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搞反狗腦 - 我們是不是直覺的奴隸

2021-02-22 生信寶典

科研小助手實驗小白為大家分享的去年一篇Science文章鬧了一個大烏龍。具體是說去年匈牙利科學家用核磁共振掃描了狗的大腦,發現狗是用左腦對語言進行處理的,通過右腦把握語言的音調,其對語言的理解處理模式與人類相同,並在Science上發表了論文。然而今年才意識到,人是躺著進去的,而狗是趴著進去的。所以左右腦搞反了!研究中為了訓練狗在裡面不亂動還花了約半年,不過文中表示左右腦搞反對文章的主要結論並沒有影響,因為文章強調的是不同的腦半球有不同的作用,而不是具體到哪個半球。(以上為轉載)

現在文章的摘要已修改過來了,不再強調左腦還是右腦,只是說兩邊識別的語言的要素不同。

We found a hemispheric bias for processing meaningful words, independently of intonation; an auditory brain region for distinguishing intonationally marked and unmarked words;

而最早發表文章的摘要中,還保留著對左腦和右腦的分開論述。

We found a left-hemisphere bias for processing meaningful words, independently of intonation; a right auditory brain region for distinguishing intonationally marked and unmarked words;

那麼為什麼左右腦搞反了,作者當時沒意識到?

我想想當然在其中有重要的作用。2009年一篇腦的META分析中發現人的左腦傾向於處理詞彙的意思 (另外一個小動物,沙鼠也是這樣);這兩個研究,作者都有介紹,而且給研究者注入了這個理念,當觀察到狗也用左腦處理語義時,意識到與前人的研究一致,也就接受了這個結果。至於這是是直覺還是理智的作用,並沒有深究。

這種想當然在生活或研究中還是挺常見的,比如高中時不太好想明白的物體的運動需不需要用力來維持,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鐵哪個重。這種想當然起源於人們把新問題與舊經驗的關聯,或者說起源於由此帶來的直覺,而放棄了深入的思考和推理。腦袋是很懶的,通常希望耗費最少的能量來快速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有不少的行為學案例來展示人是如何自以為理智而實際多數情況是被情緒左右的。

記得其中有個心理學實驗是:讓受試者先閱讀一些「健忘」,「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弓腰駝背」等描述老人的詞彙,再讓其從走廊一頭走到另一頭,發現其走路速度會慢於正常速度;而反過來,讓受試者先已慢速走5分鐘,再給其一堆詞彙辨認,與老人相關的詞彙能更快地被辨別出來。這是潛意識對我們影響的一個明顯實驗例子。

在做研究時,有人喜歡閱讀前人的文章,有人喜歡做「假設驅動的研究」。先假設某個模型,然後設計實驗,產出數據,符合模型,皆大歡喜;不符合模型,就繼續產出數據,直到符合預設。這一先驗認知對我們的科研影響有多大?

現在強調大數據驅動的研究,沒有前期假設,完全從數據中發現模式,也許可以克服這一點。不要輕易地讓數據分析者再往直覺上去套數據了。

當然數據分析者也要加強自己的素養,做好質量控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Garbage in, Garbage out"。

原文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303/1030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6/08/26/science.aaf3777

