和效果有保證,首先要知道,頭腦風暴的目的是什麼。
2
初級風暴:用關聯詞或提示卡
當我們明確了目的之後,接下來就要正式開啟頭腦風暴了。
在這裡社長提議大家以把目的的關鍵字找出來,作為目標關鍵詞寫在紙上,並思考有哪些詞和它們有關。
比如,假設社長要追一下關於「黃渤《一齣好戲》」的熱點,目的是給Kindle雜誌公社帶來一波新的小夥伴。我從中找出的目標關鍵詞有「黃渤」,「《一齣好戲》」。
與「黃渤」有關的詞,大家可以想到什麼呢?社長想到了「《泰囧》」,「主持人」,「演員」……與「《一齣好戲》」相關的詞,社長可以想到「舒淇」「電影」「廣告」……
每一個關鍵詞都是一個創意角度,比如,「從《泰囧》到《一齣好戲》,黃渤到底經歷什麼?」
由此下來,社長已經至少有七八個不錯的角度可以寫了。
如果一時大腦堵塞,可以使用提示卡片。提示卡片可以根據職業,用途等進行製作。比如社長的個人提示卡片有「雜誌」,「文化」,「職場」,「人物」……
還拿黃渤來說,社長根據以上提示卡片可以想到:有沒有哪些雜誌曾經報導過黃渤,它們對他的評價是怎麼樣的?或者黃渤的個人經歷對職場的小夥伴來說,有沒有什麼啟示……
這些卡片就像是路標,指示思考方向,能想到不少有趣的點子。
3
高級頭腦風暴:自我設限
當感覺大腦已經被榨乾,想不出任何東西來的時候,可以使用自我設限這種創意尋找法。自我設限就是從無限開始思考,然後逐漸增加各種限制,如完成時間,完成金額,活動範圍等等。
就黃渤這個熱點,如果有無限預算,是不是可以考慮給黃渤來一場專訪?如果預算只有50元,就只能考慮看場電影,寫一份影評;如果時間無限充足,社長看完電影還能惡補一點電影的專業知識,從演員演技,鏡頭,取景等更加專業的角度來思考,如果只有一天時間,社長恐怕只能從故事,情節這裡入手了……
自我設限就像是給自己加了一面圍牆,每次跨過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在這一步需要不斷地增加難度,直到大腦一片空白,想不出新的觀點為止。
很多人常常會在這一步停住,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實現,別想了」,「天哪,這一定是痴心妄想」。但著名廣告經理人Alex Osborn曾定下了頭腦風暴四項基本原則:
忌批評性反饋量比質重要運用他人的想法催生聯想鼓勵大膽的構想
因此,在頭腦風暴階段,最重要的是創意的數量。社長一般會通過預先設定20-40個創意數量逼迫自己一直想下去。
4
找到能用的解決方案
當腦洞已經無法再大的時候,接下來就要解決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做這次頭腦風暴的目的。
將目的和所有創意都寫在便利貼,或者是小卡片上。隨意選擇五個創意,貼在目的旁邊,之後根據創意是否能實現目的為標準,從上到下按照優劣進行排序,就像這樣:
然後,將其他創意和這五個創意進行依次比較,如果感覺比哪個創意要好,就替換到相應的位置,最不好的那個創意將被淘汰。
比如剛才我們想出的「專業影評」,「普通影評」,「黃渤個人奮鬥史」,「黃渤給職場人帶來啟示」……等選題,和目標「給Kindle雜誌公社帶來精準粉絲」進行逐一匹配,這樣就有了五個不錯的選題角度,完美
。
創意力可以通過不斷練習,而得到提升。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突破自我的極限,逐漸成為一個創意力MAX的人。
你們有什麼提升創意的方法嗎?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