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發現保持記憶與腦細胞DNA重新激活有關

2020-11-04 科技領航人

一個多世紀以前,動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創造了「記憶痕跡(engram)」一詞,用以表示記憶在大腦中留下的物理痕跡。從那時起,神經科學家在尋找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記憶的過程中取得了進步。他們已經了解到,特定的腦細胞會在我們形成記憶時激活,並在記憶時重新激活,從而增強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聯繫。這種變化使記憶更加根深蒂固,讓我們保持記憶,使我們更經常回憶,而其他記憶則逐漸消失。但是,迄今為止,很難確定導致這些變化的神經元內部確切的物理變化。

在上個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分子水平上觀察了「記憶痕跡(engram)」細胞染色體的記憶形成過程的重要部分。神經科學家已經知道記憶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記憶的動作對於將記憶鎖定在大腦中至關重要。這些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了該機制的一些物理體現。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對老鼠進行相關研究,這些老鼠的基因組中剪接了一個螢光標記,每當它們表達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基因電弧時,它們的細胞就會發光。科學家將這些小鼠放在一個新的位置,並訓練它們以防產生特定的噪音,然後幾天後將它們放回該位置以重新激活記憶。在稱為海馬體的大腦區域中,形成並回憶起這種記憶的印記細胞會發亮,這使在驗屍檢查過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將它們從顯微鏡下的其他腦細胞中分離出來。

隨著記憶的形成,研究人員探測這些印記細胞的細胞核,發現染色質結構的細微變化——染色質是構成染色體的DNA和調節蛋白的複合體。染色質的部分重組後,與記憶相關的基因可以更輕鬆地發揮作用,以增強和保持記憶。麻省理工學院的皮克勒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蔡麗惠說:「基本上,整個記憶形成過程都是一個啟動事件。」

熱身記憶

實驗之前科研人員對此結論一無所知。記憶形成後,在印記細胞表達基因的方式上並沒有很大差異。但是研究人員確實注意到了細胞染色質的一些結構變化:DNA的某些區域變得更容易進入和移動,因此染色質蛋白和其他DNA片段不會覆蓋它們。這使得DNA中的基因更容易被增強子(可增加基因激活的遺傳元件)訪問。

幾天後,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的變化。DNA自身已進行了重排,因此許多這些增強子更接近它們靶向的特定基因。儘管如此,基因表達方式仍然沒有顯著變化。「當時我真的很沮喪,」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阿薩夫·馬可(Asaf Marco)說,「這根本沒有道理。」

但是,當小鼠被放回最初形成這種記憶的環境中時,隨之而來的是基因表達的激增。增強子的結構變化與這些激活模式一致,從而導致所涉及的神經元之間更牢固地連接。從那時起,馬可意識到染色質的體系結構變化正在使細胞為增強回憶所用的記憶做準備。

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和腦科學副教授史蒂夫·拉米雷斯(Steve Ramirez)解釋說:「這幾乎就像為鍛鍊做準備一樣。」作為一種記憶形式,記憶痕跡(engram)細胞會增強表達基因的能力,這些基因將在它們之間建立並加強聯繫。但是,當再次提醒記憶時,細胞只能充分利用這些潛在的變化。「他們已經準備好運行並啟用收集過程。」拉米雷斯說,「這個想法非常誘人。」

在過去的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幾個進行記憶痕跡(engram)研究的小組開始懷疑染色質的結構變化會引發細胞形成並保存記憶。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伊娃·佐夫基奇(Iva Zovkic)說:「我們都考慮過,但這實際上是一篇很棒的論文。」此外,麻省理工學院(MIT)小組的研究使用新的證據鞏固了這一概念,將記憶形成和回憶的階段分開,以觀察這些結構性變化何時起作用。佐夫基奇說:「與以往相比,這實際上是一種更直接的展示方式。」

拉米雷斯說,在過去的幾年中,可以在很小的程度上分析遺傳和細胞變化的新技術使記憶痕跡(engram)神經科學有了復興。將分子變化與大腦系統的行為聯繫起來是新的可能。「這篇論文最令人興奮的事情之一就是它確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放大了。」 拉米雷斯說,「看到這種解析度真的很神奇。」

