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11-29 澎湃新聞

原創 Anne Trafton 阿爾茨海默病

當大腦對新的經歷形成記憶時,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也稱記憶痕跡細胞)的神經元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之後每當我們回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一過程是由細胞染色質(chromatin)的大規模重塑控制的。

麻省理工大學官網10月5日消息

這種重塑使參與儲存記憶的特定基因變得更加活躍,重塑發生在數天內的多個階段中。染色質是由DNA和組蛋白組成的高度壓縮結構,它的密度和排列的改變可以控制特定基因在特定細胞中的活性。

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Li-Huei Tsai表示:「這篇論文首次真正揭示了不同基因表達波是如何被激活的這一非常神秘的過程,以及這些不同基因表達波背後的表觀遺傳機制是什麼。」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Asaf Marco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論文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

研究於10月5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影響因子:21.126)雜誌上

表觀基因組調控

在海馬體和大腦的其他部分都發現了印跡細胞。最近的許多研究表明,這些細胞形成了與特定記憶相關的網絡,當記憶被喚起時,這些網絡就會被激活。然而,編碼和檢索這些記憶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神經科學家們知道,在記憶形成的最初階段,被稱為「即時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的基因在印跡細胞中被激活,但這些基因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水平。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想要探索在協調長期記憶儲存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記憶的形成和保存是一件非常精細和協調的事,它會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數月——我們也不確定,」Marco說,「在這個過程中,有幾波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合成使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強更快。」

Tsai和Marco假設這些波可以被表觀基因組修飾控制,表觀基因組修飾是染色質的化學改變,它控制著一個特定的基因是否可接近。Tsai的實驗室之前的研究表明,當使染色質無法進入的酶過於活躍時,它們會干擾形成新記憶的能力。

為了研究個體印跡細胞隨時間發生的表觀基因組變化,研究人員使用了基因工程小鼠,當記憶形成時,他們可以用螢光蛋白永久性地標記海馬體中的印跡細胞。這些老鼠接受了輕微的足部電擊,它們學會了將其與受到電擊的籠子聯繫起來。當這種記憶形成時,編碼記憶的海馬細胞開始產生黃色螢光蛋白標記。

Marco說:「然後我們就可以永遠追蹤這些神經元,並對它們進行分類,研究足部電擊一小時後它們發生了什麼,五天後發生了什麼,以及在回憶過程中這些神經元重新激活時發生了什麼。」

麻省理工大學

在記憶形成的最初階段,研究人員發現DNA的許多區域發生染色質改變。在這些區域,染色質變得更松,使得DNA更容易接近。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幾乎所有這些區域都位於沒有發現基因的DNA序列中。這些區域包含被稱為增強子的非編碼序列,增強子與基因相互作用以幫助啟動它們。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這個早期階段,染色質修飾對基因表達沒有任何影響。

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記憶形成5天後的印跡細胞。他們發現,在這5天裡,當記憶被鞏固或加強時,增強子周圍染色質的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增強子更接近它們的目標基因。這仍然不能激活這些基因,但當記憶被喚起時,它們就會被表達出來。

接下來,研究人員把一些小鼠放回它們接受足部電擊的籠子,重新激活了恐懼記憶。在這些小鼠的印跡細胞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啟動增強子經常與它們的目標基因相互作用,導致這些基因的表達激增。

許多在記憶恢復過程中啟動的基因參與促進突觸上的蛋白質合成,幫助神經元加強它們與其他神經元的連接。研究人員還發現,神經元的樹突——接受其他神經元輸入的分支——發育了更多的棘,這進一步證明了它們之間的連接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Li-Huei Tsai