精品回顧

畫圖三字經 生信視頻 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體會 癌症資料庫 

高通量分析 Linux Python 在線畫圖

後臺回復「加群」參與討論,回復「培訓」參加我們的培訓活動,回復「應聘」加入我們。讀到文末、分享文章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不能相信直覺?:讀《反直覺思考》
    多數人都認同這句話,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很多理念,後來卻發現它們是錯誤的,或者是不適應現實需要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代代相傳的道理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卻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反直覺思考》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現實的增速超過了思維的進化速度,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其根源就在於大腦的「默認設置」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 反直覺的「生日悖論」問題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答案是 23 個人,也就是說房子裡如果有 23 個人,那麼就有 50% 的概率會存在兩個人生日相同。按照直覺,要得到 50% 的概率,起碼得有 183 個人吧,因為一年有 365 天呀?其實不是的,覺得這個結論不可思議主要有兩個思維誤區:第一個誤區是誤解「存在」這個詞的含義。
  • 概率論中的一些反生活直覺問題
    有一些問題會反直覺,比如說:在一個盒子裡有10張卡片,只有一張是有獎的,若干人依次從中各取一張不放回,問每個人中獎的概率與抽獎的順序有關嗎?為什麼?把六本不同的書分給三個人,要求每人二本,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把六本不同的書分給三個人,其中甲、乙、丙各兩本,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
  • 第六感為什麼那麼準?直覺是人類的「本能」嗎?
    第六感為什麼那麼準?直覺是人類的「本能」嗎?在這個崇尚科學的社會裡,卻依然有很多用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情存在。比如災害來臨前,動物的反應,我們就一直搞不懂,是什麼讓他們對於災害有了一種特殊的反應。我們稱之為野獸的直覺。
  • 顛倒漂浮的反直覺小船
    但物理學家告訴你,這種反直覺的挑戰並非完全不可能。這一發現不僅顛倒了小船,同樣「顛倒」了我們對浮力的理解。這項新研究已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今天我們也會把浮力定律稱為「阿基米德定律」。當然阿基米德(以及我們許多人)或許沒想到的是,浮力背後還大有文章。
  • 數學反常識,不能亂猜的直覺與結論
    ,我們對數學幾乎完全沒有可以天生的直覺,幾乎(這個「幾乎」也可以看成是數學用語^_^)只要一出手就會錯。我們會很難相信奇數跟整數一樣多,整數跟有理數一樣多( Hilbert 旅店問題),無窮長的周長可以圍著有限的面積,關聯不意味著因果,調和級數是發散的,甚至邏輯上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所有這些都只有在稍稍經過訓練之後才有可能出現這種「直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與讀者分享了三類典型的數學反常識問題。
  • 用反直覺思維,看真實的世界
    這些人的騙術,利用的,就是人類的直覺思維。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沒有足夠的腦容量來處理外界的所有信息,所以經常要靠直覺來應對複雜環境,這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可直覺思維,有時也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清這真實的世界。
  • 愛因斯坦:我相信直覺,一切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
    我不是知道自己是對的」簡單的說,直覺就是能感覺得到現象世界背後的主宰力量,然後匯總這股力量,最終形成邏輯規律,形成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公理公設,這就是直覺的力量,那麼,如何提升直覺?我們上一章節介紹了直覺,這一章節,我來詳細拆分,如何才能全面的提升直覺。
  • 為什麼路痴總是搞不懂東南西北
    說到導航,他們更是傻眼,因為他們更不知道東南西北,所以跟他們說前後左右會比較好。不然他們會轉了幾圈,又回到了同樣的地方。看來最後還是要用電話求救。然後路痴告訴他們的位置時也是一番折騰:我在一個很像狗的屋簷下面,太陽在我右邊,太陽忽雲讓你轉過身看看。現在太陽在我左邊了,多地掉太陽什麼的,以為我是天文學家,觀察天體。
  •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對動物的態度從不理性