研究架構

不過,即使是最尖端的工具也無法在活體動物中緊密追蹤這種記憶形成,因此科學家也無法如此密切地觀察到人類記憶形成。在小鼠中研究了這些過程,人類細胞在編碼更複雜和重疊的記憶時可能不會遵循相同的模式。哥倫比亞大學生理學和細胞生物物理學助理教授劉肖恩(Shawn Liu)表示:「在現階段,很難評估可以轉化為人類研究的量。」

但是老鼠和人類確實有一些共同的記憶電路。這項研究追蹤了海馬體細胞,海馬體是這兩種物種大腦中央附近的彎曲結構,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海馬體的人類和小鼠版本之間的差異限制了該研究結果的適用性,但是在這個新的子領域中,它們是令人信服的數據點。蔡說:「將模型作為解釋記憶形成的模型非常有吸引力。」

拉米雷斯說,像這樣的實驗可以縮小哪些腦細胞遵循這些模式,如果不同類型的記憶模式相同——無論是情感時刻、身體技能還是大腦所掌握的視覺信息。這可以帶來一個更廣泛的原則,記憶是如何形成,這反過來可能指向治療條件,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或阿爾茨海默氏症,其中記憶過於持久或不夠持久。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大腦如何鞏固一些記憶和失去其他記憶,可以創造影響衰老、學習和其他基本過程的機會。

關於染色質體系結構的這些變化,還有更多的知識要了解。營養或壓力等多種環境因素會改變染色質中DNA和蛋白質的排列方式,如果DNA表達並影響細胞行為,則會產生下遊影響。進一步的研究還可以研究DNA的大量區域,這些區域不能指導蛋白質的產生,或在大腦中產生其他明顯的影響。

「我們目前忽略了95%的基因組,」 馬可說。而這些被忽視的基因組有人稱其為垃圾DNA。 但是,像驅動記憶編碼這一方面的增強子一樣,這些基因的其餘部分也可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儘管我們繪製了基因組圖譜,但我們仍然對其大部分不了解。」