啟動表達

Marco說,這項研究首次表明,記憶的形成是由表觀遺傳啟動增強子驅動的,當記憶被喚起時,這些增強子會刺激基因表達。

「這是第一個在分子水平上展示表觀基因組如何被準備來獲得可接近性的工作。首先,你讓增強子更容易接近,但是接近本身是不夠的。你需要這些區域與基因發生物理相互作用,這是第二階段。我們現在意識到3-D基因組架構在組織基因表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員並沒有探究這些表觀基因組修飾會持續多久,但是Marco說他相信它們可能會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他現在希望研究印跡細胞的染色質是如何受到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的。Tsai的實驗室之前的研究表明,用HDAC(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可以幫助恢復失去的記憶。HDAC抑制劑可以幫助重新打開無法進入的染色質。

參考文獻

Sour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uroscientists discover a molecular mechanism that allows memories to form

Reference:

Marco, A., Meharena, H.S., Dileep, V. et al. Mapping the epi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interplay during memory formation and recall in the hippocampal engram ensemble. Nat Neurosci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0717-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神經科學家發現保持記憶與腦細胞DNA重新激活有關
    一個多世紀以前,動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創造了「記憶痕跡(engram)」一詞,用以表示記憶在大腦中留下的物理痕跡。從那時起,神經科學家在尋找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記憶的過程中取得了進步。他們已經了解到,特定的腦細胞會在我們形成記憶時激活,並在記憶時重新激活,從而增強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有望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靶點。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小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CPEB3的蛋白質能使神經元存儲長期記憶。
  • Neuron:記憶形成的最新分子機制
    2018年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MIT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神經元記憶相關突觸變得更加強壯的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發現首次指出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於海馬區一個叫做CA3的區域介導的。研究者們發現此前負責調控神經元基因表達活性的蛋白Npas4能夠調控海馬區CA3區域以及齒狀回區域內神經元的連接強度。
  • Nature: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
    2020年1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解開長期記憶的生物學特性,並找到在年齡或疾病引起記憶下降時進行幹預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作者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機制,成年小鼠海馬中的神經元用來調節它們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這一過程對於記憶鞏固和記憶力至關重要。
  •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
  • 看到記憶的印跡:神經科學家們如何定位、喚醒甚至偷換記憶
    藉助新興的腦部成像技術,神經科學家們得以「看到」與特定記憶相關的特定神經細胞,了解記憶形成和喚起的規律,並成功地重新激活記憶通路。福爾摩斯對茉莉是粗魯,抑或只是無知無覺?不同的觀眾看完留下不同的記憶「我們正處於黃金時代」,Josselyn說道,「我們有了解答古老問題的技術。」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新研究指出進食後休息與長期記憶形成之間的聯繫
    一組神經科學家基於對海sea大腦活動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食物昏迷(進食後休息)與長期記憶的形成之間可能存在聯繫。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研究》雜誌《科學報告》上。相反,相關的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已被證明對大腦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包括長期記憶形成。但是,其釋放不依賴於卡路裡的攝入。「因此,人體中的胰島素樣分子被分為至少兩個不同的功能模塊。以胰島素為代表的代謝模塊控制著進食和能量平衡,而以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為中心的神經質模塊控制著記憶形成。 」。