    在書中,他用多年記錄下的一個又一個故事展現了悖反人們所秉持的對動物的不同道德態度,其中存在著多少矛盾。為什麼狗不可以吃但豬可以?為什麼大熊貓比中國大鯢更招人喜愛?為什麼在市場上拋接死魚是一場娛樂,但如果拋接死貓就會被視為殘忍?人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至少在對待動物時是如此。為何會如此?
  • 直覺有時也會欺騙人——第六感
    人人都有第六感不要過度迷信預感要理性看待的直覺心理學原理——>第六感是人類除了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外的「超感官知覺」,又稱「預感」,通俗地說就是「直覺」。比如有時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沒有實施,就有親友會說:「幹吧!這事保證成!」你要問他為什麼,對方也說不清楚,或者乾脆來一句「第六感告訴我的。」同樣是這件事,也會有親友說:「我感覺不妥當,還是別幹了!」追問其詳,回到如出一轍。誰都說不出個子午卯酉,但就是有各自的一種預感。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只是,如果看問題最後都歸結到人和事上,就難免會出現疏漏。舉個例子,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相比起以前來說,無論是種類還是獲得的途徑,都可以說是只多不少,當中也有很多鼓勵以共情代替懲罰的育兒方式,那麼為什麼孩子受到打擊後作出過激行為的現象會不降反升?
  • 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
    但是,我們人類乃至其他生物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呢?這從進化上來說挺詭異的: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睡上一覺。匈牙利的研究人員發現,狗也會由於白天的積極或消極經歷影響到其晚上的睡眠。睡前經歷過負面或糟糕體驗的狗,夜間更容易醒來,這也就意味著它的睡眠壓力越大。
  • 孩子畫了會飛的狗,老師卻說狗不會飛,媽媽教科書式的回答受誇讚
    聽到老師的話,孩子放下了畫筆,若有所思地說了一句:「為什麼狗不能飛呢?」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把畫拿給了媽媽看,說自己畫了一隻會飛的狗,可是老師說狗不會飛,是不是自己畫錯了?媽媽接過孩子的畫,看著畫中的小狗多了一雙翅膀,狗確實不能飛,但是媽媽自知不能這麼破壞掉孩子獨有的想像力,於是想起來了孩子的一個玩具「天馬行空」。媽媽問孩子:「你說馬兒會飛嗎?」孩子回答:「不能」,媽媽接著說:「那你看這個玩具上面是不是有一雙翅膀?有了翅膀那它是不是就能飛起來呢?」
  • 「接近」太陽,為何出現反直覺物理現象?千度熔點不懼百萬度高溫
    文/惜談「接近」太陽,為何出現反直覺物理現象?千度熔點不懼百萬度高溫我們中國人常說「百聞不如一見」「事實勝於雄辯」,更為直觀的感受,有時候比任何的理論假說都要真實可靠。但是真實的世界中往往卻出現一些反直覺的物理現象,如果大家不理解其中的具體原因,很容易產生難以解決的困惑。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早在2018年8月的時候就已經成功發射,並在不斷的接近太陽,也公布了一些探測數據。
  • 愛因斯坦搞反了
    高速運動的火車會產生引力,將周圍的東西吸附車體,同理,高速運動的宇宙天體也會在旋轉中產生引力。這個引力就是天體高速運動後,周圍的物體迅速前來補充其留下的空間,從而產生巨大的壓力。天體的引力就是這個壓力。
  • 量子力學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理論
    愛因斯坦在1885年建議建立量子力學,這個理論跟經典力學觀點有不少矛盾之處,然而不管怎麼說,量子力學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理論。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在重要性上的不同點在於量子力學通過測量來決定態的具體形態,經典力學通過測量來決定態的變化的大小。
  • 丁小平:現代數學界為什麼大談"直覺不可靠"
    希爾伯特先生為什麼這麼熱衷於灌輸&34;和&34;呢?希爾伯特自己比誰都清楚。  所謂&34;就是胡塞爾所開創的新哲學首要強調的東西。只有通過&34;才能產生&34;,進而,才能產生具象的深刻思維。直覺就是現象對意識顯現的初級結果。顯現當然既可以對感官發生,也可以對意識發生。感官可以認識事物的外表或某些側面,而意識卻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注意,這個本質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
  • 人類編年史——我們都是基因的奴隸
    有時候人類為了求偶也會做出和雄螳螂一樣奮不顧身的事情。我們把這種犧牲和一輩子只愛一個人的誓言叫做「愛情」。採訪的最後,衛報問:你曾經說過,女性的愛情是你活下去的一個理由,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你百年以後,你會有什麼遺憾嗎?
  • 經典概率題,著名的反直覺問題——百囚徒挑戰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靠直覺去評價一件事情,但很多時候,我們的直覺是錯的,哪怕感覺有多麼準確,而最著名的反直覺問題,就是百囚徒挑戰。案例和問題監獄決定給關押的100名囚徒一次特赦的機會,條件是囚徒通過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