相關焦點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原創 Anne Trafton 阿爾茨海默病當大腦對新的經歷形成記憶時,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也稱記憶痕跡細胞)的神經元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之後每當我們回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
  • Nat Neurosci:科學家發現參與人類短期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元
    2017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神經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參與人類大腦創建和維持短期記憶的過程。該研究的結果表明當要求一個人記住一個物體或圖片,並在之後重新回憶起來需要一種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在幾秒鐘時間內保持活躍。這些發現揭示了一些關於人類大腦如何儲存和維持短期記憶的重要新信息。短期記憶是在幾秒到幾分鐘內記住主意、想法、圖片和物體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決策和心算來說非常重要。
  • 看到記憶的印跡:神經科學家們如何定位、喚醒甚至偷換記憶
    藉助新興的腦部成像技術,神經科學家們得以「看到」與特定記憶相關的特定神經細胞,了解記憶形成和喚起的規律,並成功地重新激活記憶通路。福爾摩斯對茉莉是粗魯,抑或只是無知無覺?不同的觀眾看完留下不同的記憶「我們正處於黃金時代」,Josselyn說道,「我們有了解答古老問題的技術。」
  •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黃琨 • 2020-12-11 17:44:51 來源:前瞻網 E2027G0
  • 最新研究:人的腦細胞如何生成與發展記憶
    腦細胞,也稱為神經元,由細胞體和神經突組成。神經突又分樹突和軸突兩種。軸突很長,所以神經元是具有長分支的複雜的專門細胞。神經元在分支的特定位置構建蛋白質,以便可以形成新的突起,控制它們的移動方向並與其他神經元建立連接。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
    記憶可能比我們原來認為的更難消除。新發現或許將有助於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神經疾病。 記憶雖然看起來神秘莫測、難以觸及,但它其實也有著堅實的生理基礎。神經科學的教科書是這樣說的:兩個相鄰的腦細胞通過連結的突觸釋放化學物質傳遞信息時,記憶就形成了。當大腦再次回憶時,這些連接就會被重新激活,並得到加強。
  • 神經科學家利用VR技術識別與記憶有關的大腦區域
    日前,加州大學研究員利用VR技術識別與記憶有關的大腦區域,幫助他們深入了解不同大腦區域如何在情景中收集記憶。那麼今日還有哪些熱點呢,99VR視界小編已經為您準備好了,噔!噔!噔!請看「大屏幕」:加州大學研究員利用VR技術識別與記憶有關的大腦區域
  •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41: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現在發現大腦某些神經元細胞也具備這種能力。那些神經元似乎與眾不同,比周圍的神經元細胞具有更多DNA或不同編碼序列。為了尋找人腦細胞基因自我重組的確切證據,加州斯坦福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Jerold Chu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6名健康老人和7名患有非繼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捐贈大腦組織。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
  • Nature: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
    2020年1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解開長期記憶的生物學特性,並找到在年齡或疾病引起記憶下降時進行幹預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作者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機制,成年小鼠海馬中的神經元用來調節它們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這一過程對於記憶鞏固和記憶力至關重要。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記憶力差?記憶與情感有關嗎?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神經生物學家。如今,幾項研究成果的披露,讓人們從分子水平上看到了記憶形成的一些線索,也為人工智慧研究、提高學習效果、疾病治療(如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線索。
  • 這才是「基因修改」的正確姿勢:人類腦細胞自己修改DNA!
    實際上,就在發生這事的前一段時間,「基因修改」業內出了一個真正重量級的大發現——人類的腦細胞可以修改它自己的DNA。迄今為止,被發現能修改自身DNA的只有特定的某些免疫細胞,為了更好的應對外界侵害,它們會修改自己的DNA。對於腦細胞,過去神經科學界有部分推測認為,它是可以修改自身DNA的,但這一推測,直到現在才被發現和證實。這一發現是通過對比6名健康老年人和7名患有非獲得性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的大腦細胞得出的。
  •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腦細胞長有神奇微小纖毛(圖)
    下一篇:捲毛小狗嚇跑三隻熊(圖)搜狐科學訊據每日科學網站8月25日報導,耶魯大學的科學家25日稱,根據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科學家發現在哺乳動物腦細胞裡長有很「神奇」的微小纖毛,該纖毛在過去被認為是哺乳動物進化的殘餘,而實際上它對大腦傳遞信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觸發哺乳動物大腦中有關情緒、學習和記憶能力區域神經元細胞的產生。
  • 研究新發現!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知道大腦海馬體的哪些區域需要刺激,那麼記憶是有可塑性的。這一發現有一天可能為PTSD、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如果科學家可以操縱你的大腦,讓創傷記憶失去對你心靈的情感控制,結果會怎樣?
  • 近10年顛覆性記憶研究:從融合到操縱記憶,人類從未如此接近真相
    現代神經科學家認為,特定的經歷會激活一組特定的細胞,改變他們的基因表達,建立全新的聯繫,改變現有細胞聯繫的強度——記憶由此完成存儲。而當這些細胞再次激活,重演與過去經歷相聯繫的細胞活動,回憶就產生了。以上是記憶理論上的基本框架和原則。不過,要驗證特定的神經元如何存儲和讀取特定的信息,難度很大。
  • 「疲勞」腦細胞可能扭曲我們對時間的感覺
    依據最新一項研究,這種時間感覺的扭曲可能部分是由於腦細胞過度疲勞造成的。研究發現,當大腦多次暴露在相同時間間隔,神經細胞或者腦細胞會受到過度刺激,並且激活次數顯著降低。然而,人類對時間的感知是複雜的,許多其他因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時間有時慢,有時快。
  • 「疲勞」腦細胞可能扭曲人們的時間感官
    ,這些在「緣上回(SMG)」小腦區域發現的神經元,是為大腦精確計時,還是創造一種時間的主觀體驗?依據最新一項研究,這種時間感覺的扭曲可能部分是由於腦細胞過度疲勞造成的。  研究發現,當大腦多次暴露在相同時間間隔,神經細胞或者腦細胞會受到過度刺激,並且激活次數顯著降低。然而,人類對時間的感知是複雜的,許多其他因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時間有時慢,有時快。
  • 氣味會讓大腦海馬體重新激活
    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氣味在觸發過去記憶方面有積極作用。氣味作為一種治療工具,對治癒與記憶有關的情緒障礙提供了新的可能。傳統理論認為,人的記憶是先通過馬蹄形腦區域的海馬體進行處理,海馬體為記憶注入豐富的細節。隨著過去的時間越來越長,記憶會轉移到大腦前額葉皮層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海馬體注入的豐富細節在混亂中就丟失了。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的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作業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一張電子券進行了「鹼基編碼」,並成功的合成了實體dna