  • 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實驗室揭示植物機械碰觸「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植物的這種對天氣和環境的「記憶」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在植物生理學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多個與植物 「記憶」有關的有趣現象,例如冬性植物(如冬小麥)的春化,捕蠅草捕食的20秒「記憶」,以及植物的接觸形態建成。冬小麥通常在秋季播種,歷經漫長的寒冬之後,在來年的四月至五月收穫。如果誤將冬小麥春季播種,那麼即使生長再長的時間,當年也不會開花。
  • 神經元網絡中長期細胞外基質分子對於長期記憶是必不可少的
    概要:大腦如何長期存儲記憶一直是神經科學家的一個永恆的謎團。 大腦如何長期存儲記憶一直是神經科學家的一個永恆的謎團。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整合神經可塑性研究中心(CINPLA)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網絡中長期細胞外基質分子對於長期記憶是必不可少的。發表在美國《 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表明,移除這些網絡會擾亂很久以前的記憶,但是不會影響近期記憶。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Nat Neurosci:科學家發現參與人類短期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元
    2017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神經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參與人類大腦創建和維持短期記憶的過程。該研究的結果表明當要求一個人記住一個物體或圖片,並在之後重新回憶起來需要一種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在幾秒鐘時間內保持活躍。這些發現揭示了一些關於人類大腦如何儲存和維持短期記憶的重要新信息。短期記憶是在幾秒到幾分鐘內記住主意、想法、圖片和物體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決策和心算來說非常重要。
  • 大腦是如何將不同的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記憶的?
    美國警方曾經披露出這樣一起安檢,一名女性走在街上聽到砰的一聲,緊接著,她發現走在她前面的男友已經中槍倒在了血泊之中。男友的中槍對這名女性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心理影響,在一個月後,這名女性便住進了醫院。她描述,垃圾車發出的噪音讓她引起極大的心理恐慌,她的大腦在垃圾車發出的響聲與她曾經目睹到的毀滅性景象之間形成了一種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 臺灣學者新發現「顛覆」既有記憶形成學
    新華社臺北8月10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臺灣長庚大學副教授吳嘉霖團隊研究發現,果蠅短、長期記憶的形成由兩套截然不同的機制控制。這一發現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上,顛覆了以往科學界對於記憶形成的認知。  吳嘉霖10日在長庚大學受訪時表示,人類如何將學習的經驗轉為記憶儲存,一直都是科學界想解開的謎。
  • 記憶喪失與AD
    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和記憶喪失有直接關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特徵是大腦組織中澱粉樣蛋白斑的形成。這些澱粉樣蛋白斑是由一種不溶性的蛋白組成的,名為'Amyloid-beta'(Abeta),這種蛋白可以形成一些小結構的「低聚物」,這些低聚物在疾病進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儘管這些蛋白已知是與老年痴呆症有關的,但是,它們是如何導致記憶力喪失的仍不清楚。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能夠追蹤到海馬體神經細胞的細胞核中的RNA分子。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老鼠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基礎。一種是用螢光標籤標記神經分子,使其能通過腦組織釋放光線,使成像技術能夠捕捉到腦細胞中的分子軌跡;另一種是將光纖裝置植入腦組織,觀察產生記憶的海馬神經元。帕克和其他人使用前一種技術。然而,有許多記憶物質或分子。例如,先前的研究發現兩種分子(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激酶PKA)與多種記憶形式和突觸形狀(神經細胞之間的接觸點)的變化有關。
  • Aging Cell: 揭示AD早期記憶衰退的突觸相關分子機制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魯友明教授團隊在Aging Cell上發表了一篇講述突觸功能障礙導致早期AD記憶精準性下降的文章,該研究顯示在小鼠模型中,通過沉默miR-128或破壞miR-128與STIM2的結合會導致STIM2表達升高,進而恢復突觸功能,挽救AD小鼠的記憶障礙。該研究揭示了突觸相關的分子機制在維持記憶精準性中扮演的角色,為AD早期的記憶衰退提供新的思路。
  • 有一種材料,可以形成一種新的記憶形式
    在本周的版本中,一個聯合的NIST-普渡大學團隊使用了一種可以形成原子薄片的材料來形成一種新的基於電阻的記憶形式。這種材料可以在納秒內寫出來,不用電就能保持記憶。內存似乎是通過一種與以前的電阻技術截然不同的機制工作的-RAM技術,但有一個小問題:我們不確定它是如何工作的。根據電阻的變化,有一系列部分重疊的存儲技術。這些有時被稱為RERAM,可以包括記憶器。
  • 閆冬團隊揭示參與間隙連接形成的分子機制
    間隙連接是細胞連接的一種,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組織中特化的細胞間連結。間隙連接在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心肌細胞的同步工作和神經系統中電信號的傳播。此外,很多疾病中也會出現間隙連接的異常,例如心臟衰竭,中風和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